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相国之争

对贾诩而言,并不太在意三子是否当官,是否出人头地,能升为高官当然好,但贾诩更重视家族的利益,他贾诩能不能使贾家成为大汉的名门世家,这才是重中之重,任何危害到这个利益的行为,他都一定要坚决铲除。

他并不是想替儿子说情,维护儿子的官职,当然他也不希望儿子罢官入狱,他只是希望儿子不要再做官,以免危害到他的家族利益,而替自己管管家务,其实也不错。

汉王显然明白他的苦衷,替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使贾诩心中感激万分。

这时,刘璟笑着将爵印递还给他,贾诩不好意思地收了回去,他也觉得自己有点冲动了,怎么能用爵位来说事,这岂不是威逼汉王吗?

“殿下,老臣惭愧!”

刘璟想起一事,又笑道:“这几天尚书省正在商议职田和爵田之事,这件事拖了很久,再不实施,功臣会寒心,文臣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我不妨稍微透露一点消息给贾公,县侯的爵田是百顷土地,如果贾公看中那块官田,不妨告诉我。”

贾诩也笑道:“我确实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封给我家乡之地。”

“贾公的家乡是武威郡姑臧,但那边的汉民大多迁到灵州去了,现在主要以农耕羌民为主,要恢复从前的情形,至少要三五十年,不如贾公与我做邻吧!封到雍县如何?”

贾诩点了点头道:“能和殿下为邻,是老臣的荣幸。”

这时,刘璟瞥了一眼桌上的玉盒,微微笑道:“贾公似乎还有什么事情找我?”

“老臣确实还有一件事找殿下!”

贾诩取过玉盒,递给刘璟,“这是今天中午百宝斋大掌柜送给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之物,着实令人惊讶。”

贾诩打开盒子,里面是数十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大小均如鸽卵,名贵异常,“殿下,这是五十颗明珠,据说还只是定金,事成之后还有重谢,老臣不敢受此重礼,也不想参与朝政。”

说完,贾诩把明珠推给了刘璟,尽管明珠熠熠闪光,但刘璟心中却慢慢升起一股怒火,他当然知道百宝斋是费家的产业,费家在刘璋时代便号称蜀中第一世家,家资巨万,不仅田产极多,而且经营着蜀中最大的布店和珠宝店,其财富不亚于陶家。

随着汉国的扩张,费家的产业更是蓬勃发展,虽然在土地兼并方面受到钳制,但珠宝店却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店。

长安的百宝斋正是费家的产业,刘璟本来就对费家不肯放弃蜀中土地而颇有微词,现在费观竟然暗中行贿贾诩,这就让刘璟有点忍无可忍了。

不过作为上位者,最主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喜怒不能形于色,刘璟也渐渐做到了,他心中恼怒,却淡淡笑道:“这些明珠贾公要送给我吗?”

贾诩叹息道:“如果殿下不收,老臣只能让犬子还给费家。”

“我觉得还给费家比较好,这件事最好我什么都不知道。”

“多谢殿下体谅微臣的苦衷。”

贾诩很清楚,如果汉王真的收下,自己就要得罪费观了,汉王知道了这件事,然后自己把明珠还给费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刘璟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来到窗前负手望着窗外,当初在建业,虞翻就直言不讳指出汉国多相制度的不足,五相国任职时间太长,影响了其他官员的机会,其次自己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

若论才干,费观远不如马良,董和也比不上他儿子董允,甚至徐庶也不如庞统,所以当合肥战役结束后,他便开始考虑制度变革。

经历汉末衰败,三公九卿制的弊端显露无疑,曹操也开始着手改革,历史上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对汉朝灭亡的反思,在魏晋时代渐渐形成,最后成熟于隋唐。

而刘璟也希望能使权力互相制衡,用中书相权制衡君权,用门下侍中制衡尚书六部,用御史监察制衡百官。

在平定河西之乱后,他正式着手改革,换相国已是必然,甚至他还没有考虑好如何换相,各种私下的活动就开始了。

“殿下,老臣有个建议,不知殿下是否愿听?”

刘璟转身笑道:“贾公是我的幕僚,我怎会不听幕僚的建议,贾公请说。”

“殿下,老臣理解殿下励精图治之心,也完全支持殿下的换相的想法,但老臣认为,多相制是殿下和百官们妥协的产物,有利于激励百官们的进取精神,也有利于汉国夺取天下,所以老臣建议,不管怎么改变,多相制之本不能变,最好是进行完善,否则会让汉国的社稷不稳。”

贾诩一番苦劝让刘璟连连点头,刘璟笑道:“我不会废除多相制,我也不会激进改变,正如贾公所言,我尽量完善多相制,当然,也不会因为费观送重礼给贾公,我就对他严加惩处,这点心胸我还是有,不过.。。费观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也影响到他的前途,我不是指送礼之事。”

贾诩低声道:“老臣知道,殿下指的是费家在巴蜀占有土地问题。”

“正是如此,所谓不破不立,这么多年来封地赏赐制度一直没有实施,根本原因就是蜀中官员不肯放弃他们在巴蜀的土地,而费家就带了一个最坏的头,居然占有一万顷土地,我这个汉王才只有一千顷封地,他费观想做什么?

如果是祖传土地也就罢了,偏偏他们的土地大多是刘璋所赐,难道让我来承担刘璋胡封乱赏的后果吗?”

贾诩这才明白刘璟想动费观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费观在土地问题上触动了刘璟的根本原则,什么能力不足之类都只是其次。

“可殿下不是打算重用费祎吗?”贾诩还是有些不解地问道。

“我让费祎做中书丞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才华,但并不代表费祎就能入相,以后想成为相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资格,只有获得这个资格,才能入相,费家土地不除,就休想再入相。”

贾诩心事重重的乘马车离开了汉王府,今天和汉王殿下的一番谈话使他明白了刘璟的原则底线,刘璟绝不会容忍任何人拥有巨量土地,他确实也能理解,汉王朝最后几近要走向灭亡,根本原因就是皇亲国戚以及豪强大族兼并了太多的土地,致使汉王朝绝大部分自耕农消亡,成为了豪强大族的附庸。

刘璟显然吸取了汉王朝衰亡的惨痛教训,现在只是因为他还没有统一天下,他还需要和费家这种地方豪族妥协,一旦夺取天下,坐稳江山,恐怕就是他算总帐的时候了,以刘璟的铁腕和意志,不知会有多少豪族家破人亡。

贾诩暗暗叹口气,他明白刘璟为何告诉自己那么多事情,尤其是费家之事,就是希望自己替他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让费家放弃万顷良田谈何容易,自己又该怎么劝说费观呢?

次日下午,贾诩仿佛闲庭散步一般,不慌不忙来踱步到东市,东市位于东城门外,是和西市并立的大市场,占地足有数千顷,西市面对西域,而东市则主要面对汉国。

东市和西市一样繁华,而且货物种类更加丰富,粮食、茶叶、牛羊牲畜、珠宝、瓷器、丝绸、布匹、铜器、铁器等等各种大宗物资及奢侈昂贵品皆应有尽有,很多西域胡商都是在西市卖出货物,而跑到东市来采购货物,主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

在东市最西面的一条街便是卖珠宝首饰的集中地,集中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珠宝首饰店,一栋占地十亩的大店便是长安最大的珠宝店百宝斋,也就是费家的产业。

贾诩负手走上了台阶,进入店堂,门口接待的两名伙计见他长得又黑又瘦,年纪又老,而且穿着细麻青布长袍,头戴洗得发白的平巾,两名伙计顿时有了轻视之意,来百宝斋的客人非富即贵,这个穷老头来做什么?

他们对望一眼,其中一名伙计上前干笑道:“这位老丈,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贾诩看了他一眼,眯眼问道:“那你说我该去哪里?”

“路口有家丰隆首饰店,我觉得那才是老丈要去之处。”

丰隆首饰店只卖一些银铜首饰,价格十分便宜,是针对长安的底层民众,这明显是讥讽贾诩贫穷不知身份,贾诩久历人世,对这种势利眼看得太多,他也不着恼,依旧笑眯眯道:“我是来找你们冯大掌柜,他在吗?”

两名伙计吓一跳,小心翼翼问道:“老丈莫非是我家大掌柜亲戚?”

“我不是他什么亲戚,我是来还他一样东西,如果两位愿代劳,我给你们也行。”

贾诩取出玉盒,递给一名伙计,“我就不进去,省得你们赶我去丰隆首饰店。”

两名伙计都识货之人,虽然不知玉盒内装着什么,但仅看这只玉盒晶莹细润,显然是用上好青玉雕成,他们吓一跳,连忙拦住贾诩,“老丈请留步,这种贵重之物,最好还交给大掌柜,我们不敢接手。”

一名伙计飞奔进去,片刻,百宝斋的大掌柜冯逸匆匆赶来,他却是见多识广之人,虽然他不认识贾诩,但他认出了贾诩手上的玉盒,正是他昨天中午送给贾玑之物,里面是五十颗价值千金的明珠,他立刻猜到了这老者是谁。

连忙上前行礼,“莫非老先生就是贾阁老?”

贾诩点点头,“老朽正是贾诩!”

两名伙计吓得差点晕过去,这老头竟然是汉国元老贾诩,是连汉王就要敬重之人,两名伙计连打自己嘴巴,苦苦哀求,“我们有眼无珠,恳求阁老饶恕我们无礼。”

贾诩淡淡笑道:“我这么老了,当然不会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不过我好心提醒你们一句,陶王妃也是穿布裙,戴银钗,你们可别把她也赶去丰隆首饰店。”

两名伙计吓得吓得脸色惨白,冯大掌柜狠狠瞪了他们一眼,又对贾诩躬身陪笑道:“请贾阁老进内堂稍坐,容我解释一下这玉盒的缘由。”

贾诩当然是有事而来,便点点头笑道:“也好,我听说你们这里茶不错,就打扰大掌柜了。”

第458章 达成共识(上)第750章 三方角力(中)第1114章 青州之变(上)第237章 宜城收官第15章 刘琮的忠告第678章 水淹冀城第617章 严惩不贷第947章 声东击西第976章 假道灭虢第413章 徐晃的抉择第985章 隐患彰显第578章 危局反击(下)第541章 曹植出使第303章 夏口议战第780章 江东风云(二十四)第1062章 交州投降第389章 赤壁大战(下)第265章 诸葛之思第431章 皖水之战第1066章 视察河西第881章 并州危急第134章 夜袭第253章 蔡瑁抢功第705章 严密搜查第766章 江东风云(十)第278章 何以为州牧第696章 合纵连横(中)第669章 上方谷(下)第5章 生死一线第452章 举棋不定第417章 偷袭柴桑第251章 再袭粮道第124章 谁给谁下马威第1030章 兵围建业第901章 突袭居延第479章 司马懿的第一战第649章 家有小女第997章 贵霜骑兵第370章 叛逃之兵第616章 襄樊危机第988章 河西撤民第42章 枕边风再起第369章 揣测上意第280章 谋长沙第190章 凤凰涅槃第83章 进营第14章 初入刘府第186章 浴血大战第827章 刀锋向西第1120章 攻克并州第273章 兵不厌诈第450章 鲁肃使楚(中)第400章 荀攸四策第260章 曹丕之怒第946章 腹下毒刺第17章 礼尚往来第195章 吞并江夏第532章 汉中风云(二)第1031章 何策破城第842章 夜贼入室第377章 深谋远虑第1015章 太湖夜袭第159章 孙权的两难第928章 众叛亲离第935章 意外发现第769章 江东风云(十三)第527章 激战成都(四)第332章 法正的心思第294章 兄妹之争第371章 君愿为帝否第840章 会稽有变第163章 一网打尽第436章 振奋军心第1084章 各寻出路(下)第823章 被迫撤军第118章 第一次箭试第1112章 苛刻条件第308章 激战隆中第985章 隐患彰显第639章 来易走难第876章 东来之军第410章 衔尾追击第71章 冤家路窄第392章 功亏一篑第884章 士卒哗变第694章 孙思曹谋第962章 合肥对峙第816章 初战匈奴第80章 初获良才第308章 激战隆中第340章 四面楚歌第580章 荀彧建言第189章 生死存亡第56章 再回刘府第753章 釜底抽薪第333章 请君一见第811章 汉骑初至第967章 曹丕谋权第1028章 围猎丁奉第152章 主堂争执
第458章 达成共识(上)第750章 三方角力(中)第1114章 青州之变(上)第237章 宜城收官第15章 刘琮的忠告第678章 水淹冀城第617章 严惩不贷第947章 声东击西第976章 假道灭虢第413章 徐晃的抉择第985章 隐患彰显第578章 危局反击(下)第541章 曹植出使第303章 夏口议战第780章 江东风云(二十四)第1062章 交州投降第389章 赤壁大战(下)第265章 诸葛之思第431章 皖水之战第1066章 视察河西第881章 并州危急第134章 夜袭第253章 蔡瑁抢功第705章 严密搜查第766章 江东风云(十)第278章 何以为州牧第696章 合纵连横(中)第669章 上方谷(下)第5章 生死一线第452章 举棋不定第417章 偷袭柴桑第251章 再袭粮道第124章 谁给谁下马威第1030章 兵围建业第901章 突袭居延第479章 司马懿的第一战第649章 家有小女第997章 贵霜骑兵第370章 叛逃之兵第616章 襄樊危机第988章 河西撤民第42章 枕边风再起第369章 揣测上意第280章 谋长沙第190章 凤凰涅槃第83章 进营第14章 初入刘府第186章 浴血大战第827章 刀锋向西第1120章 攻克并州第273章 兵不厌诈第450章 鲁肃使楚(中)第400章 荀攸四策第260章 曹丕之怒第946章 腹下毒刺第17章 礼尚往来第195章 吞并江夏第532章 汉中风云(二)第1031章 何策破城第842章 夜贼入室第377章 深谋远虑第1015章 太湖夜袭第159章 孙权的两难第928章 众叛亲离第935章 意外发现第769章 江东风云(十三)第527章 激战成都(四)第332章 法正的心思第294章 兄妹之争第371章 君愿为帝否第840章 会稽有变第163章 一网打尽第436章 振奋军心第1084章 各寻出路(下)第823章 被迫撤军第118章 第一次箭试第1112章 苛刻条件第308章 激战隆中第985章 隐患彰显第639章 来易走难第876章 东来之军第410章 衔尾追击第71章 冤家路窄第392章 功亏一篑第884章 士卒哗变第694章 孙思曹谋第962章 合肥对峙第816章 初战匈奴第80章 初获良才第308章 激战隆中第340章 四面楚歌第580章 荀彧建言第189章 生死存亡第56章 再回刘府第753章 釜底抽薪第333章 请君一见第811章 汉骑初至第967章 曹丕谋权第1028章 围猎丁奉第152章 主堂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