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 用功中】

而且,你当官期间,可以大量捞取银子。

以这个年代的风气,便是为官一任县官,也能弄个几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吧?

退休之后,顶着进士的名号,又曾经做过朝廷命官,再办学,那名气更大了,搞不好,都能把教育生意办到北直隶去,你难道还跟银子有仇吗?

况且就韦宝的了解,廖夫子爱财如命,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跟银子有仇?

明显是已经对考进士不抱希望了。

加上有了现在的社会地位,也怕考不上的话,会遭人笑话,成为话柄,有‘偶像包袱了’,呵呵。

像是宋应星,有举人功名,就是拼了命也要再拼一拼进士出身的。

宋应星和廖夫子这个等级的读书人,都很能代表大明学子的心态。

总之,这是读书才有出路的封建时代,科考是普通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姿势解锁方案。

看不上廖夫子吹牛的本事归看不上,但是有廖夫子这种‘名师’单独授课指导,这份特殊待遇,韦宝还是很享受的。

这等于在现代,有个大学校长级别的教授亲自授课了,一般寒门学子哪里有这种待遇?

韦宝在廖夫子的教导下,苦学起来,直到半晌午,吴三辅才在吴雪霞的‘看押’下,到海商会馆来。

不单是二人来,吴祖氏居然派出上百家仆,还有二十多个仆妇陪同,阵容浩大,场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韦宝在楼上窗户,和廖夫子见到这种阵仗,见状都是一阵吃惊。

两个人都暗忖,吴家公子和大小姐,这是来温习来备考,还是来打架来的啊?

这些人主要不是为了看着吴二公子来的,主要是为了看护吴大小姐来的。

这都是吴祖氏的小心事!

弄这么多人来,这么大的排场,主要为了向世人表明,吴大小姐与韦公子在一起,都是光明正大的,没有苟且行为,而且,获得了吴家家长的认可,预防小道消息疯传。

韦宝并没有想这么多,高兴的与廖夫子下去迎接二人。

“三辅大哥,不容易啊,你未到午饭的功夫,便起床了?”韦宝哈哈大笑。

吴三辅笑着反击:“你当我乐意这个点起床呢?还不是我娘和我妹子逼我来的吗?我可比不上小宝你,听说你昨儿直接将我妹妹弄晕了送回来的?”

吴雪霞闻言,粉脸迅速羞成了大红苹果,狠狠剜了吴三辅一眼,娇嗔道:“哥!”

吴雪霞正在为这事生闷气呢,她主要气的是她自己,并不是气韦宝或者是气娘亲,也没有气香儿。

吴雪霞气自己不济事,昨天送韦宝出府的时候,只是觉得头稍微有点晕乎乎的,却没有想到从山海楼出来,居然在马车上睡死过去了。

后来听香儿说了怎么回家的经过,羞愤的无地自容。

吴三辅此时提起来,自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韦宝也被吴三辅说的脸红了,呵呵一声干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廖夫子倒是大为感兴趣,八卦道:“哦,吴二公子所指的是何事啊?小宝他昨儿直接将令妹弄晕了送回吴府的?能对为师说一说吗?”

吴雪霞,韦宝和吴三辅不由大汗,都知道这夫子德行,要是跟他说了,不到一日,便会传遍整个山海关的,大嘴巴一个。

不过,即便是廖夫子不出去传话,现在山海关的人也基本上都知道吴大小姐昨天是如何回家的了。

“夫子啊,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关心这些少年男女的事儿做啥?呵呵,等下中午,咱俩好好喝两杯,小宝这里的酒可都是好酒,菜都是好菜!”吴三辅笑容满面的搂着廖夫子的肩膀。

在书院,吴三辅还能不这么放浪形骸,出了书院,简直将廖夫子当成酒友来了。

廖夫子被吴三辅搂着肩头,略微有些尴尬,暗忖娘的,你将老子当成青楼的姑娘了啊,手往哪里放呢?抖了抖肩头,将吴三辅的手震开,“吴二公子,赶紧开始温书吧,不日便要上京考乡试,为师想希望你这趟替山海书院再增光,争取捧个举人出身回来哩。”

吴三辅见廖夫子摆出老师架子,暗暗好笑,心说怎么了?装什么啊?咱们都一起喝多少次酒了,老廖!“夫子啊,做做样子就行了,你还真的以为咱们山海书院这回真的有人能考中举人?别说每次顺天府的举人名额不过百人,这次就算增加一倍名额,也决计轮不到辽西辽东子弟的嘛!”

“哥哥,你又来了,你中午不准喝酒,安心温书。还有,我不准你再说这些丧气话影响韦宝啦!否则晚上回去,我必定告诉娘,娘必定责罚于你!”吴雪霞立时气道。一半真的生气,一半为刚才吴三辅又没事提起昨天下午她醉酒回家的事情而生气,余怒未消。

吴三辅吐了吐舌头,对韦宝和廖夫子笑道:“看见没有?我家的妹子,都快成我老娘了。”

吴雪霞闻言,气的在吴三辅的胳膊上拍了一记,这一下不轻,疼的吴三辅跳开一步:“喂,雪霞,够了啊,我是你哥。”

“娘让我看着你的!”吴雪霞端出了尚方宝剑。

廖夫子看着他兄妹二人打闹,笑道:“吴二公子,你刚才的话,差矣!虽然每年大明南方州府,尤其是江南,江西浙江几个省份的考生尤为厉害。但是,也不能说我辽西辽东子弟完全没有中举的希望嘛。今科我听说,北直隶的乡试就会比往年增加少许名额的!你当还会出现洪武年间的事情么?说不定辽西辽东这次就能中几名举人哩。为师看来,你与小宝都大有希望!”

从唐宋以降,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跨阶层的流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就能够步入帝国的官僚系统内,掌握到国家的资源,给予乡里或明或暗的支持。

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无不看重科举考试成绩。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大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各科进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占总数的71%。

而在朝廷议论上,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是板上钉钉的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里有数。

最为让人震惊的一次科考发生在洪武三十年,这次选拔进士的榜单中,竟然全部录取的是南方人,将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激化。

南北榜案,南方与北方的教育冲突激化。

事情发生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二月份经过了会试,录取了52人。

三月份廷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福建人、应天府人、浙江人占据,这个榜单所录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无一人被录取。

这是历次科举考试未曾有过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彻底激怒了。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其实,南方人在读书科举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也是共识。洪武三十年春天的这个榜单奇怪的并不是进士榜单中,南方人占绝对多数,而是北方没有一个举子成为进士,北方士子在这科的科举考试中彻底输了,颜面扫地。

事情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觉得此事甚为蹊跷,怎么可能录取的进士中没一个是北方人?作为统治天下的皇帝,这样的结果怎么能服众?到了6月份,朱元璋亲自主持策问,三甲分别被授予山东人以及山西人,这次放榜中,录取的61人全都是北方人。

于是,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洪武三十年的这次科考竟然有2张榜单,一张全部为南方人,一张全部为北方人,“南北榜”的对立使得南北地域之间在科举考试上的矛盾空前紧张。

科举取士是国家大事,即使朱元璋能通过行政干预,硬生生给了洪武三十年这科北方考生进士名额,也不是根本之计。南方人读书考科举厉害,北方人考不过南方人,进士有被南方人垄断的趋势,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

如若统计建文元年到永乐二十二年之间的9榜进士,南方省籍的进士依然高达83.6%,北方生籍进士占11.6%,而西南省份的进士只占4.7%。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这些南方省份,在整个王朝的人才选拔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大明对于如何破解南方对于科考的垄断,也一直想办法。

宣德二年(1427),诏令国家科举取士制度发生重大调整,每科录取进士100人,其中,南方人60人,北方人40人,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保证北方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可能。

到了景泰五年,明王朝为了照顾科举力量更薄弱的西南地区,进一步对科举名额对应的区域进行了详细划分,南方考区55个名额,包括应天府、苏州府、松江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布政司;北方考区35个名额,包括顺天府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布政司;中部考区10个名额,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布政司及凤阳府、庐州府、滁州、徐州、和州。

此后,大明各地区科举取士的名额比例在维持在55:35:10。

这个比例基本与各考区的人口数字相吻合,获得较大认同。

于是,全国之间科举竞争变成了各地区内的科举竞争,保证了文化教育落后地区,士子通过科举而晋升的可能性。

保证北方士子名额,另一种不公平。

科举考试成绩本是能力的反应,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理应在科举考试上占据优势,政府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录取结果,这算什么道理?

对于明王朝来说,科举取士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笼络读书人的需要。

“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衔接为学与从政两端。如果单纯看考试结果,而致使北方诸省的士子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使得他们不能被笼络进明王朝的官僚系统之内,明王朝就可能丧失掉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

这样的政治代价是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

其次,科举取士也有自己的问题。作为古代的应试教育,难免出现一大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南方教育文化发达、社会安稳,给了一批不谙世事、埋头科考的读书人土壤,这些“学霸”、“考霸”即使考中了进士,一旦要踏入官场,涉及实操,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朱元璋自己就对这些进士不怎么待见“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亦若可用,及试之,不能措诸行事。朕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

朱元璋觉得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中看不中用,一怒之下就让科举暂停几年了。

北方人不擅长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北方人不擅长从政。大学士杨士奇就认为“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如果科举考试是为个给国家选拔治国理政治的人才,那么,选拔实干型人才的需要大于考试成绩的需要,划定考区来限制南方考生而照顾北方考生,也就不失为一种变通。

韦宝虽然身为南方人,但是这一世却是北方人,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辽西子弟。

可韦宝有点无语的是,自己虽然底子里是南方人,却似乎真的毫无科举的天赋呀。

闲话几句,廖夫子招呼吴二公子赶紧上楼去温书。

吴二公子本来说已经快到中午了,不如先吃饭了再说的。

本来想着,吃了饭,再休息一下,拖拖拉拉,混到黄昏,然后再拉着韦宝上哪儿去开心一下,这一天便混过去了呢。

但是韦宝、廖夫子、吴雪霞三人的用功热情却很高,都一致觉得,午饭之前,至少还能温书一个时辰!

吴二公子一比三,无奈之下,只得上了海商会馆的二楼,韦公子的专有楼层,去用功。

科举制度并非从明朝起,却是从明朝发扬光大,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

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令可以不下跪。但并不是官,还差得远。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还要继续奋斗!

但是通过学习,韦宝并不神化古代的科举制度,更不神化科举的难度和这个制度选拔出的人。

在韦宝看来,廖夫子搜罗的很多进士卷子,并且刊出成书,有不少连书法都很稚拙。除此不论,做的八股文水平很多思维层次很差。

明末科考更是曾试图在科举中加入对平辽患、治匪患等实际内容的策问,当时应试者的答卷连沾边的都没有,最后录取的卷子根本文不对题,让皇帝有了天下才尽矣之叹。

如果是这种年份的进士,恐怕其佼佼者即使参加今日之国考,落第是肯定的。

科举千年,产生的人才不能说没有,但状元最后能成大器者可以说凤毛麟角,真正能挽狂澜于既倒名垂青史者可以说一个都没有。

清末李鸿章、左宗棠讥讽科举科举选拔出的人才,问什么问题都是僵僵而不能对,废物点心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清末名臣干脆多用武将,到袁世凯连秀才都不是了。

历史上屡试不低的才子名儒比比皆是,柳永、马致远、姚广孝、曹雪芹、蒲松龄皆如此,但这不能简单归结为科举难度高,不好考。

而多是因为所在时代科场腐败,弊病丛生。那样的时代科举难考,考上的却并不一定比落第者才学好,但家世更好则是确定的。不公平而已,不是难度的问题。

还要提一点,实行科举制度的所有国家都已经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面对海量的内容,不单单是吴三辅哈欠连天,就连韦宝的头也是一个比两个大。

尤其韦宝还带着现代人鄙视科举这种过时,腐朽产物的认知,内心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这就更加增加疲劳度了。

【0797 韦总裁拉的大媒】【0724 阉党大战东林党】【0967 狗脑子】【0314 大军来了】【1055 辅国公】【1015 无路可退】【0322 穷疯了的韦宝】【0015 王志辉提亲】【0965 杨嗣昌】【0412 七大作物大丰收】【0079 惹到大人物了】【0814 能直接叫小宝的人不多了】【0209 水泥砖成了】【0077 去山海关办路引】【0633 狼毫笔和鼠毛笔】【1070 皇帝到山海关】【0681 宫里宫外】【0944 韦爵爷对大明的影响】【0862 擅长雄辩的大玉儿】【0140 晋商乔大公子】【0558 审时度势的努尔哈赤】【1054 封公爵】【0278 是海盗吗】【0571 血战连山关】【0333 酒瓶炸弹】【1038 东北王】【0774 下手为强】【0019 郑金发打韦宝】【0727 北镇抚司大打出手】【0702 气上头的上万官员】【0449 山海楼饮茶】【0286 羞耻的府试开榜】【0491 盗劫晋商票号总号黄金的大计划正式发动】【0500 女诸葛】【0579 朝鲜一帮主战派大臣的计策】【0146 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0294 院试】【0375 黑翡翠玉佩和第一次抱吴雪霞】【0629 祖大寿的牙钱】【0566 出尔反尔是建奴的常态】【0070 左右都是美女相伴】【1038 东北王】【1047 大气的韦总裁】【0385 吴三凤祖可法用计】【0172 小宝要我吧】【0923 硬着头皮的皇太极】【0337 阿敏被迫撤兵】【0674 杨雪】【0708 花式考选】【0857 第一次谈判】【0251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1016 韦爵爷去辽东】【0921 韦爵爷最崇拜的人】【0106 杨弘毅在山海楼约见】【0370 韦宝和吴雪霞拼酒】【0020 父母都被虐跪下了】【0659 金殿传胪】【0759 左国柱被重用】【0800 道不同的老丈人】【0646 熊家门外】【0088 灵药】【0602 朝鲜还有厉害的人】【0463 有钱有势在哪个时代都可以为所欲为】【0928 恩格德尔】【0582 李倧亲自出马】【0440 姜是老的辣】【0920 彼得大帝和拿破仑大帝】【0108 孙月芳和孙九叔都惊呆了】【0515 韦宝那一首连吴襄都能打动的歌曲】【0259 新品火爆带来的意外之害】【0155 拜王体乾为干叔叔】【0294 院试】【0608 痛苦的李倧】【0143 东李的寿宴】【0808 吴三凤的仕途愿望】【0912 韦总裁亲自赴约】【0413 前往复州城】【0547 得粮食者得天下】【0492 行动开始】【0339 毛承禄】【0896 吴三桂跪下了】【0788 李精白抓刘养噩】【0658 二十万两和二百万两】【0123 手术完成】【0544 举人老爷和辽南转运使大人】【0271 比武之约】【0640 好好的冒出来一个行刺的】【0564 当额附可以,被统治不行】【0303 到底没忍住】【1057 当朝红人韦公爷】【0779 瞒不住了】【1048 派郎中】【0036 小玻璃酒杯】【加更4】【0132 耗不起】【0667 无所事事】【0632 韦总裁进京赶考】【0176 上吴府】【0645 吴孔嘉】【0743 抓漕运总督李思启】【0879 伤害了吴家】
【0797 韦总裁拉的大媒】【0724 阉党大战东林党】【0967 狗脑子】【0314 大军来了】【1055 辅国公】【1015 无路可退】【0322 穷疯了的韦宝】【0015 王志辉提亲】【0965 杨嗣昌】【0412 七大作物大丰收】【0079 惹到大人物了】【0814 能直接叫小宝的人不多了】【0209 水泥砖成了】【0077 去山海关办路引】【0633 狼毫笔和鼠毛笔】【1070 皇帝到山海关】【0681 宫里宫外】【0944 韦爵爷对大明的影响】【0862 擅长雄辩的大玉儿】【0140 晋商乔大公子】【0558 审时度势的努尔哈赤】【1054 封公爵】【0278 是海盗吗】【0571 血战连山关】【0333 酒瓶炸弹】【1038 东北王】【0774 下手为强】【0019 郑金发打韦宝】【0727 北镇抚司大打出手】【0702 气上头的上万官员】【0449 山海楼饮茶】【0286 羞耻的府试开榜】【0491 盗劫晋商票号总号黄金的大计划正式发动】【0500 女诸葛】【0579 朝鲜一帮主战派大臣的计策】【0146 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0294 院试】【0375 黑翡翠玉佩和第一次抱吴雪霞】【0629 祖大寿的牙钱】【0566 出尔反尔是建奴的常态】【0070 左右都是美女相伴】【1038 东北王】【1047 大气的韦总裁】【0385 吴三凤祖可法用计】【0172 小宝要我吧】【0923 硬着头皮的皇太极】【0337 阿敏被迫撤兵】【0674 杨雪】【0708 花式考选】【0857 第一次谈判】【0251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1016 韦爵爷去辽东】【0921 韦爵爷最崇拜的人】【0106 杨弘毅在山海楼约见】【0370 韦宝和吴雪霞拼酒】【0020 父母都被虐跪下了】【0659 金殿传胪】【0759 左国柱被重用】【0800 道不同的老丈人】【0646 熊家门外】【0088 灵药】【0602 朝鲜还有厉害的人】【0463 有钱有势在哪个时代都可以为所欲为】【0928 恩格德尔】【0582 李倧亲自出马】【0440 姜是老的辣】【0920 彼得大帝和拿破仑大帝】【0108 孙月芳和孙九叔都惊呆了】【0515 韦宝那一首连吴襄都能打动的歌曲】【0259 新品火爆带来的意外之害】【0155 拜王体乾为干叔叔】【0294 院试】【0608 痛苦的李倧】【0143 东李的寿宴】【0808 吴三凤的仕途愿望】【0912 韦总裁亲自赴约】【0413 前往复州城】【0547 得粮食者得天下】【0492 行动开始】【0339 毛承禄】【0896 吴三桂跪下了】【0788 李精白抓刘养噩】【0658 二十万两和二百万两】【0123 手术完成】【0544 举人老爷和辽南转运使大人】【0271 比武之约】【0640 好好的冒出来一个行刺的】【0564 当额附可以,被统治不行】【0303 到底没忍住】【1057 当朝红人韦公爷】【0779 瞒不住了】【1048 派郎中】【0036 小玻璃酒杯】【加更4】【0132 耗不起】【0667 无所事事】【0632 韦总裁进京赶考】【0176 上吴府】【0645 吴孔嘉】【0743 抓漕运总督李思启】【0879 伤害了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