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洪熙元年

第470章 洪熙元年

“儿臣叩拜皇帝陛下!”

朱瞻壑抵达北京翌日,一大早他便来武英殿请安了。

那下跪唱声的动作一气呵成,让正在处理奏疏的朱高煦瞥了他一眼,冷淡道:“规矩和以前一样,不兴跪礼。”

“诶!”听到这话,朱瞻壑连忙起身,亦失哈也笑着亲自为他抬来了椅子。

待他坐下,朱高煦这才慢慢开口道:

“这次让你跟你爷爷北征,你这一路多看多学,不要轻敌冒进,不要以为自己能对付几个游勇散兵就不把敌人当回事。”

“在战略上,伱可以轻视敌人,但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懂了吗?”

朱高煦侧目质问,朱瞻壑连忙陪笑:“爹您放心,儿臣懂这些道理,书本上都学过。”

“书本上学过不代表会运用。”朱高煦轻哼道:

“古往今来,有多少高谈阔论的儒生讨论战事,又有几人能真正上战场打仗?”

“纸上全是开阔地,一股脑儿把山头全忘记,一旦到了战场上,十有九个都拉稀。”

“我对你这次北征不抱太大的希望,只要你能带好手上的一个百户,别让人帮忙就行。”

“如果你要是战败,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立马自尽,别被人俘虏了来恶心我。”

朱高煦对朱瞻壑毫不客气,他觉得朱瞻壑就是有一股心气,觉得自己样样不输人。

这种心气到了战场上,是要吃大亏的。

“爹,您不至于这么说吧……”

见自家父亲这么不看好自己,朱瞻壑汗颜。

“事情你记住就行,如果下不了手,可以让别人替你下手。”

整理了一本处理好的奏疏,朱高煦便摆手道:“去你爷爷那吧。”

“诶……儿臣告退。”

朱瞻壑心虚的作揖退出武英殿,来到殿外便见到了前来接他的郑和。

郑和脸上挂着笑容:“是否如我所说一般?”

“郑大伴,还真让你说中了,我爹真瞧不上我。”朱瞻壑尴尬的摸了摸不存在胡须的上唇。

“挺正常,陛下这种人数百年难出,想让他瞧得起别人,别人就得拿出真刀实枪的功绩来。”

郑和很开明,但也劝解道:“这次北征,奴婢会跟在太上皇身旁,故此殿下你左右便无人帮助。”

“况且,陛下也下了令,旁人不得帮助您,故此这次北征,你还是中规中矩些比较好,能带一百人已经不算少了。”

“如果能把这一百人带好,后面便可以带一千人,一万人……”

郑和不断安慰着朱瞻壑,同时也不忘警醒他。

朱瞻壑闻言颔首,最后在郑和的带路下前往了城外的大明宫。

走出皇城范围,繁华的北京内城也由此被朱瞻壑阔别半年所见。

“昨日回来的时候是夜黑宵禁,如今来看,半年不见,北京繁华了许多。”

朱瞻壑坐在马车上,看着宽阔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免发出啧啧声。

自大明迁都,南京的政治位置一落千丈,只剩下了经济位置依旧很重。

不过仅凭经济,南京还需要与苏州、杭州竞争,如此人口恢复的速度并不算快。

只是在没有放开人口随意出行的这个时代,南京的人口恢复速度已经名列前茅了。

“郑大伴,你说我大明朝现在有多少人口和多少耕地了?”

朱瞻壑突然询问起了郑和,郑和闻言愣了愣,随后沉思片刻后才道:“虽说文册没公布,但若是算上西南改土归流的人口,怎么说也应该突破九千万了,至于耕地应该不到七亿亩。”

“这么慢啊?”朱瞻壑居然觉得人口增长的很慢,这让郑和语塞道:

“在陛下没有推广医院前,国朝百姓的夭折率可不低,即便到了当下,夭折率也在20%左右徘徊。”

“这一年若是有二百万婴儿,那大概有四十万会死在周岁前,剩下的一百六十万里,能活到成年的恐怕也就一百二三十万吧。”

郑和这话说的有些吓人,但事实确实如此。

尽管大明朝已经开始推广府级医院,但大明二百多个府,每个府需要的各科医生最少不能少于一百五十人,医护更是不能少于四百人。

看上去不多,但放眼二百多个府,那就显得很多了。

如今大明两京十五布政司,仅有两京与沈阳、吉林、西安、河南、太原、杭州、南昌、交趾这十个地方有成体系的五年医学院。

每所学校每年新生多则四五百,少则二三百,每年能毕业的学生也不过四千多人,其中能成为医生的仅有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基本考试不合格,需要在地方担任医护三年后回医院学习重考才行。

也就是说,大明每年培养的医生,顶多也就能满足十一二个府级医院罢了。

就这样,还是大明不断向小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不断推广的结果。

可以说,在大部分学子看来,医生或许是个不错的职业,但在整个时代背景下,医生就是中九流的行当。

当下有医院的府城,算来算去也不过才四十几个罢了。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起码还需要二十年才能让大明的医疗覆盖所有府城,而府城下还有一千七百多个县城……

只是相比较来说,当下的医疗环境和卫生环境比洪武年间好上太多了,故此城镇婴儿夭折率才会有所下降。

“日后若是医院能全面推广,那朝廷的人口增加恐怕十分恐怖吧。”

朱瞻壑啧啧几声,郑和颔首道:“以朝廷现在的情况,人口多些反而好,继续维持下去,恐怕日后连现有的疆域都守不下来。”

“例如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其地少民多则三四百万,少则百余万,而汉人多则二百余万,少则几十万。”

“若是能迁徙数百万人进入西南,朝廷兴许能更进一步的对三宣十慰进行改土归流。”

“况且不提南边,单说北边也是一样的。”

“尽管东北有百姓近五百万口,但相比较东北的疆域来说,这五百万口百姓分散太广,很难串联起来。”

“东北要面对的,是人口四百余万的朝鲜,以及人口一千二百余万的日本,这份压力太大,最少需要在当下的基础上翻上三倍才能解决问题。”

“至于燕然都司就更不用多说,尽管名义上掌控漠北东部和漠南地区,但拥有汉人的地方只有开平和海喇儿,两城以军事边塞为主,居住的百姓合计也不超过五万人。”

“漠北之地有许多露天矿藏,可由于人力不足而无法开采。”

“若是太上皇设想的鹤城火车可以一直修到忽兰忽失温,那朝廷就可以从漠北开采矿藏,用铁路和恼温江运入关内,再购买粮食运往漠北。”

“有了这些,我汉家就能在漠北扎根,将蒙古人抵挡在金山(阿尔泰山)以西。”

郑和毕竟和朱棣在草原打了十几年的仗,对于漠北的情况,他虽然不是很了解,但从开平卫北上数百里的情况他还是十分了解的。

况且他与王彦常交谈漠北的事情,漠北的情况他也略有耳闻。

漠北不是没有资源,只是大明朝无法开采,无法运输。

这点就像当下的山西一样,山西的煤矿足够满足这个时代大明朝的所有百姓所需,但由于交通不便,煤炭利润低,故此煤炭难以运输出山西。

不过只要西北铁路修通,这种现象就能得到改善。

想到这里,郑和与朱瞻壑继续交流起来。

在双方的对话中,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他们乘坐的马车也驶出了西直门,向着西北的大明宫缓缓驶去。

不多时,一座坐落在两湖之间的“城池”缓缓从远方清晰起来。

耗费数百万贯的大明宫,如今还未彻底建成,但其中半数建筑已经完工。

大明宫的宫城周长六里,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城池由燕山左、右卫的王聪、陈武等人拱卫。

城内有园林、宫室群、湿地、湖泊、河流,可以说就是一方安静的小世界。

现如今朱棣、朱高炽、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都居住其中,侍奉他们的宫女太监合计二千二百余人,但俸禄都由内帑来出。

“这么大?”

看到大明宫第一眼,朱瞻壑的反应就是太大了,随后便是维护所需。

“这么大的城池,得花多少钱才能维护得过来啊?”

面对朱瞻壑的问题,郑和轻笑道:“差不多八十五万贯。”

“我爷爷还有钱吗?”朱瞻壑询问起这个现实的问题,毕竟内帑的收入主要就是户部拨给的二百万贯,以及报社的收入罢了。

如今自家父亲依旧在紫禁城住着,加上还需要维护南京紫禁城,那能留给大明宫的钱粮能有多少?

“殿下这次回宫,没发现宫中宫人少了许多?”

郑和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询问朱瞻壑。

见朱瞻壑点头,他这才解释道:“皇后殿下将紫禁城宫女及太监数量控制在一千五百人,算上庖厨也不过一千七百人。”

“加上陛下崇尚节俭,故此北京宫城每年消耗也不过才四十余万贯,算上南京维护的二十万贯,尚有一百八十余万贯可供支配。”

“陛下每年调拨一百五十万贯给大明宫,仅留下三十余万贯给宫城。”

“如此一说,殿下应该能明白了吧?”

郑和一番解释,朱瞻壑算是清楚了。

对于自家父亲节俭的事情,他自小便知道,反正在他印象中,送往春和殿的饭菜基本没超过五道。

相比较之下,干清宫和前寝宫的饭菜基本都在十几道和七八道左右。

自家父亲对自己节俭,倒不要求旁人节俭,这确实很难得。 当然了,这个所谓节俭也就是对比皇家及亲王罢了,如果对比百姓,那朱高煦吃的也是极好的。

在朱瞻壑还沉浸回忆中时,他们的马车也来到了大明宫的城门处。

在经过盘查后,朱瞻壑下了马车,走入宫城内,乘坐早有准备的步舆前往了大明宫的养心殿。

尽管大明宫的修建没有颐和园与圆明园耗费钱粮,但大明宫内的山水风景也是一绝,不然颐和园也不会在这里选址。

城内的山水湖泽波光粼粼,有人乘船在湖上捕鱼,而这些新鲜的鱼会在第一时间被做成佳肴送往养心殿。

除了鱼获,城内还有一片千余亩的草场,其中散养牛羊牲畜,专供屠宰。

乘坐步舆穿过金砖铺设的广场,又穿过高大宽阔的长廊,不多时步舆便停在了一座宫殿门前。

朱瞻壑走下捕鱼,殿内也传出唱礼声。

“太子殿下求见……”

“宣!”

班值太监得到回应,侧身让出位置,并对朱瞻壑作揖。

朱瞻壑颔首打了招呼,随后带着郑和走入殿内。

这宫殿不算大,毕竟也不用上朝。

走入其中,朱瞻壑便见到了坐在桌子前的朱棣,以及坐在一旁的朱高炽、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

“爷爷,大伯、三叔、大兄、坺弟……”

毕竟自小学习,虽然比不得那些儒生在礼节方面面面俱到,但朱瞻壑也算是宗室中懂礼貌的那批人了。

“添两副碗筷,瞻壑你与马和坐下来吃。”

朱棣声音中气十足,一点也不像诏书中年老且病的模样。

他习惯性称呼郑和为马和,朱瞻壑闻言也作揖回礼,而后跟着郑和入座。

如此近距离下,他这才有时间观察起了自家爷爷。

朱棣现在的状态,用容光焕发,精神满满来形容再适合不过。

虽然已经五十有八,但他除了两鬓有几根白发外,整体来说头发都是乌黑的。

这状态别说五十,就是四十五都有人信。

“爷爷,您身体不错啊……”

朱瞻壑哪壶不开提哪壶,朱棣闻言瞥了他一嘴:“油腔滑调,好好吃饭吧,稍许爷爷给你和你大兄安排点事情做。”

“诶!”朱瞻壑应下,随后便埋头吃饭。

期间朱高炽询问他与沐氏发展如何,感情如何如何,活脱脱像一个喜欢八卦的长舌妇。

好在朱瞻壑性子活泼,面对朱高炽的话,不仅能回答上来,还能时不时反问他问题来斗嘴。

不过你大爷终归是你大爷,交流几次后,朱瞻壑最终还是说不过朱高炽,只能埋头吃饭来缓解尴尬。

一刻钟后,众人已经吃饱喝足,朱棣这才对朱瞻壑说道:“你和你大兄这几日替我去巡查武库、军械库,按照时间来算,我们三月就该出发了,现在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爹,您真要亲征啊?”

朱棣这边话音才落,朱高炽便一如既往的劝阻起来:“爹,您已经五十八了,不如这次还是让王义和孟章、朱能他们带兵去吧。”

“荒谬!”朱棣冷脸对朱高炽叱道:“我才五十八,还能吃三碗饭,拉九斗弓,你比我年轻,你看看你能不能拉九斗弓?”

“儿臣身子虚弱拉不动,但您也不能和儿臣这虚弱的身子比较啊。”朱高炽牙尖嘴利。

“您若是要比,也应该与朱能、老二去比,他们才是上战场的将军。”

“混账话!”朱棣再次叱道:“你是不是看老头子我现在是太上皇了,所以来耍威风来?”

“儿臣没这个意思……”朱高炽连忙起身作揖。

“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朱棣抓着大胡子冷脸道:

“现在的皇帝是老二,老二都没劝我,你劝什么。”

“要不是看你身子虚弱,我真想拽着你去漠北走一圈,看看你现在这样子!”

朱棣脾气上来就开始人身攻击了,不过朱高炽也确实有些胖了,而且他的胖就是单纯的胖,而非朱棣、朱高燧、朱瞻基的壮。

不过毕竟被攻击了半辈子,朱高炽也不觉得有什么,反倒是厚着脸皮继续道:

“您要是真去,那儿臣也去,若是出了什么事,那也有个照应。”

“哈哈哈哈……”朱棣被老大气笑了,旁边的朱高燧几人则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唯有朱瞻壑贼头贼脑的四处打量。

正因如此,朱棣把手指向他:“瞻壑,你说爷爷老没老?”

“自然是老了!”朱瞻壑脱口而出,但又补充道:“不过身子依旧强壮,别的不说,至少比大伯和三叔强壮……”

“诶!你这小子……”朱高燧莫名躺枪,立马看向了朱瞻壑,但碍于朱棣在场也不好教训这小子。

“听到没?”朱棣看向朱高炽,朱高炽闻言还想再说点什么,朱瞻基却站出来作揖道:

“爷爷,我爹也只是担心您罢了,您要去,我们是拦不住的。”

他先安抚了朱棣,又转头对朱高炽道:“爹你放心,这次有我和瞻壑看着,爷爷不会出什么事的。”

“嗯……”瞧着自己劝不下老爷子,朱高炽只能悻然点头。

朱棣见状,脸上也重新挂上笑容,继续与他们讨论起了北征的许多事情。

不多时,朱瞻壑和朱瞻基被打发去巡视武库了,而与此同时的朱高煦也拿到了不少报捷的奏疏。

大半个月过去,傅让、沐春、李景隆三人的推进可谓迅猛。

诸如威远、勐定、孟琏、车里等第土司均被破城改土,受降的少民数量近百万众。

面对这些土民,三人的意见都大同小异,那就是趁他们还没安定下来前,把他们迁徙前往内地。

不过问题在于,当下的所谓内地都已经有了不少的少数民族。

四川四百余万百姓中,近半数是从贵州和西番迁徙而来的少民。

广西原本就少民众多,尽管迁徙了数十万前往广东,但当地少民和汉民也不过半半之数。

交趾更不用多说,当地汉民至今没有突破百万,而少民是汉民两倍逾。

至于湖广,接收了贵州的少民后,当地的比例也达到了极限。

因此,朱高煦思虑过后,最终决定将当地的少民进行迁徙。

半数以上的少民迁徙昆明、曲靖等府,剩余留在当地,等待日后迁徙汉人来同化。

如此一来,云南直辖的大部分土司已经改土归流结束,只剩下一下隐匿在山中的小土司还未改土归流。

这样的规模,已经没有必要让三个国公在当地坐镇,因此在作出安排后,朱高煦也针对大明的情况做出调整。

调曹国公李景隆、浔州伯盛庸、庆远伯刘真前往甘州,总镇甘肃。

傅让撤兵返回交趾,继续对长山之中的黎利进行围剿。

沐春继续坐镇云南,但由于滇西、滇北都比较安定,朱高煦建议沐春坐镇石屏或建水,方便随时应对滇南地区的少民叛乱。

作出一系列调整,朱高煦这才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头。

“陛下,喝茶……”

亦失哈端来茶水,朱高煦接过抿了一口,而后继续道:

“敕令六部与云南布政使司,将滇南各地地名作出更改,这是我所绘地图,按照这个地图来细分各府。”

为了方便回忆,朱高煦将后世云南的不少地名照搬了过来,例如普洱、临沧便是。

至于车里府,朱高煦倒是没有更改地名,毕竟后世的地名也是傣语汉译的称呼,而且当地没有什么汉地名,想通篇修改着实有些困难。

“云南改土归流后,下一步应该就是三宣十慰了吧?”

亦失哈收起地图,好奇询问一声,但朱高煦却摇了摇头。

“云南的少民数量还没统计出来,但不会少于四百万。”

“想要同化这块地方,起码要再迁徙二三百万人前来,这在火车没有修通前,是需要好几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三宣十慰这块地方面积比云南还要大,其中人口比云南只多不少。”

“云南都短时间内吃不消,更何谈三宣十慰呢?”

“不过对于这块地方,倒是可以效仿太祖治云南,在三宣十慰各地的重要山口设置卫所,以此方便日后朝廷对当地改土归流。”

“当然了,这件事得等云南安定下来后再做决定,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消化好云南、贵州、广西、交趾这些地方。”

“贪多嚼不烂,先把能嚼烂的嚼烂了,再进一步对三宣十慰着手布置也不晚。”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目光看着眼前的奏疏,略有几分忧虑。

“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就足够……”

第54章 洪武移民第85章 行钞税法第32章 采生折割第392章 新年气象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31章 谣言害人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11章 亲亲相争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37章 苏州游行第448章 迁都北京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141.第141章 大破其贼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96章 枕戈待旦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24章 领功受赏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79章 中元祭日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07章 永乐十年第63章 书房论兵第486章 为人三思184.第184章 火绳枪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79章 中元祭日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21章 权力游戏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364章第51章 孜孜不倦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123章 北返建功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119章 心态转变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431章 硬顶上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68章 武英理政第479章 传统手艺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489章 仓攒吏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109章 云南告急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445章 解缙案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346章 永乐五年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337章 离经叛道第401章 再议北征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413章 狗咬狗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第336章 未竟之业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第471章 西南事终第435章 四方云动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3章 燕府虎儿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74章 二子善谋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51章 孜孜不倦第107章 会厅议倭第372章 色厉内茬
第54章 洪武移民第85章 行钞税法第32章 采生折割第392章 新年气象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31章 谣言害人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11章 亲亲相争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37章 苏州游行第448章 迁都北京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141.第141章 大破其贼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96章 枕戈待旦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24章 领功受赏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79章 中元祭日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07章 永乐十年第63章 书房论兵第486章 为人三思184.第184章 火绳枪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79章 中元祭日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21章 权力游戏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364章第51章 孜孜不倦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123章 北返建功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119章 心态转变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431章 硬顶上第507章 乱云飞渡第68章 武英理政第479章 传统手艺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489章 仓攒吏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109章 云南告急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445章 解缙案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346章 永乐五年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337章 离经叛道第401章 再议北征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413章 狗咬狗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第336章 未竟之业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第471章 西南事终第435章 四方云动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3章 燕府虎儿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74章 二子善谋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70章 父子合谋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51章 孜孜不倦第107章 会厅议倭第372章 色厉内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