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仓攒吏

第489章 仓攒吏

“一送小郎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

四月辛酉,当朱瞻壑从大理往陇川去的路上,众人行到一处路旁便听到了歌唱声。

“停车!”

朱瞻壑的声音从车厢内响起,负责护送他的十余名西厂力士当即勒马,马车也随之停下。

朱瞻壑走下了马车,站在道路旁边,道路修建在山腰,山腰上下是宛若台阶的梯田。

梯田里,一些民族正在水田里一边劳作,一边歌唱。

朱瞻壑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切,梯田之中的那些人看到他们,不仅没有收敛,反而笑着唱得越来越大声了。

虽然听不懂意思,但瞧着他们开心的模样,朱瞻壑自己也笑脸挂到了脸上。

站在路边看了半个时辰,朱瞻壑这才乘坐马车离去。

马车里,朱瞻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信纸上,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民生的事情。

朱瞻壑一路走来,看到的基本都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场景,少数也能碰到吏员不负责不认真的场景,但对于百姓们来说,只要不折腾他们,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将车窗打开,窗外是延绵的大山,山道也十分崎岖,宛若巨蛇绞杀猎物般,环绕大山而上。

这样的地势和路况,想要修建铁路无疑是难如登天。

朱瞻壑仔细看了,如果沿着河谷修建铁路也可以,但起码得建造七八丈乃至十几丈的高桥才行。

那样高度的高桥别说如今,便是未来二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建造出来。

更别提还是批量建造,而非单独建造了。

“这西南铁路,是注定修建不起来了。”

叹了一口气,朱瞻壑也拿起信纸将其吹干,将其放入了马车上的一个小匣子内。

里面装着许多信纸,朱瞻壑是打算抵达陇川后再派遣人送往京城,不然几日一份信的频繁送往,未免有些浪费人力物力。

马车渐渐前行,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修建在官道左右的村寨,大部分都是以少民为主。

这点,朱瞻壑也仔细询问过。

云南并没有那么多的河谷地,而且部分河谷气候闷热,不如山林来的凉爽。

故此在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后,一些少民就会被安置到道路两旁修建村寨,在当地开辟梯田。

在朱瞻壑看来,这样的日子很苦,但在得以解放的那些少民看来,现在的日子比较曾经,那简直就是天堂。

许多孩童站在路旁看着朱瞻壑他们的马车与马匹,眼神投来羡慕。

虽然年纪只有五六岁,但他们已经能分清商队和旅人的区别。

商队的马车通常是敞篷的,马车上拉拽着许许多多物资,而旅人的马车就好似小屋子,可以供人休息。

朱瞻壑他们向前前进,期间也看到了一队来此贸易的商贾。

他们带来了盐、酱油、醋、布匹等物资,而他们购买的东西则是一捆捆的甘蔗。

这些甘蔗会被他们拉拽前往县城榨糖,而这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经济作物。

滇农榨糖得益于江淮的大力推广,他们在坡地种植甘蔗,稍微平整的土地种植水稻。

一年下来,粮食够吃,还能贩卖甘蔗来赚钱购买物资的银钱。

继续赶路,大约过了两日,朱瞻壑他们在永昌府休息三日后,总算翻越横断山脉,进入了气候闷热的陇川之地。

朱瞻壑并不习惯这边的热带气候,只觉得好似把他泡在了水里一般。

翻越山脉后,他们所见的便是宽阔的河谷。

远处虽然还能眺望看到高山,但地势总算是平整了一些。

平整的道路上有桑树、水稻,甘蔗,也有土豆、红薯、玉米和各类蔬菜。

与中原不同,这里地广人稀,根本没有人会弄篱笆来圈着自己的田地,似乎这里不存在小偷一样。

“江南人口稠密,这种景象是在江南见不到的。”

打开车窗,朱瞻壑毫不吝啬的赞美着当地的民风淳朴。

向前行走,不多时他们见到了许多修葺官道的百姓。

由于官道在修建,朱瞻壑只能走下马车,步行通过这段距离。

明明只有不到三里的官道需要休整,但这里却有着数百名百姓在工作,不得不让人诧异。

朱瞻壑让西厂力士前去询问,不多时便知道了江淮的用意。

“当地的村吏说,百姓一年到头也就能从甘蔗和桑叶获得微末银钱,因此一些道路修建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雇佣部分地区的百姓一起动工,虽然耗费的银钱多,但修建起来也快,实际到最后耗费不了多少,百姓也能因此得到实惠。”

西厂力士与朱瞻壑步行通过这段需要修葺的官道,听到对方的解释,脸上也露出笑意:

“这倒是像他的风格,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当年常与我这么说,现如今他倒还真是一碗水端平。”

朱瞻壑说罢,他们也通过了这段需要修葺的道路,上车向着几十里外的南甸城而去。

也在他进入南甸的范围时,一些官兵早就注意到了他们这一队伍,早早将消息送往了南甸的陇川伯府。

“和你预料的一样,殿下还真的不带隐藏,我原本以为他在漠北作战一年多,起码会学点收尾的手段,不曾想……”

陇川伯府会厅内,四十多岁的王瑄摇了摇头,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不少痕迹。

坐在他下首位,作为陇川知府的江淮闻言也只能苦笑道:

“殿下的性格我太了解了,殿下并非不会这些手段,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使用。”

“只是他这么做,反倒是苦了我们。”

“倒也是。”王瑄捋了捋短须,沉吟后又道:

“不过话虽如此,我们却不得不见殿下,不管是为了当下还是为了未来,都应该表明一下态度。”

“嗯,这件事我会主动去办的。”江淮下了决心,尽管他认为官员不应该拉帮结派,但以他的实力和能量,他保护不了自己,也抵抗不了官场的规则。

只有他适应了规则,他才能在日后创造更改规则的可能。

“大张旗鼓的迎接不好,届时你带殿下来见我吧,我若是出门迎接,恐怕陇川的所有官员都会知道殿下的身份。”

“好!”

与王瑄详细谈好后,江淮便起身走出了陇川伯府,安静等待了朱瞻壑的到来。

在他安静等待的时候,朱瞻壑也趁着夜色赶到了南甸北部二十里外的一处驿站休息。

他在驿员的安排下走上二楼房间休息,推开门便见到了一名独臂的男子站在屋内。

见到朱瞻壑,这男子连忙用单手作揖:“西厂驻云南千户官王涣,参见殿下!”

“你便是王涣吧,我听我父亲说过你,快快请起,也不用称呼我为殿下,叫我郭壑就行。”

朱瞻壑将王涣扶起,与他坐下后便亲切询问起了陇川的事情,以及云南的事情。

对此,负责云南情报及三宣十慰情报收集的王涣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总体来说,云南现在还算太平,为了迎接朱瞻壑,王瑄在镇压了孟养的叛乱后便撤回了陇川,大力清理了一些匪盗。

至于南边的木邦、孟垦、缅甸、底兀剌、八百大甸、老挝、大古剌等宣慰司由于沐春和王瑄坐镇,倒也都还算听话。

兴许正因为边疆安稳,皇帝才敢派他来陇川担任吏员。

听完过后,朱瞻壑虽然有些惋惜,但也感到了一阵暖心。

自家父亲很少说什么关心自己的话,但实际行动却从来不落下。

“殿下,您是准备担任村吏,还是担任县衙和府衙的吏员?”

王涣询问朱瞻壑,心里则是希望他选择担任村吏,毕竟村吏的工作地点比较固定,也容易保护。

相比较之下,县吏和府吏的工作范围就太大了,保护起来也比较困难。

“明日我去询问江淮,他缺什么,给我安排什么就行。”

朱瞻壑不以为意的回应,王涣闻言颔首。

“对了,王千户你是江淮的教习?”

朱瞻壑突然询问,显然江淮与他说过这件事,对此王涣也没有隐瞒,将他与江淮如何认识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当初也是因为觉得他是可造之材,所以才保举他前往江宁中学就读,现在看来没有保举错。”

“确实没错。”

面对王涣的话,朱瞻壑轻笑点头,又与王涣聊了一些其它,最后还是朱瞻壑有些困了才让王涣去隔壁休息。

兴许是故友多年未见,故此朱瞻壑明明很困,却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深夜才渐渐睡去。

翌日一早,朱瞻壑没有再选择乘坐马车,而是带着两名换了装扮的西厂力士就骑马向着南甸县走去。

赶在中午前,他们来到了陇川府衙报到,朱瞻壑也拿着自己的调令跟着府衙吏员前往了知府的书房。

“江知府,朝廷调来的郭吏员到了。”

“进来吧!”

虽说只是一个吏员调动,但对于全府不过七八百吏员的陇川府来说,任何一个吏员都是需要江淮面试,考校能力后选择岗位的,所以也没有人感到奇怪。

“你进去吧” 带路的吏员回头看向了朱瞻壑,朱瞻壑也按压着心中的激动走入其中。

不多时,他便见到了坐在椅子上的江淮,而他身穿一身知府的常服,面容依旧清秀,不愧是那一年的探花。

“草民郭壑,见过……”

朱瞻壑还想装装样子,江淮见状却坐不住,连忙起身:“你还是不要这么做了,我怕你日后寻我穿小鞋。”

“哈哈!”听到这话,朱瞻壑确定江淮没变,江淮也露出笑脸,示意道:

“自己拉开椅子坐下吧,说说怎么会想来我这里。”

“那自然是……”朱瞻壑坐下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无非就是觉得江淮不会袒护、包庇他,所以来到这里是他最好的选择。

况且他已经去了北方,了解了北方的情况,而南方的海外他去不了,所以选择云南能了解更多东西。

闻言,江淮颔首道:“伱也算来对了,陇川这里时常需要和昆明府、蛮莫、镇康沟通,各地与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十分复杂。”

“你来这里,我自然不会袒护你,也不会给你什么额外的待遇。”

“你既然来学习,那最好就是从府衙开始学习,但府衙需要跑的地方比较多,没个三五年学不了真东西,县衙比较适合你,你就在南甸县衙任职吧。”

“如果你能学好,那到时候再在府衙学习,至于村吏就算了……”

“别的不说,单单你那份气质丢到村里,前去沟通的吏员只要不瞎,都知道不该惹你,你想做事情也很难不成功。”

朱瞻壑要磨练自己,那江淮自然要找一些不怕他的人。

县衙之中,有不少功臣子嗣任职,这些人只要不知道朱瞻壑是太子的身份,那自然不会怕他,毕竟这些人心气也很高。

不过这样也好,可以用朱瞻壑杀杀他们的威风,也可以用他们磨砺磨砺朱瞻壑。

如此想着,江淮这才开口说道:“南甸县县衙户房中的仓攒吏如何?”

“仓攒吏?”朱瞻壑略有疑惑,江淮闻言苦笑道:“你连这些都没研究过啊?”

见状,江淮只能与朱瞻壑介绍起来。

在明代初创的县衙中,除知县、佐贰(副官)、首领官等数量很少的“朝廷命官”之外,大量的日常行政事务是由各房、科中的吏书来完成的。

吏书为吏员与书算的合称,其中吏员是由朝廷任用,在吏部注册,地位低于官的公职人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公务员。

书算包括书手、算手,书手又有主文、贴书等多种称呼,是从百姓中佥雇,辅助吏员办理文书、会计事务的人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事业编。

杂役多从事跑腿、缉捕盗贼、收税等苦力工作,大致相当于后世的辅警。

随着永乐新政推行,原本的县衙也经过整顿改制,不再存在书算和杂役,整个县的编制分为一名知县,一名县丞,一名主簿,六名六房典史、六名六房司吏,一名县教谕、一名县巡检使,合计十七名正九品以上的主官。

主官之下,是规模二百余人的县吏员和村吏,以及规模从一百到三百不等的兵马司员。

县吏主要在县衙的各房科中办事,处理案牍文移事务。

村吏主要就是在村镇上担任镇长、里长、粮长等职位的吏员,主要负责收税和招工修建和人口统计等事务。

兵马司员主要负责城内捕盗,巡视街道,以及巡视城外官道等事务。

朝廷将五人以下规定为盗,五人以上规定为匪。

盗由兵马司处理,匪由军队出面,分工明确。

在县衙大堂两侧,衙门会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政务较为冗杂的县还从中分出粮科、马科等。

此外县中的官学、巡检司、税课局、递运所、水马驿、河泊所、仓库、闸坝等机构均设有吏。

吏员在公务执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大明朝以主官决策,吏员执行。

大量的刑名、钱谷、行移文书等工作是依靠吏员来完成的,自然这也给了吏员作弊弄权的空间。

由于许多具体的行政事务实际上是由吏员负责实施的,因而一旦出现问题,也首先以吏员是问。

新政中规定,如出现集体职务犯罪,首先要追究吏员的责任,自下而上进行追究。

当然,吏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失败则发放三个月的俸禄,剔除县衙。

朱瞻壑被授予的职位是六房之中的户房,而户房有典吏和司吏各一人,麾下有吏员三十余人。

其中的仓攒吏就是仓库看管员,各房取用物资,都需要仓攒吏验证文书并签字后才能取出物资。

“你来也是好的,以你的情况,我也不担心你缺钱,让不缺钱的人看管钱粮,这是最好的。”

江淮为朱瞻壑倒了一杯茶,笑着推给他,同时眼神询问意见。

“这差事有些得罪人,不过我也不怕。”

朱瞻壑知道这差事得罪人,不过他来这里就是磨练的,所以也不怕得罪人。

“好,这是你的腰牌,好好干吧!”

江淮似乎早就预料到朱瞻壑会这么说,故此连腰牌都准备好了。

连同腰牌一起被推出来的,还有一把挂着木牌的钥匙。

“我给你买了一处二进出的小院,不过五贯钱,倒也不算贵,算是偿还当年的一部分恩情,你就不用推让了,常服什么的都在里面给你备好了,你入住就行。”

“另外户房的典吏叫做高观,司吏叫做房继,两人怎么样我不说,你自己感受就行。”

江淮没给他提示,朱瞻壑也不需要:“行,那我先去休息了,明日就上任。”

“不用,你先休息十天,熟悉熟悉南甸县,然后再上任.“

“如果三个月后你还没走,到时候我带你去见陇川伯。”

江淮解释一番,朱瞻壑也点头表示清楚,随后转身向外走去。

在他走后,一道身影从屏风后走出,眼神复杂道:“我是真没想到,你真的认识太子。”

这身影是高观,而他虽然早就知道太子会来,但没想到太子和江淮的关系那么好。

“你也好好准备吧,明年科举考个举人回来,反正现在有了他,你也能轻松不少。”

江淮乐观的对高淮说着,高淮却摇摇头:“你这话说的好听,我就担心我这负担不仅没轻松,反而还加重。”

“哈哈,放心好了,你相处之后就知道他这人不错了。”

兴许是太久没见到老朋友,江淮不免有些高兴。

高观见状,只能长叹一声:“希望如你所想吧……”

一声叹气,道出了陇川府内部的不太平,而朱瞻壑的信件也在进入陇川前加急送往了北京。

接下来的十天时间里,朱瞻壑在熟悉南甸县内外的情况,而西厂也经过八百里加急,水路并行的将信件送抵了北京。

朱高煦拿到信件的时候,距离朱瞻壑抵达陇川县已经过去二十天了,也就是说朱瞻壑已经在户房担任仓攒吏了。

坐在武英殿里,他慢条斯理的看着朱瞻壑所写的那数十页信纸,目光时不时打量在正殿处理奏疏的殿阁大学士们。

经过这五位大学士的处理,能送到朱高煦桌面的奏疏基本都有了大致的建议,他只需要批红或修改批红就行,工作量骤降。

“怪不得老朱弄出殿阁,精力不足的时候,这种日子是真舒服啊。”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压理政,忽然放松下来,朱高煦都不觉得有些享受。

靠在椅子上,朱高煦将一页页信纸看完,随后将它们放在了木匣内,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后才对身旁的亦失哈说道:

“这厮要吃苦头了,仓攒吏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这不正是您想要的吗?”亦失哈脸上挂着笑意,朱高煦同样:

“确实,挫挫锐气也挺好,你看看江淮的这本奏疏。”

朱高煦将与木匣先后送来的江淮奏疏,不过这份奏疏是密奏,显然也是通过王涣上奏的,越过了六部。

若是旁人和西厂如此合作密奏,朱高煦必然要生气,但江淮和王涣他却不会。

首先这件事情关于朱瞻壑,因此采取密奏来保护朱瞻壑也是应当的。

其次就是江淮经营陇川铁路的修建,他确实有密奏的资格,而王涣则是渤海的老兄弟,朱高煦很信任他。

“奴婢失礼了……”

亦失哈拿起江淮的奏疏,其中主要就是讲述了朱瞻壑的性格问题,另外也交代了为何派他前往户房担任仓攒吏。

陇川府的仓攒吏和其它地方不同,陇川府的仓库之中因为修建陇川铁路而积攒了近百万钱粮。

这笔钱粮不是一般的仓攒吏能看住的,毕竟陇川府内有许多家世背景雄厚的主官和吏员。

朱瞻壑能否看住这笔钱,不仅是对他的磨砺,也是对他的考验。

如果通过了,那朱瞻壑就可以升任六房的户房典吏,到时候他要做的就不止有看管仓库了,还需要合理的运用钱粮。

合理运用钱粮,这是每一个皇帝都应该学习的知识,但鲜少有皇帝在成为皇帝前能拥有这样的资格来学习。

江淮等同是给朱瞻壑创造了一个平台,让他好好明白调动钱粮的不容易。

如果失败了,那顶多就是陇川府的经济出现问题,朝廷想补救也简单,朱瞻壑也能长记性。

虽然对于陇川府乃至云南来说,这成本很大,但相比较朱瞻壑监国失败,这成本简直太划算了。

“这江淮是个妙人,留在陇川府太浪费了。”

看完奏疏,亦失哈只觉得江淮放在陇川府,乃至云南都有些浪费,应该调来北京才能实现他价值。

“不急,等陇川铁路完工再说。”

朱高煦稳坐钓鱼台,轻抚自己的八字眉,瞧着朱瞻壑的书信眯了眯眼睛:

“让我看看,这小子到底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183.第183章 收复忽喇温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61章 校台比试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64章 募兵之论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85章 行钞税法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119章 心态转变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62章 老丈难当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第52章 街头斗嘴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46章 为孙补偿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18章 明日条约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16章 闲暇日子163.第163章 归家亦苦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68章 漠北事变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80章 紫金山下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119章 心态转变第10章 轻钞重钱第107章 会厅议倭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79章 中元祭日第13章 大树营内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67章 大本堂内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487章 草台内阁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62章 老丈难当第55章 道德者死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64章 募兵之论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41章 父慈子孝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76章 大明银行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第496章 枕戈待旦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53章 难成大器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2章 采生折割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390章 皆为利攘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78章 何安瑶苗第22章 《削藩论》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14章 常鳞凡介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58章 以钞抵税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0章 父子相似第85章 行钞税法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52章 街头斗嘴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32章 采生折割第11章 亲亲相争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第506章 父强子壮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132章 得陇望蜀
183.第183章 收复忽喇温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61章 校台比试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64章 募兵之论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85章 行钞税法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119章 心态转变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62章 老丈难当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第52章 街头斗嘴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46章 为孙补偿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18章 明日条约第384章 九百将士归玉门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16章 闲暇日子163.第163章 归家亦苦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68章 漠北事变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80章 紫金山下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119章 心态转变第10章 轻钞重钱第107章 会厅议倭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79章 中元祭日第13章 大树营内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67章 大本堂内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487章 草台内阁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62章 老丈难当第55章 道德者死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64章 募兵之论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41章 父慈子孝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76章 大明银行178.第178章 得寸进尺第496章 枕戈待旦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53章 难成大器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2章 采生折割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第390章 皆为利攘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78章 何安瑶苗第22章 《削藩论》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14章 常鳞凡介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58章 以钞抵税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0章 父子相似第85章 行钞税法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52章 街头斗嘴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32章 采生折割第11章 亲亲相争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第506章 父强子壮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132章 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