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阴差阳错

天子诏是朝议明发的,消息一定会在第一时间传给远在武昌的庾亮,这点毋庸置疑,甚至绝有可能抢在钦使之前到达武昌。

大不利于的诏文,换作是谁,都不会坐以待毙。为了提防庾亮半道拦截,王羲之只带了两名随从,碾转换乘舟车,一路披星戴月隐匿行踪,唯恐被只手遮天的庾亮下了黑手。

从建康千里迢迢直奔邾城,这堂堂的宣诏钦使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临行前王羲之甚至盘算着如果司马白不在邾城,那么他就算深入交战腹地也要把天子诏交到司马白手中。

幸而没有扑空,司马白就在邾城,刚巧,庾亮和西军众将也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为免横生波折,王羲之连寒暄都省了,亮明了身份便即时宣诏。

“征西大将军庾亮知进忘退,丧军陷土,深负朝廷之信,诏罢江州刺史,仍领都督荆、豫、益、梁、雍五州诸军事,余官如故。”

归咎败军之罪,庾亮首当其冲,有所褫夺再是理所应当不过了。

可是诏令措辞如此严厉,但惩戒却微乎其微。

对于身兼荆江豫三州刺史,持节都督荆、江、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的庾亮来说,只是罢免了江州相关事务,形同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如此从文章表面看来,朝廷对庾亮的处置,还是以劝勉安抚为主的。

这等官样文章瞒不过有心人,内中玄妙稍加思忖便昭然若揭。

武昌若是不保,江州以西,荆州全境皆落敌手,国战已经转为严防死守,战事重点只在江州以及其东腹心地带。如果不反攻荆州,如果不朝豫、益、梁、雍四州北伐用兵,庾亮这个都督诸军事便只是徒有虚名了。

朝廷实际上罢免了庾亮所有军权!

然而局势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这封天子诏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了。

前线仍是前线,北伐收复故土仍是当务之急,后方还是后方,江州还是做为后援策应。

朝廷的盘算全落空处,甚至显得鼠目寸光了。

其实直到临近武昌左近,极力隐匿行踪的王羲之才得知了黄石滩大捷。

他很清楚依照眼下局势再宣诏书已经违背了朝廷和家主的本意,他也思忖过是否要请示家主之后再做定夺,可最终决定照宣不误。

毕竟,他只是个传话的,他没能力没资格更没权利去耽误朝廷和家主的决策,他此行任务就只是最快最稳的把话传到而已。

当众宣述天子诏,他声腔虽是高亢清朗,但脸上不免有几分尴尬之色,昂首立在那里,勉强撑着一字一句照读下去。

“社稷之重系于该卿,且当慎度大义,谨念先帝托顾之旨,鉴往过而立新功。君恩如海,仍望该卿弘济艰难,期靖胡虏,绝不复议既往之咎。”

这就是在暗示庾亮迷途知返了,可现如今有了黄石滩大捷,庾亮又岂会再做蠢事?

反倒是如此慷慨大度的明言绝不复议既往之咎,就真的将庾亮前期败军大罪一笔带过了,不需多久,朝廷里那些反庾志士就得把肠子悔青。

“臣惶恐,奉诏!谢吾皇隆恩!臣罪难恕,愿乞骸骨,只待朝廷复议重惩。”

庾亮自然也得诚惶诚恐请罪一番,这只是官样文章了,朝廷非但不会接受他的请辞,恐怕还得再次示以宽宏安抚。

哪怕庾亮自贬三级,只要把都督各州诸军事的军权握在手里,这西线荆州就还是姓庾的。

一想到那些死对头气急败坏的样子,庾亮犹如喝了一坛醇酒般畅快,不觉又向身旁的司马白暗暗颔首,仿佛在说,深谢了。

庾亮的事办完了,接下来才是王羲之来此最主要的目的。对于庾亮的处置只是顺道为之,王导等人也没对其抱什么指望,下这道天子诏真正的用意,是为了司马白,不然王羲之也不会直奔江北了。

“昌黎郡王,司马白,接旨!”

一众将帅挤在厅前,王羲之早已用眼角余光来回打量了好几遍,想从中找出那只白眼,可惜,所有人都跪在地上低着头。

对于司马白,王羲之充满了好奇,途中所闻早让他心中惊撼如波涛翻滚,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抵定社稷,已经不逊于白起项羽之辈了!

这样的人物原本就非池中之物,一旦有了这道天子诏扶持,岂不是要一飞冲天了?给他插上翅膀的那些大人物,真能压制的住他吗?

王羲之隐隐预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在这一刻,即将拉开大幕!

“臣,司马白,听宣。”

司马白朗声回应,此刻他仍不知朝廷要怎样处置自己,只能静静等待别人对自己命运的裁决。

这种感觉仿佛如一叶扁舟漂在茫茫大海风浪中,纵然拼尽了所有气力,最终结果还是要看天意是否开恩。

他心中不禁讪讪苦笑:这条命挣扎来挣扎去,何时才能自己说的算呢?

望着那只对视过来的白眼,王羲之明显一怔,这个病恹虚弱,比自己还要年轻的少年郎,就是司马白啊!

他先前也注意到了这人,可只一掠而过,哪里想到此人会是司马白。

这样弱不禁风的病躯,恐怕连他王羲之都打不过吧,这也能身先士卒,还能战无不胜?

这一仗一仗真是他打下来的?怎么办到的?!

不过王羲之倒是松了一口气,同一室粗莽的兵头子相比,这个司马白身上不见一丝骄横跋扈之气,看起来竟很是温润儒雅。尤其那副难掩的憔悴,颇惹人心中同情怜惜,这样的人,应该也不会多么难对付吧。

“...摧锋陷阵,兵威震虏...”

“...赤心可鉴,功绩彪炳...”

诏令仿佛有先见之明,原本太过浮夸的溢美之词,如今历黄石滩大战之后再放在司马白身上,竟是再贴切不过了。

“...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庙,以慰罔极之恩...”

“徙封武昌郡王,拜龙骧上将军,领江州刺史,都督寻阳、豫章、吴兴、吴郡、会稽五郡诸军事,假节,余官如故...”

话音刚落,阶下一片嘘叹,众人连礼制都顾不上了,纷纷抬头朝司马白望来。那些眼神中除了惊叹,更多的则是理应如此,这是殿下该得的。

最意外的当属司马白自己了,他万没料到朝廷会对他这么优抚。

昌黎和武昌虽只一字之别,可一是北陲荒地,一是国朝重镇,尊号上已是天壤之别。而食邑徙换,就意味着朝廷正式结束了他质子之身,直接认可他归朝了。

徙封武昌郡王是面上荣光,更实的里子是拜龙骧上将军!

大晋武将的军职从高到低,乃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伏波将军、抚军将军、都护将军、镇军将军、中军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龙骧将军、典军将军、上军将军、辅国将军等等。

中军将军及以上品秩第二,除非亲身执掌禁卫,一般都是朝廷里的清贵虚职。皇亲诸王很多便有这种品秩很高的军职加身,比如司马昱就是抚军将军。

真正带兵镇守地方的,主要便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其次便是龙骧至辅国,皆是三品,略分正从。但是只要在征镇安平的将军前加一个大字,便为二品,若再加上开府仪同三司和持节,那就是品秩第一了。

比如庾亮掌兵一方,军职便是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品秩第一。

按照惯例,司马白也应该比对司马昱封一个二品或是三品虚职,但朝廷弃虚职以龙骧将军加一个上字补到了从二品,这就是实打实的领兵大员了。

这个上将军虽远不及庾亮的大将军,但已然超过了两朝元老庾冰和庾翼。

至于领兵多寡,便要看干什么事了。

所谓职务,职实,务更重。

司马白如今的务,一是接替庾亮执掌江州,眼下看来处于后方,尤其黄石滩大胜之后,非是当务急重。

二是都督寻阳、豫章、吴兴、吴郡、会稽五郡诸军事,这沿江朝东而去的五个郡基本上就是传统意义的江东菁华腹地,更是后方的大后方。

三是余官如故,即矫诏中的钦敕假节监理荆、江、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这等若摘清了司马白依假诏行事的责任,依然认可司马白对荆襄一带战事的参与权。

看似锦上添花一般,但在场不乏有心人已经惊出了一身汗:假若没有黄石滩大捷,那么凭此三条军务,此时的司马白俨然替代了庾亮,成为绵延大江整个江防的最高统帅!

只稍稍一顿,王羲之不动声色观察了众将对于司马白任命的态度,居然没有一个有不服愠色的,说明这个司马白的人缘还真不错。

丞相对于扶持司马白开府的决策算是顺顺当当迈出了第一步,但下面的建军扩军恐怕就没这么平和了。

天子诏罕有如此长篇阔幅的,王羲之的宣诏声再次响起。

“国祚艰辛,时当用人,该卿既善将兵,务当尽展韬略。诏设武昌郡王亲卫一军,值非常之际,四品以降悉听委任,实望举拔诸军贤才充实亲卫,以堪大用。”

王羲之再次顿了顿,扫了一番众将神色,他诧异的发现,这群兵头子对这等瓜分部曲的行为,竟似坦然面对,还好像很乐于给司马白送兵送将一般。

真是见鬼了...王羲之暗暗摇头。

而一众将帅听到这里,无不面面相觑。

若非十分肯定司马白没有矫诏的胆子,几乎就要以为这天子诏乃是司马白自己执笔的,简直也太量身定做了!

这就是默认司马白以厌军做为亲卫了,非但明言这支亲军可任由司马白设立四品督帅,还婉转赋予了司马白从各部挑选兵将充实亲军的名分。这就意味着只要司马白有能耐,厌军根本不限兵员。

王导的计划是慢慢充实厌军,在建康决战前,至少也得完成两三镇的兵力,可他万万没想到,司马白现成就已经有了四镇兵力的兵源。

司马白原还发愁以什么名义将这四万降兵归置到自家麾下,这下可好,他才打瞌睡,朝廷就送来了枕头。

不仅如此,像裴山、贾玄硕、熊不让等等一干白身功臣,司马白可以略过按部就班的晋级,直接委任其一镇兵马,这已形同开府建牙。

惊喜旋踵而至,司马白却越听越纳闷,这恩赏也太优厚了。从此以后掌控五郡菁华乃至京畿左近,他几乎要和东西南三军分庭抗礼了!

哪怕因为黄石滩大捷太突然,讯息没有及时传到朝廷,朝廷也没道理如此铁心扶持自己去取代庾亮啊?

“...即率有功将士回京叙功受赏...”

这最后一句实在过于突兀,司马白猛的打了个寒颤:是京中生了什么大乱么,仓促间竟然要召藩王带兵入朝!?

转念一想,司马白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不,入朝未必是勤王。

朝廷这么做,恐怕是为了要将他和庾亮隔开,但谁都知道他和庾亮尿不到一壶里,他俩人在一起绝不可能惹出什么猜忌的,反倒可以互相制衡。

那么如此迫不及待的调他离开,也就只能是一个原因了,朝廷是在保护他,免受庾亮之害!

想必在朝廷的眼中,执掌一方生杀大权的庾亮想要祸害司马白,有的是机会和手段。

啊...莫非...该不会是...

从踏入北岸到邾城决战的一幕幕如走马灯一般掠过司马白心头。

北岸烽火连天,庾亮却不管不问,连粮草始终都未见送一袋过来。继又忽然从不管不问变成了鼎力襄助,任谁都得说上一句庾相器量如海,可他同时也放开了江防纵容蜀军长驱直入,这却不是司马白要求的!

第263章 反了第262章 上门做客第234章 五愿第93章 大龙第86章 极是,极好第291章 安忍胡虏欺我殿下第33章 言中了第140章 困中第209章 望念第32章 京观第164章 何计生死第134章 有书(下)第205章 立身之阶第109章 风华第51章 关山之固,不堪人心之险(1)第314章 明明认真了第316章 十六胜第144章 底牌第161章 管用第31章 不祥征兆第87章 技痒难耐第115章 贺兰千允的心思第132章 你是呆的吗第304章 各人心思第241章 醉酒第317章 请教第236章 强皇帝之难第283章 传闻第155章 求你第255章 十一胜第30章 这才是惊天霹雳第151章 被围第308章 段位第225章 尊严第105章 诱刺第194章 真是好福缘第317章 请教第265章 促膝而谈第154章 敌敌我我第137章 好日子第50章 小觑了天下豪杰第284章 反而有功第124章 渊源第55章 最后一夜第147章 乱中有乱第175章 平衡不再第310章 两件事第313章 人质危机第121章 行刺第43章 釜底抽薪,逼娼为良(1)第297章 平凡少女第285章 守退第245章 收刀第134章 有书(下)第273章 救援第230章 和亲第111章 陈留之心第131章 瞎子(下)第314章 明明认真了第164章 何计生死第198章 心照不宣第297章 平凡少女第213章 笑第237章 礼尚往来第255章 十一胜第243章 逆鳞第101章 进城第35章 两面三刀,驱虎吞狼第24章 苦战第135章变故第141章 昆吾第292章 我妹夫第173章 又做买卖?第4章 蹊跷第142章 买卖第226章 岂需别人庇护第99章 造潮第292章 我妹夫第307章 武昌郡王第85章 莫非京中有变?第254章 我带你找回场子第150章 逃命第28章 重逢第16章 一胜第125章 虎落平阳第271章 一炷香第289章 悲凉之歌第65章 莽将不莽第316章 十六胜第47章 兵锋之盛,难破众志之城(2)第9章 传经送宝第259章 小册子第191章 冤枉人第224章 杀戮盛筵第228 嫁念第226章 岂需别人庇护第293章 金白第212章 蛟龙腾渊第302章 瞬息万变第51章 关山之固,不堪人心之险(1)
第263章 反了第262章 上门做客第234章 五愿第93章 大龙第86章 极是,极好第291章 安忍胡虏欺我殿下第33章 言中了第140章 困中第209章 望念第32章 京观第164章 何计生死第134章 有书(下)第205章 立身之阶第109章 风华第51章 关山之固,不堪人心之险(1)第314章 明明认真了第316章 十六胜第144章 底牌第161章 管用第31章 不祥征兆第87章 技痒难耐第115章 贺兰千允的心思第132章 你是呆的吗第304章 各人心思第241章 醉酒第317章 请教第236章 强皇帝之难第283章 传闻第155章 求你第255章 十一胜第30章 这才是惊天霹雳第151章 被围第308章 段位第225章 尊严第105章 诱刺第194章 真是好福缘第317章 请教第265章 促膝而谈第154章 敌敌我我第137章 好日子第50章 小觑了天下豪杰第284章 反而有功第124章 渊源第55章 最后一夜第147章 乱中有乱第175章 平衡不再第310章 两件事第313章 人质危机第121章 行刺第43章 釜底抽薪,逼娼为良(1)第297章 平凡少女第285章 守退第245章 收刀第134章 有书(下)第273章 救援第230章 和亲第111章 陈留之心第131章 瞎子(下)第314章 明明认真了第164章 何计生死第198章 心照不宣第297章 平凡少女第213章 笑第237章 礼尚往来第255章 十一胜第243章 逆鳞第101章 进城第35章 两面三刀,驱虎吞狼第24章 苦战第135章变故第141章 昆吾第292章 我妹夫第173章 又做买卖?第4章 蹊跷第142章 买卖第226章 岂需别人庇护第99章 造潮第292章 我妹夫第307章 武昌郡王第85章 莫非京中有变?第254章 我带你找回场子第150章 逃命第28章 重逢第16章 一胜第125章 虎落平阳第271章 一炷香第289章 悲凉之歌第65章 莽将不莽第316章 十六胜第47章 兵锋之盛,难破众志之城(2)第9章 传经送宝第259章 小册子第191章 冤枉人第224章 杀戮盛筵第228 嫁念第226章 岂需别人庇护第293章 金白第212章 蛟龙腾渊第302章 瞬息万变第51章 关山之固,不堪人心之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