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科举

赵鼎无奈看向官家,果不其然,赵桓脸上带着笑意,不用问,一定是赞同这个提议。

“官家,老臣以为此事或许该从长计议……”

赵桓含笑,“朕知道你的担心,不过朕以为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不妨先试一试,如果弊大于利,朕准许政事堂叫停。”

赵鼎略沉吟,随即也就释然了。

使用外族人,最惨重的教训就是安史之乱。

说句不客气的,大宋的制度就是建立在对大唐的反思之上的,而反思的核心就是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君权旁落……以赵桓的睿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而且就让赵鼎来看,放几个外族少年,来当无足轻重的小官,也真的未必如何。

更何况耶律大石的西征,替大宋打开了另一番天地,那是一片比大宋还要辽阔的山河,偏偏大宋又一无所知。

吸收这些年轻人,利用他们,去打开那一方天地,至少建起来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政事堂的使命所在。

赵鼎并没有阻拦,只说还要经过礼部商议,拿出个具体的方略来。

赵桓自然不会管具体的事情,只要方向确定了就好,赵鼎也是个做事的人,并不会拖延太久。

“你们几个小子有福气了,可以参加考试了。”

官家和首相转身离去,牛英就迫不及待告诉他们好消息。

几个少年还是晕乎乎的,考试,要考什么东西?

考过之后,会有什么安排?

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三句两句也说不好,牛英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让他们坐好,先看看这场表彰大会。

很显然,这件事会成为大宋未来的一个信号,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在赵桓的表彰名单上,有创立第一个女学的教书先生,有治理水土的老农,也有带领乡亲,填平矿坑,重新复耕的老兵,甚至还有一个二十年,从不出错的户部书吏……几乎全都是普通人。

像牛英这种,既当过统制官,又干过大名知府的,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

“朕一直在想,要跟大家伙说什么……就问问大家伙,朕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皇帝多大……力量?

这话可不好回答,最后还是落到了首相赵鼎身上,“陛下雄略,无可匹敌!”

赵桓大笑,“赵相公,你是不知道当初朕刚继位的时候,那时候朕站在城头,看了看外面几万金人精兵,朕的腿都是软的。”

赵桓毫不避讳道:“一个人力量能有多大?朕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的败局,朕着实没有什么底气。朕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希望让天下人一起扛起江山社稷,朕不过是亿兆黎民之一。”

“只有真正和百姓站在一起,朕才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赵桓热情洋溢,用力握紧拳头,“过去在朝堂上,埋首案牍之中,朕也不知道,竟然有如此多的的百姓,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超凡脱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能人找出来,把他们的事迹发扬光大。百工百业,每个行业的细微改善,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落到整个大宋,就是富国裕民,就是国富民强!”

“所以说,你们都是大宋当之无愧的功臣。来人,把把朕准备的赏赐拿上来。”

很快就有盔甲鲜明的侍卫,托着一个个红木托盘,到了近前。

在托盘之中,摆放着一块圆形的物体,金灿灿的底儿,一圈白润的玉环,金玉镶嵌,端庄大气之中,透着富贵奢华。

不愧是上国气象,巧夺天工。

按照名单,一个个发了下去。

只不过到了牛英这里,他得到的并不是金底儿的,而是银的,再看看那几个少年,就只剩下铜的了。

毕竟都是有功之人,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牛英这一次不过是扶贫有功,相比起其他贡献更大的,只能落到第二等……少年们也仅仅是在修渠当中,表现很好,只能是第三等,不能更高了。

可即便如此,也已经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震撼不已。

天堂?来世?

滚吧!

把握今生,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他们在大宋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只是想把握今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可问题是科举之路并不好走啊?

他们忧心忡忡,就连御宴都吃不出滋味了。

颁发奖章之后,赵桓又让大家伙继续留在京城,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要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向天下推广。

随后赵桓还给他们安排参观,瞧瞧京城风貌,看看戏曲表演。

总之要玩好,看饱,然后再高高兴兴,返回家乡。

可鹰堡的少年们却没有这个心思了,他们只想着如何通过科举,毕竟对他们来讲,连科举要考什么都不清楚。

这时候还要看牛英的,他先是去找陆游,你把人带过来的,重要管到底吧?

陆游也哭了,他刚刚得到一个任务,要去翰林院,协助修西域史,这可是一件大事,断然没法抽身。

不过陆游也扛不住牛英的压迫,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原来在国子监做事,名叫辛赞,学问笃实,人品也好。

除此之外,又推荐了一个叫史浩的太学生。

这俩人不情不愿,到了牛英手下。

“牛县尉,我看你是异想天开了……科举不是容易的事情,便是汉人学童,也要十年寒窗苦读,还未必能通过。这些年轻人里面,能说汉语的都不多,即便能说,还要会写,又要文理出众,才能通过。没有十年之功,是断然不行的,你这就是让朝廷给他们放水!”

牛英翻了翻眼皮,不客气道:“俺虽然在外面当官,可也知道,眼下的大宋科举已经不同以往,除了原来的进士科之外,算学,律法,天文水利,全都纳入其中,谁规定一定要写文章的?”

辛赞稍微迟疑,忍不住疑惑道:“牛县尉,他们懂这些学问?”

史浩也是颇为不信,“这些少年不过是蛮夷罢了,怎么能学到如此高深的本事?”

牛英更加愤怒了,“你们两位最好睁开眼睛,好好去瞧瞧,我保证你们大吃一惊的!”

牛英可是信心满满,他可不是无缘无故办这些年轻人的,在修水渠的时候,已经有当初的老兵写信给牛英,详细说了这些年轻人的情况,牛英心里有数。

可是辛赞和史浩却是一点不清楚,他们见到了这群年轻人,经过了一番交流之后,两个人都目瞪口呆。

乖乖!

真是大开眼界啊!

首先,这些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相当惊人,从鹰堡到大宋,这一路走来,加上这段时间……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会了汉语,可以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年轻人之中,还有一少部分,居然学会了书写汉字,能够阅读书籍。

当然了,指望他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毛笔字,那是难为他们了,但是已经能大致看懂了。

尤其是其中两个年轻人,更是能背诵上百篇的诗词,大苏的词作随口就来。

“当真是神童,天赋异禀啊!”

辛赞忍不住感叹,原来蛮夷也有人才……其实这也不算奇怪,鹰堡少年都是经过反复挑选,优中选优,加上强大的生存压力,有些过人之处,也不算奇怪。

就拿辛赞来说,他就有个孙儿,还不到五岁,就会写诗了,那孩子叫辛弃疾!

想到了自己的孙儿,辛赞脸上越发柔和。

“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师者的福气,能教蛮夷入华夏,更是功德一件……咱们俩可要好好出点力气。”

史浩立刻点头,教化蛮夷,这可是圣贤作为,半点不能马虎。

他们很快就行动起来,先是从几万个年轻人当中,挑选出才学突出,有过人本事,能通过科举的。

随后进行了封闭训练。

第一项工作就是练字……好在现在的科举对字迹要求没那么高,不然这帮年轻人一个都别想通过。

字迹工整即可,语言要尽量平直通畅,不必在意文采,也不用典故。

他们参加的科目也放在算学,天文,律法上面……首先说算学,这是最让辛赞和史浩惊叹的地方,有几个少年的算学本事,让他们都惊骇,放在大宋,都是顶尖儿的。

后来辛赞才弄清楚,原来在他们的家乡,有一条尼罗河,每年泛滥,在河口位置,地形不断变化,被河道切割成稀奇古怪的形状。

不光形状怪,而且每年都有变化……所以为了合理分配土地,他们就要研究如何计算特殊形状的面积,合理均分土地。

这个构成了西方几何学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年,是被当做御用账房培养的,他们甚至学过来自东方的九章算术……

“是咱们孤陋寡闻了,小觑天下人了。”

辛赞和史浩花了足足半年时间,既是教导年轻人,也是提升自己……终于,在礼部拿出外族考试办法之后,一共有七十三名鹰堡少年,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相比起近三万人的数字,似乎少了一些,还不知道能有多少人通过考核……可即便如此,已经足够了,在科举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早早爬起来,为自己的同伴们祈福!

一定要争气啊!

第537章 太子南下第488章 犁廷扫穴第41章 易安居士第281章 胡无人第379章 喜讯第178章灭国第346章 牺牲第291章 梁山第70章 赵氏家臣第555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第391章 温与饱第40章 漕粮第134章 两个天子第172章逆转国运之战第203章 对战铁浮屠第339章 背水第537章 太子南下第213章 满江红第306章 梁山好汉第40章 漕粮第252章 致吴乞买遗孀第319章 赵佶的新工作第53章 百万西军救官家第473章 赵构的好运气第345章 胜利第586章 万国第136章 赔偿(三更求订)第81章 最好的官家第285章 降旨第241章 通西域第233章 大交易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254章 永恒主角第535章 物流第393章 官家还是孝顺啊!第134章 两个天子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281章 胡无人第257章 战斗英雄第325章 北伐第一功第403章 当一个国家躺平了第563章 岳飞平四方第124章 野鸭子(万字求订阅)第371章 威名第544章 半圣第499章 草原群雄第119章 廷议第349章 后浪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60章 优势第397章 优待军人第117章 八百背嵬军第311章 大宋如父第11章 让官家给俺洗脚!(求票)第570章 今日不乳法第434章 吾皇圣明第19章 老兵不死第97章 盛大仪式第13章 赴死之战第204章 高粱河畔的胜利第206章 猛士杨再兴第108章 争先第427章 臣等有罪第46章 大怒第84章 赵桓的赌第39章 分兵第397章 优待军人第273章 过河,过河第434章 吾皇圣明第81章 最好的官家第537章 太子南下第540章 被抛弃的商人第129章 火烧兴庆府第7章 官家威风(求推荐)第440章 未曾设想的道路第153章 争取人心第151章 十万大军(三更求订)第318章 丧胆第528章 立法第529章 户部内斗第297章 衍圣公来了第385章 九锡之礼第265章 尽忠第142章 三千学子三千兵第93章 赐尔女装第276章 大金无人第339章 背水第182章 反攻,大反攻!第334章 都元帅死第387章 第一人对第一家第327章 岳云建功第571章 反攻欧陆第562章 小中华第573章 赵桓是个普通人第80章 胜算大增第554章 天花第183章 又一个盟友第332章 逼近燕京第142章 三千学子三千兵第131章 请诛秦桧
第537章 太子南下第488章 犁廷扫穴第41章 易安居士第281章 胡无人第379章 喜讯第178章灭国第346章 牺牲第291章 梁山第70章 赵氏家臣第555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第391章 温与饱第40章 漕粮第134章 两个天子第172章逆转国运之战第203章 对战铁浮屠第339章 背水第537章 太子南下第213章 满江红第306章 梁山好汉第40章 漕粮第252章 致吴乞买遗孀第319章 赵佶的新工作第53章 百万西军救官家第473章 赵构的好运气第345章 胜利第586章 万国第136章 赔偿(三更求订)第81章 最好的官家第285章 降旨第241章 通西域第233章 大交易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254章 永恒主角第535章 物流第393章 官家还是孝顺啊!第134章 两个天子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281章 胡无人第257章 战斗英雄第325章 北伐第一功第403章 当一个国家躺平了第563章 岳飞平四方第124章 野鸭子(万字求订阅)第371章 威名第544章 半圣第499章 草原群雄第119章 廷议第349章 后浪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60章 优势第397章 优待军人第117章 八百背嵬军第311章 大宋如父第11章 让官家给俺洗脚!(求票)第570章 今日不乳法第434章 吾皇圣明第19章 老兵不死第97章 盛大仪式第13章 赴死之战第204章 高粱河畔的胜利第206章 猛士杨再兴第108章 争先第427章 臣等有罪第46章 大怒第84章 赵桓的赌第39章 分兵第397章 优待军人第273章 过河,过河第434章 吾皇圣明第81章 最好的官家第537章 太子南下第540章 被抛弃的商人第129章 火烧兴庆府第7章 官家威风(求推荐)第440章 未曾设想的道路第153章 争取人心第151章 十万大军(三更求订)第318章 丧胆第528章 立法第529章 户部内斗第297章 衍圣公来了第385章 九锡之礼第265章 尽忠第142章 三千学子三千兵第93章 赐尔女装第276章 大金无人第339章 背水第182章 反攻,大反攻!第334章 都元帅死第387章 第一人对第一家第327章 岳云建功第571章 反攻欧陆第562章 小中华第573章 赵桓是个普通人第80章 胜算大增第554章 天花第183章 又一个盟友第332章 逼近燕京第142章 三千学子三千兵第131章 请诛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