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担子难挑

第490章 担子难挑

“户房仓库有仓攒吏两人,算上你就是三人。”

“你们三人每人每日一人值守仓库当差,其余二人负责跟随支取钱粮的各房前往下面查看,看看支取的钱粮是否落到实处。”

“若是没有落到实处,举报一次即累甲等功一次,累功三次可以得到一年的带薪休假。”

“这休假通常都是吏员们用来考科举的,唯有考中生员,才有了担任主官的可能。”

“不过,生员也仅仅是可能,真正想十成把握担任主官,还得考中举人或进士。”

“这些,你都明白了吗?”

南甸县衙内,高观带着与他年纪相差不大的朱瞻壑在衙门之中走动。

走了一圈之后,最终带着他来到了户房管理的仓库门口。

户房的仓库门口有两队兵马司的小旗在驻守,四周还有兵马司在巡哨。

“户房是县衙重地,故此被这一丈高,三尺宽的围墙围了起来。”

“这地方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内里有钱粮两个仓库,钱库占地不过二分,粮库占地七分,剩下一分是巡逻的道路。”

“这地方莫说是你,就连我也需要检查。”

话音落下,高观带着朱瞻壑来到仓库大门平举双手,在众目睽睽下接受了检查并走入其中。

“仓库晚上不出钱粮,故此你们每日只需要卯时开锁,戌时上锁就行,每日工作七个时辰,俸禄每月最后一天发当月俸禄。”

“把你的存折编号给我登记,然后每个月末拿上存折来找我盖章,第二天去银行领俸禄就行。”

高观说着,朱瞻壑也拿出了一本折迭样式的小本子,本子外面是薄薄的皮革,上面还有烫出来的数字编号。

高观接过存折,带着朱瞻壑走到了仓库的门口,而这里有一张桌子和两名正在看守仓库的仓攒吏。

“高典吏!”

二人见到高观带人前来,不用多想就知道了这是他们的新同袍。

“这是郭壑,应天府人,日后与你们一样便是仓攒吏了。”

“这几日你们带着他,等觉得他可以了,再让他单独值守仓库、随车前往工地。”

“是!”

高观简单一番沟通,二人连忙点头应下。

见状,高观也回头看向朱瞻壑:“伱这存折我先带走,散班前我带来给你。”

“谢高典吏。”朱瞻壑作揖行礼,并没有什么太子的架子。

当然,除了江淮、张渤海、王瑄和高观,这地方也没人知道他就是太子。

在前一期的《大明报》中,可是还清楚刊登了太子在海喇儿戍边的事情。

除非有一手消息,不然没人会想到他在这里。

“你们自己介绍吧,我走了。”

留下一句话,高观便带着朱瞻壑的存折离开了。

至于朱瞻壑,这两名担任仓攒吏的吏员也不是瞎子,虽说朱瞻壑的皮肤因为海喇儿戍边而黢黑粗糙,但他身上那份气质一看就是大家子弟。

在没有搞清楚他的背景前,这两个仓攒吏是不会轻易得罪朱瞻壑的。

很快,他们便开始带着朱瞻壑适应起了仓库的工作环境,而高观也拿着朱瞻壑的存折找到了江淮。

他走入书房内,打开存折的同时啧啧几声:“不愧是那地方出来的人,你看看这存款……”

他将朱瞻壑的存折转过来递给了江淮,江淮正在处理公务,但还是瞥了一眼。

存折上清晰记录着八位大写的数字,虽然单位是文,但折算下来也达到了三万贯之多。

三万贯,这几乎是一些大县全年的税收,哪怕是如今三十多万人口的陇川府,其每年岁入也不过八万贯罢了。

“确实惊人……”

江淮忍不住摇摇头,高观也咋舌道:

“与他近距离接触后,他这气势一看就是上位者,我离开仓库后还偷偷看了看,刘进与周吉这两人对他可谓毕恭毕敬,在弄清楚他身份前,恐怕不会针对他。”

“身份是吗?”江淮合上存折,嘴角含着丝笑意:

“暂时保密,等衙门的人都熟悉他了,再公开他的假身份,让他也体验体验落差。”

“你这厮……”高观苦笑,江淮却笑着低头处理起了政务。

见状,高观也不多说什么,只是将江淮的存折登记上了县衙和府衙的册子上。

这些册子会在每月二十五送往地方上的银行,由银行登记并传往省、国级别银行记录。

这样做的速度并不快,例如某人这个月才开户存折,那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送抵总行,由总行将文册汇总后下发给全国二千四百余家银行。

这些银行远近不同,有的可能需要几天就能得到文册,有的却需要一年。

正因如此,开办存折并存入银钱后,最快也需要三个月才能在两京十六省的异地银行正常取钱,最少需要半年才能在南洋的异地银行正常取钱,至于满剌加海峡以西,那则是需要半年到一年不等了。

不过正常来说,商人们也都知道这些规则,百姓则是没有必要知道,毕竟百姓的钱是最稳定的,因为他们很少离开自己的户籍地。

办完了自己该办的事情,高观也就前去将存折还给了朱瞻壑,并在之后离开了仓库。

朱瞻壑在仓库安静的学习着,而远在数千里外的北京城却弥漫着一股硝烟的味道。

“长吉铁路虽然只有二百里,但东北的铁路建设已经遥遥领先于全国,相比较之下,其它地方的铁路却毫无进展。”

“当下中原铁路开始修建,陕西、河南、山东都有铁路贯通,就连四川和交趾、云南也都有了铁路。”

“这种情况下,理应先考虑长江以南各省铁路,例如从武昌修建一条通往宁波的铁路。”

“这条铁路我算过,从武昌出发,与日后的湖广铁路相连接,经黄州、九江、南昌、饶州、池州、太平、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嘉兴、杭州、绍兴,抵达宁波等,合计一京三省一十六府!”

“单从人口来说,这条铁路比两京铁路能影响的范围还要大,还要广,单单经过的一十六府人口便高达三千余万,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武英殿的正殿里,杨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向众人争论着铁路的问题。

在过去的铁路修建中,江南几乎没有沾到任何一点的好处,反倒是一直在往外掏钱。

不管是西北铁路还是东北铁路、两京铁路,甚至是当下的漠北、中原、四川、滇越、开汉等铁路,这些基本都是在长江以北修建的铁路,而广泛的江南地区却没有沾到一点好处。

这么些年下来,地方上难免会有些不平衡。

只是面对杨溥的话,坐在位置上的王回却反驳道:

“杨学士所说这些地方,基本与长江水运相连,凭借长江,即便没有铁路也能做到商货通行,故此修建铁路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与之相比,吉林虽然也有松花江,但松花江每年封冻长达四个月,四个月时间足够耽搁很多事情!”

王回虽然是后迁徙渤海的人,但凭借这个身份,他也得到了许多不曾有的助力。

他越为渤海和新政派冒头,他就越容易获得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徐硕在边疆埋头苦干那么多年,而他不过在京中耍耍嘴皮子就能最后与徐硕同台竞技的原因。

坐在椅子上,徐硕也眼神复杂的看着自己这位昔日的好友。

曾经他们在米仓镇的海滩无忧无虑的抓鱼捕虾,而今却坐在这大明权力中心唇枪舌剑。

这样的变化,令徐硕倍感唏嘘。

“我并未说长春与吉林的铁路不能修建,朝廷完全可以同时修建。”

杨溥眼看王回牙尖嘴利,也不想为了这二百里铁路与他争辩,他想要的是这二千六百里的江南铁路。

“朝廷的情况,确实可以再开建这两条铁路。”

作为被朱高煦选出和稀泥的代表,薛瑄开口安抚了二人,其余人则是眼观鼻、鼻观心。

徐硕没有主动去争取什么资源,因为他是朱高煦选出的人,选他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军队之中选不出人来,而他出身渤海,又没和新政派扯上关系,作为六军都督府在内阁的代表,他不可能轻易发言。

杨荣与杨溥一派,自然不会反驳杨荣和薛瑄的话。

王回闻言却皱了皱眉,毕竟江南铁路最少不会少于两千里,如果真的要修建这一条铁路,那起码耗费上千万贯。

这上千万贯的钱粮如果投入到东北、山西、北直隶、山东,那无疑能让北方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江南铁路修建只是锦上添花,朝廷要做的应该是雪中送炭,例如当下山东虽有铁路,可只是鲁西有铁路,鲁东却根本没有任何铁路经过。”

王回说着说着,突然起身对偏殿作揖道:“陛下,臣以为,应该修建一条从两京铁路东昌站前往济南、青州、登州二州的铁路。”

“除此之外,也应该修建一条海州通往金州旅顺港,从金州通往定辽县的铁路。”

“如此一来,日后若是走海路,辽东和山东也贸易得更为容易且频繁!”

“强词夺理!”听到王回这话,杨荣都坐不住的起身作揖道:

“陛下,这辽东与山东本就有铁路,即便修建了王学士所说的这几条铁路,能影响的也不过就是几百万人罢了。”

“相比较之下,数量其十倍的江南铁路更能促进商品流通,让百姓安居乐业。” 二人争锋相对,偏殿内的朱高煦却毫无动静。

过了片刻,俩人腰都略微发酸了,偏殿内才响起朱高煦的声音。

“你们说的都有理,但朕想听听另外三位学士的建议。”

朱高煦的话音落下,杨溥便表态道:“陛下,臣支持杨荣学士。”

“陛下,臣支持王回学士……”薛瑄是河南人,不想得罪王回,故此选择了王回。

如此一来,便只有徐硕没有开口了。

“真难办……”

感受着四周投来的目光,徐硕暗叹一句,随后缓缓起身。

他没有注意自己竹马兄弟投来的目光,或者说刻意忽视。

“陛下,臣觉得当下修建铁路之钱粮已经调拨足够多,不管是江南铁路还是长吉铁路,亦或者是辽东和山东铁路,这些铁路都可以等漠北铁路、西北铁路、中原铁路和开汉、滇越、四川等铁路修建完毕后再议。”

“现在朝廷继续扩修铁路,用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而是百姓在银行的钱。”

“这钱花出去容易,想赚回来就难了。”

“朝廷现在还背负着数百万贯的利息等待偿还,臣以为应该稳扎稳打,而不是试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徐硕在地方为官,也了解了户部的情况,故此他才认为皇帝并不赞同在现有的基础上扩修铁路。

要知道,过往但凡需要修建铁路,皇帝不等群臣反应就已经派工部去勘察了,而今皇帝没有举动,就说明这些铁路都没有修建的必要。

不得不说,他猜的很对……

在他话音落下后不久,脚步声便从偏殿之内响起。

不多时,朱高煦身穿常服走出偏殿,众人见状纷纷把腰躬得更深了。

“徐硕说得对,朝廷有钱,但这钱不是朝廷的钱,而是天下百姓的钱。”

“修建铁路不仅要从经济方面着手,还得看政治和军事。”

“不是必要的铁路,都可以暂时推后,慢慢修建。”

“诚然朝廷可以一口气修建你们所说的所有铁路,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你们得考虑清楚。”

“寅吃卯粮不是朕的性子,若不是为了南北弥合,朕也不会修建从江浦通往东北和西北的铁路。”

“你们可以花钱如流水,但等到百姓需要用钱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怎么把钱找回来还给百姓?”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走上了武英殿正殿的金台,并稳稳当当的坐在了金台上。

群臣随着他走动的方向而小心翼翼的转身,看着他坐下后才松了一口气。

“你们也是平民子弟出身,百姓的钱来的有多不容易,应该知道才对,怎么反倒是不如徐硕理解的通透?”

“朕最近读了《贞观政要》,其中‘辩兴亡’的篇章很值得朕警醒,不知道你们可曾知道这篇说的是什么?”

朱高煦询问众人,众人一时间说不出来,至于精通儒学与经史典籍的薛瑄站出来作揖道:

“陛下说的应该是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薛瑄话音落下,众人虽然没看过这篇文章,但却能听懂意思,并且他们也了解隋朝的制度,故此知道朱高煦说起这段文章的意思。

隋代的义仓是一种全民性的粮食赈济措施,它由国家出面承办,由社会各界负担仓谷,赈灾面向社会大众。

然而后来杨坚觉得百姓鼠目寸光,没有长远之计,于是便进行了改革,下诏将把义仓设在州治或者县治,并由官府进行管理。

原本的自愿捐献,也变成了一种必须缴纳的税,并按照百姓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税,其中上户纳谷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

这样的强制捐献制度本身就有问题,但只要能正常赈灾,那依旧是一个不错的制度。

然而开皇十四年时百姓闹了饥荒,乞请隋文帝开仓放粮,但隋文帝却并没有下达开仓的旨意,导致百姓遭饥荒而死的人数不胜数,隋朝的府库却越来越充裕。

在这样的制度运作下,开皇年间储蓄的钱粮,累积到了足够隋朝的政治班子运行五六十年。

不过隋文帝的想法没能落地,因为隋炀帝依仗国库殷实而不断花费,将这原本足够隋朝运行五六十年的钱粮挥霍一空。

到头来,隋朝灭亡,百姓五不存一,一切都做了空。

当然,这场开皇十四年的赈灾,原本就是隋文帝借机改革,想要推动就食洛阳的手段,只是这手段是用数十万百姓性命推动的,故此朱高煦很是不屑。

他当下让薛瑄解释这文章,就是想要告诉群臣,不要以为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是朝廷的,也不要认为这笔钱可以随便动用。

隋文帝当初就是这么想的,可是现实中百姓因为赋税繁重,灾荒得不到赈济而造反,偌大隋朝轰然坍塌。

身为殿阁大学士,如果他们连这种道理都不明白,那朱高煦就得考虑换一批人了。

“臣等,谨受教……”

在朱高煦的提醒下,王回等人纷纷作揖行礼,朱高煦也不清楚他们是真理解还是假理解,总之他的意思传达到了就足够。

他需要的内阁只是帮自己出主意的内阁,而不是帮自己做决定的内阁。

“好了,也到该用午膳的时候了,你们去大庖厨吃了午膳再来处理政务吧。”

朱高煦起身向着偏殿走回,群臣纷纷作揖唱声,而后退出了武英殿。

在他们走后,朱高煦走回到了偏殿中坐下,亦失哈为他斟茶,同时说道:

“这王回与徐硕认识,但两人的政见却是南辕北辙。”

朱高煦颔首,同时点评道:

“徐硕还是注重实干,王回却不管这些,他要的只有支持。”

“另外就今日可见,新政下的十年教育还是太轻视了国学,这点得加强才行。”

“国学若是不强盛,那想要以文化来同化四夷便会困难,大明朝不能成为身子强壮而脑袋愚笨的莽夫。”

“奴婢会去礼部提醒的。”亦失哈应下,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与短须。

“近来我父亲忙碌何事?”

“太上皇在休养身体,不过就大明宫的御医汇报来看,太上皇的身体十分健康,并无大碍。”

亦失哈回应着朱高煦,朱高煦也颔首道:“身体不错就行,让他好好修养,另外漠北铁路的修建也时常要告诉他进度,给他盼头,平日里也能高兴些。”

朱棣六十四了,按照历史上来说,他应该是在六十一二岁的时候重病一场,并大概预感到了自己很有可能活不久了,因此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连续发动了三次北征。

不过在当下,朱棣兴许是因为退休的比较早,故此身体还算健朗,也没有什么疾病缠身。

在朱高煦心里,他还是希望朱棣能活久一点的,毕竟能与自己谈心的人越来越少了。

想到这里,他呼出一口浊气,闭目养神片刻后,便开始着手处理内阁经手的奏疏了。

在他处理奏疏的同时,走出武英殿,前往大庖厨路上的王回与徐硕也故意放慢了步调。

杨溥等人虽然察觉,但并不想逗留,快步离开。

瞧着他们走远,王回这才停下脚步,皱眉看向徐硕。

“孟明,你应该支持我才对。”

王回在说刚才的事情,徐硕闻言表情复杂,但还是解释道:“这件事我支持也无用,况且我为何能在武英殿理政,你应该比我清楚才是,我要做的是帮陛下说话,而非帮你。”

“我若是帮你,那并非帮你,反倒是害了你。”

“话虽如此,但也不用说的那么言之凿凿!”王回打断。

“难道我说的有什么不对的?”

徐硕在解释,可王回却生气他没偏向自己一点。

两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谁又能忍受被人针对?

哪怕是昔日竹马兄弟,来到这庙堂上也得分清楚你我才行。

“你别忘了,你我出生山东,却归属渤海,你要展现你的清高我不拦,但你好好考虑考虑,大明朝的担子是我们这群人在挑着,不然光凭江南那群虫豸,恐怕现在连新政都推行不动。”

王回说的有些难听,徐硕闻言直接对不远处的武英殿抬手作揖。

“大明朝的担子只有陛下能挑,陛下能带出老人,也能带出新人,你们好自为之!”

话音落下,徐硕越过王回往大庖厨走去,王回瞧着他背影盛怒,却又不敢直接反驳,只能忍着脾气跟在他身后。

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98章 万国来朝第117章 终得所愿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422章 新年气象第132章 得陇望蜀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第429章 三征蒙古第12章 天下糜烂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03章 乱我家者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24章 领功受赏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376章 贪心不足第391章 大明孝子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12章 天下糜烂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57章 入宫觐见第32章 采生折割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250.第250章 瑞雪兆丰年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459章 阖家团圆第46章 为孙补偿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4章 魁首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516章 自爆第514章 南杨北王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474章 程汇元案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509章 判若两人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74章 二子善谋第527章 东风入律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510章 漠北大捷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第356章 永乐二征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28章 潜龙在渊第105章 匹夫无罪第108章 诸王态度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82章 拓土之论146.第146章 水陆并进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103章 乱我家者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91章 各有心思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58章 以钞抵税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86章 施以恩惠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28章 潜龙在渊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17章 兴亡百姓苦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25章 人君姿态161.第161章 一骑当千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80章 紫金山下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397章 哀毁骨立276.第276章 理清税制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467章 朝鲜特供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75章 卧龙凤雏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407章 永乐十年
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98章 万国来朝第117章 终得所愿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422章 新年气象第132章 得陇望蜀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第429章 三征蒙古第12章 天下糜烂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03章 乱我家者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24章 领功受赏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376章 贪心不足第391章 大明孝子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12章 天下糜烂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57章 入宫觐见第32章 采生折割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250.第250章 瑞雪兆丰年第392章 新年气象第459章 阖家团圆第46章 为孙补偿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4章 魁首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516章 自爆第514章 南杨北王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第474章 程汇元案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509章 判若两人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74章 二子善谋第527章 东风入律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510章 漠北大捷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第356章 永乐二征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28章 潜龙在渊第105章 匹夫无罪第108章 诸王态度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82章 拓土之论146.第146章 水陆并进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103章 乱我家者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91章 各有心思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58章 以钞抵税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86章 施以恩惠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28章 潜龙在渊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17章 兴亡百姓苦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25章 人君姿态161.第161章 一骑当千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80章 紫金山下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397章 哀毁骨立276.第276章 理清税制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467章 朝鲜特供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75章 卧龙凤雏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407章 永乐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