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礼乐

第十五章礼乐

朱祁镇没有立即回应李贤的话。

默默想着大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大明国家现状,已经所谓的以礼治国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要明白儒家为什么多年是主流学说,就要明白儒家统治核心的礼乐,倒是是什么东西?

乐主同,礼别异。

用现代的话说,乐是解决价值观的问题,礼是解决社会关系的问题。

古代有很多段子,似乎听某个国家的音乐,就能断定某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个逻辑是怎么落实的,首先就要明白,乐到底是什么?

儒家认为乐由心生。

在没有文字之前的时代之中,某一个地方的音乐是最能反应当地情况的。

因为当时的人并不作伪,就好像是原始部落的人们,围在篝火边唱歌,他们所唱的歌,就是反应他们的情况与诉求,以及他们的对美好与恶毒的区分,这就是价值观。

而人与人相见,会做出什么样的礼节,却是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系。

比如见到父母怎么办,见到上司怎么办,见到君主怎么做?

等等。

所以,儒家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修礼乐。或者说制礼乐。

注意一点,那就是这一套礼乐并非是儒家所创造出来的,他都是有所本的,是在原来人们所体现的礼乐之中,将一些不好的,过于低俗的东西,给去掉。就好像是孔子修诗三百一样。

创制出一套,体现当时价值观与社会关系的礼乐,并将他推广开来。

后来,因为人们都识字了。人们更多将价值观渗透在文字之中。乐的价值就大大降低,所以礼就成为了儒家治理天下的核心要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孝治天下。

就是由可以看见的,基于人类本身情感的孝,引申出忠。很简单概念,即便不认识字的人也能懂。但忠孝两个字,却是维系一个大国的根本要素。

为什么儒家一直兴盛不竭。

几乎每朝每代都要用儒家,却更是中华民族政治上的早熟,这个早熟的成果就是大一统。

如果看看世界历史就知道,很多国家的范围都是限制的,中华民族是独一无二在两千年前就奠定了现代的版图。

但是如果从高层来看,似乎军队与政府政府与地方的制衡关系,是完美无缺的。似乎这样一个从北方到南方需要走三个月的国家,在这种统治模式之下,是非常恰当的。

其实不然。

如果伏下身子从底层去看,就会发现这种统治的网络太稀疏,太普通。甚至给人一种一扯就破的感觉。

单单是军事上的作为,是决计不足以维系这一个国家的。

所以,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是建立在人心之上,建立在礼教之上,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

而今再听听清末理学家倭仁这一句“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你会有别样的感觉。

当然了,这不是为这些人辩护。

他们用两千年前汉代儒家为大一统王朝开出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两千年之后的事情,已经是没出息到了极点。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套完整的体系性的解决办法。实在是充满了政治远见与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黄仁宇说道古代中国是一个道德国家,甚至皇帝本身维持道德洁癖,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即便而今,朱祁镇面对这样的根本性体系,也没有摧毁的勇气。

一来,朱祁镇本身的权力都是根植在这一套体系之上,他能完整控制住军队,这一套体系也是有很大作用。

二来,朱祁镇也没有找到更好的代替办法。

但是并不是说,这一套办法,就完美无缺了。

用这一套办法治国,给了地方上太大的自由裁量权。

别的不说,有一个案子。北宋名臣张乖涯发现一个衙役偷了一文钱,就以此推断这个衙役日日偷钱,将这个衙役斩杀了,还写了一段很有名的话:“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从后世人的眼光看,这个衙役如果日日偷钱的话,那也要讲证据,否则就是滥刑杀人了。

而这案子反而被人称颂。

朱祁镇叹息一声,不管他理想多么丰满,但是在后果上操作上,朱祁镇并没有可以实现的可能。

即便朱祁镇强行推行,也只能适得其反。

朱祁镇说道:“先生误会,朕也是儒门弟子,岂能做这样的事情,只是朕这十几年来一直有一事不解。”

“先生以为大明而今算是盛世吗?”

李贤说道:“天下无边患,有灾荒能及时赈灾,太仓有存粮两千万石,各地常平仓也是积累,可以说是天下承平。”

朱祁镇说道:“然每年还有冻饿而死的人。一场洪水,一场大旱,百姓就会挣扎在生死线之上。朕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切。”

“朕并非想用法家?只是而今局面,朕该怎么做?还请先生教我?”

李贤听了朱祁镇的话,脸色有些苍白,后退几步,说道:“臣有罪。”

朱祁镇连忙上前搀扶道:“先生何须如此?”

李贤说道:“主忧臣辱,此臣之罪也,陛下欲兴大同之世,臣却没有良策可现,只是天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动。”

“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

李贤心中最后一点想留下的心思此刻打消了。

无他,朱祁镇想做的事情,在李贤看来,太过空想了。

李贤精通经史,他很明白大明到了这一个地步,其实已经是盛极而衰的开始了。朱祁镇在的时候,或许还能维持而今的局面,但是朱祁镇过去之后,不过两三个皇帝,甚至一个皇帝,大明各种问题都会慢慢的显露出来。

这近乎是一种必然了。

想要让大明更尽一步,李贤所能做到不过是修修补补而已。这种作为面对朱祁镇而今如此宏愿,其实是起不到本质的作用。

而且李贤也不看好,朱祁镇所做所为能有什么好下场。

只是朱祁镇敞开心扉,却让李贤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大同世界,是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但是更多是一种理想而已,从来没有想过在现实之中出现过。

但是他还是最后劝说一二。

朱祁镇说道:“这些朕自然是知道的。”

此刻朱祁镇心中隐隐约约有些触动。却一时间不知道这种触动在什么方面。

李贤欲言又止,叹息一声说道:“老臣无助于陛下,今日之后,就辞官回乡,奉养老父,今闻陛下大志,有最后谏言,愿陛下听之。”

朱祁镇从刚刚的触动之中回过神来。

此刻他也知道,彼此之间开诚布公的话,到此结束了。其实朱祁镇还有很多话都没有说。他想要改变的其实并不只是,李贤所说的这些,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仅仅是一句真心话,就让李贤打了退堂鼓了。

在朱祁镇想来后世的世界,如果在大明人眼中,或许不是大同,但也是小康了。

只是既然李贤已经不打算参与其中了,朱祁镇也没有什么话好说了。

李贤说道:“陛下欲有大为于天下,当法古,法古之道,应该读公羊。我儒门之中,并非没有变革之法。”

朱祁镇听了,自然知道。李贤所说的是《春秋公羊传》,或者说是汉代的公羊学派。

也就是李贤所言的变革之法。

只是公羊派从东汉开始到而今,已经没落了一千多年了。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公羊派的思想真能解决朱祁镇的问题吗?

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二百章 马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八十章 经筵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
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二百章 马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八十章 经筵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