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寇准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邦。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淳化二年(991年)春,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凖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寇凖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凖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宋太宗便向寇凖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凖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寇凖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凖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凖:“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凖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凖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凖。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凖任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凖做宰相,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辽国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副都部署王继忠又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毕士安说:“寇凖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凖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景德元年(1004年),寇凖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凖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寇凖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宋真宗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寇凖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凖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寇凖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指出:“目前敌人已至深州、祁州以东,我方大军在定州及威虏等地,东路别无驻军。应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这样就可以振奋军威,安定人心,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并可与刑州和沼州的军事据点构成犄角之势,以便攻守。万一敌骑南下攻人贝州,即应增援定州,向东北进攻,牵制敌人后方,使敌兵不敢纵深作战。”同时寇凖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寇凖一方面同妥协派斗争,一方面积极备战。他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凖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十月,辽兵攻下祁州,向东南推进,经贝州,直扑澶州城下。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凖促使宋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凖的督促下,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当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凖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三寇凖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凖的意见。宋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

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传道(八)第九十九章项羽第一百章项羽(二)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一百零三章汉武帝第一百五十三章刘全进瓜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马温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战红孩儿第一章错失良机第一章错失良机第十九章妇好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鸡岭第四十五章齐聚诛仙阵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传道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马懿(三)第十章巴别塔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六十六章齐桓公第九章菩提现世(二)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九十三章终到灵山第一百八十章红孩儿戏唐僧第二百零五章杨继业第七十六章释迦摩尼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黄风怪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四章盘古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稣升天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楼(三)第第一百三十九章关羽第十七章牛郎织女第三十二章伯邑考进贡(二)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压五行山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缘第一百九十五章终成正果第八十章陈氏代齐第二百零五章杨继业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一百六十七章四圣试禅心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楼(二)第二百二十章利玛窦第六十九章内门弟子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三十四章飞熊入梦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赵佶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一百三十二章异端滋生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稣受难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东土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变法第一百四十五章兰陵王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八十九章齐宣王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园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百二十章利玛窦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十三章五帝第一百七十三章宝象国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传道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二百一十二章丘处机第二百一十六章张三丰第一百七十章五庄观(三)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稣升天第八十二章鬼谷子(二)第一百三十章使徒传道(七)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艺复兴(二)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八十八章合纵连横(二)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儿第三十张弃朝歌渭水垂钓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三十一章伯邑考进贡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净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四十章魔家四将(三)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怀仁第九十章楚怀王第一百六十章禅院失袈裟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六十章扫罗王(二)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一百一十章王莽
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传道(八)第九十九章项羽第一百章项羽(二)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一百零三章汉武帝第一百五十三章刘全进瓜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马温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战红孩儿第一章错失良机第一章错失良机第十九章妇好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鸡岭第四十五章齐聚诛仙阵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传道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马懿(三)第十章巴别塔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六十六章齐桓公第九章菩提现世(二)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九十三章终到灵山第一百八十章红孩儿戏唐僧第二百零五章杨继业第七十六章释迦摩尼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黄风怪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四章盘古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稣升天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楼(三)第第一百三十九章关羽第十七章牛郎织女第三十二章伯邑考进贡(二)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压五行山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缘第一百九十五章终成正果第八十章陈氏代齐第二百零五章杨继业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一百六十七章四圣试禅心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楼(二)第二百二十章利玛窦第六十九章内门弟子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三十四章飞熊入梦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赵佶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一百三十二章异端滋生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稣受难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东土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变法第一百四十五章兰陵王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八十九章齐宣王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园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百二十章利玛窦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十三章五帝第一百七十三章宝象国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传道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二百一十二章丘处机第二百一十六章张三丰第一百七十章五庄观(三)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稣升天第八十二章鬼谷子(二)第一百三十章使徒传道(七)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艺复兴(二)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八十八章合纵连横(二)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儿第三十张弃朝歌渭水垂钓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三十一章伯邑考进贡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净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四十章魔家四将(三)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怀仁第九十章楚怀王第一百六十章禅院失袈裟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六十章扫罗王(二)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一百一十章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