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野心勃勃的李重

没过几天,陈留城就变得残破不堪了,城墙上坑坑洼洼的,布满了烟熏火燎的痕迹。陈留城内也好不哪去,城墙附近的房屋几乎都被投石机摧毁,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对于陈留的百姓来说,这些日子简直就是生活在地狱中,半空中木石呼啸,偶尔还能见到几支横飞的羽箭,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

就算躲在城中间也不安全,投石机投出的碎石飞的更远,覆盖整个陈留城。

陈留城外也好不到哪去,为了给投石机提供石土,太史慈围着陈留挖出一道深达一丈的壕沟。

这样一来,太史慈反而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城外纵横的沟渠可以有效的阻止夏侯惇反攻。想要出城摧毁太史慈的投石机,夏侯惇必须要绕过这些沟壑,无形之间就延长冲锋时间,失去偷袭的效果。

所以夏侯惇的反击一次比一次艰难,有的时候,还没靠近太史慈的投石机,就被弓弩骑兵所阻拦。

数次惨烈的厮杀过后,夏侯惇手下的两万余兵卒损失惨重,只剩下一万五千余人。

此外夏侯惇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粮草问题,本来陈留大约有半年的存粮,这个数目已经不少了,毕竟中原也是几谎言中的地区。要不是曹操早有迎战李重的准备,陈留城中是不可能有这么多存粮的。

如果夏侯惇能收割陈留城外的野谷,自然就没有粮草不济的问题了,但李重选择的出兵时间太好了,一下子就切断了夏侯惇的粮草补给。

所以夏侯惇现在很为难,他吃不准太史慈能不能围城三个月,这就是防守一方的被动性。

无奈之下,夏侯惇只等派人向曹操求援,或者说是要求曹操给出一个明确的军令,是不顾粮草问题,死守陈留,哪怕是三个月以后全军覆没。还是到最后的期限突围而出,还是现在就突围,舍弃陈留。

很快,夏侯惇就得到曹操的回信,死守陈留。但是如果在三个月后,还没有援兵到来,夏侯惇可以选择突围。

曹操这边运筹帷幄,李重自然也会继续调兵遣将,感觉到张辽的兵力有些浪费,李重立即给张辽送信,命令张辽分出一些兵卒支援太史慈。

当然,张辽能分出多少兵力来了才并没有严格规定,这要看张辽自己对战局的控制力了。

就按现在来说,李重手下综合能力最强的大将就是张辽,而不是太史慈和赵云。张辽有自己镇守一方的能力,换句话说,张辽就是一个弱化版的孙策。

接到李重的军令之后,张辽立即给太史慈派出五千人的援军,同时还支援了太史慈一些粮草。

不要小看这五千人,现在太史慈已经和夏侯惇大战数场了,双方兵卒的体力,精神都已经到了一个低潮期。张辽的五千生力军一到,太史慈的战斗力立即上升一个档次、太史慈借机强攻不止,陈留城变得摇摇欲坠。

李重这次也算是狠下心来,为了削弱曹操的实力,硬是把手下的兵卒再分出五千来去攻打陈留,堵住夏侯惇突围的路线,想要把夏侯惇斩杀在陈留附近。

李重分兵这么大的举动自然瞒不过曹操,牵一发而动全身,曹操随即就出兵虎牢,攻打李重的营寨。同时加紧联系刘备,要求刘备尽快派兵北上。

曹操这一手确实在李重的意料之外,刘备的反应速度也同样在曹操的意料之外,几乎曹操前脚刚送过信,刘备的三万大军就直扑陈县。这让曹操很是怀疑,自己就算不主动联系刘备,刘备也不会放过偷袭赵云的机会。

建安八年七月初三,刘备亲自督军,派新降的马超带兵五千为先锋,借道汝南,直取陈县。

与此同时,曹仁也将所有的兵卒带出许昌,过长平,与刘备配合,合击赵云。

身在虎牢的李重得到刘备出兵的消息,急的差点没跳起来,李重不是没防备刘备,但李重确实没想到曹操和刘备结盟的动作这么快,配合的这么好,转眼之间赵云就处在极其危险的地步,其情况和陈留的夏侯惇相差无几。

毫无疑问,李重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如何应对刘备北上一事。

实际上李重的选择也很简单,第一:从陈留抽掉一些兵卒支援赵云,数目不需要太多,一万人足矣,这样一来,赵云就应该能多坚持一段时间了。

但从陈留抽调了一万兵卒之后,太史慈的攻击力肯定会下降,夏侯惇就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了。

第二:就是以静制动,看赵云和夏侯惇谁能坚持的时间长,如果太史慈能抢先一步攻克陈留,李重就可以从容应对了。到时候不但能派出一支援军救援赵云,还可以同时攻打虎牢,达成战前制定的军事计划。

实际上对于李重来说,就是赵云可不可信的问题,如果赵大大爆发,顶住刘备和曹仁的攻击,李重大获全胜。反之,赵大大不给力的话,李重就要专攻为守了,短时间内没有办法争夺中原。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所以就算有李儒、周瑜这样的谋士出谋划策,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的。

不过李重还是在众人的话语之中感受到一点,就是他们并不是十分信任赵云,这也难怪,没人愿意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就像魏延说的,我们在这里拼死杀敌,万一子龙将军输了怎么办?

这不能说是魏延看不起赵云,如果把赵云换到魏延的位置,一样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毕竟陈县的情况太过恶劣。

总而言之,众人感情上愿意让赵云死守陈县,但在理智上,却又对赵云抱有怀疑态度。

在这两天里,斥候将一条条战报送到李重手中,供众人分析决策,首先刘备和曹仁一起出兵陈县,而许昌则由刘封接管。而在这两天里,李重终于做出一个决定:他要赌一把赵云的能力。

当然,就算是赌赵云的能力,李重手中还是有一些牌可以打的,比如说徐庶。在将李儒和周瑜叫到帅帐之后,李重说出自己的想法。

听到李重想要静观其变,李儒仿佛想到了什么,默然不语,周瑜却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有些奇怪的问题。

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周瑜有些奇怪的问道:“赵公,周瑜有一事未明,赵公想要子龙将军死守陈县,顶住曹仁和刘备的联手攻击。在战略上来讲,并没有错误,周瑜叶问为这是可行之道,但是,如果先行退让一步,也不失为一个选择。所以周瑜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赵公是在争取时间……是否?”

说到这里,周瑜很是疑惑的看着李重。这不是周瑜瞎说,周瑜确实能感觉到李重很急,周瑜心中甚至有这样一个猜测,是不是李重身患重疾,命不久矣呢?

李重呵呵一笑,点头道:“公瑾所言非虚,李重确实有些心急。”

“为什么?”周瑜急忙问道:“赵公刚刚年过过三十,正时壮年,而曹操和刘备都已经年过四十,急的应该是曹操和刘备才对啊?”

周瑜确实问道点子上了,当然这几句话说的比较婉转,直接点说就应该是李重你年轻力壮的,就算死,也死在曹操和刘备后面啊,急什么急?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一个势力的强大与否,潜力如何,很大一部分要取决于领导人的能力。

曹操和刘备的领导能力很强,但曹操和刘备之后呢?历史上是曹丕和刘禅接班,曹丕就不多说了,反正我觉得他照曹操差的远,估计也有人认为不是这样,但无论如何,曹丕的能力绝对不会超过曹操的。

而刘禅这个人纯属就是打酱油的,一辈子生活在诸葛半仙的阴影之下。最后还弄出一个乐不思蜀的笑话来,垃圾中的战斗机!

当然也有人会说刘禅这是自污保命,蜘蛛不否认有这个可能,但你刘禅要是能力强的话,不会连西蜀都保不住吧!看看你爹刘备,在多么艰苦的情况下,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辗转腾挪,打下一片疆土来。

周瑜就是这么想的,靠时间的话,曹丕和刘禅要好对付得多啊!

李重轻笑一声,缓缓说道:“公瑾,我这么急切要击败曹孟德和刘玄德,主要是因为我真的很缺时间!”

摆了摆手,李重打断周瑜的问话,接着说道:“我没有病,估计再活三十年也没有问题?但是公瑾,我并不是只有曹操和刘备两个敌人,我要做的也不是改朝换代,我要做的是给我华夏子民打下一片广阔的疆土。”

说到这里,李重眼中寒光闪烁,狠狠的说道:“我还要为华夏子民……斩除后患。”

周瑜豁然起身,急声问道:“除了匈奴,我大汉难道还有别的敌人不成?”

李重文言仰天大笑,沉声道:“公瑾说得不错,匈奴确实是我大汉最强大的敌人,哪怕是冠军侯(霍去病)也没能将他们赶尽杀绝。周瑜你应该知道,我大汉虽然设有西域护都府,但对西域各国却没什么约束力。但是!周瑜你一定很不清楚,极西之地还有一个国家叫做罗马,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

“我的目标是……灭掉罗马,饮马莱茵河!”李重目光灼灼的说道。

涯角枪

赵云的枪,意思是“海角天涯无对”,出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

诸葛枪

诸葛亮曾制造过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二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制枪头。出于《事物纪原》。这大概是三国时期最长的兵器了。

方天画戟

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四十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历史上,方天画戟是一种仪设之物,并非用于实战。

长柄铁锤

西羌国元帅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为是长柄,所以打击力比普通锤强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当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越吉曾用它杀得关兴胆寒,并将其打落断涧,但随后就被关羽(鬼魂)打跑。

武安国也用长柄铁锤,可只重五十斤。

铁蒺藜骨朵

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两种兵器的混称。蒺藜,即蒺藜棒,棒头附以铁刺、铁丁,如刺猬毛,因其壮如蒺藜,故名。此兵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骨朵,也属兵器棒类,一端如蒜头状,用以打击敌人。

大斧

徐晃的兵器,通常用这兵器的武将都是猛将型的,如西凉大将韩德,零陵邢道荣。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名·释用器》)

第383章 芙蓉暖帐暗生香第57章 内圣外王第二百九五章 无限扩大的战场第458章 燕赵铁骑百零八第221章 屠城灭族第470章 螳螂捕蝉黄雀后第7章 太史老夫人第328章 碧水东流至此回2第271章 张飞VS张颌第450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第405章 夺帅印二虎相争第395章 群雄轮战猛张飞一百一十八章 运气而已第255章 一切为了时间第93章 渐渐演变的战事第29章 悲催的夏侯惇第73章 周泰搏命夺阴馆第201章 张颌甘宁第110章 斩草除根第58章 征战四方第325章 二虎相争必有伤第381章 李重的文治武功第440章 茫茫雪原葬雄兵第154章 货比两家第71章 攻克马邑第321章 真到假时假亦真第214章 离心离德第198章 十面埋伏第97章 征粮手段第19章 酸枣会盟第121章 爪黄飞电第100章 略占上风第178章 神医华佗第72章 转攻阴馆第212章 焦头烂额第452章 司马懿水淹江陵第90章 调兵遣将第367章 黄忠无奈投河北第195章 田丰定计第278章 古来征战几人回1第15章 数典忘祖第2章 没准备好的穿越第380章 屁民的幸福生活第435章 诸葛出谋司马破第59章 败走阴馆第97章 征粮手段第235章 进退两难的曹操第367章 黄忠无奈投河北第290章 磨剑十年今出鞘第266章 郭嘉和诸葛亮第133章 攻城略地第373章 诸侯怒血流千里第57章 内圣外王第487章 徐庶定计破曹休第82章 李重与赵云的赌约第435章 风雪满天的战场第246章 亡命之徒1第398章 李重渡江迫刘备第133章 攻城略地第329章 碧水东流至此回3第361章 唇枪舌剑话虎牢第137章 水淹下邳1第440章 茫茫雪原葬雄兵第200章 百骑冲阵第424章 挟天子弊端初现第128章 驱虎吞狼第15章 数典忘祖第189章 曹操败退第484章 战略分歧出现了第49章 天下大乱第275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310章 退避三舍难曹操第70章 貂蝉的逆袭第400章 马孟起暗自离心第125章 横扫草原第435章 风雪满天的战场第421章 耸人听闻的想法第45章 阴险算计第283章 合纵连横天下事第440章 茫茫雪原葬雄兵第412章 真正的大发明家第219章 反戈一击第478章 王双断箭绝生机第9章 动手之前的准备第441章 闻君有白玉美人第13章 太史慈走马擒糜芳第7章 太史老夫人第119章 互不信任第216章 按兵不动第337章 祸起萧墙肘腋生第232章 周瑜VS曹仁第455章 再斩武圣关云长1第442章 翻手为云覆手雨第311章 曹洪今日赴黄泉第129章 杀入河套第281章 现学现卖战曹操第237章 半仙出手第379章 坏心眼儿的下场第126章 三光政策第381章 李重的文治武功
第383章 芙蓉暖帐暗生香第57章 内圣外王第二百九五章 无限扩大的战场第458章 燕赵铁骑百零八第221章 屠城灭族第470章 螳螂捕蝉黄雀后第7章 太史老夫人第328章 碧水东流至此回2第271章 张飞VS张颌第450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第405章 夺帅印二虎相争第395章 群雄轮战猛张飞一百一十八章 运气而已第255章 一切为了时间第93章 渐渐演变的战事第29章 悲催的夏侯惇第73章 周泰搏命夺阴馆第201章 张颌甘宁第110章 斩草除根第58章 征战四方第325章 二虎相争必有伤第381章 李重的文治武功第440章 茫茫雪原葬雄兵第154章 货比两家第71章 攻克马邑第321章 真到假时假亦真第214章 离心离德第198章 十面埋伏第97章 征粮手段第19章 酸枣会盟第121章 爪黄飞电第100章 略占上风第178章 神医华佗第72章 转攻阴馆第212章 焦头烂额第452章 司马懿水淹江陵第90章 调兵遣将第367章 黄忠无奈投河北第195章 田丰定计第278章 古来征战几人回1第15章 数典忘祖第2章 没准备好的穿越第380章 屁民的幸福生活第435章 诸葛出谋司马破第59章 败走阴馆第97章 征粮手段第235章 进退两难的曹操第367章 黄忠无奈投河北第290章 磨剑十年今出鞘第266章 郭嘉和诸葛亮第133章 攻城略地第373章 诸侯怒血流千里第57章 内圣外王第487章 徐庶定计破曹休第82章 李重与赵云的赌约第435章 风雪满天的战场第246章 亡命之徒1第398章 李重渡江迫刘备第133章 攻城略地第329章 碧水东流至此回3第361章 唇枪舌剑话虎牢第137章 水淹下邳1第440章 茫茫雪原葬雄兵第200章 百骑冲阵第424章 挟天子弊端初现第128章 驱虎吞狼第15章 数典忘祖第189章 曹操败退第484章 战略分歧出现了第49章 天下大乱第275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310章 退避三舍难曹操第70章 貂蝉的逆袭第400章 马孟起暗自离心第125章 横扫草原第435章 风雪满天的战场第421章 耸人听闻的想法第45章 阴险算计第283章 合纵连横天下事第440章 茫茫雪原葬雄兵第412章 真正的大发明家第219章 反戈一击第478章 王双断箭绝生机第9章 动手之前的准备第441章 闻君有白玉美人第13章 太史慈走马擒糜芳第7章 太史老夫人第119章 互不信任第216章 按兵不动第337章 祸起萧墙肘腋生第232章 周瑜VS曹仁第455章 再斩武圣关云长1第442章 翻手为云覆手雨第311章 曹洪今日赴黄泉第129章 杀入河套第281章 现学现卖战曹操第237章 半仙出手第379章 坏心眼儿的下场第126章 三光政策第381章 李重的文治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