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准备整顿盐政

接下来的刑部相对事情比较简单:重新修订大明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打开了眼界的国民也只是少部分,而且现在刑部的官员总的来说都是科举考出来的老派官员,朱由栋也不指望他们能够领会自己的真正意图。所以,这个不急,先慢慢做起来便是。

兵部的事情大多是常规性质的:西南、西北仍有零星的少数民族叛乱,对这些叛乱,朱由栋抱定的都是‘先镇压,再问理由’的态度。镇压完了后,确实是大明的地方官不像话的,那就惩罚地方官,并维持当地原状。是土司混蛋的,那就把这个土司全家给杀掉,然后要么换个土司(比较穷没啥产出的地方),要么就实行改土归流。

比较麻烦的是正北方向和东北的蒙古入侵问题:建州的灭亡,使得蒙古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林丹汗此时就任蒙古大汗已经十年之久,自身的能力和威望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已经能够聚集三万以上的牧民,对明朝的蓟辽、宣大等地进行较有威胁的侵犯。

对于这种情况,朱由栋的策略是:横海卫每次派一个千户去蓟辽,然后率领当地驻军与林丹汗作战。好吧,这家伙就是在拿林丹汗练手,并努力的把每一个横海卫的士兵都当成军官来培养——最次,一个普通的横海卫士兵,出去到其他卫所、军镇后,怎么也要能胜任把总。

礼部的事情也不多,1615年乃是两京十三省的乡试之年,礼部真正忙的时候是在明年。

嗯,明年,丙辰年,这一年的进士里名人可真的有点多。便是那些落榜的里面,也有不少厉害的。

最后的吏部嘛,朱由栋在听完了该部尚书赵焕的汇报后,微笑道:“大冢宰,孤找你要个人。”

“殿下客气,您是监国,何谈要。请殿下明示。”

“嗯,在你老家山东,有个巡盐御史叫毕懋康的,你可知道?”

“孟侯臣是知道的,此人乃徽州人士,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少年以书画灵动而闻名,出仕后又以能办实务而著称。昔年陕西旱灾,他主持赈济,花钱少而活民多。在山东担任巡盐后,迅速理清了历代欠单,真真称得上是一员干吏!”

“嗯,孤想把他调到北京,做户部侍郎,如何?”

“臣无异议!”

“好,待会孤下一道教令,吏科给事中如果没有异议,那就请吏部尽快办理吧。”

“臣遵命。”

朱由栋只是历史爱好者不是明史专家,所以对大明的历史名人,也只记得一些。

在军事专家方面,赵士祯他是知道并且记忆深刻的。但是毕懋康他就只是有点印象而已,穿越过来头几年,他完全没机会自己提拔人才,所以时间久了就忘了。

之所以这个时候想起来了,其实不是因为军事研究的问题。而是太孙殿下准备从万历四十三年开始,把大明的盐政好好整顿一下。

老朱在建国的时候,总体经济政策是很保守的。但是在盐政上却又比较超前。

盐税,在以农立国的国家里,在其财政中绝对占有重要地位。中华帝国几千年来,对盐税的征收,大概分为三种方式。

一种是全部专卖制:国家掌控所有盐场,生产、运输、销售,全部由国家负责。这种制度,好处在于国家可以通过全程把控,把食盐的价格定的极高,尽最大可能搜刮老百姓的铜板。而坏处则是低效、腐败、催生私盐。

其次是就场征税制:国家派出官员入驻各大盐场。盐场的生产由私人负责,盐生产出来后,国家官员在盐场里就把盐税给征收了。剩下的运输、销售什么的国家统统不管。这样做的好处是生产高效、私盐基本绝迹。坏处则是国家拿到的相对较少。

第三种则是就场专卖制。盐场的生产归私人所有,盐生产出来后,以固定的价格全部卖给国家。然后盐商到盐场向国家购买,购买之后盐商自己负责运输、销售。这样做的好处是国家稳稳的赚取差价,利益得到保障。而生产商、经销商也比较有积极性。

而老朱呢,他首创了开中法。

明代实行军屯,但是北方的军屯很难实现粮食自足。这个时候就需要内地运粮过去支援。而军屯的很多地方都是偏僻、险要之地。所以如果由国家来组织征粮运输,这个成本就会高得无法承受。然后老朱接受山西商人、官员的建议,创立了开中法。

具体方法是:商人买来粮食,运到国家指定地点。然后当地官员验收合格入库后,按照粮食多少,给予商人一定数量的盐引。商人拿着这盐引,到国家相应盐场获得食盐,之后再拿出来售卖并获得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军屯士兵得到了粮食,国家节省了运费和损耗,商人虽然辛苦了一些,但是获得了食盐这种商品,并进一步获得利润。而且,商人沿途购粮、运粮,以及取盐,极大的带动了沿途商路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这个方法一经推出,就迅速得到各方大佬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受损的还是老百姓:商人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心血才拿到盐引,不把盐价定高一点,这利润怎么体现?

虽说如此,但在明朝这个时期,能够有这样的办法解决边疆士兵的口粮问题,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了。

但是,这样的方法自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盐税的收取受损:商人只要有运送粮食到位的证明,就能拿到盐引,有了盐引就可以无偿的拿到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收不到盐税的,也就是说,国家的现金收入减少。

其次是容易滋生腐败:既然有了盐引就能拿到盐,那便是说,盐引就是钱!而盐引是谁来制作的呢?官员。而明朝官员的操守,呵呵呵......

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时候还好,大家手脚不敢放开了整,开中法总体运转还算不错。等到这两位狠人去世后,明朝的宗室、官员、士绅,纷纷朝着盐引伸手——这些家伙当然不会去把粮食辛辛苦苦的运送给驻军再去拿盐引,而是靠着一身的官威直接去白拿!

他们白拿了倒是爽了,但是盐场的产量就那么一点,你把盐引拿了,把盐支取走了。那些老实的平民商人,辛辛苦苦的把粮食运给驻军,拿着盐引去盐场却取不到盐,自然也就无法获取利润,亏了一个血本无归——从明代成化年间开始,当时明人的笔记里就出现了爷爷获得了盐引,到了孙子一辈都无法从盐场获得食盐的记载。

如此被腐败摧毁了的开中法,自然导致了驻军缺粮,却又没有商人愿意运,老百姓还不得不吃高价盐的恶劣局面。

接下来自然是私盐泛滥,国家盐政破灭。

从西汉起,盐税就是中华帝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末年国家财政几乎是完全依靠盐税来养军对抗蒙古。而明代的盐税......

做这么一个比较吧。北宋时期,国家对每斤盐抽税30文。明朝大约抽20文。而盐价呢?北宋市价50文一斤,明朝市价300文一斤,比北宋高六倍。而北宋盐价在历史上一直以抽税过高导致售价过高而名声极差......

北宋时期,没有发明围海晒盐法,产盐有限,自然征税也有限。即便如此,北宋一年的盐税可以达到1200万贯以上。而大明这个时候的盐税是多少?币制改革前,接近100万两。改革后,也只有130多万元。

而根据曹三喜的测算,如果大明能够像北宋时期那样有完善的盐政收税制度,每年光是盐税,其收入就不会低于1500万元!

这就让现在每年都要补贴给户部至少300万元的朱由栋坐不住了。

再说了,作为穿越者,朱由栋还是有那么一点理想的:大明的老百姓全民富裕实在有点难,但是身为穿越者,不能让全国大部分百姓吃饱穿暖,那就真的太不像话了。

全国人口普查,是整治大明各种顽疾的第一步。之后是重建黄册和鱼鳞图册,由此让全国的百姓都能相对公平的缴纳赋税——如此,吃饱穿暖才有可能实现。

而现在,这个盐政,看来也是不得不整了!身为穿越者,若是让全国百姓盐都买不起,那可就真的辜负这个称号了。

所以,朱由栋就问温体仁:我要整顿盐政,你给推荐个人才。然后老温就推荐了毕懋康。而在听到毕懋康这个名字后,朱由栋一拍脑袋:哎呀,这个人岂止是干吏,也是一个军事科技的天才啊!

第一五三章 萧伯芝的表演第七二三章 如何扩大内需第七二九章 这是一个憨憨第四二五章 皇帝还是万岁第四三六章 不改汉家衣冠第一四四章 横海卫的薪酬第六八三章 归国人员安置第四一八章 无烟火药时代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机已现(三)第七十七章 刘大刀的奋迅(一)第二零九章 玉衡摇光结盟(一)第七九四章 军舰是牧羊犬第一六八章 所谓的七大恨第五四二章 世事难有如意第五九八章 新增管理机构第二零九章 玉衡摇光结盟(一)第七二五章 减息后再减税第七三四章 曹变蛟的夜袭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机构第七二零章 重兵投放美洲第四九八章 风帆最后华章第五七六章 有竞争是好事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优势第二十四章 泰西今夕何年(一)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铁甲舰第四四六章 圣人还是圣人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鲜王第一一九章 扶上马送一程(一)第七四三章 大明发行纸币第七零三章 朱由栋的险招第五一四章 文曲死中求活第二章 爷爷你辛苦了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游记第一六二章 太孙殿下出征(三)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零零章 战争没有停止第六零二章 奥朗则布代位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二三零章 历史未能重演(一)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五三九章 耶路撒冷磨盘第四零八章 朝鲜需要内附第二六六章 后续成套方案第五一三章 破军也陨落了第三四六章 东海上的决战(三)第四十章 打脸就要打痛(一)第一六零章 太孙殿下出征(一)第三二零章 朝鲜王的哀求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六五六章 郑芝龙的奋战第六零四章 大明朝的家底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时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报布局第七四八章 继续一路向西第五三一章 大明陆军参战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三九八章 准备仁川登陆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五四零章 奥斯曼的反击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五章 大明其实很穷第二七九章 太孙赈灾方案(二)第六九八章 三忠墓的主人第二四六章 仓储收归于一第六七五章 将帅们的调整第五一二章 破军陷入绝境第七八二章 北线归于平静第三零二章 暹罗气势汹汹第三七八章 中南总督人选第五章 大明其实很穷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二五五章 大坂的夏之阵(一)第六二六章 局面似有反转第七二四章 神兽银行出炉第八零零章 攻占亚速群岛第二三二章 历史未能重演(三)第一三九章 是蹂躏非战斗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七三六章 燃烧的波哥大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五八零章 欧洲的科学家第六三八章 文曲天赋何用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四二二章 启动经济改革第五六一章 造反专家抵达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第一五四章 继续猥亵发育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第三八零章 为何是分封制(一)第三三九章 工业革命发端(二)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进士们第四九零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二一六章 对法战前准备(一)第一二五章 殿下的新玩具(三)第三三八章 工业革命发端(一)第二四六章 仓储收归于一
第一五三章 萧伯芝的表演第七二三章 如何扩大内需第七二九章 这是一个憨憨第四二五章 皇帝还是万岁第四三六章 不改汉家衣冠第一四四章 横海卫的薪酬第六八三章 归国人员安置第四一八章 无烟火药时代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机已现(三)第七十七章 刘大刀的奋迅(一)第二零九章 玉衡摇光结盟(一)第七九四章 军舰是牧羊犬第一六八章 所谓的七大恨第五四二章 世事难有如意第五九八章 新增管理机构第二零九章 玉衡摇光结盟(一)第七二五章 减息后再减税第七三四章 曹变蛟的夜袭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机构第七二零章 重兵投放美洲第四九八章 风帆最后华章第五七六章 有竞争是好事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优势第二十四章 泰西今夕何年(一)第三六五章 原始的铁甲舰第四四六章 圣人还是圣人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鲜王第一一九章 扶上马送一程(一)第七四三章 大明发行纸币第七零三章 朱由栋的险招第五一四章 文曲死中求活第二章 爷爷你辛苦了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游记第一六二章 太孙殿下出征(三)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零零章 战争没有停止第六零二章 奥朗则布代位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二三零章 历史未能重演(一)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五三九章 耶路撒冷磨盘第四零八章 朝鲜需要内附第二六六章 后续成套方案第五一三章 破军也陨落了第三四六章 东海上的决战(三)第四十章 打脸就要打痛(一)第一六零章 太孙殿下出征(一)第三二零章 朝鲜王的哀求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四一九章 民族文明根性第六五六章 郑芝龙的奋战第六零四章 大明朝的家底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时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报布局第七四八章 继续一路向西第五三一章 大明陆军参战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三九八章 准备仁川登陆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五四零章 奥斯曼的反击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五章 大明其实很穷第二七九章 太孙赈灾方案(二)第六九八章 三忠墓的主人第二四六章 仓储收归于一第六七五章 将帅们的调整第五一二章 破军陷入绝境第七八二章 北线归于平静第三零二章 暹罗气势汹汹第三七八章 中南总督人选第五章 大明其实很穷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二五五章 大坂的夏之阵(一)第六二六章 局面似有反转第七二四章 神兽银行出炉第八零零章 攻占亚速群岛第二三二章 历史未能重演(三)第一三九章 是蹂躏非战斗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七三六章 燃烧的波哥大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五八零章 欧洲的科学家第六三八章 文曲天赋何用第六四五章 苏伊士开通了第四二二章 启动经济改革第五六一章 造反专家抵达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第一五四章 继续猥亵发育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第三八零章 为何是分封制(一)第三三九章 工业革命发端(二)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进士们第四九零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二一六章 对法战前准备(一)第一二五章 殿下的新玩具(三)第三三八章 工业革命发端(一)第二四六章 仓储收归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