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窦家墓的传说
在蓟县的老县城北府君山的西侧,白马泉村的北面,也就是现在的外环路北面的山沟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山沟里有一道从杨庄水库向三八水库引水的暗渠。在山沟的东侧半山坡上有一条从城里通往铁岭子、刘代庄子、磨盘峪的小公路。在这条小公路东侧的府君山坡处,被新开发成一大片商品楼住宅区。在楼区的北端,去铁岭子小公路的西侧,也就是在山沟的上边,地上面有一个“小山包”形状的几十米大的土丘。土丘的外面长满荆棘和荒草,土丘表层是和周围山坡一样的碎石和黄土的地皮。这个土丘,在过路人看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山包,可据附近的白马泉村的村民讲,这就是传说中的“窦家墓”。这个“窦家”就是历史名人——五子登科的窦禹钧家。
过去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字经》里讲的这个教子有方的历史人物,是后晋时期的蓟州人窦禹钧(注1)。窦禹钧家中豪富,不但自己行善好施,而且饱学多才,教子有方,自己和五个儿子先后都做了大官。窦家的做官人有那么多,窦家的坟墓也有许多处,蓟县城北的“窦家墓”只是其中之一。
这个土丘是不是真的墓丘?如果真是墓丘的话,是不是窦家的墓丘?如果是窦家的墓丘,这座“窦家墓”埋葬的墓主人是什么身份呢?我不知《蓟县志》是否有记载,也不知是如何记载的。城里的老年人们都认为它是“窦燕山”家的墓,但究竟是窦家的哪个人,就说不清楚了。历史记载窦禹钧及五个儿子都是公元960年以后在宋朝做官,而蓟州在五代时期的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就被割让给辽国了(注2),以后一直属于“北国”管辖。窦家这些在宋朝做官的人死后还能送回原籍蓟州安葬吗?这个墓是窦家的什么人呢?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不过,既然老一代人都这么传说,我们就暂且认为它是窦家的坟墓吧。
蓟县城里曾经流传下来这么一句话,“打开窦家墓,发家三千六百户”。意思是在蓟县城北的“窦家墓”里边埋藏的宝藏很多,打开这座坟墓可以使几千家穷人发家致富。但是打开“窦家墓”是不容易的,据说需要一奶同胞的弟兄十人,带着府君山下一根藤上长出的十个丝瓜(也称瓠子)作为“钥匙”,于半夜子时来到墓前,把一根藤和十个瓜摆在墓前,念动“咒语”,才能打开窦家墓的大门,取得金银财宝。
由于一个母亲生十个儿子的现象太少了,所以自古以来很难打开。也不知在什么年间,可巧城南乡下有一家农户生了九个儿子、一个女儿,便让女婿顶替儿子。哥十个一块来到府君山下,转了大半天,还真的找到了一棵藤上长着十个丝瓜(瓠子)的秧子。于是他们拔下瓜秧子,来到窦家墓前,等到半夜子时,把丝瓜摆放在墓前,十个人齐声念道:“十子到,十瓜来,神灵显,墓门开”的咒语。时间不大,就听见轰隆隆一阵响声,窦家墓的墓丘下面现出一个大门洞,里边明亮如同白昼。十个人走进墓门,发现里边另有洞天,花草树木,房屋宅院,如同普通有两三户人家的小山村一样,只是不见金银财宝。宅院外边,见一个老太婆正在用驴拉碾子,在碾子上破“豆碴”(注3)。老太婆问他们弟兄来这里作什么,他们说来找财宝,老太婆说:“穷山沟里哪有财宝呀,大老远的不要白来一趟,你们每人抓一把豆子回去吧”。于是,这哥十个一人抓了一把豆子,从墓洞里出来了,洞外依然星光夜暗。回家途中天亮了,弟兄们发现口袋里的豆子都是“金豆子”,于是赶快回到窦家墓,只见墓丘完好如初,根本没有门洞口,那十个丝瓜也不见了。再想打开墓门也做不到了。据人们传说,如果这十个人真是亲兄弟,就可以发现墓里所见的一切,包括“驴”和“老太婆”都是“金子”的。这些金子真的可以使几千户穷苦人家发家致富。
这个类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神话传说,在古代流传了多久,城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楚,到了近代,大家只是当笑话说,不会相信真有打开墓门的“钥匙”,更不相信里边的“金人”“金驴”能变“活”了。不过人们都知道窦家是官宦人家,墓中有些陪葬的金银财宝也是正常的。所以,历来都有人企图打开窦家墓,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这座古墓的确与众不同。
蓟县的古墓葬很多,大多已失去标致成为平地,只有清代的王爷陵、太子陵等近代陵墓还残留明显的特征。而“窦家墓”的陵丘之所以能保存一千余年,并为世人瞩目,流传成神话,并不在于墓中是否真有宝藏,而是它特殊的墓葬方式。
普通老百姓的“墓”很简单,就是挖一个坑(墓穴),把棺材放在里边,上面堆积一个普通的土堆子。这样的坟墓很容易被盗挖,但是普通老百姓家不用金银财宝陪葬,不担心被盗挖,也无人盗挖。而且,如果多年无人添坟上土,这样的土坟丘也就自然消失了。
有些官宦人家的“墓”比较讲究,在地底下用砖或者块石建造墓室,上面堆积土丘,或者在土丘周围砌一圈围墙,甚至把墓顶也封上。这样的墓葬虽然盗挖要费些力气,但也能办到。由于高官显贵家的墓中陪葬物品较为贵重,所以,容易成为盗挖的目标。即使地下墓室无人盗挖,如果无人管理,地上的墓丘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也容易损毁,很难保存下来。
皇帝家的陵墓虽然很大,也只是地下修建石块砌的“地宫”(墓室),地宫上边修建“宝顶”(有围墙的大土丘)。而且有人守护陵墓。但是即便这样,也难免被人盗挖。盗墓人一般都是从陵园外面挖地道,到地宫墙壁外面,从石头墙缝处撬开墙壁,从墙洞中进入地宫。清东陵中有的皇陵就曾被盗挖。所以,用砖、用石建造的墓室都难免被人盗挖。
可是,“窦家墓”却一反常规,它的墓室既不用砖,也不用块石,墓丘也不做围墙和土丘,而是在山石的基础上,完全用石灰、碎石渣和糯米浆混合成当时的“混凝土”,筑造起一个高大的石灰丘,整个坟墓就是一个长在山石上的巨大的“石灰疙瘩”。“灰疙瘩”外面的泥土是修建坟墓时覆盖的,还是多年来刮风下土(沙尘)沉积的,人们也说不清了。
因为白灰是用石灰石烧制的,石灰能够在空气中进行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可以再演变成石灰石。所以,时间长了,“窦家墓”的白灰就逐渐石化了,就变得和石头一样坚硬。同时由于糯米浆的粘性,使这些白灰既有石头的硬度,又具有很好的韧性,不像石块那么脆。石块虽坚硬,但用大锤敲打就出裂纹,继续敲打就裂开,用撬棍一撬就下来一大块。而这种糯米浆掺白灰和碎石渣的造墓方法,给盗墓者带来特殊的难度,用铁撬撬不了,用镐刨刨不进去,用锤子砸,一砸一个小坑,就是不碎。所以,多年来尽管不断有人企图暗地里打开“灰疙瘩”,盗取墓里的财宝,但是一千多年来,谁也没“办法”(指普通的盗墓方法,因盗墓人不敢用公开的破坏手段)打开这个神秘的“窦家墓”。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初中读书时,每到冬季或春季的星期天,都要去北面的山里割柴草,有时走东道去刘代庄子北面的长阴沟和梨树峪打柴,就要从“窦家墓”旁边经过。那时我所见到的“窦家墓”,已是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的荒土岗子。“墓丘”外的泥土层被刨的乱七八糟,一块块的白灰地层裸露在外,但是没有挖凿多深的,都是无功而返。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里的考古人员,曾经用打眼放炮的方法,从侧面打开了“窦家墓”,据说没有发现什么财宝。后来,又把这些“白色混凝土块”填回墓穴,外面用土把墓顶覆盖封好了。
因为这次用开山钻洞的现代化手段,真的打开了“窦家墓”,解开了千年谜团,破除了“窦家墓”里有财宝的传说,这个“传说”也就无人再传了。同时,也不再有人去挖掘“窦家墓”了。天长日久,“窦家墓”就成为现在这样一个长满荒草和荆棘的“小山包”,关于“窦家墓”的传说,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注1:残唐五代时(公元902——960年),“州”隶属中央直辖,“蓟州”包括现在的天津市蓟县、河北省三河、遵化、玉田、丰润等地。现在经专家考证,窦禹钧是原遵化县西龙虎峪乡龙前村人,1982年以后西龙虎峪乡划归蓟县管辖。
注2:公元936年11月,辽主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报答辽国出兵帮助自己灭后唐之恩,将山西、河北两省北部的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环、朔、蔚16个州划归辽国。
注3:豆碴:豆粒的碎瓣,用水浸泡后再用水磨磨成豆浆,用来加工豆制品。因整个豆粒不易浸泡和磨碎,所以需要提前用碾子把豆粒轧碎,这个过程俗称“破豆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