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有些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就一个结婚问题,明朝人的思维方式,其实比后世更现实,至少随便向一个百姓打听,他们不做着白日梦,更不会幻想着一步登天,也不用会结婚来改变命运。
其实结婚,对于大明女人来说,只是改变命运的节点,明朝女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成就人生事业的巅峰,几乎不可以想象,哪怕程世杰做了很多努力,在他的支持下,杨芸娘成了大明内阁副相,位居孙之澋之下,内阁排名第二的内阁大臣,兼管着商务业、大明帝国银行、大明商业银行以及大明的金融系统。
在程世杰的支持下,金巧儿成了大明最大纺织公司的总经理,她管理着十数万名纺织女工,也成了金州执委会委员之一,张陈氏的东方商号更是成了辽东最有名的民企之一,东方商号涵盖了服务、运输、远洋贸易、木材加工、皮毛加工以及养殖、肉食加工、罐头生产等多个领域。
张陈氏更是成了辽东管委会的委员之一,尽管程世杰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大明女人的地位只是稍微改善,而不是真正的改变。就连张陈氏、杨芸娘和金巧儿,这三个大明境内最成功的女人,当然还现在临安管委会主任秦良玉。
可问题是,女人的地位还和以前差不多,哪怕是秦良玉自己,也不会承认,她比男人强,就像彩礼这个问题,其实程世杰一直都知道,也存在了这个问题。
从汉朝时期开始,汉朝的彩礼逐渐演变成更加物质化的形式。除了传统的家禽、丝绸等贵重物品外,男方还要准备牲畜、谷物等三十多样的聘礼。
明朝时期,法律规定门当户对,即富人找富人结婚,穷人找穷人结婚。朱元璋还发布了诏书,规定不允许天价彩礼的出现,倡导节俭。
可问题是朱元璋死后,大明的彩礼就越来越重,富家下聘礼多者五六百金,相当于五六千两银子,这只是聘礼的礼金,而不光是聘礼,聘礼的财物也是大头,比如丝绸、布帛,由于生产力低下,一匹上等的松江棉布,就要一百多两银子,而一匹丝绸也要六十七两银子,下聘礼的时候,通常都是几十匹,或者几百匹。
也有几千匹的大富,穷的自然是有穷人的方式,有的时候,一斗粮,甚至是几升粮食也可以下聘礼。
在程世杰看来,彩礼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说明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富裕的家庭往往会选择金钱作为聘礼的一部分,这体现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和追求。
然而,这种物质化的彩礼也逐渐带来了不平等和压力,让人们开始反思彩礼的本质和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武大郎娶金莲公平吗?
如果从长相上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毕竟他们两个是两个极端,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对于两人的婚姻有着这样的描述:“当初大郎幼年时,曾与金莲玩耍,长大后便娶她为妻。”这段描述表明了两人的相识和婚姻是从小就开始的。
武大郎的家是在阳谷县,他有一个临街的房子,两层楼大概有两个三室一厅那么大,而且这个房子不管是买的还是租的,都已经非常不错了,还有非常大的客厅,武大郎总会在这个地方做炊饼。
他们居住的卧室也有二十多平。出了门就是大街,非常方便。对面还有一个茶馆。出屋门还有一个小院子。
如果按照现在来说的话,这简直就是商住两用的小别墅,而且还是临街的。如果放到现在这个社会,他的房子也是非常值钱的。那么武大郎只是一个卖炊饼的小商贩,为什么会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呢?
事实上,武大郎并不穷,至少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穷,可见贫者需要用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身份上的差距。
两个时空里,程世杰都见过男的长的丑陋,而女的极为漂亮的夫妻,当然也见过女的又老又丑,却嫁给了又帅又年轻的小伙。
说句题外话,作者租住的小区,楼下有一个邻居,起初还以为他们是母子,男的是八九年出生,女的是七二年,相差十七岁,而且女的是二婚,大儿子已经二十八岁了,已经参加工作。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永远不要拿彩礼来说这个事情,因为这个问题说明财力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五十年前,大家都穷,彩礼几块钱,就像《四合院里》贾东旭娶秦淮茹只花了二十块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
向慧听着程世杰的解释,不解地问道:“那些专家为什么要说重彩礼会影响社会的公平?”
“那些专家的闺女会嫁给穷小子吗?”
程世杰反问道:“你嫁给我的时候,彩礼要多少?”
向慧叹了口气道:“八千,亏大了!”
程世杰笑道:“你知道当时八千,我需要多久才能挣到吗?”
“你说过,需要六个月不吃不喝!”
程世杰苦笑道:“那是我在吹牛,事实上我当时还没有转正,一个月工资加奖励就八九百,如果不是因为当年因为青工比武拿了全市第二名,有一千奖金,说不定我就拿不出来八千的彩礼!”
在向慧的婢女沈孟娘的耳朵,她感觉程世杰所说的八千,应该是八千两银子,而不是八千文钱!
这事自然只是一件笑谈,沈孟娘鼓起勇气道:“我大哥结婚的时候,向大嫂家下了聘六十两银子的聘礼!”
向慧问道:“伱们家多久可以赚六十两银子?”
“这个……”
沈孟娘想了想道:“差不多要卖一百多石粮食,一个秋季的粮食!”
向慧现在心里平衡了,大明和后世其实差不多,彩礼也好,聘礼也罢,跟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算的不是个人平均收入,而是整个家庭的收入。
金州北部,一座学校正在施工,几百名工人一起动手,工作效率还是挺快的。看到带着程氏的标志马车过来,学校的负责人急忙迎接了上来。通过校长的介绍,程世杰这才知道这是隶书于白桥镇的中学,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原本的校舍已经不够用了,不得不扩大学校的面积。
向慧看着学校,就决定下车过来看看,她行走的学校草地上,十几名大块头跟在向慧身后,身边则跟着沈孟娘等几名仆妇,他们和程世杰保持着几十米的距离。
学校的校长是天启四年的举人,姓唐名顺,字孝父,陈留人。
唐顺向程世杰道:“王上,最近有人提议学校应该增设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荷兰语课程,学生有些担心!”
程世杰问道:“你担心什么?”
唐顺道:“王上,以前我们陈留有一个秀才,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了葡萄牙语,又信了什么教,把头发剃了,还穿了洋鬼子的衣服,一副洋鬼子打扮,这不是背宗忘祖吗?”
程世杰沉默了一下,要说现在的大明,已经走出去了,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人打交道越来越多,开设语言课是有市场需求的,需要翻译人才。
可问题是,这是中学,教授的是基础知识,从程世杰角度来说,中学生其实是没有必要学习外语的,因为没有用。学过外语的人这辈子,几乎不可能与外国人打交道。
就像作者本尊,2001年毕业,那个时候,英语口语确实是不行的,但是简单的拼写不成问题,借助字典,也可以看懂简单的文章。但是直到现在,毕业二十二年后,所学的英语根本就没有用处之地。
程世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道:“唐校长,你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这事很重要,需要再看看教育部门的意见,原则上我认为中学不应该开开设语言课,因为我们不需要,可以作为先修课程,兴趣课程,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大学里才准许开设语言课!”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些语言课用处不大,只要大明可以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全世界都会学习汉语,学说汉语,来到大明做生意或者外事交流的外国人很多,他们都不约而同主动学习汉语。
普通大明人可没有机会出国,学习这些语言干什么?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普及大明的官话,现在为止大明各地的方言太多了,哪怕程世杰会普通话,依旧有很多方语听不懂,统一国内语言,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了解这个事情,程世杰给教育部门发布询问函,让他们主持召开这方面的专门会议,准备形成全国统一的文字读音和文字写法。
……
李志祥终于与李方汇合了,李方想吐糟李志祥,只不过他不敢。
李志祥也没有脸显摆他的遭遇,作为远征卧莫尔的总司令,结果却与麾下的部队失散,害得所有人都提心掉胆。
“你怎么来了?印度那边怎么样了?”
李方告诉李志祥近阶段发生的事情,他们率领远征军突袭泰米尔,结果经过一场恶战,李方将这帮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土人给揍得满地找牙,顺手俘虏了土王的小王子,将他吊起来打。
儿子被抓走了,土王觉得很没面子,带上整个部落的精兵强将过来找李方的麻烦,要让这些从海上漂来的外来者知道谁是才主人。
然而王王的表现也没有比儿子好到哪里去,让李方一通暴打,拼凑起来的精兵强将被打得一塌糊涂,死伤惨重,连带自己花了大价钱订制的豪华马车,还有那三名从欧洲买回来的白人美女都成了李方的战利品。
所以说,替儿子出头也是门技术活,一个不留神,面子没找回来,还得把老本给赔进去,挨了揍的土王咽不下这口气,派人带着一笔可观的财物去找英国人帮他出头,名义上他可是英国人的小弟,现在他被人欺负了,英国人得替他出头。
而英国人也并不懂土王的泰米尔语,还以为是他们的土王与土王之间的战争呢,他们收下了土王送来的财物,立即派出四个连,莫约五六百人去找李方麻烦。
相对于老牌的西班牙帝国和荷兰联合王国,英国的实力增长很快,因为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的底气很足,他们以为前来袭击泰米尔的人应该是荷兰人,或者西班牙人,再不济就是葡萄牙人。
至于大明,他们压根就没有相过,大明的海军很少出现在这里,不过非常可惜,英国人认识大明的龙旗,还是大明的日月旗,原本想给小弟出气的英国人,看着海边出现密密麻麻的大明战舰,特别是这么大的战舰,就连大英国内也没有吧?
现在英国最大的战舰是海上君主号,满载排水量一千六百二十五吨,不过现在还没有正式服役,就算是海上君主号,也比不上眼前的战舰。
还有战舰上那些大口径舰炮,吓得他们冷汗直流。
他们马上把给小弟出头的念头给扔了,赶紧上前询问是什么情况,结果,大明自称他们有一艘船只搁浅了,泰米尔人不问青红皂白就向他们发起进攻。
英国人急忙表示,这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听说这里出现了搁浅的舰只,作为文明世界的一份子,他们不会坐视不管,前来救援。
大明自然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你家求援带着十几门火炮,拉着十几车炮弹和弹药?
不过,英国人转头就把泰米尔人给卖了,不仅把土王给抓了,并且他土王世代积攒的黄金和白银给缴获了,装上了大胆的船只。
李志祥这才知道原来英国人如此无耻。
不是说英国人无耻,至少在东方,现在敢挑衅大明帝国的国家还真没有,大明现在目前有四支主力舰队,超过排水量一千吨级别以上的战舰六百余艘,差不多是三个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规模,就问谁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