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章 十年发展

十年发展

十年转型,形成中国理念;十年改革,写下中国探索;十年挑战,塑造中国精神;十年崛起,做出中国贡献;十年奋进,铸就中国品格……在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的伟大进军中,在改革发展振奋人心的辉煌成就中,中国故事不断展开新的内容,中国道路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WTO的挑战与机遇

2001年12月11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历经十五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终于成功入世,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曾与世界贸易组织中断联系长达三十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86年7月11日,中国驻日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交了申请关于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的照会。自此,中国开始了十五年的漫漫复关征程。

回顾那段艰辛的谈判历程,曾任外经贸部“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坦言:谈了十五年,我们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了十五年。如果我们什么都答应的话,谈判早就结束了。诚然,关于入世谈判的原则问题,江泽民曾指出:谈判还要进行,但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我们决不做软骨头!”“如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损我国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那还加入它干什么?不加入又有什么了不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照样向前发展!我们绝不会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拿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做交易!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底线。”

2000年4月至10月,中国分别与马来西亚、拉脱维亚、欧盟、瑞士达成一致,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这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与所有世界贸易组织缔约方的双边谈判。

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等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这不仅有利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有机会更多的接触到世界,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但是,当时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看好。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曾预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前五年,中国将会出现4000万人失业,国内企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如今,十年已经过去了,当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收购了瑞典巨头沃尔沃,当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制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预言已成笑谈。这个“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以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让社会主义制度活力焕发。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其中,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东盟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地区之一。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现在,中国贸易排名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二位,入世加速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也得到了在这个组织中对别人特别是美国分庭抗礼的地位;在WTO框架之内,中国可以更灵活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WTO说到底既是个合作的舞台,也是个斗争的舞台。中国绝对不能总做运动员被别人制订的规则赶着跑,我们也得把哨子抢过来裁判那些依仗强权经济无视游戏规则的玩家。中国球轴承反倾销案的胜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2月13日,即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64天,从大洋彼岸传来消息:美国轴承制造商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和美国商务部(DOC)提出申请,认为中国球轴承在美国市场以低于正常的出口价格销售,对相同产品的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要求对中国销往美国的球轴承产品及其零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3年4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行的最终裁决听证会,以4∶0的绝对票,认定中国球轴承应诉企业对美国轴承工业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判定中国输美球轴承倾销案不成立。随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与53家生产出口球轴承企业相继收到了来自美国方面的正式确认信息。至此,历时14个月之久的入世后首起中美反倾销案以中国应诉企业全面获胜而结案。

自入世以来,中国企业遭遇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而企业的应对方式也有了颠覆性转变,从前面对国外反倾销起诉的不知所措甘当沉默的羔羊,到有组织地积极应诉,再到某些领域主动出击起诉他国企业侵权,在应对贸易保护和知识产权方面,中国企业十年内完成了三连跳。贸易保护重灾区浙江、广东、福建等外贸大省,面对频频找上门的洋官司,应诉率从2002年的40%提高到90%,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了100%。从害怕“狼来了”到“与狼共舞”。路透社称:这表明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不断增加的自信。

但是,这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为了加入WTO,谈判了十五年,而且做出了广泛承诺,为多边贸易体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方面以纺织为例,根据纺织品服装协议ATC,WTO成员间逐步取消纺织品服装的配额限制。纺织产业所面对的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市场看上去很美,站稳脚跟却决非易事。

农业方面,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关税已降至承诺的终点,由加入WTO前的23.2%下降至15.35%,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比欧盟还低5.7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和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电信业方面,从2004年12月11日起,外资被允许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外商可以和中国公司合资的方式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市场,其中外资最高持股比例可达25%;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升至49%,且不再有地域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在世界的经济浪潮中占领一席之地,付出这些代价是在所难免的。同样,中国人一直期盼加入世贸后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得到了什么?

2002年入世之初,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上海举行中国首映式的时候,或许没人会想到,这部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力作会见证中国文化出版业入世十年的发展历程。几年过去了,中国国产电影从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超过百亿,增速全球第一,票房挤进全球前十。

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入世后,中国老百姓可以买到更多便宜的商品,二三万元的汽车让百姓大跌眼镜,电脑等IT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人家;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老百姓以后可以选择把钱存到外资银行,享受“国际化”的服务;每逢黄金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价格战在所难免,乘坐飞机出游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便利。

同时,随着部分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建筑、金融及其他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

十年前,一本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书,因语出惊人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十年后,即使一度无视中国的人也不禁慨叹:“世界其他国家必须重新评估这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

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中国在加入世贸的十年中,快速发展经济、保障人民权利、参与国际竞争、转变发展方式,开启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了载入史册的“中国传奇”。

圆梦飞天——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上午9时,中国西部广阔的戈壁滩尚沉浸在初冬的肃杀中,天地间一派肃穆。倏忽,烈焰升腾,大漠震撼。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一枚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数分钟后,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行正常”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到地面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沸腾了!

这一天,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空。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之梦终成现实。回顾往昔,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漫漫长路。

1956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中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把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领导下,中国于1956年10月8日建立了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

1992年,中国正式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此后,中国先后发射了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和“神舟三号”、可载人的无人状态飞船“神舟四号”,至此,中国的载人航空技术终于走向成熟。

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见证几代中国航天人辉煌成果的时刻,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飞天梦想的圆梦之时。凌晨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面对身着航天服,整装待发的航天员,胡锦涛郑重地说,“神舟五号”马上就要发射了,这是你们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一会儿,杨利伟同志就要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

执行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激动地说:“我会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上午9时整,带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长征二号F”型火箭腾空而起,将航天员杨利伟与“神舟五号”飞船一同送向了无垠的太空。除了航天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历经21小时后,终于在16日凌晨成功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当身着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从返回舱中探出头来,当他微笑着向迎接的人群挥手致意的那一刻,那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时刻,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最闪光的一笔。

同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返航,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这其中,在载人航天中承担重要使命的“神舟”系列飞船可谓功不可没。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它独有的“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神舟”飞船起点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较高。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加加林”时代的飞船起步:先搞无人飞船,再搞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而是一步迈过美苏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神舟”飞船第一步就可载三人;第一次载人飞行,苏联加加林只绕地球飞行一圈,谢泼德只进行了亚轨道飞行,而中国航天员却在近地轨道飞行了一天。国外载人飞船是从搭载小动物开始试验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中国则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装置——模拟假人,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地面医监台测试“航天员”的生理信号变化。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所说的,从1999年到2003年,中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中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11月7日,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向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航天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随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的讲话在肯定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以满腔的荣耀和自豪,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wωω ●тt kān ●c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活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个伟大壮举,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耸立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取得的又一个辉煌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这一伟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荣耀和自豪。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传说就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和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四十多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上个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1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这再一次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就能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1年来,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记重托、不辱使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执着的信念,顽强奋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线;始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

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始终勤于探索、善于借鉴,勇于创造、敢于超越,瞄准当今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一项又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展示了新时期航天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时代风采;始终依靠科学、加强管理,严慎细实、一丝不苟,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以现代科学管理谋求最大效益,初步走出了一条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的航天发展道路。我国第一代航天员队伍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英勇无畏地选择了航天飞行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广大航天工作者是祖国和人民的功臣,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创造的非凡业绩将彪炳史册。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要继续团结奋斗,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我们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方向,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天河一号”

古老的中国曾经是著名的“算盘王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算盘王国”自然也不干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科研人员用智慧和勤劳,书写了古老“算盘王国”的新传奇。

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

TOP500是全世界最权威的超级计算机排名榜。从1993年起,作为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排名的权威机构,国际TOP500组织以计算机实测速度(Linpack测试值)为基准,每年两次发布世界上最快的500台超级计算机排名。14日公布的是第36版排行榜。在这份榜单上,此前排名第一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美洲虎”,此次以实测运算速度每秒1750万亿次排名第二。

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是来自欧美日之外国家的超级计算机首次登上榜首位置,引起多个国家和专家的高度关注。“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英国爱丁堡大学并行计算中心主任阿瑟·特鲁教授在接受中国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许多年来美国都以拥有世界上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而骄傲,但现在中国成为这一荣誉的拥有者。”

特鲁认为,与这个变化本身相比,更重要的是变化背后的努力——中国多年来在计算机产业上的巨大投入。他还注意到,中国现在不仅有许多超级计算机,还有大量使用这些计算机的软件人才。

“天河一号”荣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的称号,令所有中国人振奋,它的意义远超过计算机本身。对于“天河一号”的研制者——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份成功更是对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的至高褒奖。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防科技大学就已经开始了对大型计算机的研究。在当时技术落后、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创造性地为中国第一台巨型机设计出“双向量阵列”的巧妙结构,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仅用五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1983年11月,中国首台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日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此后,国防科大的科研人员依靠自主创新,相继研制出“银河-Ⅱ”、“银河-Ⅲ”等一系列巨型机,一步步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技术推向国际前沿。

2007年,中国制定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列入其中。当时,为突破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关键技术进行了多年预先研究的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申报“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攻关课题,进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列。同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论述让国防科大看到了发展的方向。不久,由校领导率领的专家考察组来到天津滨海新区,探讨开展科技合作事宜,双方一拍即合,迅速达成科技合作协议。

2009年5月,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一个月后,双方正式签署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合作协议,天津滨海新区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之后,他们又投资专项经费用于超算中心建设与推广应用。

正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政委刘学民所说的那样,“‘天河一号’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又能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技术升级并投入使用,这是走军民融合式自主创新道路带来的高速度与高效益”。

2009年10月29日,作为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天河一号”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首次亮相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使用中国芯片,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这台名为“天河一号”的计算机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自主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Www t t k a n ¢○ “天河一号”采用6144个INTEL通用多核处理器和5120个AMD图形加速处理器,内存总容量98TB,点对点通信带宽40Gbps,而共享磁盘总容量则达到1PB。按照2009年6月的性能数据,天河一号实测性能排列TOP500第四位,峰值性能列第三位。这个速度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秒,则相当于全国13亿人连续计算88年。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

但是,科研人员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在“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副总设计师胡庆丰看来,近三十年来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的发展,是从“追赶”到“领先”的过程。胡庆丰说:“这个中间首先是追赶,差距一点点缩短,到‘天河一号’为标志,终于是跨进了领先的行列里,至少在第一阵营之中。”

一年后,科研人员成功对“天河一号”一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升级与综合性能优化。升级后的“天河一号”机柜从113个增加至140个,“刀片”即计算结点由竖向插入改为横向插入。由于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冷制冷等技术,新一代“天河一号”的能效值提升了近50%,是仅次于IBM“蓝色基因”的世界上最节能的超级计算机。同时,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64位多核多线程自主CPU、基于高阶路由的高速互联通信、多级并行编译优化、高性能虚拟计算域、软硬一体的低功耗控制等方面,新的“天河一号”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其每秒4700万亿次的峰值性能和每秒2570万亿次的持续性能,双双刷新了当前世界超级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记录。

新一代“天河一号”面世的消息传出后,在世界上引发了轩然大波。2010年10月28日《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田纳西大学创新计算机实验室每半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最快电脑500强”名单即将问世,中国制造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可能会夺得头筹。

此消息一出,令超级计算机霸主美国心态纠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专家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性能能与“天河一号”匹敌。《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新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有望在全球夺魁,再次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可能给美国竞争力与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评奖委员会成员杰克·唐加拉则表示:“到11月1日的时候评选才会结束,现在还不能下最后结论。但我个人认为,在评选结束之前,已经不可能有比(中国)这台电脑更快的机器出现了。”

果然,在2010年11月14日公布的第36版排行榜上,“天河一号”改进型排名世界第一。

诚然,在超级计算机领域,上路不久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恰如阿瑟·特鲁教授所说说:“拥有超级计算机只是任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去使用它,用它来做出有意义的成果。”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天河一号”落户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之初,天津滨海新区便已经与国防科大紧密合作,围绕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力打造了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数据处理、动漫与影视超级渲染、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设计与仿真、地理信息等5个大型应用平台,在天津、北京等地高校建立了5个分中心,面向用户需求开发了多个高性能应用软件,从而为“天河一号”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天河一号”用户已超过300家,应用范围涵盖了石油勘探、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土木工程设计、气象预报、海洋环境、新能源、新材料、基础科学研究、动漫与影视渲染等领域。

2011年初,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首次将面积达1060平方公里石油勘探地震数据放在“天河一号”上进行计算,仅用16个小时就完成了计算处理任务,运算效率提高了三十多倍,极大提升了中国石油勘探数据处理效率。

在制药领域中,“天河一号”出现前,一种新药的问世要经过原理研究、动物实验、志愿者实验等数个步骤,整个研制周期在15年左右。而如今,很多基础性的实验和计算工作都可以由超级计算机来完成,一种新药的研制周期可以缩短为3 ~至5年。众所周知,一种新药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比如盘尼西林,就以其广谱抗菌能力,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飞机制造领域,“天河一号”计算机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飞机确定外形需要在风洞中进行大量实验。比如,某型波音飞机在确定外形前就在风洞中进行了3年的定型试验。而现在,通过超级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模拟技术,大量的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计算和模拟而省去,周期可以缩短到3至6个月。

总而言之,“天河一号”的诞生,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制能力实现了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重大跨越,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对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超级杂交水稻”

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解决中国吃饭问题要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有一种“超级魔稻”,被称为“第五大发明”;在宇宙中,有这样一颗行星,它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

当今中国,甚至在当今世界,“超级杂交水稻”和“袁隆平”几乎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二十多年。

面对骄人的成绩和纷至沓来的赞誉,袁隆平却始终如一,不断进取,从不敢稍有懈怠。因为对他来说,研究水稻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这种近似于固执的坚持,却和他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袁隆平出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成长起来的袁隆平,目睹了当时中国的山河破碎,身经了战乱的风雨飘零。这一代经历了国土沦丧、战争及频繁政治运动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却被动荡打磨得越发炽热,在所有黯淡的日子里熠熠生辉,代表性的就是袁隆平这样的人,哪怕腹中饥、衣衫破,哪怕是在没有科研资料、没有科研环境甚至挨批挨整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口气在,总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不为此道,觉得枉生一世。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袁隆平从一些学术期刊上发现,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促使他产生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在当时,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特别是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影响深刻。

袁隆平在做了一些实验性研究后,逐渐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步履坚定的人。1960年7月,一个偶然的契机,袁隆平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也许谁都没有料到,正是这株看似普通的水稻,却由此改写了中国水稻发展的历史,也深刻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

事后证明,这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正式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天然杂交稻”的发现让袁隆平欣喜若狂: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种子。1965年7月,他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袁隆平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

后来回想起这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面对这一系列的成绩,袁隆平并不满足。1985年。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两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6年,为了满足21世纪所有中国人的粮食需求,农业部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1997年,袁隆平发起了向超级杂交稻的进军。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2011年,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正式实现。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中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亩产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7000多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的总和。袁隆平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用“伟大”二字并不过分。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至1988年的短短4年内,他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

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004年年底,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评委会在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袁隆平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辽宁”号起航

2011年8月1日这一天,前往大连的机票突然一票难求,各大航空的班次通通售罄。原来,有传言称,纷纷扬扬传了几年的中国首艘航空母舰“瓦格良”号将在这一天试航。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军迷网友纷纷飞赴大连,准备一睹为快。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在这一天目睹了这艘传说中的航空母舰,它试航的视频随后也出现在了各大主流网站。

航空母舰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这和它的巨大影响力是分不开的。航空母舰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并整合通讯、情报、作战信息、反潜反导装置及后勤保障为一体的大型海上战斗机移动基地平台。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诞生于1918年,它就是同年9月正式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自它诞生之日起,便标志着世界海上力量发生了从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结合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航空母舰更是逐渐发展成了集各种高新技术和众多先进武器装备于一身的“海上巨无霸”。甚至可以说,从一个航空母舰的编队上,就可以看出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如果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强,就不太可能拥有它。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技术和造船工业能力的提高,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有能力发展和建造航空母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有了航空母舰以后,国家的海上力量将出现立体化、体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将一个国家的海上活动能力从近海推向了中远海。

21世纪初,世界上一共有10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英国和美国。世界各国海军一共有数十艘在使用。其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舰,现役航空母舰数量达11艘。

中国的航空母舰梦由来已久。据史料和文献记载,20世纪早期,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就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但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根本无力建造航空母舰。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建设一直受到重视,然而建造航空母舰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为基础,多年来航空母舰之梦始终依稀。

但中国的航空母舰梦想一直在。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说过,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胜利的保证。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也提出,海军有了航空母舰,质量就会发生大的变化,作战能力也就会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建国几十年来,中国一直秉持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但是,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拥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已经刻不容缓。

2011年7月,在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是官方第一次证实了传言中那艘航空母舰的真实性。随之,这艘名为“瓦格良”号的航空母舰逐渐掀开了神秘的面纱,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

“瓦良格”号是苏联时期开始在基辅造船厂建造的,排水量76000吨,实际超过8万吨,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尼米兹级的航空母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向基辅造船厂提供资金,建造被迫中止。乌克兰政府最后决定在国际上公开招标拍卖这艘尚未完工的航空母舰。

1998年,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加上罚息、打官司等总共花费一亿美元)的代价买下“瓦良格”号,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包括迪斯科舞厅、旅馆和博彩设备等,日后将其停泊于澳门附近海域。

1999年7月,澳门公司雇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 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当该船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拦阻。西方媒体也借机纷纷大肆炒作“中国航母威胁论”。中国与土耳其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

直到2001年8月,在向中国提出了“瓦格良”号通过海峡时必须具备的20项苛刻的安全条件后,土耳其政府才迫于各方压力同意了通行的请求。

不久,“瓦格良”号在爱琴海附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这艘航空母舰船体从风暴中脱险后,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再经地中海,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中国南海。

2002年3月3日,“瓦格良”号结束了15200海里、耗时123天的艰难远航,成功抵达大连港,从此开始了它长达数年的雪藏和秘密改造。

但几年来,国人对“航空母舰”的猜测和好奇从未停止,直到2011年7月,“瓦格良”号的改造接近完成时,国防部发言人终于证实了人们的猜想。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并于当天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同出席并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同日,中国国防部正式宣布,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舰长为张峥大校,政委为梅文大校。

“辽宁号”航空母舰交接入列,标志着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进入21世纪,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凸显。同时,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亟须加速推进。近年来,在海军建设方面,中国不断进取,已经在水面舰艇部队、岸防兵部队、航空兵部队、潜艇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形成了强大的海上综合防卫体系。现代航空母舰不仅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强大的体现,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力量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现代航空母舰,标志着一个国家海军的强大,也显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中国拥有航空母舰,还标志着中国军队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不变决心。

多年前,对于中国发展航空母舰,中国领导人就表示,目的不是为了和谁比赛,主要是用于完成解决争端和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任务,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

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他说:“应该从四个方面建设和谐世界: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写入了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王选、黄昆、吴文俊……这些名字早已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他们对于科技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世界敬佩的成就。

歼-10飞机工程、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这些项目名称或许听起来拗口,但是它们的研究成功却让国家、社会和百姓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正是有这样一批甘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技先锋的存在,才使中国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逐步站稳脚跟,屹立东方。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于1999年5月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流程,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其评选流程为: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条例》的规定,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并向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提出评审建议。在奖项中,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开评以来,共有22人获此殊荣,平均年龄超过80岁。他们分别是:

2000年

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

王选,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

2005年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且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

2006年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他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年,是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8年

王忠诚,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他是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他在稀土元素分离以及应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

谷超豪,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他在“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等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他曾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终身成就奖。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0年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2011年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实验核物理,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和电真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2012年

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物理学家,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他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后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爆炸力学事业。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为中国预警机形成初步规模、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科学的重要,在今天这个时代已毋庸置疑。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随着人们的生活与科技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让科技面对公众,让公众共享科技,才能更好地用科技为人民谋福利。与此同时,让更多人了解科技、领悟科学、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是中国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大会时所强调的那样:“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本章完)

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风雨
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二章 十年发展章四章 十年风雨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一章 筑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