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驱虎吞狼

在场这几人都是熟读史书的有才之士,当然知道朝鲜的来龙去脉。

自后高句丽时代起,朝鲜先后臣服于契丹、金国,蒙元时期甚至被改成一个行省——征东行省,虽然征东行省仅在名义上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辖,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但朝鲜半岛上的政权一直以来是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的附属国而存在的。连“朝鲜”这个国名,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所赐。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年),满清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向鞑子投降,改向满清朝廷朝贡,成为鞑清的附属国。从那时候起,朝鲜就不能再算是中国之藩国!

即便出兵灭之,也是名正言顺。若不惩叛,何以显我国威军威?

李元利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就是要将虏酋福临和满清朝廷上下人等赶到朝鲜半岛,然后以此为借口对朝鲜用兵,将满清歼灭的同时,再废掉朝鲜王室,另立傀儡,施行大兴军新政,假以时日,便能将朝鲜半岛重归中国治下。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李元利又道:“不过若是给鞑子太多时间,怕是他们能将北直隶搜刮一空!方才玄著先生说的方案很不错!可让刘尚书从山西东进,再令海军舰船搭载步军将士,经东海至渤海,从山海卫登陆,若是鞑子北逃时掳掠过甚,则随时从后追击,保持不即不离的状态,一直将其赶到朝鲜半岛。”

“至于被掳掠去的百姓,则可就地安置!”

“好一招驱虎吞狼!”阎尔梅哈哈大笑,“殿下,臣以为将鞑子赶入朝鲜以后,我军便可暂停追击,隔岸观火。说不定鞑子便将殿下想做的事情给做了!”

李元利眼前一亮,对啊,一山不容二虎,鞑子既然进了朝鲜,又哪会容许朝鲜政权继续存在?以朝鲜军队那点战斗力,就是在溃败的鞑子面前,恐怕也是不堪一击。

等鞑子将朝鲜祸祸得差不多了,大兴军再以“烹灭东虏,振救朝鲜黔首”的姿态进入朝鲜半岛,到时将朝鲜纳入治下,正是顺理成章之事。

李元利赞道:“用卿先生果然老道!此计妙不可言!不过还有一点不得不防,若是朝鲜李氏王室曲膝奉迎鞑子,到时就算咱们有借口进军朝鲜,最后也还得向朝鲜王室挥起屠刀,一番算计可就都落空了。”

阎尔梅道:“以朝鲜人一贯的软弱性子,要想让他们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确实是很不容易。不过我听闻大兴军设有军情司一部,专事深入敌后刺探策反,若是将他们派到朝鲜,在鞑子进入朝鲜之后从中挑拨……”

李元利沉吟片刻,颌首道:“此计可行!若是他们打不起来,就让军情司的人刺杀朝鲜王室之人,再嫁祸于鞑子,或是刺杀鞑子嫁祸于朝鲜,非得让他们打起来不可。元孝,你将此事记下来,等会让封义来见我。”

“王爷,已经记下了!”陈恭尹应了一声,却又问道:“王爷,您将郑森赶入倭国,也是这个意思?”

“不错,倭人狼子野心,趁大明内忧外患之际鞭长莫及,侵我琉球诸岛,这笔帐当然要算,到时正好有这两个理由对倭国用兵!”

张煌言道:“殿下,这倭国无论兵力、战力都远多于朝鲜,而且倭人桀骜不驯,殿下要想在倭国行朝鲜之事,恐怕是极其不易!”

他在厦门之时,郑森麾下便有不少倭人为其卖命,因此他对倭国也还算有些了解,故而才有此一说。但碍于眼光和见识,他还不清楚此时的倭人根本没有多少国家意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倭人投到郑森麾下?而且投靠西夷的倭人也不少。

幕府时代的倭国,是以幕府来统治其下多达数百的“藩国”,诸藩割据的状态造成倭人只有藩国意识而无国家意识,甚至连“倭人”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形成。一直到明治维新之后,倭人才开始形成国家和民族的意识。

对于武士来说,他们只忠诚于发给他们薪俸的大名,对于农民来说,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的农业税赋让他们痛恨而不是忠诚于大名,至于大名以上的幕府,那是普通老百姓连听都很少听到的存在。

德川幕府时期,整个倭国的百姓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四个阶层,并且限制他们之间的流动。

武士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但他们加起来也还不到整个倭国人口的百分之十,而占了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民,他们只是大名们的财产,连姓氏都没有,而且幕府为了方便管制,规定他们不能随便流动,有些农民从生下来直到老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居住的村庄。

这时候的倭人,你指望他们为国家而战,那简直是异想天开。李元利觉得,只要将倭国的幕府、大名和武士全部干掉,只留下农民和手工业者,倭国还是很好管理的。

如果让倭国农民有机会成为武士,也就是当兵,可能这些农民为因此而疯狂。

“玄著先生,倭国之事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倭人武士在我大兴军的火枪火炮面前照样不堪一击!而且我听说中国东渡倭国的僧儒在教化倭人方面卓有成效,要将倭国变成两三个省,应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张煌言欲言又止,李元利又道:“对倭之事在解决朝鲜问题之后便要着手进行,玄著先生熟悉海上之事,我将此事交与你来负责,可否?”

张煌言连忙拱手道:“殿下重托,臣定当全力以赴!只是怕才干不足以胜任。”

“无妨!到时自有军情司人员配合你行事。玄著先生,对倭之事,幕府和各大名绝不能让他们再存在,可以拉拢一部分心向我中国的武士,日后也可补充我军兵力用作前驱,至于农民和匠人则尽量安抚拉拢,你先按这个思路去运作,一旦时机成熟,便是兵发倭国之时!”

“我军之中也有数百名从郑森军中投诚过来的倭人武士,他们全都精通我中国语言,而且仰慕我中华上国之文化。”

“我曾经答应过他们,只要忠心为我,日后便可赐予他们姓名以及中国之户籍,你若去倭国,可从他们之中抽调部分人随行,或许会大有助益!”

第九十章民心第五百三十四章渡江进剿第六十七章一网打尽第四十七章中伏第三百九十一章远循倭国第三百四十五章总山长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员第三百二十三章商税千万两第五百二十二章欲图染指巴西第六十四章围城第二百四十章再闻白莲第三百四十七章试航第一百九十五章功臣第二百三十九章城固第三百五十八章首鼠两端 枉送性命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五百五十九章平定倭国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第九十七章军情司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圆杀鞑 十五破城第四百八十九章乾清宫第二百三十四章兵源第五百二十六章正旦大典第四百四十九章倭乱真相第八十五章初至渝城第六十章艰苦第三百五十章琉球之痛第三百八十三章性格决定命运第四百二十三章炮战第四百八十一章高人第四百五十八章黑水沟第二百一十一章拔出萝卜带出泥第九十三章大家闺秀第一百三十章地道第一百一十五间为虎作伥第四百二十五章血肉屠场第四百八十二章行气导引图第八十一章倍感凄凉第三百七十六章夜渡第三百三十三章盐浴淬火 麻油润滑第五百一十一章想拜师?退教!第四百三十三章过眼云烟第二百二十三章追击第二百零三章底细第三百五十四章人心惶惶 闻风而逃第一百八十五章诈城第五十三章高歌第五百四十八章苏禄国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第二百一十八章古驿第二百九十章战场第四十九章奉节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第三百四十九章道人从军第三百一十五章别无退路第两百零九章只收良家子弟第四百一十五章檄告天下 兵围南京第二百八十七章暗潮汹涌第四百零八章北伐第一百九十五章功臣第二十九章虚惊第十三章任务(三)第二百五十五章得胜回府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谋远虑 眼光长远第五百零三章传教赚钱两不误第二百四十八章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百零六章仇不隔夜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势第四百二十八章老套路第二百零八章责罚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圆杀鞑 十五破城第四百一十五章檄告天下 兵围南京第三百零三章反攻炮台第七十七章御史郝浴第四百六十六章单刀直入第一百零一章兵临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击针枪(二)第一百二十二章投名状第一百六十九章昏礼第三百四十二章海道针经第三百四十四章讲武堂第七十六章再传捷报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第三百五十七章长袖善舞 冲龄践祚第九十九章出兵第二百零六章仇不隔夜第三百六十七章南澳海战(一)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误称白莲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第二百五十四章弄璋之喜第六十六章鹤蚌相争第四百六十九章傅青主第二十六章银矿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第四百五十五章锁国第四百七十八章科尔沁第三百七十五章投诚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诸国第三百一十五章别无退路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
第九十章民心第五百三十四章渡江进剿第六十七章一网打尽第四十七章中伏第三百九十一章远循倭国第三百四十五章总山长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员第三百二十三章商税千万两第五百二十二章欲图染指巴西第六十四章围城第二百四十章再闻白莲第三百四十七章试航第一百九十五章功臣第二百三十九章城固第三百五十八章首鼠两端 枉送性命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五百五十九章平定倭国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第九十七章军情司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圆杀鞑 十五破城第四百八十九章乾清宫第二百三十四章兵源第五百二十六章正旦大典第四百四十九章倭乱真相第八十五章初至渝城第六十章艰苦第三百五十章琉球之痛第三百八十三章性格决定命运第四百二十三章炮战第四百八十一章高人第四百五十八章黑水沟第二百一十一章拔出萝卜带出泥第九十三章大家闺秀第一百三十章地道第一百一十五间为虎作伥第四百二十五章血肉屠场第四百八十二章行气导引图第八十一章倍感凄凉第三百七十六章夜渡第三百三十三章盐浴淬火 麻油润滑第五百一十一章想拜师?退教!第四百三十三章过眼云烟第二百二十三章追击第二百零三章底细第三百五十四章人心惶惶 闻风而逃第一百八十五章诈城第五十三章高歌第五百四十八章苏禄国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第二百一十八章古驿第二百九十章战场第四十九章奉节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第三百四十九章道人从军第三百一十五章别无退路第两百零九章只收良家子弟第四百一十五章檄告天下 兵围南京第二百八十七章暗潮汹涌第四百零八章北伐第一百九十五章功臣第二十九章虚惊第十三章任务(三)第二百五十五章得胜回府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谋远虑 眼光长远第五百零三章传教赚钱两不误第二百四十八章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百零六章仇不隔夜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势第四百二十八章老套路第二百零八章责罚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圆杀鞑 十五破城第四百一十五章檄告天下 兵围南京第三百零三章反攻炮台第七十七章御史郝浴第四百六十六章单刀直入第一百零一章兵临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击针枪(二)第一百二十二章投名状第一百六十九章昏礼第三百四十二章海道针经第三百四十四章讲武堂第七十六章再传捷报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第三百五十七章长袖善舞 冲龄践祚第九十九章出兵第二百零六章仇不隔夜第三百六十七章南澳海战(一)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误称白莲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第二百五十四章弄璋之喜第六十六章鹤蚌相争第四百六十九章傅青主第二十六章银矿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第四百五十五章锁国第四百七十八章科尔沁第三百七十五章投诚第五百二十八章南洋诸国第三百一十五章别无退路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