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要从清末明初说起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大的禁骂 北大的骂声与禁骂 110岁的北大有着著名的“骂人”传统,但有消息称,北大将把“不许网上骂人”写入校规,引发争议。近两年的教育界内部经常出现恩怨:同事间、同行间、师生间。校园内的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上的恩怨。要禁,恐怕难。 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狷狂者的骂不是口无遮拦,而是有所主张。有原则的骂人者辜鸿铭就是其中一人,今年4月30日是这位北大史上最善骂人的教授逝世80周年纪念日。 辜鸿铭:第一骂人高手 他擅长骂人,他爱骂人,有人说他保守反动,但是他骂的许多人,要么懒、要么笨,要么人品不端。敢这样骂人的人,今天已经没有了 “洋鬼子”对辜鸿铭又敬又怕。他毫无顾及地称呼他们“洋鬼子”、“夷狄”。没有一个人敢于嘲笑这个干瘦、戴瓜皮帽、穿长袍、拖着小辫子的老头。如果你说中国不文明、不开化,那就糟糕了。他会拿出贵国文化中最阴暗最不光彩的一面,用熟练的贵国语言来消遣你。 对于本国的一些人来说,辜鸿铭则是一个笑话。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期间,有人看他孤僻古怪、行事出人意表,称为“ 辜疯子”,他也不介意,借这个称号遮着脸,继续进行着他的骂人事业。
辜鸿铭反对男女平等,号称效忠前清,却又骂过慈禧太后、袁世凯、徐世昌这样的权势者。只有一个人他一直保持着尊重——北大校长蔡元培。并非是因为蔡元培给他饭碗——他的另一位上级张之洞也被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批评过。 这样一个神奇的骂人者,构成了北大精神中的一个截面——独立、批判,辜鸿铭的骂声,也成就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名声。 同事对辜鸿铭评价不一,李大钊曾经说:“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同样善于骂人的陈独秀则斥之为“顽固”、“老古董”。 可以确定的是:辜鸿铭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学者和翻译家。他爱国、精神上是完全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今天最缺少的。 善骂者是如何炼成的 辜鸿铭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据说先祖在福建误杀了人下南洋避祸,母亲是葡萄牙人。辜鸿铭生于1857年,原名汤生,从小聪明异常,和父亲一起经营橡胶园的英国人布朗非常喜欢他,认为义子,带着10岁的他去英国求学。 当时的辜汤生很瘦矮,还拖着一条辫子,很受“夷狄”同学的欺负,西洋人管那条辫子叫“猪尾巴”,同学甚至把他推进女厕侮辱他拖辫子。他发奋读书,十几岁就能背下多半本德文《浮士德》。
伏尔泰、莱布尼茨等西方思想家在启蒙时代曾经多次提到中国文明的好处,其实大家谁也没去过中国,认为中国比欧洲完美,一是鼓励西方人自强,二是文人对东方的意淫。但是辜汤生能看到这些著作心中十分惊喜。 天才的辜汤生23岁那年已经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硕士和一个德国博士学位,在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游学进修。学识已经十分渊博,同时和“夷狄”斗嘴还练就了出色的辩论功夫。 据说他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有英国人看见,大笑着说:“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汤生就回嘴说:“你们英文太简单,正着读显不出本事。”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一口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游学结束之后,辜汤生被马来西亚当局安排到新加坡做事,遇到了当时为清**做事的马建忠,马是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的作者。辜汤生和马畅谈三天,迷上了祖国文化,决定回国工作。这时他把名字改为“辜鸿铭”。 回国后辜鸿铭成为张之洞的幕僚,主要做翻译和百科顾问——他每天给张之洞讲“西洋那些事”,帮张做了许多重要工程,比如汉阳铁厂,后来又调入外务部办外教。这期间苦读儒家经典,从《康熙字典》开始,先把字认全,然后开始读经史子集。他把四书翻译成英文,用歌德等西方名作家的话加注,不断向西方推荐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