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草台内阁

第487章 草台内阁

“臣请谏,重选殿阁大学士!”

“臣等附议……”

洪熙五年腊月冬至日,当朝臣内外数千文武官员身穿朝服,手持笏板作揖唱声并下跪,其场景不可谓不震撼。

殿阁大学士,这是洪武年间丞相被废除以后侍从左右,以备顾问所设置的一个制度。

自永乐十二年开始,朱高煦便开始慢慢闲置殿阁大学士,内外廷每日二百余本奏疏,四百余件国事都经他手处理。

他的精力虽不如朱元璋充沛,但处理这些政务还是能在一天之内处理好的。

只是随着年纪日渐增加,他也开始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故此下放了部分权力给六部,内外廷每日奏疏下降至一百六七十,国事仅在三百余件。

如果以朱高煦个人的意见,那他自然不会那么快复设殿阁大学士,但西厂和锦衣卫的举动,不由得让群臣愈发担心。

尽管史书上的永乐三大案都是出自朱棣手笔,可庙堂上的群臣谁又不知道,这三大案手笔都是朱高煦所为呢?

甚至可以说,其中不少案子,便有庙堂上部分人的推波助澜。

由于朱高煦改常朝为十日,而他又只接见六部尚书及六府都督,故此众人不免担心起来。

复设殿阁大学士,并非是为了争斗权力,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可以时时刻刻与朱高煦沟通的平台。

对此,朱高煦心知肚明,故此才开口道:

“此事,朕也考虑了很久,诚如诸位所说,这殿阁大学士确实应该选,而我也准备从群臣之中选出五人担任殿阁大学士,不知道诸位可有举荐之人?”

“陛下,臣举荐兵科都给事中王回!”

“陛下,臣亦举荐兵科给事中王回!”

“陛下,臣举荐御史薛瑄!”

“陛下,臣举荐御史薛瑄!”

“陛下,臣举荐翰林院学士杨荣!”

“陛下,臣举荐翰林院学士杨溥!”

“陛下……”

一时间,众人针对殿阁大学士的人争论不休,面对他们的举荐之声,朱高煦只是轻声咳嗽,群臣纷纷闭上嘴。

面对众人的表态,朱高煦也颔首道:“你们推荐的我已经记下,六军都督府没有能推荐的人吗?”

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人数庞大的武官群体,而这样的举动让群臣愕然。

殿阁大学士虽然等同皇帝的秘书处,但大体都是文官在担任,从未有武官担任大学士的说法。

“陛下,六军都督府无异议。”

人群之中,陈昶躬身作揖,选择了独善其身,这样的做法使得朱高煦冕旒背后的目光透露出几分失望。

陈昶也知道他这么说会让自家陛下失望,可奈何大明疆域太大,稍微有才干的武官都被派往边塞了,朝中大多都只是一群从边疆退回来养老的武官,指望他们进入殿阁,那不是丢人么……

“既然如此,便选王回、薛瑄、杨荣、杨溥……徐硕。”

朱高煦突然补充了一个徐硕,而这个名字让殿内的王回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但又迅速低下头去。

“殿阁大学士不得担任任何除大学士以外职位,此外拔擢殿阁大学士为正五品,仅有建议、侍从左右之权。”

“赐徐硕、杨荣、杨溥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赐王回、薛瑄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

由于徐硕是云南左布政使,故此将其调回北京担任正五品殿阁大学士后,朱高煦也要给予相应的补偿,最少不能让其生活出现什么问题。

正三品散阶的俸禄,足够徐硕在北京买一个五六亩的宅子,雇佣十几个仆人伺候他了。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目的达到,众人都没有与徐硕争夺这最后一个名额,因为他们都知道,徐硕代表的是渤海,王回代表的是新政派,至于杨荣、杨溥、薛瑄三人便是略微保守的传统派了。

看似传统派在殿阁之中人数最多,但实际上庙堂之上依旧是渤海、新政为大。

故此,殿阁之中如果再以他们为主,那就有点不太妙了。

“传旨,令徐硕年后启程入京,赵轨升授云南左布政使。”

话音落下,朱高煦便起身离开了龙椅,群臣见状山呼万岁。

在唱礼声中,朱高煦走到殿后更换常服,乘坐步舆往武英殿赶去。

内阁这个制度,朱高煦虽然不太需要,但群臣需要,后世之君也需要。

只要控制好,不让内阁大学士有双重身份就行。

虚就是虚,实就是实,若是像中后期一样,内阁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职,那就有点权力过大了。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在庙堂上明说殿阁大学士不得担任任何职位。

他可以下放部分权力,但也要保证能收得回来。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缓缓闭上了眼睛,顺带松了一口气。

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大明朝便在硝烟与鞭炮声中走入了洪熙六年。

《大明报》一如既往的在开年第一日刊发,各地百姓都纷纷出钱购买《大明报》,即便贫困之人,也会几人凑在一起买一份共同观看。

不止是百姓,就连官员也毫不例外。

正旦节这日,大明绝大部分的地方都较为寒冷,而其中能被称呼为闷热的,便只有云桂广东及南部的交趾、南洋各宣慰司了。

车里府,作为去岁老挝土司与明军交战的主战场,此地的治安已经恢复太平状态,当地人口也在几次迁徙之中达到了二十万口之多,其中仅三分之一是汉人。

多出来的白衣,大多都被迁徙去了北边的普洱、昆明等府。

混凝土构筑的城墙给了景洪百姓安全感,而作为车里府衙门,府衙的修建也是以防炮工事的标准来修建的。

四尺厚、一丈高的混凝土院墙让人怀疑人生,而这其中则是生活着整个车里府衙门的数百名官吏,以及兵马司的二百兵卒。

正月的景洪气候还算怡人,与江南晚春的气候差不多。

坐在崭新的江南中式书房内,陆愈手拿着一份《大明报》,面前则是为其煎茶的年轻官员。

“朝廷重设殿阁大学士,看样子是群臣都担心陛下独断乾坤,所以想出殿阁大学士这个衙门来与陛下对话。”

陆愈评价着《大明报》中关于庙堂的事情,随后又在看到报纸上关于各种建设、经济政策时不免唏嘘。

“廷益,云南虽好,奈何地形过于复杂,你恐怕要与我继续困居山中了。”

面对陆愈的话,坐在他面前煎茶的那青年脸色如常,但一开口却字正腔圆:

“调不走就在这里做事,不管去到哪,终归要对得起身上这身袍子的。”

“呵呵……这也就是你于廷益能说出这话了。”

陆愈轻笑,而他所笑之人是去岁派来云南的一名御史。

“我于谦不在乎那些东西,只要俸禄足够养家,做事情问心无愧,那在哪里做事都一样。”

“有多大的本事,我便要办多大的事情!”

他话音落下间,茶也已经煎好,故而熟练的为陆愈斟茶。

看得出,两人已经相识许久,十分融洽。

作为常驻车里府的御史,于谦要在车里府任职三年才能被调换地方,而他麾下还有十余名御史走访。

对于他来说,陆愈是一个好官,所以他才能给陆愈一个好脸色。

换做一些他看不过眼的人,他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他就是这样的人,性子直,眼睛揉不得沙子,但有有些迂腐,墨守成规。

“要我说,朝廷如果早几年在江南推行新政,你这脾气早就被磨平了。”

陆愈端起茶试探性抿了一口,确定不烫后才慢慢细品起来。

于谦没有回话,只是低头煎茶。

今日是正旦,便是他这种大忙人,也能在这一日好好休息一天。

“这报纸上说,朝廷准备修建好几条铁路,其中也包括了陇川的那三百多里铁路。”

“这些铁路耗费上千万贯,想来都是发行国债获得的钱粮。”

“这是件好事,如果陇川与我们的气候相差不大,如果陇川可以做成这件事,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比起他们,我们的优势更明显,澜沧江就在我们身旁,完全可以好好利用。”

“老挝土司虽然贫困,但甘孛智、占城、暹罗都有一定的实力。”

“操作得好,车里府二十余万百姓的生计就不用全赖耕地之上了。”

陆愈的话很是悦耳,于谦却一句不回应,他就是这样的脾气。

瞧着他,陆愈也十分无奈的摇了摇头。

在他摇头的同时,一名青年走入了书房之中,对二人作揖。

“大哥,廷益兄!”

二人闻言向他看去,却发现是自家弟弟陆浑出现在了衙门。

“大哥,你的俸禄我已经拿到了,廷益兄的俸禄得自己去领。”

陆浑倒是没有避开于谦,看得出他与于谦关系也十分不错。

从陆浑手中接过一吊面额百文的银币,陆愈也不嫌弃什么,直接将其收了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金银流入,加上大明银行的开办,现在的官员俸禄都是发现钱。

作为正四品的车里府知府,陆愈的俸禄是每月十二贯,每年一百四十四贯。

此外,由于是偏远之地,年末还会多发两个月的俸禄,故此全年下来他能到手一百六十八贯钱。

若是陆愈愿意贪腐,一百六十八贯,也不过就是他稍微盘剥就能得到的东西。 不过这么对比,并非说这笔钱很少,反而该说略多。

一百六十八贯,这钱足够在江南买十亩地,亦或者在南京或北京购置一套占地五亩的四进出宅子了。

若是拿来买粮食和鸡鸭鱼肉则是根本就吃不完,毕竟算下来,陆愈的俸禄是每日四百六十文。

相比较辛辛苦苦劳作一日也不过十几二十文的偏远地区百姓,陆愈的俸禄不可谓不高。

哪怕是只有正六品的于谦,每年俸禄也有五十贯,每日俸禄一百三十多文。

比起那些贪腐的家伙,他们手里的俸禄少得可怜,但比起普通百姓,他们的日子可就十分滋润了。

尽管朱高煦说过,每任皇帝登基都会提高官员一成俸禄,但实际上有的时候不止提高了一成。

例如洪熙年间内地的正六品官员俸禄四十贯,折米为一百三十石,而洪武年间正六品官员俸禄不过一百石。

洪熙年间的正六品官员俸禄,比洪武年间高出了近三成。

于谦的五十贯年俸,别说养家,就是再养一个小妾都毫无问题。

“好了,我也领俸禄去了。”

毕竟是新年,于谦也不太想在陆愈这里逗留太久,他也有自己的家人需要照顾。

领了俸禄,然后好好回家享受这一日的休息才是他想做的事情。

“慢走,我便不送了。”

陆愈轻笑,于谦也懒得理会,径直走出了书房。

在他走后,陆愈的笑容才慢慢舒缓,瞧着他的背影摇头道:

“这厮若是能在车里当一辈子御史也不错,就他这个性子,去到内地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叹气一声,陆愈便与弟弟讨论起了在昆明就读中学的事情。

与此同时,距离此地数百里外的陇川府也开始刊登起了招募工人的消息。

“号外号外!《陇川月报》有消息,陇川铁路不日即将修建,元宵节后开始募工,每日工价四十文,先到先入选,报名地点在报纸上!”

“我要一份!”

“我也来一份!”

“我要一份!”

南甸县街头,随着几个人在街上叫卖,不多时他们身上的报纸便被人抢购一空。

拿着几十文钱,他们兴高采烈的前往了县内的报社继续购买报纸。

在一处酒楼里,江淮看着他们的背影,脸上不免浮出笑容。

“这条铁路,终于要开始修建了……”

从他身旁走出,张渤海脸上也挂着笑意:“有了这条铁路,陇川百姓的日子就舒服了。”

“只可惜,我们这里不能通往昆明府,不然……唉!”

张渤海还在想着所谓的铁路,江淮闻言则是苦笑摇摇头。

他比张渤海要看得开,既然工部说修不了,那就不修就行了,陇川的百姓能过得好,那他这个陇川知府也就有真功实绩了。

“文清,有消息来了!”

在江淮与张渤海聊着天的时候,身着吏员常服的高观拿着一份加急走上了酒楼的三楼。

江淮见状,表情立马由松散变得凝重,上前接过加急将其打开。

高观与张渤海见状,当即侧过身去,没有打探加急的消息。

看完加急,江淮并没有因为朱瞻壑即将到来的消息高兴,反而是头疼。

除了这件事外他更头疼的是徐硕被调走这件事情,要知道徐硕对陇川的支持力度很大,他被调走,无疑对对陇川带来打击。

还好继任的人是赵轨,他与徐硕的交情很深,并且很支持发展陇川的铁路。

加急中,赵轨让江淮放心,并声称陇川铁路就是云南的咽喉,只要陇川铁路开通,那昆明、大理等府的物资就可以走几百里陆路前往南甸,随后用陇川铁路输送商品前往西洋。

数百里山路,与前往交趾、长江的路程差不多,困难程度也差不多。

与其和江南做生意,不如直接省去江南这个中间商,直接由云南布政司与西洋沟通。

此外,朝廷已经批准开设云南市舶司,市舶司驻地为蛮莫县,等铁路竣工就开始运营。

“太好了……”

瞧着赵轨给自己的承诺,江淮总算松了一口气。

只是他一想到朱瞻壑要来云南,心里还是不免紧张起来。

与此同时,酒楼下也出现了几名骑马而来,身穿鸳鸯战袄的骑兵。

Www☢ тTkan☢ ¢ ○

瞧见他们,江淮便知道他们是来寻自己的,因此连忙走下酒楼。

两方在二楼碰到,而他们也熟悉江淮,所以没有拖泥带水,直接作揖道:“江知府,伯爷让把这封信交给您。”

“好!”接过信,江淮对二人作揖表示感谢送信,高观见状则是笑着将手搭在两名兵卒的肩膀上,搂着他们下楼去了。

给人打点什么的,让江淮和张渤海出面有点有失尊贵,还是他这个吏员来做比较好。

在高观他们走后,江淮他们回到了三层的雅间之中。

拆开信件,内里内容无非就是宫里有了旨意,敕令云南兵马清剿境内所有土寇匪患。

显然,这与朱瞻壑的到来有关,而江淮并不觉得奇怪。

“我们这次,恐怕有些麻烦了。”

江淮不好与张渤海说朱瞻壑的真实身份,所以只能说道:“武定侯府的一位勋贵子弟要来我们这里担任吏员。”

“武定侯府?”张渤海略皱眉头,思考了片刻才继续道:“就是当今皇后殿下的娘家?”

“对!”江淮点了点头,并不觉得张渤海轻视武定侯府。

自郭英病逝,武定侯府便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局面,不仅仅是他们,许多洪武年间的勋府都在陷入这种局面。

说到底,随着明军编制从二百多万卫所兵缩减到如今七十万战兵,与之减少的不仅仅是兵员,还有官职。

在官职紧缺,外部压力依旧很大的情况下,军队采取的自然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制度。

许多洪武年间的开国勋府虽然祖辈厉害,但并不代表子孙就厉害。

开国那么多公侯伯爵,现如今以二代身份还活跃的,也只有曹国公李景隆、黔国公沐春,以及颖国公傅让、广南伯傅茂了。

至于三代,当下也没听说有什么出色的三代冒出头来。

武定侯府除了一个郭镛外,其余人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而郭镛这种能力的人在六军都督府多如过江之鲤。

“毕竟是陛下的亲戚,清剿山寇匪盗也算正常。”

张渤海没有往其他方面想,毕竟谁会相信皇帝把太子派到西南边陲之地?

哪怕往前数两千年,皇帝和诸侯王也仅仅只是派子嗣前往北边,亦或者在长江两岸罢了。

如果不是江淮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就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总之,到时候我会安排他的。”

江淮倍感头疼,交代了一句话后,便准备等朱瞻壑来到后,由高观带着他治理一下地方。

以他对朱瞻壑的了解,朱瞻壑应该不会闹出什么事情来,如果真的闹出事情,那很有可能是和贪官污吏大打出手。

尽管江淮对自己治下的陇川有自信,但还是不免有些担心。

“唉,回家吧。”

摇摇头,江淮却也没了喝酒的心思,只想着回家好好想想应该如何在保护朱瞻壑的情况下,让朱瞻壑了解西南民情。

不同于他的烦恼,此时的朱瞻壑还在为半个月后的远行而高兴。

“爷爷,届时孙儿回来,便好好与您说说那滇西之地的风采!”

大明宫里,一场家宴在这里举办着,养心殿内坐着十数人,基本都是朱高煦的子嗣。

四十三岁的他已经育有九子六女,好在他记忆力比较好,加上他知道李世民、朱棣在历史上犯的错误。

故此他对除朱瞻壑、朱瞻圻以外的子嗣都比较公平。

朱瞻壑是因为他是太子,而朱瞻圻是因为他小时候长得可爱,又喜欢与自己撒娇,故此才多出些偏爱。

不过朱瞻圻不是嫡子,加上朱高煦也警告过张贵妃,所以朱瞻圻应该不会有什么胆子敢跳出来争储。

事情如朱高煦设想的一样,朱瞻壑的太子位十分稳固,他也对朱瞻壑大致满意。

如果朱瞻壑能洗去那股少年人的执拗与黑白之分,他无疑是自己目前来说最好的接班人。

“来,饮酒吧!”

被孙子孙女簇拥的朱棣笑呵呵的举杯,他的白发越来越多了,但脸色依旧红润。

六十三岁的他,怎么看也不会有四五十岁时精神,但只要他身体好,朱高煦便已经满足了。

“老二,你过来与我喝一杯!”

朱棣举杯示意朱高煦走过去,朱高煦拿起酒壶和酒杯,走到朱棣身前为他斟了一杯酒。

朱棣望着面前孙儿满堂的画面十分高兴,不由得回过头来说道:

“若是可以,北征之前,我还想来一场家宴。”

显然,朱棣所指的不仅仅是朱高煦这一脉,对此朱高煦心知肚明,但他并不担心会出现什么问题。

“只要您想,都可以。”

朱高煦目光炯炯有神,弯着腰与朱棣碰了一杯,父子二人举杯一饮而尽。

第468章 漠北事变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391章 大明孝子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33章 金陵街坊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84章 帝王心性第392章 新年气象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381章 背有靠山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3章 燕府虎儿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494章 癸卯案终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160.第160章 哈达岭之战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56章 陈年往事第78章 何安瑶苗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482章 狼子野心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75章 父债子还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第27章 练兵为强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88章 晋府难安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65章 上架感言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397章 哀毁骨立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462章 孤家寡人170.第170章 野人来投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66章 各怀鬼胎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472章 瓦剌西迁第396章 先甜后苦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25章 春和宫内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12章 天下糜烂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60章 岳婿矛盾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84章 帝王心性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第65章 上架感言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526章 扶危济困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474章 程汇元案第402章 瓮捉野猪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49章 傲雪欺霜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68章 武英理政165.第165章 偷梁换柱第36章 以利诱之第375章 卧龙凤雏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
第468章 漠北事变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391章 大明孝子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33章 金陵街坊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84章 帝王心性第392章 新年气象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381章 背有靠山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3章 燕府虎儿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494章 癸卯案终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160.第160章 哈达岭之战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316.第316章 朱教习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56章 陈年往事第78章 何安瑶苗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482章 狼子野心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475章 父债子还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第27章 练兵为强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88章 晋府难安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65章 上架感言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397章 哀毁骨立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462章 孤家寡人170.第170章 野人来投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66章 各怀鬼胎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472章 瓦剌西迁第396章 先甜后苦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25章 春和宫内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12章 天下糜烂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60章 岳婿矛盾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84章 帝王心性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第65章 上架感言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526章 扶危济困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474章 程汇元案第402章 瓮捉野猪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49章 傲雪欺霜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68章 武英理政165.第165章 偷梁换柱第36章 以利诱之第375章 卧龙凤雏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