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当国事

bookmark

五月即将结束的时候,洛阳东郊多了一座书院。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大大小小的书院开张关门就没停过,可是这座书院的祭酒以及出资人与众不同。

祭酒名为刘松鹤,在此之前他在蜀地做县令。除了上任的时候有些波折外,该县三年没有官司,同时每年税赋按时足额上缴,劝农、劝学之类的任务也都完成得很好,在该县颇有官声。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刘松鹤这个人,是故少保、中书令、平章军国事、池忠敏公刘明的嫡孙。

这位故相公的嫡孙在县令任上证明了他并不是庸碌之才,所以他被调来京中当了秘书郎。 wωw ▪t t k a n ▪Сo

同时,因为刘忠敏公的遗泽,他被选中成为新建立的“求贤书院”的祭酒。

求贤书院没有仿照陈佑的书院设置山长,因为它的发起人不止一个,除了刘家,还有赵普和他背后的江夏青,窦少华、温仁福,甚至王彦川都在赵普的游说下掺和了一脚。

倒不是他们对这个书院寄予多大希望,而是借此表态愿意一起合作。

真正对这个书院比较上心的就只有江夏青、赵普和刘松鹤。

江夏青已经准备等他儿子能支撑门户后,便乞骸骨来书院当山长或者祭酒。

总而言之,求贤书院正式招生的那一天,现任宰相窦少华、王彦川同参政赵普联袂出席。

对这个一城之隔的邻居,陈佑从开始就保持关注。

说实话他原本以为会是赵普或者其他什么人担任山长,就像他一样,没想到这些人竟然找了刘松鹤来。

更令陈佑感觉到惊讶的是,求贤书院也学着他的书院设立四个学院,分别是经、法、算、吏。

前三个不必细说,最后一个吏学院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根据陈佑打探到的消息,这个吏学院只招收贫家子弟和豪富家中不习文武的庶子,目的也很直接,就是为了培养主贰官的幕僚和底层小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想法,而且因为求贤书院背后出资人的身份不凡,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吏学院的学生合格,一定能进入官府。

相比之下,陈佑这边的法、算、武三个学院,以及正在筹备中的医学院,对贫家子弟的吸引力全都减小不少。

陈佑的应对措施是,给自己的书院起个名字。

书院在锦官府的时候是有名字的,当时叫“泽润书院”,取“泽被苍生、润物如雨”之意。后来陈佑离开锦官府,书院迁来洛阳就一直没挂牌匾,对外要么直呼“书院”,要么叫“周山书院”或者“洛阳书院”,也没人会理解错。

不过现在洛阳多了一个名气较大的求贤书院,陈佑这边的书院再没有名字就不合适了。

因为书院师资被抽调来洛阳,留在锦官府的分院就成了蒙学和专业技能学院,名声上有些不太好,所以洛阳这边的不能使用老名字。

书院比较要师生有归属感,陈佑索性在院报上征名。

各种含义的名字都有,没想到最受大家欢迎的竟然是简简单单的“周山书院”,以地为名。

于是书院正门多了一道阳刻“周山书院”的牌匾,院报报头从此多了“周山院报”四个字。

然后就没了,陈佑并没有仿照求贤书院在自家书院中设置吏学院。

书院对贫寒子弟的吸引力下降根本不是什么大事,而且洛阳周边的贫家子弟多一条出路,陈佑乐见其成。

只不过底层小吏大都出自同一个地方不太好,于是他建议各地官府都在官学下面设一个吏学院,不收费,但是学生学成之后必须在下一级官府任职一定期限。

也就是说,府军州吏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强制进入各县、镇衙署;县学教出来的吏学生强制安排到乡里,当家做主也好,协助原本的乡长里正也罢,也必须待够数年。

实效如何还不清楚,但按理想的状况来看,应该能增加对基层的控制力度。

这个建议一下子成为朝堂上争论的焦点,把包括登州海军、军兵抚恤在内的种种事项全都盖了下去。

赵普第一个表示反对,紧接着刚和他站到一块的窦、王二人也都出声反对此事。

反对的理由总共两点:耗费甚多,容易产生冗员。

增加教员要钱,增加学舍要钱,编写教材要钱,而且不收学费,所以每招收一个学生就要再多出一笔钱。

这笔钱从哪来?

当时在同明殿,王彦川是直接拍着桌子朝陈佑问出这句话的。

然后就是针对岁入能否支撑岁出而展开的争论。

好在窦少华、王彦川的合作促使王朴站到陈佑这边,否则在马青、宋敏贞不再大力支持的情况下,陈佑可能争不过王彦川他们。

再就是冗员,按照计划,一年年的吏学生培养出来。假设一个吏员从三十岁进入官府,因为种种原因在五十岁离开,就算一年一个县只能培养二十个吏学生,二十年也有四百人。

一个县需要四百名吏员么?更别提除了吏学院的学生,各地吏员还有其它来路。

而要是提高合格标准,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官府,那些无法进入官府的吏学生该怎么办?本就家贫,你再耗费他数年时间然后让他回去该干嘛干嘛,这不是逼着人全家去死么?

洛阳长阳侯府,客厅门窗都挂上了厚厚的帘子,屋内的铁屏风足足有三寸厚。这屏风是空心的,中间灌注了冰块,专门用于夏日消暑。

陈佑坐在主位上,手里抓着一枚铜印轻轻把玩。

厅内坐着的,有通事舍人汪弘洋、吏部侍郎刘熙古、税务少监庞中和。

这三人过来,主要是商议庶吏事宜。

“税银核算的结果是什么?”

待三位放下汤盏擦净嘴角,陈佑开口询问。

庞中和立时回答:“去岁税入计钱两千八百五十三万贯,其中盐铁杂色之利占一千五百二十七万贯。今年因诸地税曹整顿,如无变故,杂色商税当会增多,岁入该在三千万贯左右。”

所谓计钱,就是把粮食布帛等所有用来缴税的实物换算成钱,同征收的现钱加一块。

在场几人都常预国政,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等着庞中和继续往下说。

第二百三十一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一)第七十四章双王大婚宴平乐(一)第六十四章战事不顺布闲棋第五百四十一章 陈将明举贤不避仇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三)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鸡肋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七百九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五)第五百九十三章 请以海军试新制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计看将明(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四)第四百三十六章 为寻钱粮出新策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八)第四百四十五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一)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无藩镇第二百三十五章 踏踏实实解烦忧(二)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千里泽国断美梦第四十一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五)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一)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四)第一百四章终拜师庭院问对第七十章积劳成疾为哪般第二十八章议定诸事行忠义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五百十九章 处处算计无尽时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三)第三十四章酒到酣时议治政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三)第五百六十八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三)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七百十三章 农事从来不简单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独怆然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满满为己谋第五百二十九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两难之地有默契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为安诸军分新饼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一)第七十一章同乘御驾非监国第五十三章快马频至事愈急(二)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七章各有肚肠转心思第七百十九章 开辟新路为后学第二百八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四)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六)第一百七十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二)第二百四十章 内乱未平外面起(五)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六)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一)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狭岂有君王气第二百八十一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二)第三百六十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一)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三)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八十二章攻蜀时机在此时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一)第三十六章项上人头吾必取(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五十九章转遍东京闻兵讯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三百三十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二)第一百二十一章当有同志共前行第十五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三)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乱周沈争第二百三章 春耕为重议农事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一)第六百八章 不惧生死为筑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势如破竹征淮南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六)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来风必有因第八十五章瞿塘雄关伫江头第三百二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三)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战事轻政争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两姓永结秦晋好(一)第五百十九章 处处算计无尽时第六百九十章 一时之法亦须重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十)
第二百三十一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一)第七十四章双王大婚宴平乐(一)第六十四章战事不顺布闲棋第五百四十一章 陈将明举贤不避仇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三)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鸡肋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七百九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五)第五百九十三章 请以海军试新制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计看将明(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四)第四百三十六章 为寻钱粮出新策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八)第四百四十五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一)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无藩镇第二百三十五章 踏踏实实解烦忧(二)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千里泽国断美梦第四十一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五)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一)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四)第一百四章终拜师庭院问对第七十章积劳成疾为哪般第二十八章议定诸事行忠义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五百十九章 处处算计无尽时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三)第三十四章酒到酣时议治政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三)第五百六十八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三)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七百十三章 农事从来不简单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独怆然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满满为己谋第五百二十九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两难之地有默契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为安诸军分新饼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一)第七十一章同乘御驾非监国第五十三章快马频至事愈急(二)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七章各有肚肠转心思第七百十九章 开辟新路为后学第二百八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四)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六)第一百七十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二)第二百四十章 内乱未平外面起(五)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六)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一)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狭岂有君王气第二百八十一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二)第三百六十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一)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三)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八十二章攻蜀时机在此时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一)第三十六章项上人头吾必取(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五十九章转遍东京闻兵讯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三百三十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二)第一百二十一章当有同志共前行第十五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三)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乱周沈争第二百三章 春耕为重议农事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一)第六百八章 不惧生死为筑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势如破竹征淮南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六)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来风必有因第八十五章瞿塘雄关伫江头第三百二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三)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战事轻政争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两姓永结秦晋好(一)第五百十九章 处处算计无尽时第六百九十章 一时之法亦须重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