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节 科学研究院

秦浩明锐利的眼神扫视过来,上位者的威严不知不觉间散发,陈美春苦笑一声,拱拱手压低声音解释道:

“张琳并无口疾,可能是从未近距离与秦督见面,因此心中拘束。”说着,他转头望向那张琳,笑着宽慰道:

“张琳,秦督平易近人,你不要过于拘谨。”

“是、是……下官知道,下官知道……”

张琳连连点头,用手擦拭额头,眼神闪烁、颇有些手足无措的样子。

秦浩明见状有些无语,事实上他起初还以为张琳心里有什么鬼,害怕见到他。

可如今看来,对方分明就是一位过分老实巴交的实在人,被他头上的官衔给吓到了。

叹了一口气,秦浩明用更加温和的语气问道:

“张琳大人,据记载,你并未经过科试,也无人举荐,只是一步一步从匠人才慢慢坐上郎官的位置,对么?”

“是、是的,秦督,小人……不,下官的家父,曾是冶造局的匠工。

因此,下官十三岁时便已在局内帮工,干了两年转匠徒,此后又干了三年,转匠人……”

说到这里,他似乎是觉得自己过于喋喋不休,有些不知所措地闭上嘴。

见此,秦浩明笑着问道:“匠徒?是学徒么?”

“正是,秦督大人!”身旁的陈美春低声解释道:“按照大明惯例,新人到冶造局,头两年只能打杂。

干满两年才能转匠徒,跟着匠工学习手艺,之后再干三年,若无重大过失,便可转匠人……”

“匠人?匠工的别称?”

“不不不……”

陈美春摇摇头,纠正道:“匠人是匠人,匠工是匠工。”

说着,他对秦浩明详细的解释了两者区别。

原来,匠人指的是从学徒转正的工匠,虽然已有一定经验,但普遍并不具备独自打造器具的能力,只能担任匠工的辅助者。

而匠工指的是拥有丰富经验,能够独自打造器具的成熟工匠。

打个最直接的比方说,铸造腰刀,手持火钳时刻关注着火候,并且指挥其余人的,乃是经验丰富的匠工。

而匠人,就是在一旁举着沉重的铁锤,在匠工的指挥下一下一下用力锤击铁胚的协助者,至于拉风箱的,那就是匠徒,即学徒。

而最不入流的帮工,充其量就是搬搬矿石、木柴,连工棚都难得进一次。

说白了,只有匠工才能算是正式工,会在冶造局的名册上登记,而其余的,只是临时工与学徒而已。

而据秦浩明了解之后才知道,在匠工的职称上,还有一个匠师,指的是那些经验更加丰富的老匠工。

专门负责一些更加精细的活,比如说,替户部打造铸钱的模具等等。

根据陈美春所言,从一介毫无经验的帮工熬到匠工,这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足以让十几岁的年轻人熬到满腮的胡须。

“需要这么严谨吗?”

“是啊,是不容易,已经多少年没有改变过了?现在根本和民间的冶铁作坊无法相比……”

陈美春再次摇摇头,无奈的跟秦浩明解释了冶造局一些弊病。

大明冶造局主要负责冶铁或制钢,生产管理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方式。

万历三十四年,福建布政司规定铁矿山场许其私人设炉,民营冶铁业因为用人灵活,则欣欣向荣,而官营铁冶业日益哀落。

秦浩明神色怪异地瞅了一眼陈美春,旋即将手中的名册放在一旁,问道:“陈中丞,冶造局内的匠工,是以铁匠为主么?”

“是!”陈美春点点头说道:“我冶造局内,大概有匠工四百余人,其中六成擅长打铁,木匠次之,石匠最少……终归,这里是冶造局,而并非是兵部营建司。”

“唔。”

秦浩明点点头,之后又问了一些问题,这才让陈美春等四人退下,自顾忙碌去。

而他自己,则端着茶,站在屋内的窗口,沉思不语。

望着窗外的荒地,秦浩明微微叹了口气。

不可否认,冶造局目前的境况真的很凄惨,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冶造局内的工匠们,那可都是实打实一步一步磨练自身工艺才成为正式工的匠工。

就连张琳、李欣、龚瑞鸿那等郎官,都是从帮工、学徒熬过来的,相信对于打铁、打造器物什么的,可谓是烂熟于心。

就是太不自信了点,唯唯诺诺,让秦浩明看了有些悲哀。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工程师的人才。

不过这也难怪,历来朝廷体制中,工部向来在朝廷六部中垫底,想来工部的人习惯了过分谦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吏部的官员走路时趾高气扬一样,谁叫他们是六部之首呢?

至于工部,说得难听点,纯粹就是披着官服的工匠,相信朝廷其余五个部府的官员,绝大多数抱持着这个偏见。

而冶造局作为工部辖下的司署,其地位就更不必多说,简直就是被其余朝廷部府呼来喝去的存在,这让秦浩明着实不能接受。

明明是负责技术研发与改良的司署,可冶造局的地位,却与兵部的兵铸局有如天壤之别。

必须要革新,这个想法,在秦浩明心中愈加明晰。

大明要想发展,除了武器外,就是科学技术发展。

冶造局相当于什么,那就是后世的科学研究院,而且是有动手能力的实践者。

工部辖下水部,要求改进水车,找冶造局;兵部辖下的兵铸局,觉得现今打造出来的武器落后了,找冶造局;户部需要新的铸造铜钱的大型模具,找冶造局。

至于地位、回报,呵呵,几乎没有。

朝廷六部二十四司,地位有高有低、有贵有贱,可他怎么也想到,其中的差距竟然明显到这种程度。

回想起其他官员身上所穿的崭新官服,再看看方才张琳、李欣、龚瑞鸿等人身上打了许多补丁的官服,秦浩明连骂的力气都没了。

不行,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地位,迸发出他们劳动热情和创造智慧,这样,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三百节 暗潮涌动第五百一十三节 皇太极的忧虑第一百零五节 秦家村第二百七十三节 狗都不如第四百二十四节 忍一时风平浪静第六百六十四节 动员大会第二百六十四节 大明海军威武第五百五十三节 还有什么依靠第二百九十九节 两手准备第九十七节 重塑汉魂第四百二十六节 功败垂成第三百零七节 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二百零八节 术业有专攻第五百七十五节 擒拿鳌拜第六百五十九节 初临台湾第一百三十节 知音第四百二十一节 嚣张第一百三十九节 自此而始第三百四十四节 醉夜迷情第五百三十七节 浑水摸鱼第四百三十节 吴锋的家书第五十五节 改变第一百四十节 不负此生第三百零二节 刀砍首辅(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万赏,敏感盛情!)第八节 忍无可忍第六节 苦逼的大明生活第二百六十八节 逃脱第六百零五节 这是辅兵吗第五十三节 对策第五百五十四节 炮兵第五百零六节 翻云覆雨第三百二十四节 招募浙兵第十一节 各有算计第四百四十六节 一家哭总好过万家哭第五百二十二节 兵不血刃第九十节 枭雄泪第四百六十节 为建奴做事,断子绝孙!第五百七十二节 豫亲王多铎第三百四十九节 与狼共舞第四百零二节 端的好手段第二百五十一节 所获颇丰第一百零一节 三饷祸明第二百一十四节 谋夺牧场第五百七十八节 似曾相识第四百一十九节 无耻之尤第一百二十二节 战法第六十五节 部署第四百二十六节 功败垂成第二百五十九节 集思广益第五百三十一节 军中派系第三百三十四节 全套班子第一百八十八节 这钱必须给第一百五十九节 汉家血脉第一百九十九节 崇祯的步骤第二百三十三节 勾心斗角第四十一节 泄密第一百零二节 风雨飘零第六百三十五节 什么人带什么兵第四百四十六节 一家哭总好过万家哭第四百八十三节 汉人要变成虎第二百九十七节 重启锦衣卫第四百七十六节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第二百九十九节 两手准备第七十二节 风波起第六百四十一节 搞臭东林,提高军人地位第五百六十七节 入城第五百四十三节 辽东猫腻第四百五十二节 贼寇初现第四百九十节 斩草除根第五百二十四节 搞一个无人区第四百五十六节 重操旧业第四百八十二节 难道去给别人赚第一百七十六节 别有他用第六百三十四节 不死不休第二百四十八节 一举两得第三百九十六节 宁德府第三百三十四节 全套班子第二百二十四节 国无界,界无疆第三百八十三节 回报、人心、规划第六百四十五节 齐心戮力,共振大明第四十三节 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三百九十九节 好戏开场第一百一十节 狼行千里第一百二十七节 天意第二百六十七节 余孽第五百一十八节 磅礴如海第三百零九节 杀是为了不杀第二百七十六节 风暴第三百三十节 志存高远第四百三十五节 大明之危,万历之始?谬矣!第二百七十八节 琉球事件第五十四节 借我三千骑第六百五十八节 海军战略第四百七十九节 说漏嘴了第四百八十节 实属无奈第四百三十五节 大明之危,万历之始?谬矣!第六十三节 形势第四百五十八节 华夏一式第六百四十四节 国战无英雄第三百三十八节 他乡遇故知
第三百节 暗潮涌动第五百一十三节 皇太极的忧虑第一百零五节 秦家村第二百七十三节 狗都不如第四百二十四节 忍一时风平浪静第六百六十四节 动员大会第二百六十四节 大明海军威武第五百五十三节 还有什么依靠第二百九十九节 两手准备第九十七节 重塑汉魂第四百二十六节 功败垂成第三百零七节 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二百零八节 术业有专攻第五百七十五节 擒拿鳌拜第六百五十九节 初临台湾第一百三十节 知音第四百二十一节 嚣张第一百三十九节 自此而始第三百四十四节 醉夜迷情第五百三十七节 浑水摸鱼第四百三十节 吴锋的家书第五十五节 改变第一百四十节 不负此生第三百零二节 刀砍首辅(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万赏,敏感盛情!)第八节 忍无可忍第六节 苦逼的大明生活第二百六十八节 逃脱第六百零五节 这是辅兵吗第五十三节 对策第五百五十四节 炮兵第五百零六节 翻云覆雨第三百二十四节 招募浙兵第十一节 各有算计第四百四十六节 一家哭总好过万家哭第五百二十二节 兵不血刃第九十节 枭雄泪第四百六十节 为建奴做事,断子绝孙!第五百七十二节 豫亲王多铎第三百四十九节 与狼共舞第四百零二节 端的好手段第二百五十一节 所获颇丰第一百零一节 三饷祸明第二百一十四节 谋夺牧场第五百七十八节 似曾相识第四百一十九节 无耻之尤第一百二十二节 战法第六十五节 部署第四百二十六节 功败垂成第二百五十九节 集思广益第五百三十一节 军中派系第三百三十四节 全套班子第一百八十八节 这钱必须给第一百五十九节 汉家血脉第一百九十九节 崇祯的步骤第二百三十三节 勾心斗角第四十一节 泄密第一百零二节 风雨飘零第六百三十五节 什么人带什么兵第四百四十六节 一家哭总好过万家哭第四百八十三节 汉人要变成虎第二百九十七节 重启锦衣卫第四百七十六节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第二百九十九节 两手准备第七十二节 风波起第六百四十一节 搞臭东林,提高军人地位第五百六十七节 入城第五百四十三节 辽东猫腻第四百五十二节 贼寇初现第四百九十节 斩草除根第五百二十四节 搞一个无人区第四百五十六节 重操旧业第四百八十二节 难道去给别人赚第一百七十六节 别有他用第六百三十四节 不死不休第二百四十八节 一举两得第三百九十六节 宁德府第三百三十四节 全套班子第二百二十四节 国无界,界无疆第三百八十三节 回报、人心、规划第六百四十五节 齐心戮力,共振大明第四十三节 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三百九十九节 好戏开场第一百一十节 狼行千里第一百二十七节 天意第二百六十七节 余孽第五百一十八节 磅礴如海第三百零九节 杀是为了不杀第二百七十六节 风暴第三百三十节 志存高远第四百三十五节 大明之危,万历之始?谬矣!第二百七十八节 琉球事件第五十四节 借我三千骑第六百五十八节 海军战略第四百七十九节 说漏嘴了第四百八十节 实属无奈第四百三十五节 大明之危,万历之始?谬矣!第六十三节 形势第四百五十八节 华夏一式第六百四十四节 国战无英雄第三百三十八节 他乡遇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