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想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朱棣就会惊喜地发现,目前的记录还是零。而朱棣对打破这个记录似乎也不太有信心。如果有人告诉朱棣,出一笔钱,就可以让他造一把反,造反失败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算是找银行贷款也会把钱凑足的。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担保者。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母双亡、身无长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的指挥。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如果想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顺便过过打仗的瘾。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一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了争论。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敌人,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人。

【另一个和尚】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终于来了!

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了:“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

朱棣愣住了,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

“贫僧有大礼相送。”

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

“喔,何礼?”

到关键时刻了,不能再犹豫了,这个礼物一定能够打动他!

“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么?!”

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

这个诱惑太大了,他一定会来找我的。

果然,过了一会,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跟我来吧。”

一丝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乱世之臣】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种地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修修补补的手艺人,他们都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却不安于从事这些职业,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读书。

从圣人之言到经世之道,他们无书不读,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读书成为了踏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渠道。于是许多读书人沿着这条道路成为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协助皇帝统治天下。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些更为优秀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判断问题比别人准确,懂得如何抓住时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称这些人为能臣。

所谓能臣并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奸臣,它只用来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场。

这些人都是真正的精英,但他们还可以按照人数多少和不同用途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叫治世之臣,这种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他们所掌握的是圣人之言,君子之道,其共同特点是能够较好的处理公务,理清国家大事,皇帝有了这样的臣子,就能够开创太平盛世,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唐代的姚崇宋璟等。这种人并不少见,他们属于建设者。

第二种叫乱世之臣,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奸臣,而是乱臣,他们掌握的是阴谋诡计,权谋手段,精通厚黑学,与第一种人不同,他们往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过许多风波,对人生的黑暗面有着清楚地认识。这些人的能量极大,往往能够将一个大好的朝代断送掉,代表人物是安禄山,这种人并不多见,他们属于破坏者。

第三种叫救世之臣,这可是稀有品种,其遗传率和现世率比熊猫还低,往往上百年才出一个。这些人兼有上述两种人的特点,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他们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治理天下,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续一个衰败朝代的寿命。其代表人物是张居正,这种人很少见,他们属于维护者。

而这位道衍就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他并不是个真正的僧人,在出家以前,他也曾饱读诗书,历经坎坷,满怀报国之志却无处容身,他的名字叫姚广孝。

【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出生于至元十五年,只比朱元璋小七岁,出生于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十四岁出家为僧,取名道衍。交际广泛,当时的名士如杨基、宋濂等人和他关系都不错。

但他所学习的却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和经世之道,其实和尚学这些也确实没有什么用,但让人惊奇的是,他也不学佛经。更为人称奇的是,他虽身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宗教信仰居然也可以搞国际主义,确是奇闻。

他的那位道士师傅是个不简单的人,他的名字叫席应真,此人也是个奇人,身为道士,不去炼丹修道,却专修阴阳术数之学。

所谓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其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这些玩意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往往不屑一顾。但实际上,阴阳学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话说回来,学习这问学问的一般都不是什么正经人,正经人也不学这些,因为科举也不考阴阳学,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换代之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此外学这门学问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的,搞不成阴谋还可以去摆摊算命实现再就业。

一个不炼丹的道士,一个不念经的和尚,一支旁门左道之学。道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阴谋家,他读了很多书,见过大世面,了解人性的丑恶,掌握了权力斗争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够做一番事业。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他虽结交名士,胸怀兵甲,却无报国之门,因为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语文,不考他学的那些课外知识。而且他学的这些似乎在和平时期也派不上用场。有才学,却不能用,也无处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道衍都处于郁闷的状态。

可能这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了,他开始消极起来。

既然在家里烦闷,就出去玩吧,既然是和尚旅游,地点最好还是寺庙。全国各地的寺庙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当他到嵩山寺游玩时,碰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给精于算卦的道衍算了一命,准确的预言了他未来的前程和命运。

这个人叫袁珙,与业余算命者道衍不同,他的职业就是相士。相士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他们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声,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能提前几十年准确预告一个人的将来,比天气预报还要准,而名人效应更是增加了这一人群的神秘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曹操的那句乱世奸雄的评语。

袁珙原先并不认识道衍,但当他看到道衍时却大吃一惊,便如同今日街上算命的人一样,追上道衍硬要给他算一卦(收没收钱不知道),并给了他一个评语:“世上怎么会有你这样奇异的和尚!长得一双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这样的人天性嗜好杀戮,将来你一定会成为刘秉忠那样的人!”

如果今天街上算命的人给你一个这样的评语,估计你不但不会给钱,还会教训他一顿。但是道衍的反应却大不相同,他十分高兴,三角眼、嗜杀这样的评语居然让道衍如此愉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人实在是个危险分子。

这里还要说到刘秉忠,这是个什么人呢,为什么道衍要把此人当成偶像呢?

刘秉忠也是个僧人,联系后来的朱重八和道衍来看,当时的和尚实在是个危险的职业,经常聚集了不法分子。刘秉忠是元朝人,在忽必烈还是亲王时,被忽必烈一眼看中并收归属下成为重要谋士,为忽必烈登上帝位立下汗马功劳。

以这样的人为偶像,道衍想干些什么,也是不难猜的。

道衍并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下令有学识的僧人去礼部参加考试,道衍抓住了这次招考公务员的机会,也去考了一把,考得如何不清楚,但反正是没有给官他做,这让道衍非常失望,他又要继续等待了。

终于,他抓住了洪武十八年(1385)的这次机会,跟随燕王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如果他真的只做主持的话,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了。

这位本该在寺里念经的和尚实在不称职,他主要的活动地域并不是寺庙,而是王府,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用同一个命题劝说着朱棣——造反。

从后来的史实看,道衍这个人并不贪图官位,也不喜爱钱财,一个不求名不求利的人却整天把造反这种事情放在嘴边,唯恐天下不乱,是很奇怪的,他到底图什么呢?

【抱负】

很明显,道衍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造反又不是什么好的娱乐活动,为何他会如此热衷?如果从这个人的经历来分析,应该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驱动他的是两个字——抱负。

道衍是一个失落的人,他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重用,在被朱棣带回北平的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青春岁月一去不返,时间的流逝增加了他脸上的皱纹,却也磨炼了他的心。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得这个本应在家养老的人变成了一个火药桶,只要有合适的引线和时机就会爆炸。

朱棣就是那根引线,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就是时机。

【建文的行动】

黄子澄和齐泰准备动手了,但他们在目标的确定上起了争论,齐泰认为先拿燕王开刀为好,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后才对燕王动手。

我们今天回头来看这两个计划,似乎都有道理,后人评价时往往认为齐泰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我看来,这样的论断似乎有成王败寇之嫌,黄子澄的计划是有其合理性的。毕竟先挑弱者下手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这是一盘决定天下命运的棋局,对弈的双方是朱允炆和朱棣,现在身为皇帝的朱允炆猜到了先手,他在棋盘上下出了自己的第一着。

【先着】

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在朱允炆看来,他将是朱棣的有力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成了最早被清除的人。奉命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多次的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打仗可能不在行,抓人还是有一套的,他突调大军奔赴河南周王府,把周王的老婆孩子加上他本人一骨脑的押到京城,朱允炆对他的这位叔叔并不客气,把他从国家一级干部直接贬为老百姓,并迁至云南,当时的云南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算是半原始状态的荒芜之地,周王就被放到这个地方去当人猿泰山了。

此时,建文帝才登基一个月。但他显然没有到新单位上班的羞涩和谦虚,开始收拾起他的那些叔叔们,周王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而且周王很快就会发现与后来者的遭遇相比,去云南旅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同年十二月,有人告发代王“贪虐残暴”,建文帝表现出了强烈的正义感,毅然履行了皇叔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原则,把他的叔叔迁至蜀地看管起来。

第二年五月,建文帝又一次大义灭亲,以“不法事”罪名将岷王朱楄逮捕,并贬成老百姓。说到底,这个“不法事”是个什么事也没说清楚,和那句著名的“莫须有”有一拼,这样看来,在历史上,要整人实在不需要找太多理由。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建文帝又以破坏金融罪——私印钞票,对湘王朱柏下手了,其实那个时代的钞票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可言,乱印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随后朝廷就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去抓人,他们以为这次会像以往一样顺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湘王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孙,甚有骨气,他在得知有人要来抓他的消息后,笑着对自己的手下说:“我亲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获罪的大臣都不愿受辱,自杀而死,我是高皇帝的儿子,怎么能够为了求一条活路而被狱吏侮辱!”

他没有开门迎接使臣,而是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来,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这样的惨剧,并没有停滞建文的行动步伐,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连续抓获了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此二人皆被废为庶人。

真是干净利落,毫不留情!到了这个地步,就是傻瓜也知道建文帝想干什么了。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这些藩王们毫不反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燕王那样的反抗资本,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反抗的理由。

在那个时代,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所有的藩王都是他的属下,别说你是皇帝的叔叔,就算你是他爷爷,只要他是皇帝,你也得听他的。说句难听点的话,削藩问罪还是客气的,算是给足了面子,如果藩王不服气明着来的话,自然也有大刀大棍伺候。

至此,建文帝已经完全违反了他自己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诺,什么以德服人都被丢到九霄云外,他就像是一个刚上擂台的拳击手,疾风暴雨般挥出一轮王八拳,看似痛快凌厉,效果却有限。

这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拳赛。

天真的朱允炆不知道他要参加的这场拳赛并不是三个回合的业余赛,而是十二个回合的职业赛。在这样的比赛中,想要乱拳打死老师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获得胜利的关键在于隐忍的耐心和准确的判断。

朱允炆抢到了先手,却没有抢到先机。

朱棣即将作出自己的应对。

第14章 东山再起第8章 帝王的财产第5章 东林崛起第13章 一个监狱看守第10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19章 朱祁镇的奋斗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21章 囚徒朱祁镇第11章 强大,无比强大第2章 隐藏的敌人第7章 死斗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3章 解脱第8章 阴谋第14章 毁灭之路第2章 奇怪的人第23章 终点,起点第16章 孙传庭第18章 二次摊牌第3章 疑惑第14章 突围第1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第14章 复仇第4章 不伦之恋第16章 奋战第3章 疑惑第12章 纯属偶然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7章 不起眼的敌人第4章 混战第22章 制度后的秘密第14章 土木堡第3章 帝王的抉择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0章 最后的秘密第12章 谜团第30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第2章 宁远决战第20章 回家第24章 建文帝第3章 游戏的开始第5章 最终的乱战第15章 道统第16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9章 决心第15章 兵不厌诈第18章 天才的计划第20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7章 徐阶的觉醒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章 皇太极第6章 最阴险的敌人第9章 张居正的缺陷第15章 一个文雅的人第7章 杀人第20章 英雄的结局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第17章 名将的起点第6章 霸业的开始第5章 最终的乱战第12章 鄱阳湖!决死战!第21章 蓝玉的覆灭第9章 悟道第3章 公道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0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11章 勇气第7章 死斗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第10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5章 纵横天下第8章 阴谋第15章 远征沙漠第12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第18章 制胜之道第8章 阴谋第9章 张居正的缺陷第20章 最后的名将——蓝玉第15章 道统第13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第18章 沉默的较量第31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第24章 建文帝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10章 最后的秘密第8章 萨尔浒第11章 勇气第11章 洪都的奇迹第15章 一个文雅的人第16章 奋战第14章 毁灭之路第11章 洪都的奇迹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5章 东林崛起第14章 突围
第14章 东山再起第8章 帝王的财产第5章 东林崛起第13章 一个监狱看守第10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19章 朱祁镇的奋斗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21章 囚徒朱祁镇第11章 强大,无比强大第2章 隐藏的敌人第7章 死斗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3章 解脱第8章 阴谋第14章 毁灭之路第2章 奇怪的人第23章 终点,起点第16章 孙传庭第18章 二次摊牌第3章 疑惑第14章 突围第1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第14章 复仇第4章 不伦之恋第16章 奋战第3章 疑惑第12章 纯属偶然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7章 不起眼的敌人第4章 混战第22章 制度后的秘密第14章 土木堡第3章 帝王的抉择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0章 最后的秘密第12章 谜团第30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第2章 宁远决战第20章 回家第24章 建文帝第3章 游戏的开始第5章 最终的乱战第15章 道统第16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9章 决心第15章 兵不厌诈第18章 天才的计划第20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7章 徐阶的觉醒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章 皇太极第6章 最阴险的敌人第9章 张居正的缺陷第15章 一个文雅的人第7章 杀人第20章 英雄的结局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第17章 名将的起点第6章 霸业的开始第5章 最终的乱战第12章 鄱阳湖!决死战!第21章 蓝玉的覆灭第9章 悟道第3章 公道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0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11章 勇气第7章 死斗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第10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5章 纵横天下第8章 阴谋第15章 远征沙漠第12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第18章 制胜之道第8章 阴谋第9章 张居正的缺陷第20章 最后的名将——蓝玉第15章 道统第13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第18章 沉默的较量第31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第24章 建文帝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10章 最后的秘密第8章 萨尔浒第11章 勇气第11章 洪都的奇迹第15章 一个文雅的人第16章 奋战第14章 毁灭之路第11章 洪都的奇迹第12章 天才的敌手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5章 东林崛起第14章 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