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说客

第256章 说客

对于要不要招降刘景,荆州军的两位主帅发生了严重分歧。

蒯越力主招降,以他目前得到的情报来看,刘景的实力近年来急剧膨胀,已经不弱于张羡多少。除非刘表大幅增兵,不然的话,以荆州军目前的兵力,恐怕又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相比之下,招降刘景,无疑是统一荆南代价最小的办法,哪怕给予其高官厚禄也十分划算。

蔡瑁坚决反对招降刘景,去年那一仗,他惨败在刘景之手,非但兵船折损近半,宗族昆弟也死了六人,心中一直深以为耻。

招降刘景,将置他于何地?届时他必会为襄阳士民所嘲笑,唯有杀死刘景,他才能重新建立威信、才能告慰族中兄弟……

刘景必须死!这就是蔡瑁心底唯一的想法。

然而随着刘表的命令下达,两人的争执结束了。

蔡瑁心中气急,偏偏发作不得,只能拂袖而去,以示不满。

蒯越无视蔡瑁的无礼,立刻写了一封书信,连同刘表的信笺一同交给赖恭,令其即刻南下。

赖恭当即收拾行装,乘船前往酃县。经过去年的那场大战,荆州水军可谓元气大伤,只能龟缩于临湘方寸之间,时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临湘以南,彻底成为了刘景水军的天下。

赖恭船只才出临湘百里,就遇到了刘景水军的斥候赤马舟。

为避免引起误会,从而遭到对方攻击,赖恭急忙说明此行意图,之后有了赤马舟在前为引导,一路总算是平安无事。

船只越向南行,逃难的百姓就越多,举家乃至举族,向南迁徙,看得赖恭心中叹息不已。

他实在不希望这样的场面,也在家乡零陵上演一遍。

刘景如今乃是荆南唯一可以对抗荆州军的势力,零陵、桂阳二郡都在观望,只要能够说服刘景,荆南顷刻间便会重归太平。

对于此行,赖恭心里还是比较乐观的,刘表为了招降刘景,不惜拿出章陵付之,可谓是诚意十足。需知刘景今年才二十二岁,从古至今,二十出头能够成为一郡太守者,堪称凤毛麟角。

至于刘景现在头上顶着的零陵太守头衔,赖恭根本没当回事。张羡自己也只是长沙太守,有什么资格任命他人为太守?

在荆州,只有荆州牧刘表,才有任免太守的资格。

就在赖恭满怀信心南下之际,刘景为全力备战荆州军,将驻扎在外面的诸将全部调回酃县。

其中诸将兵力以族兄刘修最强,他过去除了自己的本部人马,还兼管着吴巨旧部九百余人,加上一年来又在昭陵、连道招募了一些,如今麾下兵力一举突破两千人大关。

其次是刘亮,他的驻地乃是较为安定富足的茶陵、攸县、容陵三县,是以兵力扩充至一千六百人。

接下来是蔡升,他的驻地醴陵靠近临湘,因此得到刘景的授意,兵力扩充至一千三百余人。马周镇守安城,内防豪强,外御豫章贼,兵力亦达一千两百人。

刘宗、韩广二人部曲也各有千余人。

加上严肃手中的酃县县兵七百人,刘景麾下步卒总计达到了九千余人。固然不及荆州军的三分之一,用来守城却绰绰有余。

另外褚方归来,其原来部曲目前在刘亮手中,刘亮过去曾为褚方侍从,深受其恩,本欲归还其部曲,刘景却出面制止了,而将刘修兼管的吴巨部交给褚方。

对此,褚方并没有表现出不满之情,欣然接受了。

当初他为报张羡昔日恩惠,执意北上,虽然有着十足的理由,但终究是有负刘景,因此不管刘景做什么,褚方都毫无怨言。

接到赖恭前来酃县的消息,刘景第一时间通知了嫂子赖慈。

赖慈忍不住喜出望外,她和兄长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了,最近的一次,还是五年前丈夫去世之际,那时她沉寂在丧夫的沉痛哀思中,心中哪有兄妹重逢的喜悦。这次终于有机会好好聚一聚,以表对兄长的思念之情。

赖恭抵达之日,刘景、邓瑗陪同嫂子赖慈、侄儿刘群,迎之于酃县城外的湘水渡口。

邓瑗尚在守孝期,如果是其他人,自然不必亲至前来,但赖恭乃是刘景、邓瑗婚礼的纳彩之人,是以邓瑗才破例前来。

博带褒衣,革履危冠的赖恭甫一登岸,便看到妹妹赖慈牵着外甥刘群,眼中带泪的看着他。

赖恭亦不免眼睛酸涩,加快脚步来到赖慈面前,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一番。见其高髻丽容,衣饰精细,知道妹妹已经渐渐走出丧夫的伤痛,心中很是为她感到高兴,不禁发出感慨道:“为兄今已年届四旬,近来两鬓始白,而漓姬还是如从前一般美丽。”

赖慈拭泪微窘道:“兄长何以一见面就打趣我?”

“此皆为兄肺腑之言,何来打趣一说?”赖恭笑着摇了摇头,继而又看向外甥刘群,十岁的刘群完美继承了父母身上的优良基因,姿容清隽,目若朗星,文质彬彬。赖恭对外甥甚是满意,出言问道:“虎头,还识得我这位舅父吗?”

“岂能不识舅父?”刘群当即下拜道:“外甥刘群,拜见舅父。”

“哈哈,虎头不必多礼。”赖恭将刘群搀扶起来。

直到这时,刘景、邓瑗才上前与赖恭见礼:“赖君……”

赖恭看着身姿峻拔,容貌俊伟,甚有威仪的刘景,心情十分复杂。当年刘景少年游学襄阳,曾寄居其家两载,赖恭自问已经完全看穿刘景这个人,断定他未来必定碌碌无为,难有成就。

然而谁知两人再次见面,刘景已经成为荆州士之冠冕,以德行、才华名著荆楚。而这一次见面,刘景更是成为可以左右荆南走势的人,荆州牧刘表不得不拿出一郡,以笼络之。这让赖恭心里怎能不为此而感慨万千呢?

赖恭收整心情,看着刘景和邓瑗站在一起,直如璧人,感叹道:“时间过得何其快也,为仲达登邓氏之门纳彩,还恍如昨日,听说你们已经诞下子嗣了?”

刘景含笑回道:“是,子名刘旗,上个月才过期岁。”

“甚好、甚好……”赖恭不住点头。

“赖君,这里人多眼杂,不是谈话的地方,”刘景抬手一指身后的车马,说道:“在下已为赖君备好车马,请上车。”

赖恭轻轻颔首,上了马车,除了几名随从外,其余人皆留于船上,未免里面潜伏别有用心之人,刘景派人在外围密切监视。

随着马车距离酃县越来越近,赖恭的神色亦越发严肃,他之前就曾听闻,酃县虽小,却被刘景建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如今一见,更在传言之上。

凭着这座坚城,怕是只要五千兵力,就足以敌十倍之敌,令荆州军撞得头破血流。

赖恭对此次之行,忽然不再如先前那般自信。这座城池,绝非一时半刻所能修建,刘景早在几年前,就在为荆州军的南下做准备了,其人之谋何其深也!

刘景回到家中,立刻设宴款待舟车劳顿的赖恭。

席上,赖恭曾想谈及此行的目的,却被刘景以“赖君初至,今日只言私情,不言公事,有什么事情明日再说’为由阻止了。

赖恭一时摸不清楚刘景的态度,只能暂时作罢。

次日,赖恭正准备去找刘景,却被告知刘景突然遇到紧急要事,南下钟水、平阳二乡了。

赖恭经过打探后得知,钟水、平阳二乡位于酃县以南百里,刘景一来一回,至少也要数日。赖恭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刘景此举明显是在拖延时间,这个态度,可不像是要归附的样子。

赖恭自知急也没用,勉强压下心头忧烦,整日陪伴妹妹赖慈身侧,教导外甥刘群读书。

一连五日,刘景总算姗姗归来,赖恭强忍着心头怒火,冷哼一声道:“仲达何以不告而别?徒留客人在家,岂不失礼?”

刘景神态从容不迫,微笑着施礼道:“在下非是故意怠慢赖君,实是遇到了颇为棘手的事,才会不告而别,请赖君见谅。”

刘景的这番说辞,赖恭是一个字也不信,直接开门见山道:“我这次来,是奉将军之命,拜仲达为章陵太守。”言讫,从怀中取出刘表和蒯越的亲笔书信,交到刘景手中。

“哦?”刘景闻言微微扬起眉毛,不得不承认,刘表为了招降他,确实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毕竟,刘表治下一共也才有南郡、章陵、江夏、武陵,以及一部分南阳,满打满算才也四个半郡,虽然章陵是其中最小的。

刘景不紧不慢的拆开刘表的书信,粗粗读了一遍。

刘表的信上,不外是言及当年如何如何欣赏其才,对他未能接受茂才感到遗憾云云。

接着话锋一转,谈到荆南百姓遭遇的苦难,表现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声称不想看到荆南的百姓继续遭受战乱之苦。

最后又是对刘景猛夸一番,不仅夸他德才兼备,更深得荆南百姓之心,欲拜其为章陵太守。

刘景不觉失笑,刘表这是想要用荆南百姓强行把他架起来?

刘景又打开蒯越的信,由于两人素不相识,信里面大多都是没有什么营养的赞誉、褒奖之言,刘景几乎是一目十行看完。

将蒯越的信放下,刘景重新抬起头,对赖恭笑道:“将军对我的赏识之心,对荆南百姓的悲悯之心,在下已经尽知矣。”

赖恭问道:“仲达应否?”

刘景轻轻摇头道:“将军欲拜我为章陵太守,在下感激不尽,但是章陵新野乃在下妻族所在,此举恐怕有违国家法度。”

赖恭道:“桓帝时朝廷怕‘州郡相党,人情比周’,才始立‘三互法’。然而‘三互法’禁忌过于严密,往往‘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导致幽、冀二州长吏‘久缺不补’。将军正是知道三互法的弊病,才不禁之。”

“赖君此言差矣。”刘景语气不疾不徐地道:“国家立下法度,不管有无弊病,我等都要严格遵守,即使刘将军亦不例外,不然置国家威严于何地?”

赖恭听到刘景这么说,立刻便知道他是对章陵太守这个职位不甚满意,心中暗暗吃惊,这却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皱眉问道:“仲达是不愿为章陵太守吗?”

刘景笑道:“非不愿,实不敢也,国家法度,不敢有违。”

赖恭反问道:“那依仲达你的意思呢?”

刘景道:“在下生于斯、长于斯,不愿离开荆南故土。前时张长沙举在下为零陵太守,刘将军不妨因循之,有在下镇守荆南,刘将军足可以高枕无忧。”

赖恭看着刘景,久久无语,如果刘表真的这么做了,无异于杀狼养虎,刘表根本不会同意这个条件。

半晌,赖恭叹道:“仲达这是强人所难。”

刘景一脸平静地道:“赖君,这就是在下的条件。”

赖恭苦苦相劝道:“仲达,你可知道,一旦你拒绝了将军,荆南立刻就会战火重燃。不要以为你去年小挫荆州水军,便以为将军可欺,而今水军不但尽复,且更胜从前。将军一声令下,荆州十万水步大军,顷刻间便会兵临城下,到时仲达悔之晚矣。”

刘景失笑道:“赖君这话,只能骗骗无知愚夫,却是骗不了在下。若北军舟师实力尽复,何以不敢踏出临湘一步?况且将军名为荆州牧,治下不过寥寥数郡,其北有曹孟德、西有刘季玉、东有孙氏,三面皆需重兵守卫,南下之兵,何来十万之众?依我看,五万都未必有。”

赖恭道:“纵使只有五万,亦非仲达所能当也。”

“不然。”刘景驳道:“北军士卒离家日久,必思乡严重;连战经年,必厌战严重;加之江北之人不服南方水土,军中必生疫病。正所谓‘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北军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若是南下,必败无疑。”

(本章完)

第30章 陶观第501章 彭虎第84章 鱼梁洲第189章 噩耗第147章 衡山第519章 抵达第75章 百石第466章 射策(上)第119章 内忧第507章 占卜第83章 预言第505章 周凤第9章 躬耕养客第196章 招揽第207章 合兵第144章 褚方第21章 未婚妻第104章 军法第500章 败慈第531章 放归第356章 请婚第62章 拔刃第435章 裴司第528章 恶气第390章 责备第115章 纳彩第488章 柴桑第106章 调离第25章 吏舍第495章 铁楼第7章 剑术书法第489章 太史慈第312章 心意第341章 冲锋第281章 面见第134章 流泪第363章 揽才第328章 许都第39章 自负第342章 陷阵第504章 进兵第300章 召集第53章 道歉第217章 床弩第265章 再胜第385章 夷陵第513章 斩当第155章 拜访第38章 诸葛玄第123章 赴宴第347章 郁林第524章 马尾第382章 西进第403章 破城第346章 青绶第77章 赤骥第453章 拦路第438章 劝降第224章 溃败第193章 耒阳第518章 海昏第180章 回乡第176章 亲耕第140章 二年第182章 慈幼第189章 噩耗第33章 示众第14章 市井第217章 床弩第167章 收获第465章 出使第407章 烽火第70章 摊牌第248章 心绞第220章 拍击第34章 志向第221章 矢石第350章 归来第390章 责备第86章 醉乡居第246章 名字第159章 退让第137章 洞房第63章 突袭第353章第196章 招揽第97章 目的第246章 名字第545章 对策第249章 闻讯第45章 弩第149章 要求第399章 攻城(3)第323章 为寿第459章 焚桥第33章 示众第126章 六礼第370章 同州第255章 后续第293章 奇策
第30章 陶观第501章 彭虎第84章 鱼梁洲第189章 噩耗第147章 衡山第519章 抵达第75章 百石第466章 射策(上)第119章 内忧第507章 占卜第83章 预言第505章 周凤第9章 躬耕养客第196章 招揽第207章 合兵第144章 褚方第21章 未婚妻第104章 军法第500章 败慈第531章 放归第356章 请婚第62章 拔刃第435章 裴司第528章 恶气第390章 责备第115章 纳彩第488章 柴桑第106章 调离第25章 吏舍第495章 铁楼第7章 剑术书法第489章 太史慈第312章 心意第341章 冲锋第281章 面见第134章 流泪第363章 揽才第328章 许都第39章 自负第342章 陷阵第504章 进兵第300章 召集第53章 道歉第217章 床弩第265章 再胜第385章 夷陵第513章 斩当第155章 拜访第38章 诸葛玄第123章 赴宴第347章 郁林第524章 马尾第382章 西进第403章 破城第346章 青绶第77章 赤骥第453章 拦路第438章 劝降第224章 溃败第193章 耒阳第518章 海昏第180章 回乡第176章 亲耕第140章 二年第182章 慈幼第189章 噩耗第33章 示众第14章 市井第217章 床弩第167章 收获第465章 出使第407章 烽火第70章 摊牌第248章 心绞第220章 拍击第34章 志向第221章 矢石第350章 归来第390章 责备第86章 醉乡居第246章 名字第159章 退让第137章 洞房第63章 突袭第353章第196章 招揽第97章 目的第246章 名字第545章 对策第249章 闻讯第45章 弩第149章 要求第399章 攻城(3)第323章 为寿第459章 焚桥第33章 示众第126章 六礼第370章 同州第255章 后续第293章 奇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