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老师们的阅读理解

搞艺术的,有生不逢时一说,比如梵·高,比如卡夫卡。

放在六七十年前,林朝阳写《小鞋子》,在文学界和评论家的嘴里不会比冰心先生好到哪里去。

但现在是十年压抑和破坏之后生机勃发的年代,长久以来被压抑的人们疯狂的吸纳着一切外来的资讯和知识,哪怕是再生涩的东西也有人欣赏。

《小鞋子》的内容并不深奥、生涩,相反,它比现今文坛流行的大多数作品都要更加亲近读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亲民的风格和内容,让它在发表一个多月之后迅速赢得了读者群体的喜爱,《燕京文艺》的销量因此大涨,同时这部在文学界也饱受好评,最近这些天不少报纸上都出现了关于这部的书评。

“这里面有篇文章你看看,作者对你这部《小鞋子》是吃透了的。”

章仲锷在跟林朝阳交流的时候递给了他一份刊物,正是这个月出刊的《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创办于1956年,原名《文学研究》,1959年改名《文学评论》。

六十年代停刊后,于78年1月复刊,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文学界比较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刊物。

《文学评论》是双月刊,在前几天出刊的今年第三期上的“新作批评”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朴素背后的深远人文力量》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文学界不少人的注意。

“……许多人会因为《小鞋子》积极阳光的一面而忽略其创作的艺术性和叙事深度,笔者认为这部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值得深入剖析。

力求以轻松、明快的叙事节奏,成功地编织了一个贴近生活、充满温情而又略带苦涩的童年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处理情节。

那双丢失的小鞋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百态和人性中的光辉。

从文本层面来看,《小鞋子》的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感。开篇即以一個小事件——小狗子弄丢妹妹鞋子作为故事的驱动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叙事动力。

这种创作策略有效增强了的悬念和观赏性,同时也凸显了主角在逆境中积极应对、努力求生的坚韧精神。

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展现了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善良,以及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小狗子和妹妹的形象生动饱满,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深触及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期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中并没有陷入许多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过分渲染生活的苦难和煽情。

反而通过孩子们对鞋子的渴望,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章仲锷等人在旁边,林朝阳没有细看文章,粗略的浏览了一遍,通篇基本都是对和他这个作者的溢美之词。

“这位……”林朝阳扫了一眼文章的署名,“侯同志看起来很喜欢《小鞋子》,不过还是有不少缺点的,当不起他这么高的评价。”

刘昕武笑着说道:“哪有完美无缺的作品?《小鞋子》已经足够优秀了,你这可是吹毛求疵了。”

聊完了《小鞋子》发表后外界的反响,刘昕武又问起林朝阳正在写的。

听说快写完了,刘昕武兴奋不已,“真盼着早点看到你这份稿子。”

“快了。”林朝阳说。

燕师大,教二楼。

今天上午中文系上的是写作课,给学生们授课的是刚近四十岁的侯玉芬老师。

相比耆老宿儒众多的燕大,燕师大的名家、大师没那么多,中文系授课的中坚力量还是以中青年讲师和副教授为主。

跟后世那个学历膨胀的不像话的时代不同,现如今系里授课的讲师博士学历屈指可数,大部分老师都是硕士学历。

侯玉芬人到中年,教的又是最接近语文教学的写作课,平日里与学生们的感情很好。

刺耳的铃声传来,课上完了,学生们乌泱泱的涌出教室。

陶玉书落在了最后,也没有着急出教室,而是来到讲台旁。

“侯老师!”

“玉书!”

侯玉芬看到陶玉书便忍不住露出笑容,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勤奋好学、成绩出色的好学生,陶玉书在中文系是老师们的心头宝。

“我看到了您在《文学评论》上写的那篇评论。”陶玉书说。

侯玉芬闻言笑了出来,“夸的还算得体吧?”

前几天吴颖芳去燕大听林朝阳的演讲,见证了林朝阳和陶玉书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回到学校之后大肆宣扬,没用几天便传遍了燕师大。

去年开学时,系里的老师和学生们只知道陶玉书的婚姻状态是已婚,可谁也没想到陶玉书的另一半竟然是个当红的作家。

尤其是当大家听说陶玉书和林朝阳还是相识于微末,独具慧眼的看中了之前还只是个农村队小老师的林朝阳,无不被两人这段爱情故事震撼,心中也对夫妻二人的执着和坚守充满了敬佩。

《:朴素背后的深远人文力量》这篇评论文章正是出自于侯玉芬的手笔,她在写这篇文章时并不知道陶玉书和林朝阳的关系,完全是因为当时看了《小鞋子》深受感动,没想到误打误撞评价的竟然是自己学生丈夫的作品。

“您文章写的好,他可没有那么好。”陶玉书谦虚了一句,又说道:“侯老师,明天我和朝阳想请您一家人吃顿饭。”

老师写了篇文章评论丈夫的文章,还全都是褒奖之词,就算事先并不知道,陶玉书也得讲点礼数。

侯玉芬笑道:“写评论我拿了稿费,还要让你们小两口请我吃饭,那怎么好意思?还是我请吧,也不要去外面了,明天小两口到我家来,我做饭给你们吃。”

侯玉芬的语气坚决,陶玉书客套两句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下来。

傍晚回到家中,陶玉书和林朝阳说起明天要去学校老师家吃饭的事。

林朝阳惊讶道:“今天我去《十月》,他们还给我看了那篇评论,竟然是伱们老师写的?”

碰上这样的巧合,陶玉书也笑了出来,“要不说文学是个圈呢!”

翌日下午,夫妻俩提着礼物来到燕师大院里。

这个时候各个单位的住房条件都比较紧张,师大也不例外。像侯玉芬她们这样的中青年教师只能一家人挤在狭小、简陋的筒子楼内。

进了楼道,里面拥挤不堪,塞满了炉具、灶具和锅碗瓢盆,筒子楼的厨房都在楼道里,楼道两头是公厕。

夏天里气味混杂,让人很不舒服。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的条件都这样,谁也不觉得过的有多难。

两人来到侯玉芬家,她家是个单间,一丈见方的空间里塞进了一张双人床、一张上下铺和一张书桌,逼仄的空间又被一道帘子从中间分开。

看起来双人床应该是侯老师夫妻俩住的,上下铺应该是孩子住的。

剩下不多的空间除了生活用品,最多的就是书,随处可见。

这是林朝阳第一次来到八十年代的筒子楼,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如今职工住房条件的艰难。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单位的筒子楼能不申请还是不申请了。

陶玉书和林朝阳拎着东西上门,被侯玉芬埋怨了几句。

因为今天要请客吃饭,侯玉芬正在楼道里忙碌着做饭,陶玉书主动去帮忙。

站在楼道里忙没帮上多少,光忙着打招呼了。

这栋楼里住了好些中文系的中青年老师,大家听说陶玉书带着丈夫来侯玉芬家吃饭,都好奇跑了过来。

“蓝老师好!”

“王老师好!”

“郭老师好!”

“尚老师好!”

林朝阳在陶玉书的指挥下挨个打招呼,蒙头转向。

众人来侯玉芬家看热闹不走,拉着林朝阳聊天,似乎有蹭饭的嫌疑。

侯玉芬家买菜根本没准备这么多人的份量,多亏了林朝阳和陶玉书来时还带了些菜,侯玉芬忙着将一盘盘菜肴端上桌,累得满头是汗,抱怨道:“来家里做客空着手,你们怎么好意思的?”

几位老师嘻嘻哈哈,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可见平时关系都很不错。

好不容易等菜上齐了,教现代文学的王福仁老师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一瓶二锅头来,给在场的几位男同志都满上。

“喝多了可别在我这耍酒疯!”侯玉芬警告道,看起来是有经验了。

今天侯老师请客,要说最高兴的,不是来蹭饭的蓝、王、郭、尚,也不是上门做客的林朝阳和陶玉书两口子,而是她家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侯老师有两个女儿,一个在上高一,一个在上初二,听说今天许灵均要来家里做客,都很兴奋。

从林朝阳出现就一直盯着他看个没完,虽然看样子与想象中的许灵均有差距,但这毕竟是写出《牧马人》的许灵均。

说起林朝阳如今在国内文坛和读者群体当中的名气与地位,其实很有意思。

总的来说就是作品少,名气大,有点类似于后世娱乐圈的偶像明星。

尤其是《牧马人》是披着伤痕文学的外衣写杰克苏,收获了一大批的青少年女性读者,让林朝阳在这个群体当中的影响力达到了远超同行的水平。

当着陶玉书几位老师的面被小姑娘盯着看,林朝阳感觉有些别扭,侯老师也发现了他的不自在。

“你们两个,别老这么看人家,有点礼貌!”

“不碍事,不碍事。”林朝阳笑着说道。

两个女儿被侯老师训了一句,眼神不敢那么肆无忌惮了,但仍偷偷摸摸的观察。

侯老师家摆不下大餐桌,一群人用餐都是在小茶几上,因为人多,蓝、尚两位老师和侯老师的两个女儿只能围坐在旁边的床上和凳子上。

尽管用餐条件逼仄而艰苦,但大家的兴致却很高。

陶玉书在燕师大中文系是出了名的好学,成绩又好,不仅人长的漂亮,情商也高,一直是系里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

今天她带着丈夫来做客,林朝阳说起来跟大家也是半个同行,都是搞文字工作的,话题聊的十分热络。

今天这顿饭就来源于侯玉芬给《小鞋子》写的那篇评论文章,大家聊着聊着自然就提到了《小鞋子》。

王老师是几位老师里年龄最大的,他抿了一口酒。

“我觉得里小狗子和妹妹的形象处理的是近些年我看过的少见的饱满形象,不仅是充分的展现了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善良,也体现出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责任感。

朝阳在处理这两个人物时的对话和动作举止都充满了真情实感,丝毫没有违和感。我特别喜欢朝阳对小狗子最后输了比赛含着眼泪望着冠军的那一幕,处理的太好了。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不光是感动,还有心疼,但又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屈的力量。

美!写的太美了!”

王老师点评着,忍不住摇头晃脑,说到最后又抿了一口酒,自得其乐。

他的情绪感染了周围人,大家回想着看过的内容,心中认同他的说法。

“我觉得最喜欢朝阳这部的地方是他对乡土社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的描写,学校生活、邻里生活、集市这些场景的细节描绘特别到位。”蓝老师说道。

“不不不,朝阳这部做的最好的地方实际上是那种细腻的情感,它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你忍不住沉迷其中,掩卷之后的回味才会让你感受到那股澎湃汹涌的情感。”

“我认为这部里最大的亮点是朝阳利用巧妙的对比和反差构成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孩子们的纯真,让这部在走上了哲学的高度。

但它的哲学又并不说教,润物细无声一般就进入了读者的内心。”

几个老师喝了点酒,似乎把今天的聚餐当成了《小鞋子》作品座谈会,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

林朝阳这个作者当面,愣是一点话都插不上。

第144章 到底是怎么回事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131章 全军阅读第143章 换个卷法第58章 培养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第119章 华侨公寓第84章 捡洋落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110章 这剧本适合你们人艺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112章 只要你高兴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123章 大家说话可真好听第102章 友人许灵均第106章 这不巧了吗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97章 我相信你!第130章 要两块给五块,你啥意思啊第174章 伟大的亚伦·布什内尔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78章 天下之大,何止东西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18章 《燕京文艺》第41章 想着换张床吧第99章 自己的媳妇自己宠第52章 自产自销一条龙第166章 棉花胡同第136章 夸张的销量第30章 《牧马人》发表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95章 大师也这么爱钱吗第72章 你要成批评家啊第144章 到底是怎么回事第68章 小事犯迷糊,大事不糊涂第45章 你这就属于作弊了第37章 轻松拿捏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157章 《燕京文学》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157章 《燕京文学》第166章 棉花胡同第64章 被全世界孤立第160章 我是造了什么孽第178章 不够帅第156章 新作品的灵感第161章 我改了他两场戏第120章 坦白从宽第104章 已得《茶馆》七分神韵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24章 平平无奇林朝阳第65章 是他写的第124章 《父母爱情》第96章 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67章 让他见识见识社会的险恶第141章 《赖子的夏天》第52章 自产自销一条龙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35章 《人民日报》专稿报道第23章 《未名湖》顾问第31章 成了第19章 比《伤痕》好第148章 《中国文学》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69章 《梵高之死》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第194章 请了个活祖宗第43章 遍地是朋友第44章 《秋菊打官司》第161章 我改了他两场戏第85章 《十月》差点意思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33章 中国出了个许灵均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124章 《父母爱情》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31章 成了第43章 遍地是朋友第152章 苦差事第19章 比《伤痕》好第113章 你们的矜持呢?第80章 1979年文坛扛鼎之作第76章 《小鞋子》的反响第5章 祖坟着了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96章 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第75章 脾气还怪好嘞第67章 让他见识见识社会的险恶第98章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第37章 轻松拿捏第155章 厨子里小说写得最棒的第34章 百闻不如一见第36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112章 只要你高兴第94章 陶敬法找了个好女婿第157章 《燕京文学》
第144章 到底是怎么回事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131章 全军阅读第143章 换个卷法第58章 培养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第119章 华侨公寓第84章 捡洋落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110章 这剧本适合你们人艺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112章 只要你高兴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123章 大家说话可真好听第102章 友人许灵均第106章 这不巧了吗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97章 我相信你!第130章 要两块给五块,你啥意思啊第174章 伟大的亚伦·布什内尔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78章 天下之大,何止东西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18章 《燕京文艺》第41章 想着换张床吧第99章 自己的媳妇自己宠第52章 自产自销一条龙第166章 棉花胡同第136章 夸张的销量第30章 《牧马人》发表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95章 大师也这么爱钱吗第72章 你要成批评家啊第144章 到底是怎么回事第68章 小事犯迷糊,大事不糊涂第45章 你这就属于作弊了第37章 轻松拿捏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157章 《燕京文学》第170章 阿毛的邀请第157章 《燕京文学》第166章 棉花胡同第64章 被全世界孤立第160章 我是造了什么孽第178章 不够帅第156章 新作品的灵感第161章 我改了他两场戏第120章 坦白从宽第104章 已得《茶馆》七分神韵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24章 平平无奇林朝阳第65章 是他写的第124章 《父母爱情》第96章 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67章 让他见识见识社会的险恶第141章 《赖子的夏天》第52章 自产自销一条龙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35章 《人民日报》专稿报道第23章 《未名湖》顾问第31章 成了第19章 比《伤痕》好第148章 《中国文学》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69章 《梵高之死》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第194章 请了个活祖宗第43章 遍地是朋友第44章 《秋菊打官司》第161章 我改了他两场戏第85章 《十月》差点意思第59章 少说也得是个中篇吧第33章 中国出了个许灵均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124章 《父母爱情》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31章 成了第43章 遍地是朋友第152章 苦差事第19章 比《伤痕》好第113章 你们的矜持呢?第80章 1979年文坛扛鼎之作第76章 《小鞋子》的反响第5章 祖坟着了第90章 正常人的反应第96章 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第75章 脾气还怪好嘞第67章 让他见识见识社会的险恶第98章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第37章 轻松拿捏第155章 厨子里小说写得最棒的第34章 百闻不如一见第36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112章 只要你高兴第94章 陶敬法找了个好女婿第157章 《燕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