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欣欣向荣

第488章 欣欣向荣

“首要做的就是还是大力生产化肥,必须要让百姓们不说全部,起码高产区的百姓要能用上化肥。”

“现在有了铁路,只要南方的粮食产量足够多,就能调集足够多的粮食前往北方,实现南粮北调的目标。”

洪熙六年四月初,在朱瞻壑乘车南下前往云南的时候,朱高煦正漫步在北京城南的一块数千亩稻田之中,他的身后还跟着十余名身穿常服,好似农民的三旬青壮年。

可以看得出,这片稻田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其它稻田,它们生长的比较粗壮,而田间也有不少正在播撒颗粒状的“农民”。

这里是北京太学农业研究院的试验田,而接受实验的都是他们经过筛选培育弄出来的优良水稻。

这些优良水稻经过培育后播种,并播撒了化肥厂生产的天然鸟粪化肥。

在丰富的营养物质加成下,它们生长的状态喜人,产出也必然不会太低。

“现在江南的化肥厂主要还是生产两种化肥,一种是鸟粪化肥,一种是骨粉草木灰化肥。”

跟在朱高煦身后,负责农业研究的袁征与朱高煦解释道:

“前者每年经过蒸汽机调试,流水生产下,每年能产出十二万吨,后者由于开荒频繁,每年产出能达到三十万吨。”

“在提升亩产上,前者能稳定在20%,后者在14%上下。”

“陛下,想要在江南和湖广这些高产区推广,这点产量远远不够,但这已经达到朝廷的极限了。”

“况且,化肥的成本在每斤五文,一亩地最少需要二十斤,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袁征苦口婆心的解释,朱高煦闻言却道:“百姓负担不起,朝廷就补贴,每斤降价也要卖出去。”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投资,化肥也是一样。”

“户部会每年拨出五十万两来扶持农业,把化肥成本降低到四文每斤。”

“这……这……”袁征显然没想到自家陛下会那么注重农业,于是咬牙道:

“臣等一定会把化肥的成本给降下来,请陛下放心。”

“说这些没有,说些实际的,有用的。”朱高煦不想听这些阿谀奉承的话。

他现在所想的,就是让粮食产量变高,同时增加足够多的副食品,让百姓能吃饱饭。

只有百姓能吃饱饭,大明朝才能长治久安,才能足够太平。

吃饱饭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需要很久才能实现。

诚然,大明现在的百姓不存在说吃不饱饭的情况,但这是对比前朝,而非现在。

喝粥能吃饱,吃饭吃肉也能吃饱,但这其中差别却是天差地别。

朱高煦想听到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农业有没有进步,或者进步多大。

袁征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于是连忙从身后的博士手中接过文册。

朱高煦见状停下了脚步,袁征也开始阐述说道:“农业部对永乐五年和洪熙五年做出了大致的推断和记录。”

“永乐五年,大明朝的主粮产量约六千万吨,油类产量约二十五万吨,肉蛋奶虽然无法统计全国,但根据南京、北京、成都、辽阳等地采集数据来说,大约是平均每人十二斤。”

“经过十七年的新作物引进,牲畜选育,化肥推广,洪熙五年的主粮产量约七千四百万吨,油类得益于花生推广而增加八十三万吨,肉蛋奶根据两京铁路沿边采集数据,城镇平均每人每年二十斤。”

“除此之外,红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达到四百六十余万吨。”

“整体算下来,如果户部的人口情况没有出错,人均粮食是八百零二斤,油八斤四两,肉蛋奶平均二十斤。”

“各类情况,实际上都有增长,其中新作物带来的新饲料开始用于喂养牲畜,加上合理的选育后,肉牛数量从永乐五年的全国官府衙门有记载的四百四十余万头,增加到了六百三十万头,公牛产肉量从四百八十斤增加到了五百六十斤。”

“除此之外,民间的养殖场数量也不断增加,相较于永乐五年翻了一倍。”

“朝廷北方的牧场有六十余万头肉牛,十二万头耕牛,肉牛每年能出栏五万余头,基本都往南方运输,耕牛能走出八千头向南方提供。”

“如果北方的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那亩产的肉牛和耕牛数量也会增加。”

“此外,养猪……”

田埂上,朱高煦听着这些文人不喜欢听的东西,心里却升起不少自豪感。

只是十七年时间,朱高煦就让大明百姓的口粮、肉蛋奶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随着铁路竣工,北方的肉蛋奶可以不断往南方运输,南方的粮食可以不断往北方运输。

他在做一件很激励人的事情,为了这件事情的成果,他可以抵抗住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诱惑……让大明的百姓吃饱饭!

“农学院的进步我看在眼里,兴许现在的进步比起洪武、永乐年间来说,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这还是不够。”

朱高煦听完袁征长篇大论的汇报后并不满足,他对袁征说道:

“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而且现有的人均口粮也有问题,因为你们没有去除喂养牲畜的饲料粮食。”

由于战乱,所以除宋以外,历朝历代开国时都是地广人稀的局面,人均口粮自然很多。

正常来说,这种地广人稀的红利能吃八十年左右,超过了这八十年就会陷入土地兼并,亦或者说财富过于聚集顶端的经济陷阱。

这种情况下,百姓的日子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大量中产阶级会在漫长的时间中随着人口增加而不断消亡。

大明至今已经五十六年,经过朱高煦的一系列改革再分配,随着大量资源投入,成百上千万亩的荒地被不断开垦。

可以说,这种经济陷阱在朱高煦合理的新政分配后,降临的时间会来的晚一些,但它始终会来。

生产力必须得到突破,才能不断延缓它降临的时间。

这其中,不管是化肥还是蒸汽机、育种培优……这些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和手段。

不过最为朱高煦所关注的,还是最基本的粮食问题。

大明的耕地开垦数量在眼下还能大大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但随着有效之土地的不断减少,这种情况终究会在未来某一天宣告结束。

届时要么就是开拓南洲,要么就是通过经济或迁徙手段来控制东洲。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设立东洲、北洲宣慰司,但这两个宣慰司能坚持多长时间他就不知道了。

他有意迁徙人口前往当地,但现在大明更需要人口的是广袤的西南地区。

唯有本土安稳,大明才有精力顾及海外。

“化肥的推广你要上心,户部的银子等我回去就会让人拨发。”

留下一句话,朱高煦便走出了试验田,乘坐马车向着紫禁城踏上归路。

也在他向着紫禁城返回的时候,经历两月半时间赶路的朱瞻壑也终于进入了云南地界,并来到昆明府的汉王府。

“瞻壑啊,你爹还真是放心你,这一路上没什么危险吧?”

汉王府内,靡靡之音在承运殿传出,肥胖的朱高炽坐在自己的王座上,下面是朱瞻壑、朱瞻基及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朱瞻墡等年纪较大的王子。

除了朱瞻基因为常年训练汉王府护卫而皮肤黢黑,其余几人都与朱高炽一样,白白胖胖。

四十六岁的朱高炽已经生育十六子七女,不过由于大明的宗禄制度被朱高煦所更改,故此不管他生多少,朝廷拨发的钱就那么点,养不养得活是他的事情。

对此,朱高炽也丝毫不担心,因为朱高煦给他拨了两座海外的铜矿,而这两座铜矿每年能产出六千贯,算上他的俸禄,完全足够养家。

别说二十三个子女,就是二百三十个子女,他也能养的很好。

当然,他的身体吃不吃得消就是另一回事了。

想到这里,朱瞻壑观察了自家大伯,他整个人肥胖白皙,根本不像生活在云南的人。

朱瞻壑一路从乌蒙府骑马来昆明府,所见到的云南百姓大多消瘦黢黑,但他们并非是吃不饱的消瘦,而是干活太多而带来的消瘦。

根据朱瞻壑在中学学习到的知识,西番之地属于中洲水塔,而云南则是中南半岛的水塔。

因为海拔高,所以紫外线强,容易被晒黑。

原本朱瞻壑还不理解其中意思,但当他走进云南后,他这才知道紫外线强代表着什么。

起码不过两日,他脸上便已经被晒脱皮了,无奈只能换乘马车。

虽说晒脱皮的地方已经好了,但脸色却不免比之前黑上不少。

“大伯看模样,似乎不喜欢出门?”

朱瞻壑好奇看着白净的朱高炽,朱高炽也摆摆手道:“昆明府虽然平坦,但也有一些小丘陵,走起路来比较累,索性还是在家里,闲来无事散散步。”

朱高炽的话,惹得朱瞻基一阵摇头,他父亲他太清楚,最大的运动估计就是跟舞女跳舞了。

“还是要多走动走动才行。”朱瞻壑不知道朱高炽的运动是什么,但还是提醒道:

“这次南下,不管是爷爷还是父亲、母亲,他们都让我来看看您。”

“爷爷家宴的时候才说了,等我学习结束北上的时候,希望带上大伯、三叔你们两家一起北上。”

“爷爷三年后要北征,届时我与大兄为先锋,在出发前一家人吃顿团圆饭。”

“北征?”朱高炽失声道:“你爷爷三年后都六十六七了,怎么还让他北征?”

“是爷爷自己要求的。”朱瞻壑笑道:“父亲说不圆爷爷这个心愿,爷爷肯定会不高兴,不如先答应他,让他高兴高兴。”

“话虽如此,但陛下真准备让太上皇北征啊?”

朱高炽改换了称呼,朱瞻壑不以为意,继续笑道:“如果爷爷执意要求,那也没有办法。”

“不过大伯可以放心,三年后铁路与水路都通往海喇儿,爷爷届时只需要坐镇海喇儿就行。”

“如果是这样还好……”朱高炽虽然不认可自家父亲和二弟的政策,但对二人他还是比较关心的。 得知可以乘坐火车与船只前往海喇儿,他也算放心了不少。

朱棣的一身甲胄六十余斤,若是让一个六十多岁的人穿六十多斤甲胄骑马前往漠北,朱高炽还真的放不下心来。

“好了,先吃饭吧,这云南别的不说,山珍野味还真就遍地都是。”

聊完了正事,朱高炽便将目光放到了自己的饭桌上,拿起筷子便大快朵颐了起来。

朱瞻壑也看着桌上许多没有见过的饭菜,小心的拿起筷子品尝起来。

一个时辰过去,一场宴会便在说说笑笑声中结束。

朱瞻壑也没有着急离去,而是要在汉王府休息三天,然后再前往陇川府任职。

翌日清晨,朱瞻壑便起床前往了距离汉王府不远之外的黔国公府。

沐春毕竟是他的岳父,来到昆明不去见面,难免会被沐氏所抱怨。

准备了南下携带的宫中礼物,朱瞻壑便带着护卫走入了黔国公府。

黔国公府内,六十岁的沐春带着家人对走入府内的朱瞻壑作揖行跪礼。

朱瞻壑见状连忙上前搀扶:“岳父不可,哪有长辈向小辈行礼的道理。”

“殿下毕竟是储君,老臣行礼也是应当的。”沐春对朱瞻壑毕恭毕敬,朱瞻壑轻笑将他扶起:“今日只论家长里短,不谈国事。”

沐春是朱高煦为朱瞻壑找的外援,尽管他已经六十岁,但经他培养的沐氏识大体,他的两个儿子也很懂礼数。

“殿下……”

两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对朱瞻壑作揖,朱瞻壑回头看着他们笑道:“这想必就是沐毅和沐靖了吧?”

沐氏是长姐,沐毅小沐氏不到一岁,沐靖则是小两岁。

面对二人,朱瞻壑也称赞道:“我听说过你们两人的功绩,敢在这个年纪随岳父率五百骑冲击万余蛮兵,勇气可嘉!”

“谢殿下称赞。”沐靖虽然还在叫殿下,但不难看出他性子跳脱。

如果不是沐春在这里,他兴许已经改口叫姐夫了。

相比较下,沐毅却十分稳重,他作揖回礼说了声谬赞便闭口不再谈了。

“殿下,先进去坐下吧。”

沐春仅仅比朱棣小三岁,他是见过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朱允炆、朱棣和朱高煦的人。

就他对朱瞻壑的第一眼来说,他便觉得朱瞻壑绝对比不上朱元璋和朱棣,更不用说朱高煦,但他绝对比朱允炆要强许多。

为了观察自己这个女婿,沐春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从各个方面开始旁敲侧击的打探朱瞻壑。

朱瞻壑兴许知道,也或许没有考虑那么多,但他对于这些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整体相处下来,他给沐春一种十分豁达,心胸开拓的感觉。

如果要评价,他觉得朱瞻壑就是那种知道自己实力强大,却不恃强凌弱的人。

他很英雄,但当皇帝可不是够英雄就能当的。

只是简单的试探,沐春就知道了朱高煦为什么要让朱瞻壑隐藏身份来云南担任胥吏了。

只可惜朱瞻壑没有理解其中含义,不然也不会光明正大的来找自己了。

尽管他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但以汉王府和黔国公府对他的态度来说,旁人很难猜不到他的身份。

想到这里,沐春忍不住摇了摇头,在心底暗叹一声。

家宴过后,沐春带着朱瞻壑前往了翠湖柳营,观看了远处军营的训练。

不得不说,沐春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

除了李文忠、沐英、朱高煦外,大明朝便很少能有将领能完全胜过他。

他们四人都是少年从军,并且在弱冠前便战功赫赫。

相较于朱高煦三人,沐春兴许略有逊色,但他十七岁出征,从西北打到西南,平原、山地、骑兵、步兵作战无一不精。

正因为能力出众,在沐英去世后,朱元璋压根就没想过让别人镇守云南,直接指定了沐春。

沐春的经历,朱瞻壑十分熟悉,毕竟自他出生到如今,便常常听他父亲说西北的宋晟、西南的沐春为大明西陲两大柱石的说法。

宋晟去世太早,他无缘得见,而沐春如今一见,果然与传说中相差不大。

从只言片语中,朱瞻壑都能感受到沐春对大明、对朱家的归属感,偶尔提到朱元璋和马皇后时,他更是声音哽咽,显然想到了曾经的一些事情。

有这样的人做岳父,就连朱瞻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运气很好。

“殿下这次去陇川,臣希望殿下能改变而归。”

眺望兵营,沐春也说出了和朱高煦一样的话。

他也看出了朱瞻壑黑白太过分明的性子,这性子不是当皇帝该有的性子。

他只希望朱瞻壑这性子能被磨平,不然对于大明朝来说,兴许不是一件好事。

“小子一定会的,届时小子还会再来看看岳父。”

朱瞻壑如此说着,沐春见状也没再继续说什么,只是带他围绕滇池游玩了三日。

期间朱瞻基也来找过朱瞻壑,不过他并没有和沐春过多交流。

汉王府、云南三司、黔国公府……

这是云南的三方势力,而王瑄基本不参与进来,毕竟相比其他人,他和沐春更熟悉。

只是由于当年他帮助傅茂阻断沐春粮道和援兵的事情,他与沐春从知己变成了现在的陌路人。

沐春虽然认为朱棣、朱高煦上位后的大明很好,但他还是过不了心里那个坎,王瑄也是一样。

简单在昆明府逗留了三日时间,朱瞻壑便前往了西边的陇川府。

中途他前往了大理,很想知道自家父亲口中苍山洱海有多秀丽。

兴许是因为这个时代气候太冷,加上大理居住人口并不多,故此这个时代的苍山有许多树木,洱海也清澈见底。

对于南诏遗留的那些遗迹,朱瞻壑没有兴趣去看,他的目光主要在这苍山洱海生活的百姓身上。

虽是语言不通,但朱瞻壑也舍得花钱寻觅翻译,故此了解许多西南的事情。

可以说,在明军没有解放他们之前,生活在土司治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不幸福的。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由于世世代代都和土司所绑定,他们面对一些土司的残暴也不敢反抗。

即便碰到善良一些的土司,他们也会因为土司与土司之间的争斗被波及,生活没有安稳可言。

洪武年间,汉人还能穿草鞋和粗布麻衣,可他们就是光着脚,顶多用点布料来勉强遮挡重要部位。

自永乐年间云南改土归流开始,他们的日子才渐渐开始好了起来。

昔日属于土司的土地被均分给他们,朝廷也会发粮食给他们,鼓励他们大量开垦新的土地。

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写字,而他们也在大基建的背景下可以前往官道附近应聘工人,给官道修葺来获得工钱。

在朱瞻壑看来,每日二十文的官营工价极低,但是每当他想发怒的时候,那些脸上洋溢笑容的百姓就会将他的怒意驱散。

“你是京城来的,那伱见过永乐皇帝和洪熙皇帝没有?”

一个身穿白族服饰的七旬老太太询问朱瞻壑,她的眼睛灰蒙蒙的,似乎看不见东西。

坐在朱瞻壑身旁的一名青年闻言,当即也为朱瞻壑翻译起来。

“见过,但隔着很远……”

朱瞻壑坐在不足一尺高的矮凳上,不明白这个七旬老太家住土屋,为什么还能笑得那么高兴。

“他们肯定长得很慈祥,就像是菩萨一样。”

“慈祥……”朱瞻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爷爷倒是挺慈祥的,但他父亲……

“慈祥嘛,如果不是皇帝派兵来,我现在还是奴隶,都活不到这个时候。”

那老太太把自己的脚伸出来,脚上有曾经戴过镣铐的伤痕,朱瞻壑能看出来,全因为他曾经在海喇儿城见过流亡逃难而来的蒙古奴隶。

他们的腿上,也有这种类似镣铐、木枷之类的伤痕。

“现在日子好了,能吃饱饭了……真羡慕你们有好日子过,我都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那老太太显然很早就失明了,但朱瞻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能在他脸上看到那所谓“好日子”的景象。

兴许国泰民安不用走遍山川大地,只要看看百姓的脸,看看他们的表情就能清楚一切。

想到这里,朱瞻壑点了点头:“会越来越好的!”

第77章 北地难安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99章 闭门思过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492章 衣冠禽兽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445章 解缙案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396章 先甜后苦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47章 东宫名录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74章 二子善谋第89章 孤家寡人第442章 环球航行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35章 位高权重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28章 潜龙在渊第38章 宋国公府第17章 兴亡百姓苦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132章 得陇望蜀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501章 天子点兵请假第69章 爷孙和睦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416章 琵琶湖之战第354章 伉俪情深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89章 日本国变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第118章 未雨绸缪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366章 此子类父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9章 营中小院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13章 大树营内第456章 衣锦还乡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71章 燕府势大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7章 便宜舅舅第427章 积学有待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77章 北地难安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492章 衣冠禽兽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44章 为天子笔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2章 采生折割第518章 颜李案第15章 武英殿中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490章 担子难挑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75章 魏国公府第453章 棒鸡倭狗第66章 宫中密谈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第535章 各怀鬼胎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59章 东窗事发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97章 哀毁骨立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40章 燕府三子第7章 便宜舅舅第30章 父子相似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75章 魏国公府
第77章 北地难安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99章 闭门思过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492章 衣冠禽兽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445章 解缙案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396章 先甜后苦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47章 东宫名录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74章 二子善谋第89章 孤家寡人第442章 环球航行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35章 位高权重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28章 潜龙在渊第38章 宋国公府第17章 兴亡百姓苦第505章 直挂长帆第132章 得陇望蜀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501章 天子点兵请假第69章 爷孙和睦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416章 琵琶湖之战第354章 伉俪情深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89章 日本国变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第118章 未雨绸缪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366章 此子类父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9章 营中小院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13章 大树营内第456章 衣锦还乡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71章 燕府势大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7章 便宜舅舅第427章 积学有待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77章 北地难安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102章 西南欲乱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492章 衣冠禽兽284.第284章 诸事繁杂第44章 为天子笔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2章 采生折割第518章 颜李案第15章 武英殿中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490章 担子难挑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75章 魏国公府第453章 棒鸡倭狗第66章 宫中密谈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第535章 各怀鬼胎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59章 东窗事发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97章 哀毁骨立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40章 燕府三子第7章 便宜舅舅第30章 父子相似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75章 魏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