第471章 西南事终

第471章 西南事终

“这就是天朝的火车吗……”

“呜呜——”

刺耳的汽笛声响起,看着远处一辆火车拉拽数节车厢的货物向东方行驶,被足利义嗣派来大明参加即位大典的足利义教内心充满震撼。

满载货物的火车速度并不比马车快多少,可这种不需要马匹就能拉拽数十万斤货物的存在,对于各国使臣来说只存在于神话中。

通往天津的官道上,先后离去的各国使臣都看到了一辆又一辆的火车,有的时候就连他们也怀疑,大明朝是不是真的是上天之子。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造出这样的东西!”

一时间,日本、朝鲜、暹罗、满剌加、占城、甘孛智等国的使臣纷纷许下了这样的豪言。

中原向来是四周的风向标,对于大明朝的政策,各国毫无疑问都会耗费大力气去研究。

从一开始的火器、宝船,再到现在的火车,他们只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

带着震撼,他们抵达天津并乘船出海,向着自己的国家踏上归程。

与此同时,整个大明也在稳步前进,通往南北的铁路在一点点的修建。

从西南战争中走出的大明朝,利用东洲运送的金银不断铸币,并以基建的方式将新铸货币流通到百姓手上。

大明朝的军费从一千八百万贯骤降一千四百万贯,省下来的四百万贯并没有存着,而是投入到了市场中。

各省的工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尤其是北方的工场更是崛起十分迅猛。

在民生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一场不算大的战事也在蓄势待发。

四月初三,朱棣率领燕山左卫,肇州左卫北上,大宁、渤海、辽东三个都司也各自集结兵马往海喇儿靠拢。

三都司各自征募民夫,调派粮草,通过恼温江和陆路往海喇儿输送粮草。

北京安定门外,上万骑兵旌旗招展,两班文武纷迭而至。

马背上,朱棣眺望这支威武之师,尽管知道这次北征的耗费不浅,很有可能徒劳无功,但他还是决定北上,不给马哈木休养的机会。

“爹,这次北征,您照顾好身体。”

“是啊爹,您别太逞能了,朱能他们又不是不行。”

战马跟前,朱高炽与朱高燧这俩人虽然没有参与这一战,但他们却提心吊胆,生怕朱棣熬不过去。

要知道一身甲胄起码六十斤,以朱棣五十八岁的年纪,穿戴一身六十斤的甲胄在漠北奔走数千里,如何让人不担心?

“老二,你看看他们这两人。”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炽他们俩,随后便将目光投向朱高煦。

朱高煦身穿一身皇帝常服,面对朱棣的调侃,朱高煦也瞥了俩人一眼,对朱棣回应道:

“老大和老三不知兵,您别听他们的,照您自己想法来就行,您的身体我清楚,再来两次都没事。”

朱高煦这话还真不假,朱棣的身体可比历史上好太多了。

历史上朱高炽与朱棣意见不合,朱棣还需要放夏原吉在关内监督朱高炽,避免朱高炽乱搞。

两父子就迁都北京这一件事都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更别提修撰《永乐大典》和下西洋、征交趾、灭思南田氏的事情了。

对于朱棣的政策,朱高炽基本只同意修运河、梳理黄河、疏通吴淞江这些惠民的政策,其它政策一概与朱棣唱反调。

长时间下来,朱棣情况能好才奇怪了。

反倒是朱高煦担任太子以来,凡是朱棣想的,朱高煦基本上都能满足他,亦或者帮他想办法。

两父子在政策上的意见高度统一,偶尔不统一的时候,大多是朱棣觉得朱高煦太激进,步子迈太大了。

不过就结果来说,朱高煦的步子似乎一直很稳,因为他搞钱的手段着实有点多。

困扰洪武三十三年的钱荒问题,不到十七年就被他极大缓解,而且就当下的情况来说,恐怕只需要几年,钱荒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次的耗费不浅,国库若是有压力,你便手书我。”

朱棣满意看着朱高煦,朱高煦闻言轻笑道:“不过一二百万贯的军费,父亲若是担心,那明岁削减五十万贯的内帑来补贴国库就行。”

“哈哈哈……”听到朱高煦这话,朱棣知道自己没选错人,故此抖动马缰。

“好了,都滚回去吧,等我凯旋归来!”

随着他话音落下,指挥兵马的朱能当即下令大军出征。

很快,一万骑兵与两万辅兵开始北上。

朱瞻基与朱瞻壑穿戴甲胄策马而来,与朱高炽、朱高煦他们作揖。

“爹,大伯(二叔)、三叔,我们走了。”

“去吧!”

朱高煦摆摆手,朱高炽憋着一肚子话,见朱高煦一点不担心,便忍住了话痨,眼巴巴看着朱瞻基他们作揖北上而去。

“老大、老三,你们回王府休息去吧,我也去处理政务了。”

眼见大军出征,朱高煦对老大和老三交代一声,便转身坐上了大辂向城内驶去。

在他走后,朱高炽和朱高燧才乘坐象辂向王府驶去。

不多时,原本热闹的安定门瞬间就冷清了下来。

一个时辰后,朱高煦大步迈入了武英殿内,而桌上已经堆积了不少于二百份奏疏。

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很快就再投入了繁杂的工作中去。

似乎因为朱棣离去,故此许多大臣开始纷纷弹劾现任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以及左都御史陈瑛、御史覃珩等人。

眼看朱高煦没有驳回这些奏疏,故此上疏的大臣开始越来越多,最后弹劾他们的奏疏足有数百份之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高煦于四月初九下旨,召刑部给事中耿通查案,羁押纪纲、陈瑛、覃珩等三十余名官员。

四月十七,耿通上交奏疏,称在纪纲等人府中查抄账本三箱,牵扯官员六百余名,吏员二千余名,查获黄金十二箱,白银八十七箱,铜钱六百余箱,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四十余箱,宅院别墅数十座,良田数万亩。

四月二十,耿通上奏纪纲、陈瑛等人收受贿赂,依《大明律》,理应剥皮充草,以儆效尤。

奏疏传至朱高煦面前,朱高煦以:“纪纲等人皆为先皇臣工,于国朝有功,死罪可免,故此将纪纲、陈瑛等人发配渤海长春府为庶民。”

朱高煦对纪纲的惩处,引起了耿通等官员的强烈不满。

在过去十七年时间里,纪纲和陈瑛害死的官员可不在少数,解缙都被纪纲令人埋雪而死,更何况其它份量不重的官员。

不过对此,朱高煦下旨令群臣不得再议,坚决执行自己先前的旨意。

见状,耿通等人也只能无奈闭嘴,毕竟现在的他们连自保都困难,如果不是朱高煦约束新政派,那党争兴许会提前二百年上演。

平衡的庙堂,让朱高煦可以从容的理政,针对性的对各省做出安排,例如当下……

“这次牵扯了几千人,查获的金银铜钱也不少,足有八百万贯之多。”

“有了这笔钱,北方的工业也可以更细致的安排了。”

武英殿内,朱高煦拿着户部递来的查获入库所得做出评价,户部尚书郭资闻言也作揖道:

“陛下,这笔钱其实可以用作西北铁路的修……”

“西北铁路确实要修建,但不是现在,等路线勘察好再说。”

朱高煦打断,随后将目光放到了郭资身旁坐着的工部尚书黄福身上。

“黄福,去岁让你前往陕西、甘肃找寻的矿藏,情况如何?”

“回陛下,咸宁县的大西沟铁矿已经找到,只等调配钱粮就可以募工开采。”黄福作揖回答道:

“此外,甘肃等府的铁矿、煤矿都已经找寻到,与大西沟铁矿一样,调配钱粮即可开采。”

黄福的回答让朱高煦满意颔首,山西及西北的矿,是西北富裕的基础。

这些矿很早就有人发现,只是因为运输不出去,故此没有大面积开采。

一旦有了铁路,那这些地方的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入崤山以东的中原大地。

“先招募足够数量的铁矿工,对铁矿进行开采,同时修建水泥场、火药场来制作水泥和火药。”

“西北之地偏远,矿工工价不可能按照山西和北直隶的工价给,就按照每日百文拨给吧,至于水泥和火药则是按照每日五十文拨给。”

朱高煦给陕西和甘肃定下了工价,这让黄福不免作揖:“陛下,是否定太高了?”

黄福这话不假,在陕西和甘肃,当地工价十分便宜,哪怕是矿工工价,也鲜有超过每日四十文的。

现在官营进场,一给就是一百文一天,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贯半。

要知道即便是陕北这种荒僻之地,粮价也顶多就是每石五百文罢了。

按照朱高煦制定的工价,如果陕北开矿募工,一个矿工一年的收入就足够买七十三石米,足够养活十几口人。 以甘肃和陕西的人口,当地如果能提供三十万矿工岗位,那当地的百姓都能依靠矿产吃饱了。

至于水泥场和火药厂的工价,也基本比当地普通工人多出两倍多。

黄福知道从海外获取金银必须要以基建的方式发钱,但也不能这么发啊。

“就按照这个工价,反正朝廷还有赚头,只是赚多赚少罢了。”

“铁矿先开工,钱粮我会让户部调拨给你,你不用担心。”

朱高煦并不认为工价很高,或者说是国情不一样。

大明每年从海外流入的金银有七百余万贯,黄金存下后还有最少五百多万贯的资源可以铸钱使用。

这笔钱如果发给整个大明百姓,那每个百姓每年都能得到五十几文,能让一口人舒服过十天,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上涨。

全部发给百姓自然不现实,但投入工业,将大明的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却十分值得。

英国和西班牙同样从美洲掠夺白银黄金,西班牙无法开启工业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他们并没把掠夺而来的金银投入生产中。

大明不能步西班牙的后尘,故此朱高煦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极大推动大明朝的工业进程。

世界人口市场有三亿,如果大明能吃下着三亿人口市场,那其它国家就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该打的仗已经在永乐年间打完,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发挥祖传手艺,开荒种地、研究技术,科技创新。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郭资:“新作物的推广如何?”

“新作物已经在西南山区和东北、西北种植,面积不算大,不足一千四百万亩。”

郭资如实汇报,朱高煦并不觉得这样的速度慢,颔首赞许道:

“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快了,太学那边已经在进一步的研究化肥,同时培育新作物。”

“等化肥可以量产,不需要再依靠鸟粪石的时候,百姓也就不用再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另外,小学推广主要还是以北方毕业的教习为主,如果不行,再重新招募培训。”

“眼下,礼部统计的学子数量已经多达八百余万,我们的师生比例也达到了一比二十七。”

“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最多不能超过三十,该招募还是继续招募,再苦不能苦教育,这是我们和四夷的区别。”

朱高煦记得两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推动的那么快,实际上离不开当时欧洲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如1754-1784年,英国小店主文盲率仅为5%,约曼农和农场主群体文盲率为19%,各类商人群体文盲率为20-30%,管家群体文盲率为46%,建筑工人群体文盲率51%,农业工人与家庭仆人群体文盲率59%%……

在殖民地金银流入后,基础教育得到重视,不过区区五十年时间,英国社会识字率进一步提高,商人群体文盲率下降为15-30%,建筑工人文盲率为38%……

这还是英国和清朝保持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而现在的大明占据了对世界贸易顺差,以及东洲、昆仑洲金银矿的两个优势。

尽管在人口体量上,大明是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近十倍,但文盲率下降的速度也不会比英国慢太多,因为大明的生产力比当时的英国要高,物价更低廉。

想到这里,朱高煦揉了揉眉心,对郭资和黄福道:

“北方需要扶持,南方则是稳步进发,一旦两京铁路开通,南方也将获得北方源源不断的低价煤炭与铁料,这对南方来说也是好处。”

“是……”二人作揖应下,朱高煦也摆手道:“退下吧。”

“臣等告退……”

二人起身离开,朱高煦也继续低头处理起了奏疏。

在他处理奏疏的同时,朱棣的队伍还在缓慢的北上,而在临安府建水县停留了近一年的陆愈也终于被告知可以前往车里的景洪县任职。

他带着上百名官员及六百余名吏员前往了车里府,由于正值夏季,当地十分闷热,许多北方南下的官员及吏员承受不了这种闷热,纷纷向陆愈辞别。

陆愈无奈,只能同意他们辞别。

故此当他来到车里府治所景洪县的时候,身边七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不到四百人。

由于担心叛乱,当地依旧是军管状态,驻扎着四个卫两万余军队。

所谓的景洪县,实际上就是傣族修建的一个寨子。

陆愈抵达此处时,所见到的是种植水稻的傣族奴隶,以及许多来往监督的军士。

景洪县由木寨组成城墙,寨子周长二里余,寨子内部可以生活数千人。

由于依靠澜沧江,这里并不缺水,相反十分闷热。

四周许多树林因为战事被焚毁,但在这样的雨林气候,那些被焚毁的树林已经被绿植所覆盖,根本看不到被焚毁的痕迹。

这样的环境,比吕宋有之过而无不及。

“车里府有大大小小五十七个寨子,基本以白衣(傣族)为主。”

“军队统计过,合计人口是三十六万七千余口,耕地是七十九万二千余亩。”

“现在你们来了,这《黄册》和《鱼鳞图册》便交给你们了。”

“我们从下个月开始会陆续撤走军队,每个千户会从当地迁徙几个村寨的白衣,最后留下一个卫所在车里戍边。”

“最后差不多撤走三十个寨子,留下二十二个寨子给伱们。”

“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陇川那边已经开始迁徙人口过来,据闻有数万。”

车里府景洪寨内,站在曾经土司的院子里,陆愈与驻扎在当地的沐晟沟通着如何交接。

得知沐晟他们要撤走三十个寨子的百姓,并且还有数万汉民迁徙而来,陆愈不免松了一口气。

“多谢都督交接!”

陆愈对沐晟作揖,沐晟颔首算是打了招呼,而后便离开了景洪寨,返回了自己在寨子外的营盘中。

见沐晟离去,陆愈也开始交代接手各寨子,同时按照朝廷的要求,选定五个县来作为治理车里府的根基。

当地虽然闷热,但有抗疟粉和足够的水,这就已经满足了许多开荒的条件。

接下来的几日,陆愈基本上在和沐晟做战后交接的工作,直到陇川的数万罪民被流配而来,陆愈才开始了对车里府的治理。

首先开设水泥场来方便日后修建水利设施,修建城池房屋,其次则是对车里府留下的百姓进行大集中,小分散的管理。

所谓大集中就是把大部分人口集中到五个县周围开荒,至于过往存在留下的耕地,则是留守少量百姓来耕种。

对于留守的百姓来说,他们直接获得了整个村寨的田地,有的甚至二十几户人家,不过百余口人,就得到了上千亩的耕地。

为了他们能好好种植,陆愈还将军队交给他的耕牛统一分配给了这些百姓。

至于那些被迁徙到五个预定县周围开荒的百姓,他们也并不觉得有什么。

土司在的时候,他们是土司的奴隶,如今翻身做主人,虽然开荒辛苦,但开荒的田地却是自己的,而且粮食管够,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曾经不敢想象的日子了。

车里府的战后恢复在陆愈的东奔西走下渐渐走上正轨,而陇川府的情况则是在江淮利用王瑄的威势将当地罪民一扫而空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稻为桑、改稻为蔗的事情屡见不鲜,作为中学毕业的人,江淮利用中学学习到的知识,在陇川各县修建了制糖厂。

利用滑轮施加压力,将甘蔗榨汁的机器并不算什么先进的手段。

尽管还不见成效,但就江淮在殿试答卷的内容来看,支持他并不会让王瑄和徐硕担责。

故此,徐硕对陇川和车里的支持并不少,他十分希望能与二人建立关系,以便自己日后登临庙堂。

至五月中旬,云南布政司及都司也将军队在云南改土归流缴获的文册上交到了北京,朱高煦得以检阅。

“军队在云南的改土归流,查出二百七十六万口人,耕地八百二十四万余亩,许多人逃往了三宣十慰,缴获的金银留存军队半数后,上交的有二百六十余万贯。”

亦失哈汇报着云南改土归流的结果,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煦听后颔首:

“金银数量倒是并不多,人口和耕地倒是远超我的预期。”

“这笔金银就交给云南布政使司用于战后恢复吧,我看徐硕对陇川和车里支持力度很大,希望这两处地方可以成为日后朝廷经略三宣十慰的基地。”

合上文册,朱高煦给出了陇川府和车里府这两个府很高的评价。

见朱高煦这么说,亦失哈也轻笑道:“那个陇川府的江淮前几日还上疏,希望朝廷能修建一条从陇川前往南甸、经干崖前往蛮莫的铁路。”

“虽说只有三百里,但以云南的情况,造价恐怕不会低于一百万贯。”

“这个江淮,还真是敢提……”

“呵……估计是王瑄那憨货的意见。”朱高煦轻笑一声,倒是并没有直接拒绝江淮的上疏。

在他看来,陇川这三百里铁路还是很有必要的,大明的技术不太支持修建横穿秦岭的铁路,但陇川如果能直达重庆、成都,那则是可以走陆路和水路,将成都平原、湖广、江南的物资和兵力输送到云南。

不过问题在于,相比较秦岭,云南的横断山脉也并不好翻越,具体的还得工部前去考察才行。

只是现在工部在勘察西北铁路,况且麓川被自己析分,自己也不会给麓川重新抬头的机会,因此西南铁路的修建并没有那么急迫,可以等两京和东北铁路完工再讨论。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想起了北征的老头子,不由询问道:

“对了,老头子他们到哪了?”

第442章 环球航行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第82章 拓土之论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184.第184章 火绳枪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347章 郑和回国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79章 中元祭日第10章 轻钞重钱第470章 洪熙元年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69章 爷孙和睦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65章 风浪不止第121章 除夕守岁第435章 四方云动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57章 入宫觐见第421章 坝上江南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314.第314章 试点四川244.第244章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6章 为孙补偿第17章 兴亡百姓苦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第14章 常鳞凡介第505章 直挂长帆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408章 新老更替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第119章 心态转变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70章 何不烧煤第28章 潜龙在渊172.第172章 育婴圣手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第96章 孙帮爷背锅第498章 万国来朝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35章 位高权重第353章 二下西洋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9章 爷孙和睦第450章 浙江新政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543章 尧趋舜步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06章 父强子壮第491章 各有心思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99章 闭门思过第40章 燕府三子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97章 哀毁骨立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90章 皆为利攘第3章 燕府虎儿第537章 苏州游行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524章 以一持万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349章 枭雄终焉
第442章 环球航行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第82章 拓土之论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184.第184章 火绳枪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347章 郑和回国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79章 中元祭日第10章 轻钞重钱第470章 洪熙元年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69章 爷孙和睦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65章 风浪不止第121章 除夕守岁第435章 四方云动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57章 入宫觐见第421章 坝上江南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314.第314章 试点四川244.第244章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6章 为孙补偿第17章 兴亡百姓苦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第14章 常鳞凡介第505章 直挂长帆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408章 新老更替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第119章 心态转变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70章 何不烧煤第28章 潜龙在渊172.第172章 育婴圣手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365章 生擒阿鲁台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第96章 孙帮爷背锅第498章 万国来朝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35章 位高权重第353章 二下西洋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9章 爷孙和睦第450章 浙江新政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543章 尧趋舜步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06章 父强子壮第491章 各有心思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99章 闭门思过第40章 燕府三子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97章 哀毁骨立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90章 皆为利攘第3章 燕府虎儿第537章 苏州游行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524章 以一持万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349章 枭雄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