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1
重庆人性格豁达,说的是四川方言带有重庆人的特点,王佳珍虽然在云贵川多年,但对重庆的本地方言很多还是弄不懂,有了彭安碧的陪伴正好是个了解重庆方言的机会。
镜头2
两人早起互道:“早安”,说一遍重庆方言,再说一遍法语,由于两人的互补,使她们的相互提高很快。
镜头3
彭安碧把知道的重庆方言讲解给王佳珍听:“耍朋友就是谈恋爱,打牙祭就是吃肉,脏班子就是丢面子,云中就是中午12点,办灯就是不认真,灯多就是办法多,猫煞就是美好很不错,铁老壳就是不怕事、顽固,耸起就是怕人、怕冷的样子,妹希希的就是害羞的样子,阴倒就是悄悄,窝把把就是拉屎,没得来头就是没关系。”等等。
镜头4
王佳珍一一记在脑子里,她很欣赏重庆方言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说起来很生活化。
镜头5
重庆摆龙门阵的人们还真的要懂得这些方言,王佳珍又问:“软技技、软汤汤、阴技技是什么意思?”
镜头6
王佳珍记得让她一次不懂含义的对话,别人说他软堂堂,她也说人软堂堂,弄的大伙哄堂大笑。
镜头7
彭安碧讲解道:“那是没精神、不硬气的意思。”
镜头8
两人习惯了方言对话,在彭安碧的心里觉得王佳珍有极强的母爱天性,天生就是哥哥应该娶的女人。
镜头9
就这样,王佳珍一天一天很聪明成了说着地地道道重庆方言的重庆人。
镜头10
王佳珍是记者出身,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她无时不刻的观察彭安碧的生活习惯。
镜头11
她观察到彭安碧特别能吃辣,家里到处挂着凉晒的辣椒,于
是她也跟着吃起了辣椒。
镜头12
王佳珍开始是不适应的,后来越吃越嫌辣的不够。
镜头13
重庆人不是一般的能吃辣,没有菜,干吃辣椒就米饭,看着就热血沸腾。
镜头14
王佳珍用勺子崴了一勺红红的辣椒拌在了米饭里,一点儿也不比重庆人吃辣少,
镜头15
不成想,王佳珍适应能力特别强,很快顿顿饭都离不开辣椒了,简直是无辣不欢。
镜头16
吃辣,让王佳珍和彭安碧的生活习惯越走越近,从中体会到了重庆人的热辣、率性、坚韧、刻苦的性格和品行。
镜头17
彭安碧在跟王佳珍学习法语的时候,问起了法国的方言,彭安碧:“法国的方言什么样?”
镜头18
王佳珍搜索自己知识的记忆库,做为记者出身的她,对本国语言的掌握是系统的,全面的,但又是简单的,容易表述的,因为法语本身就没有中文复杂。
镜头19
王佳珍解释道:“法国方言分四大类,按照地理位置和民族种族来划分,百年来法德两国恩怨情仇,所以法国宪法特别规定为了维护法兰西民族的统一,禁止在法国本土说方言的法律,方言文化越来越少,使用方言的人也大多数是老人。”
镜头20
听到王佳珍对本国方言的叙述,让彭安碧感到东西方的不同,在中国绝对不会为统一语言而动用法律,更不会消灭一种方言,因为方言是文化的传承,一种方言没有了,就等于一种文化没有了。
镜头21
王佳珍手里拿着用绳子穿起来的红辣椒,接着说:“法国地方语言的使用可能怕威胁到国家统一,因此加以控制,儿童因在操场上说方言会受到惩罚,或是体罚是常有的事儿
。”
镜头22
“从小就没有讲方言的概念,从上小学开始就讲标准的法国语言。”
镜头23
王佳珍从彭安碧手里接过穿好的红辣椒,晾在事先钉好钉子的墙上,接着对彭安碧说:“法文的官方语言就是靠这样的无情保护才生存下来的。”
镜头24
彭安碧指着墙上的红辣椒:“这些只够吃几天的,还要再凉晒一些。”又指其它屋子“咱们把墙挂满。
镜头25
中国的普通话推广要困难得多,地方语言代表着地方的文化,王佳珍对彭安碧说:“中国和法国共同之处就是人们都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为了守护自己的文化都付出了太多的牺牲。
镜头26
各屋子满墙壁挂的全是红辣椒,彭安碧像妈妈在世一样喜欢着满墙的红精灵。
镜头27
两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认同感越来越深,在彭安碧的心里渐渐地把王佳珍当成了自己的嫂子。
镜头28
王佳珍跟在彭安碧的身后把串好辣椒的绳子递给她,对她说:“累了,休息吧。”
镜头29
在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用绳子串好的红辣椒,好似屋子重新装饰了一遍,格外耀眼。
镜头30
彭安碧在厨房一个红砖砌成的炉灶旁坐下,讲述妈妈传授做腊肉的经历。
镜头31
王佳珍提出:“特别想知道腊肉的做法。”
镜头32
彭安碧能够在熟人面前展示技能,激发了她的表现欲望,指着挂在墙上哥哥买回的准备做辣肉的原料。
镜头33
彭安碧:“正好家里要做腊肉,一定让你学会腊肉的做法,也一定让你吃好重庆的腊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