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一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3)

大唐天成元年年关之前,作为今岁新继位的帝王,李嗣源忙着在全国境内算民,好详细了解大唐如今的国力,为来年施政提供依据,而江南吴国也在忙着评点这一年的形势。

过去这一年,吴国可算丰收之年,境内并无大事,虽说天下怎么都算不上太平,好在战事并不在境内,中原越乱,吴国便越是欢喜,国力对比从来都是此消彼长。

再者,每逢中原战乱,就会有许多士族、百姓、匠人涌入平静的吴国,这对吴国来说实在是天大的好事。

大争之世,经济与军队乃是衡量一国实力最重要的两个标准,在这两点上,吴国自认为已然不让中原太多——若是不将蜀地算作中原一部分的话。在经济上,江南富庶,早就可比中原,论及军队实力,吴国的藩镇并不如中原那般权重,中央禁军是当之无愧的主力,且前些年与吴越屡有交战,算得上常战之师。

李嗣源起兵中原时,吴国朝堂便有人谏言北上,若非李嗣源攻克洛阳委实过快,一旦李嗣源与庄宗陷入鏖战,形势如何,尚未可知。吴国已多年无大战,这些年韬光养晦,实力早已积攒得够了。江南毕竟繁华烟尘之地,若此时再不图进取,他日为安乐腐蚀心智,只怕日后再无进取中原的雄心。

唯一的难处在于,如今大丞相徐温身体不是太好。

大丞相之职,天下只此一家。

在吴国,朝野皆知,徐温有替杨溥而代之的心思,化杨家天下为徐家天下,此事未成,徐温无意妄动兵革。这恐怕才是吴国这些年没有参与到中原争霸的根本原因。

大丞相徐温正在与府中幕僚议事。

他面前的两人与他相对而坐,虽有恭敬之态,无谄媚之色,举止自然,并无拘束,可见是徐温的心腹。此两人,左边的较为肥胖,显得很是富态,此人名为骆知详,掌管吴国财政;另一人乃文士模样,蓄须,显得弱不禁风,但却目光锐利,精气神很足,乃是严可求,是徐温帐下第一谋士。

骆知详先说话,跟徐温详细说明了吴国今岁的财赋情况,徐温听得连连点头,显然很是满意。最后骆知详道:“民不加赋而国用有余,如今朝廷财赋岁岁盈余甚多,各大粮仓也都积粟成山,蒙丞相兴农兴商,各地良田岁增万顷,商贸繁荣,加之中原流民不断涌入,我大吴国户丁日益增加,如今已是国富民强!”

徐温面带微笑,“国富民强,此乃老夫毕生心愿,能使吴国有今日之象,总算没有谬居相位。”

严可求见缝插针,先是贺喜了徐温一番,然后目光一转,道:“国富民强,此正大展宏图之时。丞相,天下局势瞬息万变,如今我吴国蓄力已足,当图进取,北进中原,问鼎天下!”

严可求这话说得突兀,徐温呵呵一笑,并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道:“天下形势如何?问鼎天下又当如何?”

严可求肃然拱手,他心中早有谋划,此时以极为认真的神情道:“吴国若要问鼎天下,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论权谋机变,骆知详自知绝非严可求对手,此时听严可求似有锦绣韬略要说,赶紧凝神细听。

“哦?你且说来。”徐温道。

“下策唯八字,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严可求娓娓道来,他这开口的八字,可谓是吴国目前的策略,他接着道:“多年以来,且不说中原风云变幻,天下局势也是错综复杂,之前吴国之所以未尝轻举妄动,乃是顺应时局之需。乱世之争,当以强国为首要,不如此,不能够与天下诸侯相争。如今吴国国势已强,若能得天下再乱如僖宗时,便有可能动若雷霆,一锤定音。”

徐温只是微微颔首,并不说话,下策么,自然有诸多不足。要坐观时机到来,和等着天上掉馅饼有何区别?

“中策如何?”骆知详见徐温兴致缺缺,便追问一句。

“中策亦八字:先定江南,再图中原。”严可求道,“江南诸侯,有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若能求得江南归于一家,则复东晋之盛,加之淮泗在握,与中原划江对峙,而后励精图治,要进军中原不难。”

江南东道,说的是两浙周边,吴越、闽;江南西道,说的是湖南周边,马楚之地;岭南道,说的是两广周边,刘汉之地;这些诸侯把持一方,各有实力,其中以吴越最强,但较起真来,都是小诸侯罢了,与吴国不能相比。

严可求的这个中策在骆知详看来已属良策,当今天下,中原王朝仍旧强势,吴国要与其争锋,先平定江南,而后聚集江南之力,与中原决战,绝定天下归属,可算正道。

这个中策在骆知详看来,已当得上上之策了,却不知对方心中的上策是什么,遂再问之。

“上策同样八字:天下大争,大争天下。”严可求说完这句话,不再继续往下说,而是看着徐温,等他发话。

骆知详见严可求没打算继续解说,暗自思忖,却不得其意。上策这八个字,委实太过迷离了些。

徐温耷拉着眼帘,不温不火道:“下策稳妥,中策万全,上策凶险。”

听到徐温的评价,严可求这才接着说道:“下策固然稳妥,却有坐失时机之嫌,倘若天下不复大乱,时机不复再来,如之奈何?且天下事争之则有,不争则无,仆愚钝,未闻有守株待兔而能成大事者。”

骆知详想想也觉得有理,下策在他看来只能自保,要想图谋更大,则是万万不行的。

严可求继续道:“中策的确万全,然则自谋万全,同样使敌得万全。江南地域广阔,诸侯林立,平之非得数年之功,稳定亦得数年之功,如是十年之后,中原只怕已日新月异,又成猛虎。”

“仆闻李嗣源者,智勇双全之士,加之性情宽厚,素来得人,且其成为中原之主以来,恩威并施,俨然已得民心,假以时日,只怕中原牢不可破。仆又闻李从璟者,精明奋发之辈,不仅长于军略,兼知民政,更有甚者,此人勇猛好进,如世之猛虎,有一往无前之气。”

“此父子,一稳一进,一守一攻,相得益彰,不可不察。若吴国予其十年光阴,仆恐怕中原将复元和、会昌之象。届时,江南欲图中原,难如登天!”

所谓“元和、会昌之象”,说的是唐宪宗元和中兴,与唐武宗会昌中兴,这是安史之乱后,在天下藩镇林立的局面下,唐室少有的两次中兴之世。

除此二者外,还有唐宣宗的宣宗之治,也堪称唐室中兴,不过严可求没说。

严可求话说到这个份上,很显然是主张上策了,徐温问他:“上策优在何处?”

“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严可求语调昂扬,“坐北而面南,有俯瞰江南之实,挥师南下乃是顺势,兵势天成!若能再得蜀地,扼长江上游,便能顺流而下,直捣江南腹心。况且蜀地富庶,蜀地资财,足以承当灭国之战耗费,而江南欲防蜀地,只得扼守荆襄,一旦荆襄失手,则江南再无险阻可御上游之师!”

“先前李亚子灭蜀,如今蜀地却为孟知祥所据,其人颇有异志,不遵号令,而李嗣源一时莫能奈何;荆南高季兴,贪鄙之辈,为人只顾私利而常欺君罔上,现今割据荆南,而李嗣源不能制。当此之时,乃天赐良机于吴国,若能联合蜀地、荆南,使蜀反唐,使荆南归附,则绝中原南下之途。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若使中原得蜀地,据荆襄,则吴国危矣!”

“一旦中原失蜀地、丢荆襄,日后若想再图吴国,只能经由淮泗。淮泗素为险途,吴国只需经营钟离、寿春、山阳、盱眙四镇,则在淮西有钟离扼涡口、寿春扼颍口,在淮东有山阳、盱眙控泗水,则中原便纵有雄师百万,只能望河而叹!”

这番话让骆知详目瞪口呆,佩服之极,他转顾徐温,见徐温也是一脸正色,显然这些话也说到徐温心坎里去了。

严可求话还未说完,只听他继续道:“吴国要御敌,不可失蜀地,不可无荆襄,亦不可无淮泗,蜀地保荆襄,荆襄固淮泗,缺一不可。而吴国要进取中原,西出荆襄,可直取两都,东出彭城,可席卷山东,中原坦途千里,便可任意驰骋!”

“故而,天下大争,就要大争于天下,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乱世争雄,无不攻之守,无不进之安!而今之荆襄,就如秦之函谷,秦出河西,方能大争天下,吴出荆襄、淮泗,方能问鼎中原!”

“当今之际,我大吴国富军强,此正用武之时,当厉兵秣马,邦交攻伐。仆闻,剑久不用则失其锐,心久不励则失其坚,久在安乐失大志,久溺繁华失雄心!江南虽好,终究一隅之地,吴国虽富,不过偏安之局,大争之世,争则强,不争则亡。丞相,吴国当渡江,当北伐!”

说罢,严可求目光炯炯看着徐温,等他回话。

徐温收敛心神,闭幕沉思。

自先王杨行密以十三壮士起兵,数年间横扫淮南,拜节度使以来,吴国基业一日日壮大,到如今坐拥江淮,成为当世除中原外最大诸侯,可谓雄极一时。天下自黄巢后大乱,藩镇间攻伐频频,诸侯混战不休,烽火一日不曾停歇。

乱世当道,自正英雄用武之时。试问天下诸侯,在未于繁华享乐中堕落时,谁不曾想成就千古霸业?

徐温沉吟良久,终于睁开眼,问严可求:“若吴国欲大争天下,计将安出?”

“远交近攻,北交南攻。”严可求双目奕奕,“助孟知祥,收高季兴,取马楚之地,交好吴越、岭南。”

......

房中已经无人,骆知详与严可求早已退下,徐温却仍在沉思。

对严可求的“助蜀地,收荆南,夺楚地,交好其他诸侯”的策略,徐温并未给出明确答复,看得出来,严可求走得时候很不甘心,又有些失落。

徐温无奈一笑,严可求固然不甘心、固然失落,他何尝不是?

严可求大争天下的策略,从谋士角度来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吴国要谋求更大的功业

,的确应当投身天下大争的洪流,紧锣密鼓谋划、行动,而不该偏安一隅,如今的吴国,也的确有实力更进一步。然而谋士毕竟不是帝王,帝王处事,又岂能只站在谋士的角度?

自己的经有多难念,唯有徐温自己知晓。

吴王是杨溥,不是他徐温。

虽说杨溥不过一介傀儡,并无实权,充其量只是一个摆设,然而杨溥的作用并未发挥完全。

梁晋争霸时,吴国无动作,李嗣源举事时,吴国仍无动作,不是吴国没有实力——纵然吴国无力逐鹿中原,收拾周边几个小诸侯还是轻而易举之事——也不是东边的那个“盐帮帮主”吴越王钱缪老是不消停,追根揭底,吴国这些年对外的安定,是因为内部的争斗。

这个争斗的核心在于,徐温何时取杨溥而代之。

做权臣是一回事,篡位是另一回事,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天下对徐家的认同度,大于对杨家的认同度。

徐温觉得自己像是曹操,不仅因为都是大丞相。

吴国不比中原,中原说乱就乱,那李嗣源昨日为臣,今日就为君,也没见中原藩镇群起而攻之。吴国不行,徐温不能如此行事。

这些年来,吴国安定,中原衣冠南渡,使得吴国在文道昌盛的同时,士子的力量也是极大。士子么,就是一群读书读傻了的家伙,重君臣之道,在乎名正言顺。

所以徐温要等。

不过也不用等太久了,今日听了严可求一番话,徐温自知也不能等太久。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

徐温不想当吴王。

他想做皇帝。

这就有些麻烦,他需要先让杨溥称帝,然后再让杨溥禅位。

徐温打定主意,得加紧筹备,让杨溥称帝,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

他即位为皇帝之时,就是吴国大行征伐之际。徐温想到。等到那时,吴国君臣所立功勋,都是徐家的,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立了功,受了赏赐,却感恩于杨家,而成为自己即位的阻力。

不过,襄助孟知祥叛唐,想办法使高季兴归附,这两件事却是能做的,也必须得做。

问题是让谁去做?

还是让徐知诰去做的好。

想到这里,徐温叹了口气。自己那些亲生儿子都非大才,唯独这个养子,却是人中龙凤。长子徐知训还有两分能耐,可惜死得太早。其他儿子,也唯有徐知询不错,可惜起步太晚,现在难比徐知诰。不过在徐温看来,徐知询只要多加历练,未必不能担当大任。

总不能,自己好不容易称帝,之后真要传位给徐知诰吧?

......

深夜,徐知诰在书房会客,会的是宋齐丘。

大冷的天,两人都是锦帽貂裘,围炉而坐。

然而怪异的是,炉中无火,只有许多炭灰。

烛火摇曳,使得这一幕平添几分可怖。

徐知诰身子粗壮,坐在那里显得大马金刀又不失儒雅,没有因为天冷而显得畏畏缩缩,宋齐丘就要差些,大氅把身子包裹的像个粽子,看其神态,几与蚕蛹无异,全身上下只露出一张脸与一只手。

“今日丞相在府中见了严骆。”宋齐丘道。

他这话不是用嘴说的,是那手指蘸了炭灰,在案桌上书写而就。

徐知诰眼巴巴看着字体在案桌上呈现,第一个念头不是去思考这句话的深意,而是禁不住在心中赞叹:好字,好书法!

宋齐丘向来自负才名,见徐知诰一副敬佩模样,很是自得,手下力道更重了一分,指走龙蛇间,一句话写完,甚觉满意,唯一不太舒坦的地方在于,手指有点痛。

徐知诰顺着宋齐丘的字认过去,后面写的是:“丞相问骆知详财赋,而严可求进言吴国当大争于天下,并出策北交南攻,取楚地,助蜀地独立,使荆南归附。”

徐知诰点点头,不知是赞同严可求的意见,还是仅表示知晓了,他关注的不是严可求进献了何策,而是徐温如何评价。

宋齐丘哂然摇头,徐知诰便已了解,徐温对此未知可否。徐温未表态,徐知诰便有些拿不定主意,他正正望着宋齐丘。

宋齐丘知晓这是徐知诰在问他,以他之见,徐温会如何选择。

宋齐丘淡然一笑,继续在桌上写道:“当务之急,在内不在外。”

徐知诰颔首了然,如此一来,他便也能确定他接下来该做什么。

他是徐温养子。

他只是徐温养子。

他而今权倾朝堂,仅次于徐温,都是拜徐温所赐,而一旦徐温有朝一日继位为帝,将来,徐温会传位给谁?

权势一旦在手,便无放下之说。

徐知诰擦去桌上宋齐丘的字,重新写上三个字:“徐知询。”

宋齐丘写了六个字:“丞相身体有恙。”

徐知诰稍作沉吟,与宋齐丘相视点头。

(本章完)

章两百零一 守得云开终见君 虎踞龙盘战扶余(4)章十四 淇门之变(6)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五六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3)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2)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一百零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2)章一百零一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0)章十二 大丈夫谋身谋国 杀人何须有理由章八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四十二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3)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6)章七十九 亲至芙蓉掀帘幕 一骑独上古北口(上)章五十九 三军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请攻李章一百六十二 历经磨难终成凤 多年对弈收官始(2)章一百四十五 立参谋处全军制 屯田有成再扩军(下)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九十六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4)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4)章十八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9)章六十一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中)章九十五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2)章六十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上)章六十九 离营将士英雄心 诸事可为农在先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十五 接城章五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2)章七十八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4)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战有人行 有人梦甜有人醒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一百一十七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下)章一百零三 一朝风云变天下 群雄侧目紧绸缪章五十七 初回怀州会莫离 大军整编一万八章十二 袭营章三五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4)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十五 淇门之变(7)章八十三 飓风过岗百草伏 谋大事者必影孤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4)章二十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4)章二十七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五十三 婉如清扬小娘子 人生最恨离别时(下)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7)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六十四 谁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4)章七十二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4)章五十四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4)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二十 当年明月仍皎洁(中)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三十二 楚地战事不如愿 拟调郭威往替之章一百八十二 各在苦战各自忙 各自悲戚各自亡章十五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上)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九十二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中)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四八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2)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下)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9)章八十六 数年新政养俊才 一楼宴评州县官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中)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十四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5)章七十 北面有朋远方来 三问三答见生死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两百十三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上)章三十四 都试章两百零三 百战山河寸寸血 拼却死地开生门(上)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6)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1)章三十三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2)章四七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1)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2)章六 神仙山(5)章一百一十七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下)章一百三十三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上)章四十八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9)章两百十五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下)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三十三 从天而降章七十二 换一副书画【第二更】章四 神仙山(3)章一百一十六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中)章九十九 万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二十一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三六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5)章二十一 当年明月仍皎洁(下)章一百六十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3)章二十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
章两百零一 守得云开终见君 虎踞龙盘战扶余(4)章十四 淇门之变(6)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五六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3)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2)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一百零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2)章一百零一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0)章十二 大丈夫谋身谋国 杀人何须有理由章八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四十二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3)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6)章七十九 亲至芙蓉掀帘幕 一骑独上古北口(上)章五十九 三军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请攻李章一百六十二 历经磨难终成凤 多年对弈收官始(2)章一百四十五 立参谋处全军制 屯田有成再扩军(下)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九十六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4)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4)章十八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9)章六十一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中)章九十五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2)章六十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上)章六十九 离营将士英雄心 诸事可为农在先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十五 接城章五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2)章七十八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4)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战有人行 有人梦甜有人醒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一百一十七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下)章一百零三 一朝风云变天下 群雄侧目紧绸缪章五十七 初回怀州会莫离 大军整编一万八章十二 袭营章三五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4)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十五 淇门之变(7)章八十三 飓风过岗百草伏 谋大事者必影孤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4)章二十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4)章二十七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五十三 婉如清扬小娘子 人生最恨离别时(下)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7)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六十四 谁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4)章七十二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4)章五十四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4)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二十 当年明月仍皎洁(中)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三十二 楚地战事不如愿 拟调郭威往替之章一百八十二 各在苦战各自忙 各自悲戚各自亡章十五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上)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九十二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中)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四八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2)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下)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9)章八十六 数年新政养俊才 一楼宴评州县官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中)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十四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5)章七十 北面有朋远方来 三问三答见生死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两百十三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上)章三十四 都试章两百零三 百战山河寸寸血 拼却死地开生门(上)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6)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1)章三十三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2)章四七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1)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2)章六 神仙山(5)章一百一十七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下)章一百三十三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上)章四十八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9)章两百十五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下)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三十三 从天而降章七十二 换一副书画【第二更】章四 神仙山(3)章一百一十六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中)章九十九 万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二十一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三六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5)章二十一 当年明月仍皎洁(下)章一百六十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3)章二十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