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五代、宋的田赋(两税)

bookmark

唐代“两税法”所定,田赋“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五代时杂赋增多,后唐初期又提前起征田赋,史称“其弊也先期而苛敛,增额而繁征,至于五代极矣”④,其实到南宋才达到顶峰。

后唐明宗对征税时间的改革

后唐明宗不仅减轻了赋税,天成四年(929)还规定,全境按季节早晚,分别规定几种纳赋期限,自气候比较温暖的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初一日纳足,最北部的沿边地区,则自六月初十日起征,九月纳足。比唐制晚一至三月,便于税户纳税,这是两税制(田赋)实行以来最重要的改革。

后周显德三年(956),又规定“今后夏税以六月初一日起征,秋税至十月初一日起征,永为定制”①,进一步推迟两税的起征时间,但似并未能贯彻,宋初实行的大体上仍是后唐天成四年的制度。

宋代田赋征收时间的变化

宋朝将后唐明宗所定,“两税”征收时间不同的制度推向全国,原后周统治区中南部,夏税以五月十五日起征,七月三十日纳毕;北部纳毕的时间则为八月五日,比后唐规定要早得多,这可能不是宋初的新创,而是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沿用后唐天成制度时逐渐改变所成。后周旧统治区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后周、宋朝相继征服的淮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夏税起纳时间为五月初一日,七月十五日纳毕,宋初的制度比后唐天成的制度苛刻。秋税起纳时间统一为九月初一日,十二月十五日纳毕,这比唐制秋税不得过十一月,晚了十五日。但实际上夏秋税的纳毕时限还是过紧,端拱元年(988),规定夏、秋税的纳毕时间,均可比上述规定推迟一个月。淳化二年(991),又考虑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九月初一日稻谷还未完全成熟,秋税的起纳时间改为十月初一日。

北宋后来又对部分地区的征收时限作了调整,西北部地区夏税的起征推迟为五月二十五日,纳毕为九月十日。秋税起征,福建推迟为十月十一日,而淮南则提前为九月十五日;纳毕的时限,福建地区推迟为正月三十日,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则均推迟到二月十五日。

夏、秋两税的纳税时限,各分为初、中、末三限,天数大体相等,各限又以本限时日之半,称为半限。当年的夏秋“两税”,通常都要分限送纳,末限的半限时纳足九成,末限满时纳足;积年所欠两税,则分别在中限的半限时纳足七成,末限满时纳足。如遇灾荒年份,可似减或免;也可延期交纳,称为展限,也分为三限。宋代田赋交纳时限的法令,比唐、五代更适应农作物的收获季节,也比较完备。

预催

“先期而苛敛”,五代时除后唐明宗、后周世宗时期外,都非常严重。北宋中期(含)以前和南宋孝宗时期解决得较好,孝宗以后,愈演愈烈,较之五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南宋初已是普遍现象,夏税原规定八月半纳毕,户部决定夏税必须七月底以前送到首都临安,各地就必须六月,甚至五月就要收完夏税。到宋孝宗时,送达临安的时间,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淳熙四年(1177)二月,“刘溥奏:近

年诸郡违法预催夏税,民间苦之”,孝宗认为:“既是违法病民,朝廷须别作措置,安可置而不问。”采取动用南库的库金(储备的军费)临时垫交户部,解决当年的朝廷经费,待次年春季田赋解到后拨还南库,以解决田赋“夏税”的预催问题①。但在孝宗以后,预催问题日益严重。

预借

提前征收本年度田赋或征收下一年及以后年度的田赋,称为“预借”。建炎四年(1130),“于浙西民间预借秋料苗米”,是预借当年田赋。绍兴六年,“预借江、浙来年夏税绢之半,尽令折米”①,则是预借次年田赋。“绍兴和议”以后,预借的事件更是不断发生,甚至预借第三年的田赋。

淳熙五年,有官员指出:“是名曰借,而终无还期,前官既借,后官必不肯承。”可见所谓预借,实际是额外增税,其后宋孝宗明令以库金归还,并“委制、总及漕臣考核实数补填。自今后预借,官以违制论,吏以盗论”①,因而有所遏制。

淳祐八年(1248),陈求鲁指出:“常赋之入尚为病,况预借乎!预借一岁未已也,至于再,至于三;预借三岁未已也,至于四,至于五。窃闻今之州、县,有(预)借淳祐十四年者矣”①,反映了南宋末年的严重情况。

支移、折变(折纳)

民户将田赋由应交纳地点改为输往其他地方,实际是服力役。最初只实行于西、北边境,最远不超过300里,称为支移。元二年(1087),改为一、二等户300里,三、四等户200里,五等户100里,不愿支移的交纳“道里脚钱”,后又在不承担支移的地区也征收道里脚钱,多的达到正赋的三分之一以上。北宋末年,已规定随田赋两税交纳,正式成为田赋的附加税。

将田赋的谷帛折变为钱,或将钱折变为谷帛,或将谷粟与布帛相互折换,甚至先将甲物折变为钱,又将钱折变为乙物,再将乙物折变为钱等等,称为折变(折纳)。朝廷利用抬高或降低“物价”的手段,千方百计变相加赋,以致实际交纳数达正常赋额的二倍以上。折变成了变相加赋的重要手段。绍熙元年(1190)有人指出:“古者赋租出于民之所有,不强其所无,今之为绢者,一倍折而为钱,再倍折而为银”②,反映了南宋的折变情况。

省耗、雀鼠耗及会州

另有加纳十分之一谷粟,称为省耗,后唐明宗取消,后晋时恢复了省耗,并增为加纳十分之二;还增收十分之二的雀鼠耗,宋代沿袭征收。

五代时,田赋夏税收毕,州府官吏调各县有关官员来州、府核查帐目,称为“会州”或“会末”、“会钞”。属县官吏即向州、府官吏行贿,行贿费则向民户征收,又乘机勒索,成为税户的沉重负担。后周显德四年(957)曾明令禁止,宋乾德元年(963)再次下诏禁止,情况才改变。

沿纳

宋朝建立后,史称“每以恤民为先务,累朝相承,凡无名苛细之敛,常加划革,尺缣斗粟,未闻有所增益”③,其实划革的并不多。唐末五代,田赋以外收取各种物品,相继折变为税赋,称“杂变之赋”,也称“沿纳”。明道二年(1033),以类合并,分粗细两类,随田赋两税征收,有省

耗、雀鼠耗、仓耗、头子钱等,还有“丁身钱米”、陪钱、地钱、食盐钱、牛皮钱、篙钱、鞋钱等,只有少数得到减免。如开宝四年(971),将南汉原先所用的大斗,改为用标准斗“省斗”(一大斗相当于省斗一斗八升)①;淮南杨行密,在两税外以“借”的名义增加十分之五的税收,直到庆历五年(1045),扬州知州韩琦奏请后才取消;而“江东路(在南唐时)输苗米(两税)一石者率皆纳一石八斗”,至北宋末宣和三年(1121),在官吏奏请后才“改正”;江南西路地区,南唐时的两税增收三成,直到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地方官也只是“乞先将沿纳一项钱米,特免支移、折变”①,而未敢提出废除。原南汉、楚、闽、吴越所收的“丁身钱米”,宋真宗、仁宗时才逐渐免除“丁钱”,而“丁米”仍依旧征收,以后有些地区才有所减少。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仅南唐旧统治区的“沿纳”就有14项,如盐博绢、加耗丝棉、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盐博斛斗、酝酒曲钱、率分纸笔钱、析生望户钱等,其中如征收酝酒曲钱,原先是允许民户私下造酒;而征收盐博绢、盐博斛斗等,也支付官盐。宋代禁止私人造酒,盐又不再支付,但照旧“沿纳”,完全成为“白取”。

和买(折帛钱)、和籴

和买也称预买、和预买,咸平二年(999),朝廷决定在春天借钱给需钱的民户,预买绢匹,绢价也高于市价,民户随夏、秋田赋交纳绢,试行之后,“公私便之”,逐渐推及全国②。仁宗时,改为三分给钱,七分给盐。后又变为硬性分配预买绢数,预付的钱又收利息。徽宗时,改盐钞法后,占绢价七分的盐不再给,以后其余三分的钱也不给,完全成为“白著”(白取),变成田赋的附加税,而且绢每匹的重量由12两提高为13两,少1两纳200余文。南宋建炎三年(1129)开始,将田赋绢与“和买”绢,每匹都折钱2贯交纳,称为“折帛钱”,以后增至6贯,甚至10贯,和买绢由实物税演变为货币税,随田赋交纳。

宋代为军需而征购粮草,称为和籴,后改为按户等、家产等强制征购。南宋时,征购的配额不少地方已与田赋相等甚至更多,支给的“籴本”大多是官告、度牒,部分为纸币,实际上已成为田赋的变相附加税。

④《金史》卷27《河渠志》。

①《金史》卷27《河渠志》。

①《宋史》卷174《食货志》上二《赋税》。

①《五代会要》卷25《租税·杂录》。

①《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5。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壬寅;《宋史·食货志·赋税》。

②《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6;《文献通考》卷5《田赋考》五《预借》。

③《宋史·食货志·赋税》。

①《宋史·食货志·赋税》。

①《宋史·食货志·赋税》。

②唐代尚书省户部颁布法式,由太府寺所造的标准斗,称为“省斗”。五代、北宋前期仍由太府寺校造,熙宁四年(1071)末开始,改由文思院校造“省斗”。

(本章完)

第十六章 转机第一百二十七章 抉择第二百四十章 档次第一百六十九章 盛世迷幻第五十二章 唇枪舌战第二十七章 奋不顾身第二百二十八章 商贾如过江之鲫第一百零二章 在其位谋其职第一百三十二章 丰厚的嫁妆宋代政府对买扑课额的征收、蠲免和使用第五章 做工的打算第二十三章 收了你嫂嫂吧从市易法看古代的官府商业和借贷资本第一章 这狗/娘养的青春第二十章 账目有问题第二百一十章 乱了方寸第八十五章 翁婿情深第一百四十章 拜码头第七十一章 要见见大世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了狠心了从小片段来认识历史--宋朝的下馆子第八十七章 潜藏的危机宋代关于商人的政策第二百零三章 多方阻难第二百一十章 上下尊卑第五十三章 天下为公第五章 做工的打算第一章 这狗/娘养的青春第七十六章 强人所难第一百七十二章 规划的设想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二百一十章 上下尊卑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大商行第十章 匠师初任第一百七十七章 市易务的权责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荐第一百四十九章 让人心动的消息第二百零二章 筹备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第一百二十七章 抉择第三十七章 咱也要去县府宋代关于商人的政策第三十四章 县学甄试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来人第二百零六章 悠然上行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的挑战第四十六章 简直是胡闹第一百零三章 就逼你了第九十六章 是福不是祸第二章 活着就是一种生活第一百零五章 咱家的罪过第二百章 大寿之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职第三十八章 临行前的安置第一百七十一章 浮出水面第十二章 三夫人回来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机会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心惶惶第一百四十九章 让人心动的消息第二十九章 我还有两个姐姐第七十八章 来的正是时候第二十八章 楚丘县的买卖第五十七章 一个进阶的机会第十九章 说书人的行当第三十五章 知县大人的召见第四十八章 斗学小选斋长第九十八章 扯着虎皮做大旗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谁也得不了好第五十七章 一个进阶的机会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第二百一十二章 除夕嘉年华第五十四章 托售第一百五十章 筹备第三十六章 官途还是吏途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来信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惊天大命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协是一门艺术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人生无常第一百二十二章 故意为之第十章 匠师初任第二百零二章 筹备第一百五十八章 范铭,你不错!第二百零五章 来讹钱的第二十一章 谁在逃避第一百零四章 非常手段第一百九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零六章 不通情理第五十六章 再提商帮之事第一百九十八章 鱼死网不破第一百七十三章 范铭哪儿来的门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终于忍不住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动真格的了第四章 曹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婚第二百零六章 到底还是有识货的第二十四章 打探老爹消息的希望第二十四章 打探老爹消息的希望
第十六章 转机第一百二十七章 抉择第二百四十章 档次第一百六十九章 盛世迷幻第五十二章 唇枪舌战第二十七章 奋不顾身第二百二十八章 商贾如过江之鲫第一百零二章 在其位谋其职第一百三十二章 丰厚的嫁妆宋代政府对买扑课额的征收、蠲免和使用第五章 做工的打算第二十三章 收了你嫂嫂吧从市易法看古代的官府商业和借贷资本第一章 这狗/娘养的青春第二十章 账目有问题第二百一十章 乱了方寸第八十五章 翁婿情深第一百四十章 拜码头第七十一章 要见见大世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了狠心了从小片段来认识历史--宋朝的下馆子第八十七章 潜藏的危机宋代关于商人的政策第二百零三章 多方阻难第二百一十章 上下尊卑第五十三章 天下为公第五章 做工的打算第一章 这狗/娘养的青春第七十六章 强人所难第一百七十二章 规划的设想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二百一十章 上下尊卑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大商行第十章 匠师初任第一百七十七章 市易务的权责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荐第一百四十九章 让人心动的消息第二百零二章 筹备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第一百二十七章 抉择第三十七章 咱也要去县府宋代关于商人的政策第三十四章 县学甄试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来人第二百零六章 悠然上行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的挑战第四十六章 简直是胡闹第一百零三章 就逼你了第九十六章 是福不是祸第二章 活着就是一种生活第一百零五章 咱家的罪过第二百章 大寿之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职第三十八章 临行前的安置第一百七十一章 浮出水面第十二章 三夫人回来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机会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心惶惶第一百四十九章 让人心动的消息第二十九章 我还有两个姐姐第七十八章 来的正是时候第二十八章 楚丘县的买卖第五十七章 一个进阶的机会第十九章 说书人的行当第三十五章 知县大人的召见第四十八章 斗学小选斋长第九十八章 扯着虎皮做大旗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谁也得不了好第五十七章 一个进阶的机会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第二百一十二章 除夕嘉年华第五十四章 托售第一百五十章 筹备第三十六章 官途还是吏途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来信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惊天大命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协是一门艺术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人生无常第一百二十二章 故意为之第十章 匠师初任第二百零二章 筹备第一百五十八章 范铭,你不错!第二百零五章 来讹钱的第二十一章 谁在逃避第一百零四章 非常手段第一百九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零六章 不通情理第五十六章 再提商帮之事第一百九十八章 鱼死网不破第一百七十三章 范铭哪儿来的门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终于忍不住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动真格的了第四章 曹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婚第二百零六章 到底还是有识货的第二十四章 打探老爹消息的希望第二十四章 打探老爹消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