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知识点

现代汉语下册

第一节 语法概说

1.语法: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有两 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即语法学,它 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2.语法的性质: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

3.语法单位: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组合成词、单独成词;

词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构成短语、句子,部 分加上句调单独成句;

短语语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无句调的一组词,大部分加 上句调成句;

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句法成分: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指由词逐层组装成的短语或句子 里的词类系别。包括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 状语、补语、中心语8类。

第二节 词类(实词)

1.词类: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2.划分词类的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a.词在语句里充当句 法成分的能力b.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 词的形态(构形形态如重叠、构词形态如加词缀) 和意义(语法意义)是参考依据。

3.名词:语法意义:表示人和事物、时间、处所、方位

语法特征:a.常作主语、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不 能作补语;

b.前面一般能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 加副词;

c.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 称谓及其他少数词(妈妈、星星)是构词的语 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d.单复数同形,在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名 词(和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朋友们)。

“们”的语法意义:a.加“们”之后不能再受表示确定数目的 词语修饰;

b.指人的专名加“们”增加“之类、之流” 的意思;

c.指物名词加“们”是拟人的用法;

d.“们”还具有表示“定指”的语用意义。

时间名词能作主语、宾语、定语,还常作状语,表示事情发 生的时间(他昨天来了)。

4.动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

语法特征:a.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b.能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 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前加 程度副词(很怕、很应该);

c.多数可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d.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 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AA式想想、 ABAB式研究研究、AAB式散散步)。

判断动词“是”:意义关系: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作家);

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这孩子是双眼皮);

c.表示事物的存在(遍地是牛羊)

副词“是”:常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表 示肯定(他是走了),一般重读, 不重读时与句末语气词“的” , 表一般的肯定(她是卖粽子的)

能愿动词:a.可作谓语、状语(可以走);

b.至少可以放进“不~不”、“~不~”格式之一。

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

表必要:要、应、应该、应当

表意愿:肯、敢、要、愿、愿意

趋向动词: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移动方向或动作、 属性演变的趋势,意义更虚化(好起来)

5.形容词:语法意义:表示性质、状态等,分为性质形容词(软、聪 明)、状态形容词(水灵灵、雪白)、不定 量形容词(多、少、全)

语法特征:a.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直接 修饰名词(太阳红~红太阳);少数性质形容 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通常加“地” 或重叠)(快走、慢慢说);部分能作补语(看 清楚);

b.不带宾语,但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 动词,作动词时带宾语(端正态度)

c.性质形容词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很简 单);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因表情态)和状 态形容词(因本身带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 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d.有些性质形容词课可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 加深或适中,重叠后不能前加副词“很”(单 音节:AA早早、AA的长长的、AA儿慢慢儿; 双音节:AABB(的/儿)清清楚楚、A里AB 仅限于有贬义的形容词以加强贬义色彩(马 里马虎));

e.有些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 其他词缀(红彤彤,灰不溜秋),不能加很;

.f状态形容词(雪白)本身已表示特定状态和 程度,且程度较深,不用加“很”或重叠; 但可以作词的重复,表示强调,属于修辞的 反复格(雪白雪白的)

6.比较动词与形容词:同:常作谓语;能受“不”修饰;部分能重叠; 能以肯定否定重叠形式提问(V不V);

异:动词能带宾语或不能带宾语同时不受程度 副词修饰;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而不 能带宾语。

7.区别词:语法意义: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属性往往有对立性质,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

语法特征:a.能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西式 服装);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男 的);

b.不能单独作谓、主、宾,组成“的” 字短语或联合短语或成双对比后可作主、谓、 宾(西式的比较贵,他不男不女);

c.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非正式 会谈)。

8.比较形容词和区别词:同:作定语

异:形容词可以作谓语、补语、状语,可以 前加“不”和程度副词“很”;区别词则 不能。

9.数词:语法意义: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可以组成表示倍数、分 数、概数的短语,表示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序数词表示次序先后,一般是基数前加“第、初”, 或者用甲乙、子丑来表示。

语法特征:a.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做句法成 分(走一趟);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基数词 不 能单独作句法成分,限于数学计算时或文言格式 (二加八等于十、三头六臂);

b.数量短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c.“俩、仨”是数量短语的合称,不是数词,不 能再加量词;

d.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分数既可以表 示数目的增加,也可表示减少。

10.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的条件:

A.名词:a.表示成对、集体的集合名词(三姐妹、十万大军);

b.由相同性质的个体构成的整体概念(四小龙、五壮士);

B.数词:a.限于“一”(下一阶段);

b.表示序数(三楼);

c.以位数“百、千、万、亿”等收尾(十万大军);

11.量词:语法意义:表示计算单位,分为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计 算单位)(一个人)和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 发生的时间总量)(看三次)

语法特征:a.总是出现在数词后,组成数量短语作定状补;

b.单音量词大多可以重叠(一A一A、一AA), 重叠后单独充当定(表示数量多)状(表示按次 序进行)主(表示每一)谓,不能作补宾;不限 于“一”,表示方式,作状语(三架三架地飞过);

c.有时单独作句法成分。(我想有个家),限于省略 “一”;在指示代词后,构成指量短语(这本);

d.量词与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 习惯。

12.副词:语法意义:常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频率、处所、肯定否定、情态方 式、语气等。

语法特征:a.作状语;程度副词“很、极”可作补语(好 得很、好极了);

b.一般不能单说,仅“不、没有、也许、有点 儿”等在省略句中可单说;

c.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越说越快);

13.比较副词和形容词:形容词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又能作定语、 补语,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独立成句,反之是 副词。

14.代词:语法意义:代替、指示作用,可代替词、短语、句子,分 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语法特征:a.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和其他代词;

b.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和事物;

c.疑问代词用来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 问(反问句);有任指(表示任何人和事物, 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无例外)(哪儿都不想去) 和虚指(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 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好像在哪儿见过 他)两种引申用法;转述别人说的话时,重叠 用指代不必或不愿具体说明的对象(谁谁谁迷 上了种棉花);“什么”用来表示列举未尽之意, 并列名词短语加“的”(车厢里堆满了鸡鸭鲜 鱼什么的)。

15.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可以作状(后加“地、一 声”)、定、谓、补、独立语,也可单独成句;不受程度副 词修饰,不能前加否定副词。

16.叹词: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独立性强,常作感叹语(独立成 分),也可单独成句;写法不固定。

第三节 词类(虚词)

1.虚词的共同特点:a.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b.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c.不能重叠

d.都是封闭的类(成员固定)

e.是定位的

2.介词:语法意义:起标记作用;后加实词或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修 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 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介词短语常作状语,少数可以作补语(修饰、补充谓词性词 语)和定语(后面必须加“的”)

3.比较动词和介词:动词能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能加动态助词或 者重叠;反之是介词。

4.连词:语法意义: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 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和”类连词(和、跟、同、与、及、以及)表示联合关系, 联合名词性词语;

“而、而且”连接谓词性词语和分句,表示意思更进一层(转 折、并列、递进、目的);

“并、并且”连接动词性词语和分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或、或者”连接各类词语,表示选择关系。

5.比较连词和介词:连词连接对象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不可以添加 状语,可以省略或换成顿号,功能相同,不可以 放在句首;介词与之相反。

6.助词:语法意义: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

结构助词:的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红的花);

b.构成“的”字短语,表示概括意义/类别意义;

c.附着在联合短语后面,表示列举未尽(丝巾、 衬衣什么的)

地(状语后面)、得(补语前面)

动态助词:着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 持续;

了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过动词、形容词后,表示曾经发生的动作或曾经 具有这样的性状;

看重叠动词或动词短语后表示尝试(试试看);

的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我昨天 进的城);

来着用在句末,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过的事情(昨 天你干什么来着)。

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 示比喻,比况短语常跟动词“好像”配合使用。

其它助词:所a.用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b.组成“被……所”“为……所”表被动。

给紧靠在动词前,表示被动态,口语色彩较浓;

连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前面,“连…… 也/都/还……”,表示隐含比较。

7.语气词:语法意义:表示语气,在句子末尾或句中主语、状语之后; 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

语法特征:a.附着性强,能附着在全句或句中词语之后;

b.常跟句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有的语气词可 以表达多种语气(啊),有的语气可用多个语 气词表达,内部有细微差别(陈述语气);

基本语气词:第一层 的 表示情况本来如此 陈述

第二层 了 表示新情况的出现, 陈祈

成句煞尾作用

第三层 呢 指明事实不容置疑, 陈疑

略带夸张或表疑问

吧 表示猜度或商量口气 陈疑祈

吗 表示疑问 疑

啊 使语气舒缓,增加 感疑祈陈

感**彩

8.了:动态助词:放于句中、谓词后,表动作性状完成(看了三本书);

语气词:放于句尾、体词后(名数量人称代词),表示新情况的 实现(看了三本书了)。

9. 啊:叹词:放于句首,做独立语或独立成分(啊,你说的是他啊!)

语气词:放于句中(停顿)句末(语气),不作句法成分(她 啊,就是这样一个人)

10.是……的:结构助词:后面可以加名词,不可以省略,否定词加 于“是”前,“是”是判断动词(他是买菜 的(人)。);

语气词:后面不可以加名词,可以省略,否定词加于“是” 前,“是”是副词(他是回来的。)

11.的:结构助词:定中短语;“的”字短语;附着在联合短语后;

动态助词: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时间(去年上的大学);

语气词:在句末,加强肯定意义(这是不可能的)

第四节 短语

1.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直接组合的主要靠语序, 非直接组合的主要靠虚词。

2.短语的分类:a.构成要素是否凝固:固定短语,临时短语/非固定短语

b.意义:单义短语、多义短语;

c.成句能力:自由短语(能加句调独立成句)不自由 短语/黏着短语(反之);

d.层次:一层短语(简单短语)、多层短语(复杂短语)

3.短语的结构类型:

基本类型:主谓;动宾;偏正(定中和状中);中补;联合

其他类型:a.连谓短语:多项谓词性成分连用成分之间无语音停顿, 不用任何关联词语(看着心烦),表示的关系:先后(上 山采药)、方式和目的、一个是另一个的方式;

b.兼语短语:前一动语的宾语作后一谓语的主语(有人 不赞成、称老李为球迷);

c.同位短语:前项和后项的词语不同,所指是同一事物, 又叫复指短语(首都北京);

d.方位短语: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表 示处所、范围和时间,具有名词性(大门外、水底);表 示处所的方位短语与定中短语用能否插入“的”来鉴定 (桌子上面,定中);

e.量词短语:数词(数量短语)/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指 量短语)+量词;

f.介词短语:介词+名词等,常修饰谓词,标明动作的工具、 方式、因果、施事、受事、对象等;

g.助词短语:“的”字短语:实词或短语+的,指称人或事 物,名词性短语,作主、宾;

比况短语:名词等+比况助词(似的、一样、 一般),表示比喻、推测,形 容词性短语,作定状补;

“所”字短语:所+动,指称动作所支配或关 涉的对象,名词性短语

4.短语的功能类:名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 短语)

5.造成多义短语的原因:

A.词汇多义(多义词)(房间没有锁);

B.语用多义(语音停顿、重音等不同)(外面睡不好);

C.句法多义:a.结构关系不同(学习文件);

b.结构层次不同(我们三个一组);

c.组合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对于厂长的意见);

d.语义组合情况不同:语义关系不同(鸡不吃了); 语义指向不同(吃完了饭);

6.分化多义的方法:a.口语中利用语音条件;

b.利用句法手段:层次分析法、交换分析法(交 换结构类型和语序、增添实词或 虚词、变换词语);

c.补充语境法

第五节 句法成分

1.主语:构成材料:分为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词语充当,名、数、名 词性代词、名词性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和谓词 性主语(谓词性词语充当,动、形、谓词性代词、 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表示 动作、性状或事情);

语义类型:a.施事主语:施事+动作;施事主语句即主动句;

b.受事主语:受事+动作;受事主语句即被动句;

c.中性主语:又叫非施非受主语,表示工具、原 因、目的、处所等。

2.关于主语、施事、话题:

句子结构:语法结构(主语、谓语),语义结构(施事、受事),功 能结构(话题、说明)

主语:属句法层面,是指称词与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术语;

施事:属语义层面,是指称词与词的语义结构关系的术语;

话题:属语用层面,是指称词的表达功能的术语,是句子叙述的起 点,体现说话人所关心的方面,是听、说双方已知的旧的信 息,能显示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三者可以完全重合、部分重合、完全不重合。

3.谓语的构成材料:常由谓词性词语(动、形、主谓短语)充当,名 词性词语一定条件下可作谓语(名词谓语句)

4.动语的构成材料:常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作动语:存现句(台 上||坐着|主席团),不及物动词+补语(中补短语 带宾语)(飞机||冲上了|云霄),形容词+补语(中 补短语带宾语,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去年] 这个村||热死了|两个人)

5.宾语:构成材料: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仅出现在能带谓词 性词语的动语后);

语义类型: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中性宾语(表示结果、处 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等)

6.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表建议、主张;表准许、禁止;表感知义、 心理活动;表对待处理义;表动作开始、 持续、终止义;表存在(有、没有)。

7.定语:含义:名词性偏正短语中,中心语前的附加成分;

构成材料:实词或短语;

语义类别:限制性定语(多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区别 词充当)和描述性定语(多用状态形容词、性质 形容词的重叠式、拟声词)

8.语义指向:狭义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和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

广义除狭义外,还包括语义所指,即代词(第三人称代 词和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关系,以及空语类 (有语义内容而无语义形式)与名词成分之间的同指关系。

9.状语:构成材料:副词(唯状性),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 形容词(特别是表状态的形容词)、介词短语、量 词短语、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

语义类别:限制性和描写性

10.补语:构成材料: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 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 明性状的程度;

结果补语:常用形容词,少数用动词或动词短语;中心语和 补语之间不得插入其他成分;语义指向中心语、 主语或宾语;

程度补语:形容词/心理动词+(得)+程度副词(很、极)/ 虚义的动词(透、慌、死、坏、多等)(表示达到 极点或很高程度)/数量短语(一些、一点)(表 示很轻的程度);

情态补语:动词/少数形容词+得/得个+谓词性词语,表示由 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情态;

趋向补语:动词/形容词+趋向动词,无“得”,表示事物随动 作而移动的方向或某种抽象的引申意义;

数量补语:a.动量补语: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表示动作 发生的次数;

b.时量补语:表时间的量词和加数词组成的数量 短语或“数量名”短语充当,表示动 作持续的时间即时量、时段;

时地补语(介词补语):动词+介词短语,表示动作发生、终止 的时间和处所;

可能补语:“得、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这东西晒 得晒不得?);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 插入“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 不可能实现(拿得出来,拿不出来);

11.先补后宾是大量的、无条件的位次,先宾后补或宾语居中是有条 件的有限制的。

12.中心语:定语中心语: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词性词语亦可;

状语中心语:常由五种谓词性词语充当;

补语中心语: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词性短语亦可;

13.独立语:含义:句子中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或句 法成分无结构关系,即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表 达上有作用的成分的未配对成分的独立成分;

特点:由实词或短语充当;结构上不与其他片段发生组合 关系即不具语法关系;位置较灵活;有多方面的表 意作用,主要是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情绪和态度;

标记符号:ΔΔΔΔ

分类:a.插入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口气(十分明显);

表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我看、算起来)

表示消息来源(据说);

引起对方注意(你看);

表示总括性的意义(总之);

表示注释、补充、举例(也就是、包括);

表示对话语的附带说明(严格说来);

b.称呼语:呼唤对方,引起注意(大师傅);

c.感叹语:用叹词表示感情的呼声(啊呀,);

d.拟声语:拟声词构成,模拟事物的声音,给人以 真实感,以加强表达效果(砰砰)。

第六节 单句

1.句子分类:

语气类(句类):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

结构类(句型):A.单句:a.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肩膀||磨破了); 形容词谓语句(海风||特别凉爽); 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六);

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作谓语);

b.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上课了);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对!糟糕)

名词性非主谓句(好球!);

叹词句(啊!喂!);

拟声词句(轰!哗哗!)

B.复句

2.名词语作谓语的条件:a.只能是肯定句;b.只能是短句;c.一般只能 是口语形式;d.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 年龄、容貌、数量等的口语短句。

3.主谓谓语句的分类(据全句主语(大主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小主语)是施事或受事及其关系划分):

a.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语义关系:受事||施事—动作(这 件事||大家都赞成。);

b.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语义关系:施事||受事—动作(他 ||什么酒都尝过。);

c.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他||一向态度和蔼。);

d.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这孩子,||我也疼他。);

e.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大主语若加上介 词,就变成句首状语了(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

4.动词性非主谓句通常用来说明自然现象、生活情况、祈望,有的是 口号、兼语句(禁止吸烟!有个小村子叫王家庄。)

5.常用句式(主谓句的动词谓语句):

A.“把”字句:含义: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 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特点:a.动词后常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单独出现, 尤其是单音节动词;通常后有补、宾、动态 助词,或动词的重叠式(把茶喝了,把情况 谈谈);或动词前有状语(别把脏水到处泼); 但若动词是动补型双音节词,可以单独出现 (不要把直线延长);

b.“把”的宾语在意念上一般是有定的、已知 的人或事物,因此前常有“这、那”一类修 饰词(把那枝铅笔带上);如果用无定的、 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不能把 真理看成谬误);

c.谓语动词一般有处置性即动词对受事有积极 影响,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 趋向动词和“有、没有”不能拿来作谓语动词; 无处置性的动词较少见(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d.“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 否定词,这些词必须位于“把”前,但熟语性 句子有例外(怎能把人不当人呢?)。

B.“被”字句:

含义: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 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语用作用:表示受事主语的“被处置”,被处置的结果多数带 有遭受、不如意的语用色彩,少数是如意和中性的;

构成和应用条件:a.动词一般有处置性,后多有补语或别的成 分;若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必有能愿 动词、时间词语等状语(自行车叫我弟弟 骑<走>了。);

b.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这本书 被他撕破了。);

c.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放 于“被”前;

“被”字句的主语表示受事,也有表间接受事的(他家被黄鼠 狼叼走了两只小鸡。)

C.连谓句:含义: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语义关系:a.表前后发生的动作(她取了笔记本走了); b.表方式和目的的关系(表扬先进树榜样); c.前一动作表方式(她低着头沉思往事);

d.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件事(站着不动);

e.后一性状表前一动作结果(听了很高兴); f.表因果关系(他看书看累了);

g.条件和行为的关系(有资格谈恋爱); D.兼语句:a.使令式: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 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 号召等(老师鼓励学生学好功课。);

b.爱恨式:前一动词表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 词,由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谓词有 因果关系(我感谢你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c.选定式:选聘/称/说……为/做/当/是(大家选他当代表); d.“有”字式:前一动词“有、轮”等表领有或存在等 (是谁找我啊?);

E.双宾句:含义: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前一一般指人 (指人宾语、近宾语),后一一般指物或事情(指 物宾语、远宾语);

特点:a. 动词要有“给出、取进、询问、称说”等意义; b.近宾语一般指人,靠近动词,中间无语音间歇, 常由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一般指事物,也可 指人,远离动词,前可以有语音间歇或逗号,一 般较复杂,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

c.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用介词将指物宾 语提前)(大家叫她祥林嫂—大家把她叫祥林嫂);

F.存现句:含义: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 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分为前(处所段)中(动 作段)后(存现宾语段);

分类:a.存在句:表何处存在何人或何物(山上有个庙); b.出现句:表示何处出现何物(他的脸上透出一丝 笑意);

c.消失句:何处消失了何物(昨天村里死了牛); G.比较句:a.“比”字句:有“比”字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表 示甲乙两物或两事在数量、性质、程度 的差别,又叫差别句;

b.“没”字比较句和“不如”比较句:无肯定式(甲不 如乙好);

C.“和”字比较句:常用“一样”(他的意思与你不同)

6.变式句:a.省略句:对话省;因上下文而省;

b.倒装句:主谓倒装(怎么了,你?);

定语、状语后置(我看了本小说,长篇的);

7.句类:A.陈述句

B.疑问句:a.是非问:结构像陈述句,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 气词“吗、吧”等(不用“呢”);回答 是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用“是、 对、嗯”或“不、没有”或点头、摇头;

b.特指问:用疑问代词(谁、什么、怎样)和由它 组成的短语(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 来表明疑问点;就疑问点做出答复;句子 往往用升调;

c.选择问:复句结构,用“或、或者、是……还是” 连接分句,常用语气词“呢、啊”;

d.正反问:单句,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 列的格式构成:V不V,V不,后加“是 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等;

“呢”字问句:无疑问代词和疑问结构,但可以在中 间补出来(你呢?);

反问句(反诘问句):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

C.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

两类:命令、禁止(一般具有强制性,口气强硬坚决; 常无主语,结构简单,语调急降且短促,不大 用语气词);

请求、劝阻(包括请求、敦促、商请、建议和 劝阻等;请求时多用肯定句加上语气词“吧、 啊”;劝阻时多用否定句,常用“甭、不要、不 用、别”等加上语气词“了、啊”);

请求或敦促时,宜于用动词的重叠形式和敬词“请”, 常出现主语(您请坐);

D.感叹句: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表示快乐、惊讶、悲哀、 愤怒、厌恶、恐惧等感情,降语调;

8.不影响句型的因素:a.语气词的有无;b.倒装与否;c.省略与否;

d.独立成分的有无;

9.单句与短语的区别:a.句子有特定的语气、语调,可分为陈述句、 疑问句等;短语则没有;

b.短语有主、状、谓、补、定、宾等八个成分; 句子除此之外还有独立语这种语用成分;

c.句子有成分的倒装和省略,有倒装句、省略句; 短语则无;

d.句子有表述性;短语则无;

所以句子是语言运用单位,是动态单位;短语是造句备用单位,是 静态单位。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错误

1.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 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小米含蛋白质及维生素B丰富); 定状补与中心语搭配不当(我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 来、看不惯的同志)。

2.残缺和多余:成分残缺:主语残缺:滥用介词或“介词……方位词”, 暗中更换主语;

谓语残缺:说了主语,谓语未完又另起头,

缺少谓语中心语;

宾语残缺;

定状补缺少或不完整;

成分多余:主语有多余成分(他的成长与发展);

谓语有多余成分;宾语有多余成分;

定语多余;状语多余;

3.语序不当: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里屋北院上房—北院上房里屋); 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 状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句中状语错放在句首状语位置;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两种说法混杂;前后牵连。

第八节 复句

1.复句:含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 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

特点:a.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

b.分句结构相对独立,互不包含;

c.分句句义上互相依存关联即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d.一个复句只有一个统一的句调,句末才有一个终止 性停顿。

2.复句的意义类型:

联合复句:并列复句:有时A,有时B;不是A,而是B;是A, 不是B;而是……

顺承复句:一A就B;于是;继而;终于……

解说复句:即,;就是说……

选择复句:不是A,就是B;要么A,要么B;要不A, 要不B;宁可(宁、宁肯、宁愿)A,也不(决 不、不)B……

递进复句:何况;况且;尚且A,何况(更不用说、还) B;别说(慢说、不要说)A,连(就是)B; 反而……

偏正复句:条件复句:只要(只需、一旦)A,就(都、便、总)B; 才;要不然……

假设复句:那;那么;就;便;则;的话;再A,也B……

因果复句:既然;由于(因为、因)A,所以(才、就、 便、故、于是)B……

目的复句:以;以便;免得;省得……

转折复句:虽然(虽是、虽说、尽管)A,但是(可是、 然而、而、却)B;只是;不过;倒……

3.复句的结构类型:多重复句;

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不……不;非……不; 不……也;再……也;一……就;再; 才;都;又;就;也;因为)

第0029章第0029章第0024章第0046章第0122章第0122章第0053章第0104章第0054章第0114章第0030章第0039章第0088章第0119章第0019章第0080章第0087章当代文学资料(一)第0109章第0117章第0016章第0024章第0044章第0011章第0094章第0080章第0033章第0095章第0029章现代汉语知识点第0014章第0094章第0028章第0122章第0077章第0010章第0063章第0045章第0088章第0041章第0043章第0065章第0104章第0016章第0101章第0036章第0099章第0118章第0114章第0024章第0077章第0071章第0015章第0112章第0022章第0096章第0017章第0110章第0074章第0013章第0061章第0022章第0120章当代文学资料(一)第0069章第0020章第0119章第0099章第0066章第0034章第0056章第0086章第0052章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0019章第0095章第0093章第0029章第0062章第0079章第0081章第0073章第0027章第0121章第0074章第0060章古代文学资料(二)第0067章第0011章第0027章第0060章第0106章第0089章第0026章第0058章第0057章第0084章第0115章第0041章第0036章
第0029章第0029章第0024章第0046章第0122章第0122章第0053章第0104章第0054章第0114章第0030章第0039章第0088章第0119章第0019章第0080章第0087章当代文学资料(一)第0109章第0117章第0016章第0024章第0044章第0011章第0094章第0080章第0033章第0095章第0029章现代汉语知识点第0014章第0094章第0028章第0122章第0077章第0010章第0063章第0045章第0088章第0041章第0043章第0065章第0104章第0016章第0101章第0036章第0099章第0118章第0114章第0024章第0077章第0071章第0015章第0112章第0022章第0096章第0017章第0110章第0074章第0013章第0061章第0022章第0120章当代文学资料(一)第0069章第0020章第0119章第0099章第0066章第0034章第0056章第0086章第0052章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0019章第0095章第0093章第0029章第0062章第0079章第0081章第0073章第0027章第0121章第0074章第0060章古代文学资料(二)第0067章第0011章第0027章第0060章第0106章第0089章第0026章第0058章第0057章第0084章第0115章第0041章第00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