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从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

徐渭并没有直接响应苏泽的话,而是说道:“那请大都督召集南直隶各知府,问一问大家的想法。”

苏泽点头说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正该如此,那就以大都督府的名义向南直隶各府下政令,让他们赶往南京共同商议政务改革的事项。”

南直隶下本来有十四州府,不过掌控在东南手里的有十二州府,徐州和淮安府还在明廷手里。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繁华的,分别是南京附近的应天府、何心隐担任知府的苏州府,申时行担任知府的松江府,由朱明起义宗室朱聪浸担任知府的凤阳府,以及李贽暂代知府的徽州府。

其他各府倒不是不重要,只是人口不如这么几府多,商业也不如这几府发达。

苏泽从北方大胜返回,就召集南直隶的知府们开会,众人自然不敢耽误,很快就齐聚南京。

这期间,苏泽通过快船得知了自己离开北方之后,京师发生的状况。

裕王登基,京师闹出的种种幺蛾子,果然以朱明皇室的德性,隆庆登基之后京师的日子还是那么糟糕。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部分人对于隆庆的评价比较高,甚至认为如果隆庆如果能多当几年皇帝再死,大明还有中兴的可能。

而实际上隆庆这位皇帝,评价还不错的原因就是他死的早。

如果万历死的早,估计也会被捧成一代明君。

隆庆登基之后,其内廷花费比嘉靖更盛。

比如嘉靖朝已经停罢的鳌山灯会,隆庆一登基就恢复了,这么一场元宵节灯会就要耗费几万两银子。

再比如隆庆充实后宫,他继位不久就暴毙也和纵欲过度有关。

而隆庆开海和隆庆新政,很多也只是嘉靖朝政策的延续,比如海禁这件事在嘉靖末年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更何况隆庆开海专门开了漳州月港这么一个通行不方便的港口,根本不是后世认为的全面开放。

所以隆庆的这么一系列操作,都在苏泽的意料之中。

当了这么多年的裕王!登基了之后还不能享受享受吗?

这样的明廷甚至不需要专门抹黑,京师百姓自然会编排出各种谣言和笑话来攻击他们。

苏泽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东南政务改革上。

之所以这么迫切,还是因为政务上人才缺口太大了!

靠着福州水师学堂的积累,再加上苏泽靠着长宁卫的班底,军事上的人才并不缺乏。

大沽会战之后,明廷在短期内也不会继续和东南爆发大规模冲突了,军事建设只需要按照原本的速度稳步发展就行了。

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张,政务上的人才越来越缺。

就连朱聪浸这种一个月上一道公文请辞的知府,苏泽都找不到替代他的人,只能让他继续干着。

众知府齐聚在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公堂中,苏泽让人搬来一张大桌子,将会议的材料印刷出来,然后让众人坐在桌子边上议事。

环视一圈,众人状态各不一样。

申时行的状态最松弛,他所治下的松江府是全南直隶税收第一的府,松江的钞关每年上缴的商税,就抵得上福建两三个府的赋税了。

申时行工作能力非常强,普通的府衙事务他只需要半天就能处理完毕,接下来的时间他就在苏州府内巡视,他性格比较随和又擅长交际,和松江府上下关系都很好,松江府士人都称他有宰辅之才。

仅次于松江府的就是苏州府了,何心隐比起上一次见面瘦了很多,他浓浓的黑眼圈仿佛一名皓首穷经的老秀才。

何心隐在苏州府很少过问府衙的其他事务,一门心思就是编写法典,修订法典。

虽然看起来不管事,但手下官吏若是触犯法典,何心隐执法的时候也是冷酷无情的。

时人都称这两位知府,申时行以黄老家治松江,何心隐以法家治苏州。

苏泽这位妻舅李贽,原本在浙江做知县,因为政绩不错被提拔到徽州府做代理知府。

徽州府也是商业重镇,徽州商人在整个大明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李贽这些年受到新学影响,思想也逐渐成熟,他在徽州担任知府的任上,提出一系列新学的新说法。

比如李贽提倡“真我说”,认为“追求人欲”才是天理,特别反对三纲五常的伦理关系。

李贽连续写了几篇文章,《论新家庭》,《新生活》,《论婚姻》,全部都是批判婚姻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倡导妇女解放,倡导小家庭模式。

同时李贽还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蓄奴,严厉打击了徽州府内的各种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家丁,家奴和世代佃户,对收养关系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阻止大家族通过养子的方式控制人身自由。

李贽也倡导商业,认为逐利是符合人性的行为,认为商人并不比读书人低贱。

同时李贽在徽州府大规模的废除官员和读书人的特权,坚决执行苏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施政纲领。

所以李贽当政受到的非议和攻击最多,徽州府的读书人专门在《警世报》上刊登文章骂他。

而李贽这是狂儒性格,他也在《警世报》上和这些徽州读书人对喷,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最后就是朱明宗室朱聪浸了,这位就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在会议桌前战战兢兢的。

苏泽让他担任凤阳知府,算是千金买马,让明廷官员知道起义首功的待遇,对于朱聪浸的能力,苏泽没有太多的期望。

等到政务人员充足之后,自然会找个清贵的职位将他养起来。

除了这些知府之外,苏泽还将王锡爵和许国安排到了会上。

两人和申时行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故友相见的欣喜,日后这一科三鼎甲,都要在苏泽麾下效力了。

申时行也是苦笑,科举开考以来,状元榜眼探花相继造反,怕是日后也是史书上一段奇闻了。

众人都坐好了之后,徐渭主持会议说道:

“大都督召集大家开会,就是商议东南政务改革的事情。”

苏泽接过话说道:

“南直隶是东南之重,改革自然要从南直隶开始,众位都是南直隶的知府一级的官员,请大家畅所欲言吧。”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让苏泽惊讶的是,第一个发言的竟然是朱聪浸这个凤阳府知府。

朱聪浸首先说道:“大都督,属下拜读了您在京师写的《与明廷书》,觉得茅塞顿开,这篇文章当真是切中要害。”

“其中元明革命的说法,将君权天授变为主权在民,实乃一言动摇了明廷的法统所在!”

苏泽看向朱聪浸,没想到第一个说出这样话的,竟然是他这个朱明的前宗室。

苏泽的元明革命之说,恰恰是他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只不过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后半部对明廷的警告上。

朱聪浸又说道:“在山西的时候,以及在凤阳担任知府的时候,属下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明廷两百年,名臣良相也不少,为什么还是日益倾颓呢?”

“权自唯上,署吏皆从上官,下官皆从上官,臣僚皆从君上,这才是明廷腐败的病因啊。”

朱聪浸说道:“属下想要说凤阳府的一个小故事。”

他慢慢的说道:“凤阳府的府衙有署吏加上办事的衙役,足足有两百人,午时要在衙门吃一顿饭,于是属下就将这件事交给了户科的一名书吏来做,并且定下了伙食标准,每人一个月是一两银子。”

“这笔银子从俸禄中扣一半,剩余的一半则由凤阳知府衙门补贴。”

“这书吏平日里办事还算是牢靠,手脚也算是干净,可是刚刚实行了几日,普通吏员和衙役却怨声载道,将事情闹到了属下面前。”

“原来这户科的书吏,给知府衙门中的有品级官员,书办等三级以上吏员(前文,吏员分六品),全部都安排的每月四两银子的标准,而普通吏员和衙役,则是一个人一个月半钱银子。”

“因此属下的餐食中每一餐都有肉,而普通衙役顿顿只有菜吃,还不如自己买菜烧了带来吃。”

“这书吏并没有贪墨这笔银子,但是却让府衙的好政策变成了坏事,属下撤去了他这份差事,却没有惩罚他,而是在思考到底是为什么让他做出这样的事情?”

苏泽听完了朱聪浸的这个故事,立刻说道: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这书吏的权力都来自于你们这些上官,自然不用照顾普通衙役的看法了。”

朱聪浸一愣,他连忙说道:“大都督真是一语中的!正是如此!”

朱聪浸又说道:“属下在山西的时候,是朱明宗室,按照明廷的定例,每个月应该能领到禄米。”

“可我们这样的穷酸宗室,就算是挂着宗室的名头,到地方官员那边领米,也经常会被推诿扯皮,缺斤少两,甚至有时候直接被克扣。”

“而那些近支亲王,或者大宗的王爵,往往能侵占大量官田民田,该有的禄米一点也不会缺少。”

“大都督这句话,真的是道尽了明廷问题的症结所在。”

苏泽问道:“那凤阳府衙午餐的问题,朱知府是如何解决的呢?”

朱聪浸说道:“所以起来也简单,凤阳府城内酒楼也多,我就让府衙各房的吏员和衙役们推出代表,然后让凤阳府城内的酒楼按照日餐的标准送菜,最后选出一家物美价廉的出来,如今府衙上下都对午餐很满意。”

苏泽惊讶的看向这个因为起义首功而成为知府的朱明宗室,他宽厚的脸就像是普通农夫,没想到竟然能想出这样的方法。

朱聪浸又说道:“后来读了大都督的《与明廷书》,属下更是觉得茅塞顿开,悟出了一番道理。”

“明廷的问题,在于君臣都认为君权天授,正是因为君权天授,所以才有一切唯君上的说法。”

“而明廷各级官员,想要升迁也只需要上级满意,自然心中没有百姓。”

“所有人只要伺候好上级就行,官场也就成了虎斗场,成了豺狼窝,才有了明廷那么多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才有了那么多为虎作伥的胥吏衙役。”

“大都督说的,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权力来自于上,那就只需要唯上就行了。”

众人全部都沉默了。

何心隐有些担忧的看向苏泽。

苏泽直接鼓掌起来:“朱知府此言,真乃吾之知音也!”

苏泽说道:“朱知府的做法,就是从君权天授改成主权在民,由府衙吃饭的人推举出评价的人,由他们决定菜式和口味,这个方法妙!”

但是苏泽说完,李贽突然说道:

“大都督,主权在民是没错,可是这民,又怎么能用一个字概括之呢?”

“凤阳府衙的官吏衙役们吃饭,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要用少的钱吃上好吃的饭菜。”

“但是在治政的时候,民可是多种多样的。”

“富商是民,农夫是民,工坊雇工是民,他们的想法千差地别,所求也完全不一样。”

“就算是雇工,属下也见过各种各样的。”

“比如徽州府的墨工,徽墨天下出名,墨工多是家族传承或者师徒相承,有知名的制墨师傅,所制作的徽墨比黄金还贵。”

“但是近些日子,徽州府有工匠发明了新的制墨工艺,不需要和以前那样取灯灰为原料,而是改进工艺直接用煤灰大量制作墨灰,再用便宜药材批量制造,徽墨的价格也下来很多,虽不如传统徽墨那么字迹弥久,墨香清远,但是也足够便宜,让很多百姓也用得起。”

“那些制作传统徽墨的工匠们就联合起来,到府衙状告,要求那些用新法制墨的工坊产的墨,不能冠以徽墨的名头。”

在场众人先是一笑,紧接着也思考起来。

在苏州府和松江府,也有过传统织工要烧毁工坊织布机的事情发生过。

李贽说道:“主权在民,这民到底是哪个民?要如何平衡各个民的需求呢?”

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152章 飞翔的荷兰人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251章 发钞第398章 你的方案还是太保守了!第219章 关中大地震第604章 山东“大捷”第161章 连环巴掌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005章 破浪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682章 最后一战第524章 连根拔起第94章 节妇苦,织布事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547章 破蜀道第563章 休沐和时间第87章 民心即是天命第038章 入编捷径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051章 邸报消息(加更,晚上还有)第636章 西安战云第535章 伐蜀准备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040章 蓝色被动(晚上还有)第492章 新的背刺推一本朋友的书第648章 李如彘隐忍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015章 朝堂一纸风第464章 驾崩第232章 倭寇再临(卷末,求票!)第330章 大都督让我给您带句话第622章 果然草台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389章 武昌易帜第173章 案首088章屏蔽了第471章 蛮夷也,不辩经第214章 成圣的路第83章 练铳兵第506章 发展不平衡矛盾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548章 城市与乡村第81章 肝技能忙(上架求首订)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346章 一顿操作猛如虎第311章 从“贼”第301章 无间道,何心隐倒严第031章 大明特色:阳奉阴违第022章 亩产第625章 三本书第364章 三经新注第574章 欧陆来信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四卷总结第454章 战争史的新一页第501章 苏泽的预测第018章 船坞第564章 怎么交税?第653章 滚雪球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334章 钻膛炮第361章 留下的伏笔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122章 鞋带定理,买文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第290章 庙算之道第551章 李春芳倒台第679章 雨将军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033章 晒盐第646章 兰州第602章 干嘛嘛不成第480章 让草原再次伟大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651章 新火枪第84章 射击技能第511章 进攻学说第335章 火器制造技能,突破(恢复更新,求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022章 亩产第019章 科举技能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496章 未曾开发的宝库第220章 走哪条道?第291章 戚家军,伏子第475章 武昌和荥阳第487章 道德洼地优势第180章 写皇叔的督学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287章 放弃劝谏情结,尊重大明命运(卷末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
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152章 飞翔的荷兰人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251章 发钞第398章 你的方案还是太保守了!第219章 关中大地震第604章 山东“大捷”第161章 连环巴掌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005章 破浪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682章 最后一战第524章 连根拔起第94章 节妇苦,织布事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547章 破蜀道第563章 休沐和时间第87章 民心即是天命第038章 入编捷径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051章 邸报消息(加更,晚上还有)第636章 西安战云第535章 伐蜀准备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040章 蓝色被动(晚上还有)第492章 新的背刺推一本朋友的书第648章 李如彘隐忍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015章 朝堂一纸风第464章 驾崩第232章 倭寇再临(卷末,求票!)第330章 大都督让我给您带句话第622章 果然草台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389章 武昌易帜第173章 案首088章屏蔽了第471章 蛮夷也,不辩经第214章 成圣的路第83章 练铳兵第506章 发展不平衡矛盾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548章 城市与乡村第81章 肝技能忙(上架求首订)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346章 一顿操作猛如虎第311章 从“贼”第301章 无间道,何心隐倒严第031章 大明特色:阳奉阴违第022章 亩产第625章 三本书第364章 三经新注第574章 欧陆来信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四卷总结第454章 战争史的新一页第501章 苏泽的预测第018章 船坞第564章 怎么交税?第653章 滚雪球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334章 钻膛炮第361章 留下的伏笔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122章 鞋带定理,买文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第290章 庙算之道第551章 李春芳倒台第679章 雨将军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033章 晒盐第646章 兰州第602章 干嘛嘛不成第480章 让草原再次伟大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651章 新火枪第84章 射击技能第511章 进攻学说第335章 火器制造技能,突破(恢复更新,求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022章 亩产第019章 科举技能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496章 未曾开发的宝库第220章 走哪条道?第291章 戚家军,伏子第475章 武昌和荥阳第487章 道德洼地优势第180章 写皇叔的督学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287章 放弃劝谏情结,尊重大明命运(卷末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