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区西南5公里处,最高峰海拔317米,因东晋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曾寓居于此而得名,因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著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里的“山”指的就是琅琊山,山上景点多围绕《醉翁亭记》展开,人文气息浓郁,比较遗憾的是不少古迹在历代屡有毁建,现在看到的多数是后来重修的。琅琊山风景秀丽,爬爬山,确有“山水之间”的乐趣。

琅琊山有两个大门,北门和东门,北门为正门,公交车是停在北门外的,所以一般从北门进,由东北往西南游览景区。景区内有观光车坐,单程8元,最深处开到琅琊寺这里,最后一段去往山顶的路还是要步行的。

进北门,经过野芳园(瑯琊墨苑)后,能看到潺潺的溪水在山间流淌,溪边用砖石围出让泉,即《醉翁亭记》里描写的泉水。让泉对面是琅琊山的精华部分——醉翁亭景区,醉翁亭自不用说,里面总是站着不少游客,亭西的一株千年“欧梅”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所种。意在亭下有曲水流觞的沟槽,宝宋新斋里能看到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为仿制品。

醉翁亭景区隔壁的欧阳修纪念馆(同乐园景区)里能了解到欧阳修的生平,一块块由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颇有趣味。然后遇岔路,可以选择直接上山或者走琅琊寺方向,建议走琅琊寺方向,这座始建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的寺庙还是有些古迹可看的。从欧阳修纪念馆到琅琊寺的途中经深秀湖,湖上的九曲桥连着湖心亭,岸边有需付费的游船可坐。

琅琊寺中最大的看点在于无梁殿,红色砖墙砌成,无一木梁,有说始建于东晋有说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元代在原址上复建,有趣的是佛教寺庙的殿堂里却供着道教的玉皇大帝,殿堂的五扇拱门上有***教风格门券装饰,具有明显的元代宗教建筑特色。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墙壁上有吴道子画的观音石刻像,记得留意。寺庙的积馨斋可吃素斋。寺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可看。

由琅琊寺登南天门,1个小时之内就能到达山顶,山顶有会峰阁和古碧霞宫等建筑,环顾四周,青山环抱,滁州城区在远方,能体会到《醉翁亭记》里说的“环滁皆山也”。古碧霞宫是道教场所,每年正月初九会举办琅琊山庙会,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非常热闹。

出景区时依然走北门,不要走东门,东门出去一路没什么景色可看,经过车辆也少,而且要走1个小时左右才能到滁州城区。

进入景区走几分钟左手就到了第一处景点野芳园,其实就是个小型植物园有些花草和水上植物等,包括一些书法诗词石刻(这在琅琊山每个景区都有),还有几个点看得出仍在建设,其他没什么特点,可以转一圈十分钟就出来。 继续向里走,左手有山间溪泉,都是流动的活水,在这里贴近自然洗洗手和脸,非常清爽,洗完回来继续沿大路向前一段,右手就到了醉翁亭景区。整个景区大概半小时可以看完。再一路向前开始有分岔口,一条向上通往同乐园,一条继续向前通向琅琊寺和琅琊山主峰南天门,我选择继续向前。 向前一段,左手是深秀湖,一片碧绿广阔的湖泊,湖景之外景点不多,主要的景点之一清风明月亭也成了餐饮服务区,此外是一些常见的小桥石廊。 再向前就走到景区最深处,有最后一个岔口,一是向右上琅琊寺,参观完琅琊寺全部景点后由寺庙上山登顶南天门,二是直接通过“天蹊云径”石牌坊开始上山登顶,看完琅琊寺,继续向里就到了登顶南天门的石阶路,到顶还是要验票进入南天门景区,但里面几个点什么碧霞殿啥的都在修建,因此无法观看,只是在上面登了塔眺望了下滁州全景,四周全被山峰植被覆盖了,虽然一片翠绿很生机勃勃,但把现代化建筑全部遮掩了,反而看起来有点不习惯,觉得原生态得有些生硬,看完不走回头路,沿着山间继续向东,决定走山间小路下山。 路上遇到几处迎面而来的旅行团,可能都是从小路也就是琅琊古道上山的,回到正道上走了半小时左右,终于看到双泉亭并最终到达同乐园。验票进入后,看到主要是欧阳修纪念馆,逐年生平和文献资料以及书法石刻碑文等,当然还有醉翁亭记的全文(这段文字在整个琅琊山景区里以各种表现形式,书法、碑刻、音频等出现了N次,这里还有学生看着书法在朗读,真是活学活用),最值得看的是这里有巨大池塘和山崖石刻,醉翁之意不在酒等,非常有气魄,这里歇息的人也很多。 出了同乐园旁边有个地震观测所,还有几处小桥亭子,走了几百米就到了大门口出口。 总的来说琅琊山景区人文景观为主,面积不小但也不很大,性价比还可以,如果只是游玩主要景点,按照我出景区大门时迎面来的一支导游团带队导游所说,两点钟的样子入景区,时间足矣(也就是按照五点左右闭园来推算,三个小时可以游遍景区主要景点)。

前段时间,大型古装剧《琅琊榜》风靡全中国,一开头的秀丽的自然风光真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然后得知,这个《琅琊榜》的一个选址点就在琅琊山呢。此琅琊山非彼狼牙山,这个是在安徽的滁州市,一开始自己都有点搞混了呢。门票旺季95,淡季80,琅琊区的居民免费。 琅琊山景点,是个国家森林公园,里面真的是天然氧吧,空气特别清新。里面有著名的景点,醉翁亭,还记得上学时候死记硬背的,欧阳修的那篇《醉翁亭记》么。好多景点都是按照这篇文章来的。景点太大了,我们选择去南天门那半部分。看了醉翁亭,名副其实,里面还有欧阳修的著作呈现。很长的一段路,走了差不多有一个多小时,有座寺庙,脚琅琊寺,里面很大,再往上爬一个很高很长的楼梯之后就能看到南天门了。里面有座亭子,我都默认它叫琅琊阁了。从亭子上往下看,真的能看到层峦叠嶂,此起彼伏的山峦,这个在南京紫金山上绝对是看不到的,真的是非常的壮观。下来的时候还是坐了旅游车,因为实在是走不动了,一个人8块,有点是你从景点下来后,玩完之后还能凭票上车,这点很好。爬个山,出了汗,真的是很值得的一场旅行啊。有机会还会去的。初次来琅琊山别有一番风味和乐趣…… 山中有亭阁,山路间有溪水,溪中的怪石和水藻相映,让人不由得忘记了城市的嘈杂… 沿着溪边的小径前行,不多时便可见一石拱桥立于溪上,隐隐可见桥后还有一凉亭。走上石拱桥,便可发现亭子两周被竹林包围,幽静却不显孤独,竹林时不时还会飞出三两只灰喜鹊,彼此相追,好不热闹。偶尔亭中还会有一家人家品茶和女孩唱歌的唱歌声…与溪流声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意境。出了凉亭,走在竹林之间,隐隐可见尽头,有一水帘悬挂,在阳光下闪着光点。带着好奇,闻着竹林的清香,走完小径,才始然发现,原来在这密林深处,竟隐藏着一条瀑布!真是曲径通幽处,水落而石出…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琅琊山景区北大门进入后走一公里走三四百米可到,门口有***题写的千年醉翁亭红字石雕,整个醉翁亭景区有十来处景点,最经典的当然是醉翁亭这个亭子,验票进景区大门(虽然整个琅琊山景区是一张联票,包含了里面所含的各处景区,因此进入每个景区时无须再购二道门票,但进入每处景区还需扫二维码或打孔验票,比如醉翁亭景区就需要打孔),右手穿过一个圆形墙门就是醉翁亭,黑色牌匾金色字,拍照的人非常多,因此只能迅速摆好姿势抓拍就走。后面还有滁州两位北宋名人欧阳修和苏轼雕像合立的二贤祠等景点,后面上山还可以到玄帝宫,六一亭等景点,景区内另外还有菱溪石和醒园(醉翁酒醉之后醒来)值得一看,冯公祠和酒文化博物馆等景点则在建,整个景区大概半小时可以看完。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的一句话使我对这个安徽小城充满了憧憬。恰逢公司放高温假,苏琼和魏翔也在我处逗留。于是,顾不上夏日太阳的肆虐,我们踏上了西行的旅途!

傍晚,我们到了滁州,被taxi哥哥带到一个所谓滁州数一数二的宾馆。入而观之,乃三星的收费,一星的设施!安顿好,我们便到“阿香婆”火锅解决了这晚的“温”饱。

听说5点半之前上山不用门票,我们第二天早上4点40就起来。洗漱完,赶到琅岈山,只见两个把门的正襟危坐,用“奸奸”的微笑迎接我们的到来。哎,不但没有免费,还多收我们4元钱,真想用164元钱把那个跟我们说5点半不收门票的“热心”的哥砸晕!

“林壑尤美”?----不及紫金山十分之一。“蔚然深秀”?----不见蔚然,只是生锈!“水声潺潺”-----这倒不假,只是指的是一个人造瀑布,还不时飘出阵阵恶臭。”芳发而幽香“------难道说的是春天?不过琅岈寺墙壁上的硕大的四个字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转!哦,My god!

多想临溪而渔,体味溪深而鱼肥;也欲酿泉为酒,品尝泉香而酒冽。但终究未能如愿。既然,不能到达欧阳修的境地,我们就玩起现代文明的游戏:80分。不可否认,琅岈山的石凳石桌真是不少,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打着。局数之多,竟差点让于美玲和苏琼赢我们一局的“奢望”实现!

当我坐上醉翁亭,任凭怎么努力,还是不能体味到欧阳修的意境。且天色渐晚,我们便决定回去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我惘然~~~

坐上回宁的火车,看着远去的滁州城,我思考着。。。。。。

未久,终于知道欧阳修说的都是对的,同时也体味到了他的心境。

环滁皆“山”也,真的!

参观了二贤堂,我才知道滁州曾有两任贤能的太守。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绿树之中,肃穆典雅,这就是 “二贤堂”。原堂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已遭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二贤者,滁州太守欧阳修和王禹偁是也。二贤堂内有两太守立像,神态肃穆,一人手拿书卷,一人轻捻胡须。墙壁上挂着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朋党论》的木刻条屏,展柜内陈列着欧阳修文集的线装本、部分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二贤堂东侧的石壁上,红色的隶书“二贤堂”与绿色的篆书“醉翁亭”相映成趣。

王禹偁之所以会和欧阳修被供奉在一起,是源于两人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诸多相似之处。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是宋初文学家,白体诗人、散文家。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欧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历史上曾属淮南国)做过太守,关心人民疾苦,并且文学上成就非凡。二贤堂内有一副对联揭示了两人的相似处——驻节淮南关心民癀,留芳江表济世文章。另一副对联 “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则揭示了两人的不同遭遇。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王禹偁因刚直敢言被贬滁州任太守,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最后一次被贬出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太守。而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遇弹劾,是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被贬滁州任知州(太守)。这副对联还告诉我们,两人遭贬后处江湖之远,仍有雅兴消遣独乐,焚香酌酒,默坐述文,果真如此吗?对联 “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 ” 颇令人费解。依照常理,饮酒先醉后醒,可此处却是“醒”联为上联,“醉”联为下联,有违常理,缘何如此,个中之意,令人费解。

从这三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不仅是一位卓有实绩的北宋诗**新运动的前驱者,而且还是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胸怀报国大志的封建文人。

九百多年前,欧阳修在醉翁亭旁栽了一棵会开花的树——杏梅。原梅枯死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补种了一棵。如今,古梅树干有两丈多高,二尺多粗,苍颜多瘢,老而不衰,满树繁花。古树新葩,多少人为之倾倒呀!为了从不同位置欣赏欧梅的风采,后人在欧梅的四周修筑了不同类型的赏景台,即:北建古梅亭,南造影香亭,东筑览余台,西砌怡亭。

古梅亭原名“梅瑞堂”,是一座四角飞檐、四面有墙的厅堂, 1535年由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梅花而建。1928年有书法家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于是改为现名。亭名古梅亭的“梅”字写得非常特别,上有一口字,内含一点,下为一水字。原来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口中含着一粒梅,酸得直流口水。古梅亭的两副楹联值得细品。一联为“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此联借赞美梅花铁骨冰姿的神韵,赞誉了欧阳修和苏轼的高风亮节。另一副楹联是“醒来欲少心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依照常理,饮酒先醉后醒,可此处却是“醒”联为上联,“醉”联为下联,有违常理,缘何如此,个中之意,颇令人费解。不由得想起欧公悬知太守非耽醉,世路由来怪独醒。

古梅亭的内壁镶嵌六块清朝人咏梅诗的石碑,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欧公与醉翁亭、欧梅的不了情。有二首诗是清代康熙年间进士张鹏翮(1649—1725年)写的《欧梅》。一首为“醉翁亭畔古梅开,正值衡文使节来。自昔庐陵留胜迹,於今丝管乐衔杯。峰回路转苍烟合,鸟语花香落日催。大雅遗音犹未堕,天培老干傲凡才。” 另一首为“孤芳先向百花开,拂槛西风匝地来。影照让泉留夜月,香浮曲水点霞怀。成荫结实调羹用,铁骨冰心淑气催。千古欧阳手泽在,北枝仿佛岁寒材。”还有二首诗是清代康熙年间进士张榕端写的《咏古梅》。一首为“峰围四面古亭遗,六一风流宛在兹。曲登残碑留此日,夕阳啼鸟忆当时。冰姿秀挺古梅干,石罅根盘老树枝。但得醉翁山外客,低回今昔总相宜。”另一首为“绛纱携向让泉开,为访名贤手植来。疏影夜横僧寺槛,暗香春满醉翁怀。笔花竞拂苔溅吐,岭蕊还凭藻句催。心赏忝随冰雪后,会看调鼎轶群材。”

影香亭原名见梅亭,凿山出泉垒砌方池,池上筑亭,碧水绕环,遥望欧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既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亭柱上的对联是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傍以清浅的水边,梅花显得清新婀娜。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古今多少诗评家都认为写梅到此可谓绝笔。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更加言简意赅。琅琊山游记之五:欧梅的赏景台——古梅亭,影香亭,览余台和怡亭

览余台是一方高约5米的人工夯制土台,用大石块砌到台顶。粗壮的爬山虎藤蔓彼此缠绕,爬满台壁。登高远望,顿感眼界开阔,可看到醉翁亭景区的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站在台上,欧公在《醉翁亭记》中所述的四季风景一览无余。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溪中“水落石出”,真是“四季之景不同” ,其乐也无穷呀。不远处的欧梅更是尽收眼底,春天,观者也许会感叹“欧梅映池阁,半亩散清阴”,秋天也许会感叹“支离石径孤亭晚,冷落梅花一地秋”吧。

欧梅的四个赏景台中,影香亭和览余台距离梅树约有20来米远,而怡亭和古梅亭近在咫尺。怡亭是一个砖亭,在欧梅的西北侧,没有柱子,也没有在楹联,东面和南面各有一个拱形窗户,东面有“东阁迎曦”,南有“怡亭”,西面是入亭的大门,上书“西山枫云”,北面背依青山。登阁纵览,欧梅近在咫尺,繁花满树,阵阵清香,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登斯亭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欧公在滁期间,只有一座孤零零的醉翁亭和一棵冷清清的梅树,所以有诗云“支离石径孤亭晚,冷落梅花一地秋”。这四处赏梅的好所在都是欧公身后几百年里陆续修建的。当苍劲的欧梅尽情绽放朵朵花蕾、俯仰生姿时,文人雅士会结伴前来赏花吗?“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时花不开。”我想无论他们是在古梅亭平视,还是在影香亭仰视,还是在览余台和怡亭俯视,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心情吧。透过古梅,他们体味到岁月的沧桑,古老的亭台楼阁承载着他们多少遐思呀。月朦胧,香朦胧,一株古梅入梦中。

醉翁亭一带的众多建筑中,意在亭非常引人注目,因为这里有饮酒咏诗的雅俗----曲水流觞。

“意在亭”原名“皆春亭”,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所建。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仿照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公元303—361年)《兰亭集序》中描绘的情形设计、建造了“曲水流觞”,皆春亭成为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场所,于是改名为“意在亭”,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意在亭的地面开凿宽约一尺的浅沟,从影香亭的方池注入让泉水,萦回往复,经过九折八回,缓缓流出亭外。

意在亭有一副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描绘了文人欣赏美景、饮酒赋诗的场景。溪流淙淙,诉说着曲水流觞的故事。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源于上巳节。上巳即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洗濯身体以除去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之后,便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两边带耳、底部有托、能浮于水上的羽觞杯,“羽觞随波泛”,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魏晋以后上巳改为三月初三。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上巳节,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祭祀仪式后,举行了流觞曲水的游戏,饮酒咏诗。王羲之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据史载,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37篇诗汇集成了《兰亭集》,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书法绝品和文学名篇----《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从此曲水流觞,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历经千年而盛传不衰。

如果此亭建于欧公在滁任太守期间,我想他也会象王羲之那样,与众多文人墨客沿曲水或坐或卧,一边随手取杯,饮着让泉美酒,一边吟诗作赋,逍遥之极吧,真正实现了 “同洛社遗风,杯渡轻便增酒趣;仿山阴雅集,波纹曲折象文心”中描绘的场景,因为曲水流觞是欧公梦想中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呀。看着文人或举杯畅饮,或低头沉吟,或援笔而书,醉意朦胧,醉态毕露,欧公会于半醉半醒之间,与往事不期而遇吧,那时他的心中感念一定颇多。流觞曲水,心一觞一咏,无酒亦醉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公醉中山水弄清辉,说不定醉翁亭也会有《醉翁亭集》和《醉翁亭集序》吧。

欧阳修在滁任太守期间,据说在醉翁亭边亲手栽植一棵欧梅,可他竟没有为它留下只言片语,所以是否真的确有此事,我们只能将信将疑了。但意在亭旁的菱溪石的确是欧公亲自运回的,因为他不但为它作传《菱溪石记》,而且为它赋诗《菱溪大石》。欧公不但尽情抒发了对奇石的喜爱之情,而且还与远在苏州的好友苏舜钦分享了他的喜悦,并得到了苏氏的和诗《和菱磎石歌》。在中国,像这样有著名文人作传赋诗、历经千年仍存于原地的奇石,可能只有菱溪石了。欧公不但与梅花结缘,而且与石头结缘,是因为“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吗?

这尊灰色的菱溪石其实是一块太湖石,具有太湖石典型的审美特征——瘦、皱、漏、透。菱溪石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孔,孔孔相通,不下百余。“朵云突兀,万窍灵通,一孔注水,孔孔皆出,若自下焚香于一孔,则众孔皆烟。何不为奇也。” 苏舜钦描写它的外观:“画图突兀亦颇怪,张之屋壁惊心魂。麒麟才生头角异,混沌虽死窍凿存。”

菱溪石因在菱溪被发现,所以得其名。菱溪是滁东三公里处的一条小溪,后不见溪流,只有一池塘,称菱溪塘。菱溪塘边有吴王杨行密(852-905)部将滁州刺史刘金的宅院,内藏六块奇石。刘金的子孙沦落后,奇石被弃之溪边,其中四块被识者取走,另有一块“差小而尤奇,亦藏于白塔朱氏”,独有一块最大“偃然僵卧于溪侧”。欧公在滁任太守时,多次前去观看,视为珍玩,认为此物应当让百姓都来观赏。于是他特地用三条牛驾车把大小两块菱溪石运到丰乐亭,立于南北两侧,与“朱栏绿竹相映掩,供游人岁时嬉游”,此外,还特地作了《菱溪石记》文和《菱溪大石》诗以显其胜。在清光绪年间,大的菱溪石由丰乐亭移到醉翁亭院内的意在亭。至于那块小的菱溪石,民国时期“在明伦堂院中,以其形似魁星,故谓之魁星石”。

石头如画,触景可生情;石头似诗,托物可言志。遥想千年之前,当欧公端详、抚摸着这尊菱溪石时,他一定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所以在《菱溪石记》中,欧公借菱溪石的百年沧桑告诫世人:世间美的事物很多,即使是刘金这样的悍将也无法将一块石头永久拥有,人又何必竭尽心思去占有甚至毁坏那些美的事物呢?当我的耳畔想起欧公千年前的告诫时,一个疑问突然涌上我的心头:刘金的故事难道只是过去那些富贵者的借鉴吗?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有两块青石碑,高约2米、宽近1米,正反两面镌刻着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1066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笔力遒劲,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金石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欧文苏字还有一段故事呢。欧公对《醉翁亭记》颇为得意,写成墨宝请人刻成石碑立于亭畔,供人欣赏。几十年后,碑刻的字终因拓印过多而越来越浅。1072年欧公去世后,滁人为了纪念他,就想请苏轼来重新书写碑文。1091年,翰林学士苏轼(1037-1101)贬谪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为官。苏乃欧的学生,恩师虽作古多年,师生情意犹在。想当年(1057),20岁的苏轼应试,主考官正是欧公。苏文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晓畅,极受欧公赏识,赞其“脱尽五代宋初以来浮靡艰涩之风”、“读之不觉汗出,快哉!”。当时,苏轼诗文及书法已堪称翘楚,滁人想请人书写《醉翁亭记》,他自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了!苏轼当仁不让,连写两幅:一幅为草体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另一幅以楷书写成,即是楷书《醉翁亭记》,两幅均为翰墨珍品。其中楷书《醉翁亭记》请工匠精心镌刻,使佳作得以碑石传世,日日观者如云,前来拓印者络绎不绝。美景、美文、美书三者兼备,终使醉翁亭以“欧文苏字”名满天下,成就中国文坛一桩不可多得的美谈。岁月沧桑,《醉翁亭记》石刻到宋末因战乱被毁,只有拓片留传下来,明代取拓片再度刻石,保存在宝宋斋内,外加玻璃封护。

我伫立于石刻前默诵《醉翁亭记》,忆起欧公及苏轼的这段文字缘,自是别有一番感慨。全文仅寥寥四百余字,写尽了琅琊山的美景与作者游山的心境,笔墨清新、言词酣畅,虽属赋体,却无半点雕琢。文中连用21个“也”字,尤觉音美韵长、如沐春风。作为欧公散文的代表作,此文完美体现了“醉翁”的真性情;而苏东坡墨宝的笔锋秀丽、潇洒雄劲,则为这篇经典平添了无限的传奇与遐想!

1046年半山腰上建了一座凉亭,欧阳修为它题名、立传。于是,滁之山无须太高,得欧公之文后,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文因亭美,亭因人名,醉翁亭也因欧阳修和《醉翁亭记》名满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亭”,身居“四大名亭”之首。2013年的春节,我与朋友一起来到琅琊山,追慕先贤遗迹,领略了千年醉翁亭的魅力。

琅琊古道旁,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红柱黑瓦,雕栏画栋,檐角飞扬,布局小巧独特。至于亭名“醉翁亭”三字,不但能在亭子正面匾额上看到苏轼的墨宝,而且能在亭东峻峭的山壁上看到硕大的篆体字雕刻呢。亭前让泉水潺潺流淌,亭后琅琊山风景如画。醉翁亭的雅致,在于它融山水与建筑为一体;醉翁亭的美妙,在于它融美文与美景为一体。置身醉翁亭中,我才发现作为名亭之首,真正吸引我的倒不是它的丰姿神韵,而是亭主人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即: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两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据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可由于他天性刚毅,终为奸臣所不容,于1045年被贬滁州任太守。仕途失意,他感怀朝政,放情林木,醉意山水,常与友人同游琅琊山,结识了山中僧人智仙。智仙敬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在半山处建亭供其饮酒赋诗。欧阳修以自号“醉翁”为该亭命名并撰写《醉翁亭记》。当初的醉翁亭只是一座孤单的凉亭,经后人不断扩建,到明代,醉翁亭一带逐渐兴盛起来。数百年来屡次遭劫,又屡次修建,醉翁亭终不为世人所忘,只因它的文化背景源远流长,比如亭中的三副对联就非常值得玩味。

亭中正对面的柱子上有副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欧公当时年仅四十,并非“苍颜白发”老翁,也并非“饮少辄醉”,为何自号“醉翁”呢?且听他的解释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亭中还有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对联写于清同治末年(1870年),约历八百年。“醉乡”,原指醉中境界,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记》中原句,为琅琊山门至让泉的距离。亭影不孤,从有形的方面说,指亭周围陆续增添了许多建筑物,如二贤堂、影香亭、意在亭等;从无形的方面说,指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不仅其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而且其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须知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除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交代了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而且概括了亭主人生前身后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醉乡犹在”、“亭影不孤”,字字精炼,既写景,又抒情,饱含了对前哲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耐人回味。

最长的一副楹联是清朝名家薛时雨撰写的:“ 翁昔醉吟诗,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谴责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蒿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 这副对联将范仲淹和欧阳修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巧的是,佳作《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同一年问世;妙的是,两位作者曾共同主张改革朝政、立志图强。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被贬远谪,欧阳修冒死直言,因此得罪朝廷,落去朝职,贬放滁州。《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何其难得!可在《醉翁亭记》中,我们却只能看到“乐”,原来欧公旷达自放,把“忧”深深隐藏在昏昏然的醉中了。

品味着一副副对联,犹如品尝着一杯杯美酒,我时而沉醉,时而清醒,不禁思接千古,神游万里。千年以来,尽管历经变迁,可是琅琊山的山水犹在,古迹犹在。本以为痴情山水意犹在,醉翁亭中无醉翁,不料此时,我分明看到身着官服、手执公文的欧公从二贤堂缓步走来,落座亭中,批阅公文!我和朋友不敢惊扰,直等他公事处理完毕,才上前施礼,有幸获邀共饮让泉佳酿。看到欧公醉意朦胧,我问:“欧公,您现在醉了吗?” 欧公朗声笑答,“众人皆醒我独醉,我醉的是容颜,醒的是心灵。且让我将人生的酸甜苦辣、荣辱兴衰全放在一个醉中品吧!” 身为同龄人,我终于理解欧公为何会一次次醉于山水美景了,原来宦海沉浮,耿直之人无路请缨,只能借醉来避世、玩世呀!

山风徐来,我心神俱清,才发现自己刚才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神遇了欧公,这让我心头的千年不解之谜水落石出了。为什么那山、那亭、那文能完美地融为一体、世代相传?因为欧公“树正气立正义”的人文风骨赋予了它们千古的生命!

千年醉翁亭,万载不了情!家乡的美景,我为你陶醉!

昆明乌鲁木齐深圳重庆心中的北京城赤壁山海关萍乡遂宁杭州(二)普洱德州杭州(二)郑州黄山(一)三亚石家庄宁波东钱湖遂宁乌镇梅州武汉大学宣城敬亭山济南魔都(一)呼和浩特前期准备三明清远衡阳临沂石家庄张家界 凤凰石家庄梅州石家庄吉林攀枝花德州石家庄厦门哈密六盘水乌鲁木齐深圳普洱清远太原厦门长春苏州之行峨眉山安顺遂宁桂林张家界 凤凰黄山(一)台儿庄芜湖石家庄成都龙岩峨眉山廊坊宁波东钱湖来宾攀枝花北京的胡同株洲衡阳古镇木渎马鞍山故宫黄山(一)临沂来宾漳州三亚亳州梅州合肥梅州乌鲁木齐峨眉山惠州合肥武汉黄鹤楼乌鲁木齐亳州呼和浩特乌镇厦门泰山丽江福州九寨沟成都魔都(二)安顺温州
昆明乌鲁木齐深圳重庆心中的北京城赤壁山海关萍乡遂宁杭州(二)普洱德州杭州(二)郑州黄山(一)三亚石家庄宁波东钱湖遂宁乌镇梅州武汉大学宣城敬亭山济南魔都(一)呼和浩特前期准备三明清远衡阳临沂石家庄张家界 凤凰石家庄梅州石家庄吉林攀枝花德州石家庄厦门哈密六盘水乌鲁木齐深圳普洱清远太原厦门长春苏州之行峨眉山安顺遂宁桂林张家界 凤凰黄山(一)台儿庄芜湖石家庄成都龙岩峨眉山廊坊宁波东钱湖来宾攀枝花北京的胡同株洲衡阳古镇木渎马鞍山故宫黄山(一)临沂来宾漳州三亚亳州梅州合肥梅州乌鲁木齐峨眉山惠州合肥武汉黄鹤楼乌鲁木齐亳州呼和浩特乌镇厦门泰山丽江福州九寨沟成都魔都(二)安顺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