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规划

光是一个勋阳,原本是湖北河南四川几省的交界,境内山脉绵延几达千里,大别山等大山脉就在其境中,还有员几条江河,也是波涛汹涌,十分险恶的地形,在明朝中前期,因为河南等省的饥荒,朝廷坐视饥民自发往南度荒,后来这些移民就多半在勋阳府等地集结,最终形成了几十万人聚集的规模,后来灾民成为乱民,也是明中期前后的祸乱源头,大明朝廷无奈之下,最终设置勋阳巡抚,设马步军数万人,耗费极多粮饷,这才把勋阳表面给按住。

不过后来老回回,张献忠,李自成这些巨寇在起义低潮时,多半就是躲避在勋阳巡抚的治下休养生息,朝廷知山高水恶,亦是无可奈何的接受了。

辽阳虽然是实力超强的军镇,但如果不是情形特殊,想要招募这么多的过百万数目的移民,仍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饶是如此,移民局的事务也是慎之再慎,一般是百万人口的各府最多移民数万人,一个数万人的小县,最多移民千多人就罢了,反正北方各省,饥寒交迫的贫民数字足有数千万人,移民局打算是以几年时间,移民在百万到三百万之间,这个数字应该是不会激怒朝廷和官府的,至于宗族和民间舆论,那也不必太在意。

当时的中国是北道南宗,北方是白莲教等会道门的天下,从明至清,教门发动的各种起义几乎全部是在北方,特别是清季,各种起义,包括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的事件,后来的义和团,都有白莲教等各教门的影子。

只有太平天国是源自南方,算是一个异数。

在南方则是宗族士绅的天下,江南的宗族士绅势力远远大过北方,教门根本没有展布的机会,江南一带文风昌盛,想要传教先得过秀才相公那一关,秀才一句话,便叫你之前的功夫白搭,是以在北方根深蒂固的教门势力,在南方却是根本行之不通,也算是明清之季的民间政治生态特色了。

除了北方移民之外,尚可以从浙江福建沿海补充几十万南方移民,这也是综合权衡考虑的结果,虽然北方移民来自多省,但最好再掺一些南方移民,这样可以使各屯堡的居民再杂一些,居民越杂,越利各司的管制,这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就算是在关墙之内的各屯堡一样,尽可能的把南四卫的居民打乱了分散了在各屯堡之中,这样管理起来,自然是比管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百户村或是一个由血亲形成的民间村落要容易的多了。

从铁岭再往长春,又是三百余里地的路程,惟功等人沿路而行,察看屯堡的外间建筑,四周的配套防御体系,外围的农田水利情形,也会入堡看看居住条件和环境。

各屯堡和辽阳那边的屯堡情形倒是一般相同,没有什么特异的变化,一路看来,很少有能让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在中军部的督察之下,想贪污舞弊或是偷懒都几乎成为不可能

的事情,辽阳的体系之下,俸禄高,地位亦高,小偷小摸的不值得,玩大的又没有机会,各屯堡花一样的银子,用一心的心力,造出来的成品自然也相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了。

及至五月下旬,又过得近十日,惟功等人,方才抵达长春一带。

因为长春筑城是去年便开始,今年一开春化土就又重新调集大量人力来筑城,到惟功等人抵达的时候,这座关外第一座由汉人建筑起来的雄城已经初现端倪了。

城池方圆二十四里,开六道城门,城高近四丈,在当时来说已经超过了普遍的三丈左右的城池高度,城墙上除了六座大型的城楼之外,还有十几座箭楼,城垛之下更是开了密密麻麻的火枪枪眼和箭孔,城外有相同长度的拦马墙和护城河,也有几十座小型的堡垒,这些堡垒保护拦马墙和护城河,庇护城门,不拔下这些钉子根本不要想进入城门和城墙下方的范围,而想拔掉这些布满射孔和佛郎机的纯粹的军事堡垒,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至于那些密布的鹿角拒马一类的辅助用具,护城河前深深的壕沟,都是为这座城池锦上添花罢了,城上还有摆放在城垛之间,固定炮位的大样佛郎机过百,中样和小样佛郎机也有数百门之多,自上回大战之后,佛郎机和虎蹲炮盏口炮经过实战后已经被野战部队淘汰,这些火炮或是在各屯堡,军堡,或是就被送到长春城这样重要的城池之上,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这些佛郎机都是工部历年所制,质量还算过关,以前光是辽阳一城就有数千门之多,都是编着号码,以防失落和擅用,按大明对军中火器管制之严是不能擅自使用和移动火器的,更不必说擅自制造,只有辽镇和蓟镇才被工部允许少量自造一些,不过在辽阳逆天的实力面前,这些规矩当然是形同具文,根本无人理会了。

站在这一座雄城之下,惟功也是感慨颇多,一时浮想联翩,竟是没有急着顺道入城。

如果是和北京南京这两京相比,长春城就小的多,只是稍高一些,密布的火炮和箭楼在防护上也显的更加牢固一些,舍此之外,在方圆大小上就差的远了。

另外苏州开封等名城,亦是比长春要大不少。

与长春相差不多的是扬州杭州等城,不过论起城防坚固,长春却是首屈一指。

特别是长春城要比普通城墙高上丈许,另外防御设施要多出不少,雄城高大的城墙令人感觉有十足的压迫感,任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杰之士,在这长春城的城门之下时,估计也会兴起不小的沮丧之感。

惟功等人一行,顺利进入城中。

毕竟是新筑之城,城防工程虽然雄浑大气,气象万千,城中的街道也是十分的开阔,但相关的辅助工程,仍然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栽种树木,开挖排水沟渠,建造一些重要

的衙门建筑和公共卫生建筑,当然还有大型的公立花园一类利于集会的地方,亦是在修建之中。

无数的匠人和工人在城中四处忙碌着,飞檐搭斗庑殿式的衙署区修筑的十分大气,毕竟是军事机关较多,朝廷很识趣的未在此地设官,修筑的官署自是以辽阳镇自己的各司为主,与相对矮小格局较为紧凑的大明衙门格局不同,辽阳修筑的衙署多半是以盛唐建筑为模版,格局浩大,令初见者感到十分的震撼!

宽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中央广场,高耸入云的忠烈祠堂和石台,各区的公园,浴堂,这些建筑,都在有条不紊的建筑之中。

相比大明的城市建筑,辽阳在公立建筑上显然更加的用心和不计工本了。

光是几人深,足可容纳小舟划过的下水道就足以叫人惊骇,更何况排水道还以青砖贴墙,光是这一个工程,就非大明别处城市可以想象了。

其实辽阳也只是把大明修筑武当山真武观和南京大报恩寺的力气,用在公共设施和建筑上了而已。

在这样的城市里转悠几圈,看到那些精心准备的花园和大戏院,还有精致的浴堂和一个个垃圾站,精密宏大的排水系统,不惜工本的绿化工程等等,看到这些,油然而生就是一座宜居宜人的城市的感觉,能够在此生活的自然是千肯万肯,纵是路过的,也是油然而生一种羡慕之情,若能留住,自然是高兴之至。

在乡土之情难以割舍的现在,辽阳各地不论是城市或是屯堡,都是努力兴造成这般模样,也是正如惟功曾经在各司会议上所说的:叫人来了,就走不脱。

这自然是笑谈,但也确有奇效,辽阳的新移民中,不乏有一些想在外地流落一段时间,凭着辛苦攒一些钱,打听好家乡已经恢复正常的消息后,就立刻举家返回的打算。

要知道“落叶归根”,坟墓要安在祖先坟场之中这是一种很难破解的执念,很多人流落异乡不得返回,最终死在外地,但都是安在棺木之中不愿下葬,需得一直等到有机会入葬家乡为止。

新移民从开始时的抵触到自愿留下,辽阳下的功夫当然不可谓不大了。

“由此看起来,长春已经初具规模了。”

看着眼前斯景,惟功的心里也颇为欣慰,这座城池虽然不是他亲手参与兴修建筑,但如果没有他,想等到清末再设城最少还得几百年光景,清末设城不久就易为民国,老实说对清季的东北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清季几百年一直以东北是“龙兴之地”,设柳条边拒绝叫汉人进入,到清末才逐渐放开,不过那个时候,“外东北”已经全部落到俄罗斯人的手里去了。

在惟功手中,绝不会叫这样的事再发生一次,兴修长春,下一步就是吉林,再继续往北,一个接一个的坚城修筑起来,叫汉人的脚步,一步步的走的格外坚实!

(本章完)

第七百五十五章 福星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报第六百六十二章 左右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杆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三百二十四章 论财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二百七十六章 坚持第四百一十一章 总爷第五百八十五章 警告第四百二十一章 叫场第二十章 长兄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报第五百六十四章 改变第四百一十六章 巡视第七百二十五章 了凡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三百一十六章 违心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学第二百二十七章 厚赏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报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一百七十九章 变化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七十四章 大鱼第七百五十三章 躲避第五百六十五章 操纵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七百五十四章 退伍第六百二十六章 翰林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一第六百一十七章 壮志第八百六十二章 军区第五百五十二章 重骑第一百零三章 再杀第五百三十八章 婚事第二百二十二章 向前第四百二十三章 同行第一百六十四章 温谕第五百八十九章 压力第八百一十八章 收获第十章 武场第三百零六章 错误第二百六十四章 闷气第二百零五章 扫平第二百八十三章 众说第六百二十一章 伙计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议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七十二章 论商第八百三十七章 责罚第一百七十三章 爆发第四百一十五章 算计第一百八十一章 儒臣第四百五十八章 巧遇第七百三十九章 气象第四百四十三章 参谋第七百四十九章 齐集第八十一章 交进第二百二十二章 向前第八百二十三章 招供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五十三章 发动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方第七百三十章 调戏第七百五十九章 妖书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八百零六章 分析第五百三十五章 文武第二百一十八章 退让第八百八十二章 请辞第八百五十五章 辞官第六百零六章 扑空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章 国公第四百九十八章 三人第二百六十四章 闷气第六百一十九章 选址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动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六百六十五章 炮击第三十四章 冷铺第五百七十三章 破脸第七百八十二章 抢风第八百六十九章 相见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八百七十五章 矿税第四百零八章 私宴第八百二十八章 请罪第六百零五章 六科第二十六章 桩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跷第一百二十六章 士桢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八百零五章 处理第八百二十七章 车上
第七百五十五章 福星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报第六百六十二章 左右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杆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三百二十四章 论财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二百七十六章 坚持第四百一十一章 总爷第五百八十五章 警告第四百二十一章 叫场第二十章 长兄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报第五百六十四章 改变第四百一十六章 巡视第七百二十五章 了凡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三百一十六章 违心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学第二百二十七章 厚赏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报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一百七十九章 变化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七十四章 大鱼第七百五十三章 躲避第五百六十五章 操纵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七百五十四章 退伍第六百二十六章 翰林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一第六百一十七章 壮志第八百六十二章 军区第五百五十二章 重骑第一百零三章 再杀第五百三十八章 婚事第二百二十二章 向前第四百二十三章 同行第一百六十四章 温谕第五百八十九章 压力第八百一十八章 收获第十章 武场第三百零六章 错误第二百六十四章 闷气第二百零五章 扫平第二百八十三章 众说第六百二十一章 伙计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议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七十二章 论商第八百三十七章 责罚第一百七十三章 爆发第四百一十五章 算计第一百八十一章 儒臣第四百五十八章 巧遇第七百三十九章 气象第四百四十三章 参谋第七百四十九章 齐集第八十一章 交进第二百二十二章 向前第八百二十三章 招供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五十三章 发动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方第七百三十章 调戏第七百五十九章 妖书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八百零六章 分析第五百三十五章 文武第二百一十八章 退让第八百八十二章 请辞第八百五十五章 辞官第六百零六章 扑空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章 国公第四百九十八章 三人第二百六十四章 闷气第六百一十九章 选址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动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六百六十五章 炮击第三十四章 冷铺第五百七十三章 破脸第七百八十二章 抢风第八百六十九章 相见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八百七十五章 矿税第四百零八章 私宴第八百二十八章 请罪第六百零五章 六科第二十六章 桩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跷第一百二十六章 士桢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政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八百零五章 处理第八百二十七章 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