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艰难的第一步(下)

第779章 艰难的第一步(下)

在场的这些被刘钰视作大顺未来希望的这群人,此时并没有想这么多。

他们主观上,既不会关注天朝的未来,也不会关注下南洋对将来的影响,当然也不会在乎所谓的海外市场,以及由外而内诱发的改变天下的力量。

主观上毫不在乎。

他们只关心钱。能赚多少钱。

对于投资南洋贸易到底每年能分到多少年息,他们内心其实也没底。

这时候刘钰在那里看似淡然地喝着茶,这些人也和刘钰算是熟悉了,并不忌讳,一桌桌的人讨论起来。

刘钰按照土地的收益,来计算这些人内心能接受的回报率。

这些人却没有过多的考虑土地问题。

因为,大顺囤积土地确实赚钱。

但是……

大顺内部割裂的经济基础,使得囤地也不简单。

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但是土地一旦超过了二三百亩之后,想从这些拥有二三百亩土地的人手里买地,就很难了。

人家基本上不会卖。

而为数不多的小农,他们确实会破产、确实有时候缺钱不得不卖地。

然而,他们的地又不是连成一片的。这家卖个三分地、那家卖个五分地,一小块一小块的。

囤地也不是不能囤,但是东边一小块、西边一小块,管起来麻烦不说,只说手里这么多的银子是否能一次性买那么多银子的土地?

如果不能,这些银子本身就是死的。

大片的土地、田庄之类的,拥有者自己手里也并不缺钱,在土地回报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在大地主、大田庄所有者没有破产之虞的情况下,也很难买到手。

这就好比手里的一万两白银,理论上,全部买地,每年40%的回报率,能赚四千两。

可是,现实里,可能这一万两白银,却只有三千两银子的土地卖。剩下的七千两,只是理论上买地的回报率更高。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下,使得他们并没有如刘钰所担忧的那样,准备张口就来个至少20%的回报率。

林允文更是和一桌上的人谈到了另一个问题。

“如今朝廷每年赈济救灾的钱,越发多了。朝廷手里有钱,这赈灾也就能多花了。”

“加之如今海运昌盛,从辽东到广东,船只往来,若走黑水洋,月内即到。”

“即便遇到天灾,倭国的米、辽东的麦、暹罗的米,皆可转运。这几年米价很是稳定,甚至一些地方的米价因着南洋米的进入而日贱。加之天灾朝廷以米赈灾,寻常人家若非万不得已,也难将土地售卖。”

“加之在这里买地不很好买,大部分土地都已阡陌相连轮不到我们了。剩下的,便是小块小块的,也不甚有什么滋味。”

“若是日后朝廷从南洋赚到了钱,我看若遭了灾,各地的蠲免怕也多起来。这倒是不可不考虑。”

他说的,也正是大顺南方的一些现实。

南洋是产米地,而且大米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

伴随着人口渐多,朝廷对大米多采取免税的政策。

加之松江等地的海关,管理日严,克扣勒索之类的事虽也有,但终究和以前相比少了许多。

海运的低成本、航海术的进步,使得大顺终于有了“河西荒、则移河东之粮”的能力。

虽然大顺这边赈灾,基本上就是上面拨十两,层层贪污、克扣之后,真正到饥民手里的,也就一两。

但是。

内地地区,交通运输不便;沿海地区,大顺海运逐渐进步。这就导致了同样是十两银子剩一两,但是内地地区要买高价米粮;而沿海地区,可以买便宜的暹罗米辽东麦。

同样的被克扣贪污只剩下一两的银子,赈灾效果可就差远去了。

再因着大顺特殊的“以史为鉴”,尤其是对明末之事的深刻记忆,使得大顺在赈灾上还是稍微舍得花钱的。

这几年也没什么大灾,自从刘钰去日本“雪中送炭”的那场波及日本和中国东部的大灾之后,大顺也没有出现过超大规模的饥荒。

基本上算是风调雨顺的几年,而且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一些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卖了经济作物再用钱买暹罗米、辽东麦吃。

即便仅限于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可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就是不可逆转的。

加之那些施行海运漕米的省份,也省去了许多运输漕米的徭役。百姓不怕税,却怕役,税最多破产、役却能倾家荡产。

总的来看,大顺航海术的进步,海运兴起的现实,以及即将对南洋全面控制的局势,似乎让很多问题可以暂时压制住。

在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松江等地的资本,也是过剩的。

不管是放高利贷、开当铺、买地等,其实早已经饱和。

不是不赚钱,而是放贷的、开当铺的、或者买地的,能干的早就干了,没有什么太大的扩容的空间了。

就类似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谁都知道,若能投股荷兰东印度公司,拿18%的年息,好得很。但问题是,你没机会挤进去。

大量富集的资本,在松江府,也处在这样一种微妙的过剩状态。

说松江的这些人,是新兴阶层,并不是说他们是大顺这个时代才出现的。

在大顺之前,这种做买卖的豪商、搞走私贸易的大商人,便有不少。

但明末时候,即便是海贼王郑芝龙,思维方式依旧是“招安、买地、囤地、衣锦还乡、子孙国子监读书、宗族兴盛”。

可这几年,伴随着各种股份制公司的兴起、伴随着对日贸易的高额利润、伴随着大顺朝廷对商人居然也表现出一种似乎要讲道理的样子。

这些身份和前朝那些豪商差不多的人,思维方式渐渐出现了变化。

他们也买地。

但一般就是买个千八百亩的,做一旦投资失败之后的子孙基业。

剩余的钱,则是尽可能找一些投资方向,赚取商业的股息。

人还是那群人,可随着经济基础的逐渐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也渐渐变动。就像是二百年前的荷兰、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国,也有过这样的一个类似的阶段,行为惯性慢慢转变的阶段。

加之大量的资本富集,高回报率的诸如囤地放高利贷之类没有多少扩容空间,使得这些人对于此番下南洋的股息回报率期待,并没有刘钰担忧的那么高。

他们逐渐意识到了,钱动起来才是钱。不动起来,就是一堆放在库房、地窖里的银子,不会减少,但也不会增加。

这种意识,便是将手里的银子,逐渐看成资本的过程。

银子还是那些银子。

动起来后,便成了资产者手里的资本;不动起来,那就是地主家地窖里的银堆。

一众人讨论之后,有人便道:“鲸侯所言的回报率,自是扣除了驻军、缉私所需费用的。”

“只说这驻军的钱,该不该咱们花,这事儿虽值得讨论。但若是这回报率早已扣除,对咱们来说也就只能是值得嘴上论一论了,并无什么实际的用处。”

“既是这样,无非就是相当于咱们往外贷款。贷了款的人做什么用,和咱们无关。咱们只要能按时收回利息即可?”

这些人不少都是对日贸易公司的股东,对于这种股份制公司的责任、内部权利等,还是有所了解的。

他们当然知道这和往外放贷不是一回事,自己投了股,按理说也要有知情权、决策权才是。

然而,他们也认识到,南洋和日本不一样。

这里面还涉及到军队、舰队、政府、征税、垄断、统治等等事情。

若说按道理,出了钱,就该有决策权,以大顺这两千年的集权惯性来说,他们下意识地就觉得纯粹扯淡,怎么可能?

怎么敢这么想?

如此一来,他们对南洋贸易募集股金的理解,更像是大顺发行的“国债”。

顺着这个思路妄下讨论,他们实际上就把这个问题理解成了另一个问题。

即:在松江府若发行国债,朝廷给多少利息,他们愿意接受?

在刘钰这些年的信誉加成下,在朝廷这几年还没有割肉放血的情况下,这就是个纯粹的、单纯的经济上的考量了。

大顺松江府的这些新兴阶层,可以让大顺以什么样的利率,借到本国的国债?

一众人一番讨论之后,得出了一个基本上算是比较一致的数目。

“15%”。

对此,这些商人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有人道:“昔者,王荆公行青苗之法,20%的利息。在一些地方,可称善政。”

“然,这20%的利息,亦非一年的利息。”

“正月三十之前,申请夏粮贷款。五月三十之前,就得偿还。”

“虽说一般的农户,只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需要贷款,五月还、还是正月还,区别不大,反正都只能靠卖粮食还。”

“但是,真算起来,正月借款、五月还款,利息20%。这按一年算,就是45%的利息,对吧?”

“既说一年45%的利息,即可称之为善政、仁政。如此算来,我们收15%的利息,着实不高。”

“朝廷有法令,放贷之息,以三分利为上限。我等折半,亦不为过。”

“若是再少,便没甚么滋味了。”

按照他们的误解,将特殊的、国家管控军政权力的股份制公司,扭曲成为了国债的理解。

他们觉得,15%的年息,亦算是给足了朝廷、给足了鲸侯面子。

大部分人都这个数目,也都算是可以接受。

朝廷真要下南洋,肯定是要用大笔银子的,大额数目下,若真能保证每年15%的利息,以现在的环境和局势,可算是他们能接受的底线了。

(本章完)

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1462章 最后的闹剧(九)第1456章 最终的闹剧(三)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258章 陆军换海军第1096章 工业革命(九)第183章 变阵第1163章 备战(二)第1444章 歪经已成(下)第1128章 志向第419章 绝望第108章 断章取义第786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三)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975章 猜疑链(上)第270章 先驱者第692章 从零到一的贬值第1324章 冒犯第181章 监狱船第882章 不得其时第1439章 分歧(五)第198章 善后考虑第1411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第1482章 临别告诫(八)第268章 瑞典人也卷入对俄忽悠第21章 纸上谈兵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259章 雷声大,雨点小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987章 止步(下)第374章 送礼的格局第469章 搬出祖训第142章 曙光第1260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六)第663章 推诿第1386章 凡尔赛和约(十三)第513章 皇帝的职业病第419章 绝望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091章 工业革命(四)第1190章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上)第391章 科学的困境第642章 逃避第609章 最后的集权尝试第1347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七)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1499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七)第1283章 死与复仇(四)第522章 证明自己的忠诚第1232章 开战(十一)第95章 任侠士第1503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一)第96章 未雨绸缪第312章 偶然第491章 前后左右 三路不通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298章 死与复仇(十九)第1170章 备战(九)第307章 双喜临门第1495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三)第1496章 终章 九三年(十四)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363章 最难的三件事第704章 海战(二)第1270章 攻防心里(五)第590章 借头一用,以平民怨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约第467章 粮食定价权的布局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526章 也不想背锅第1504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二)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378章 还是朝贡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844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六)第213章 西学东渐来不及了第864章 相对的仁义第721章 因为没本事第551章 澳门的蝴蝶(下)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1091章 工业革命(四)第1041章 国运(上)第543章 萌芽?萌个屁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484章 也就那么回事第164章 摊丁入亩第39章 心思不纯第919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三)第742章 巴达维亚新政(三)第609章 最后的集权尝试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978章 决胜千里之外(一)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621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1366章 里病外治(二)
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1462章 最后的闹剧(九)第1456章 最终的闹剧(三)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258章 陆军换海军第1096章 工业革命(九)第183章 变阵第1163章 备战(二)第1444章 歪经已成(下)第1128章 志向第419章 绝望第108章 断章取义第786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三)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975章 猜疑链(上)第270章 先驱者第692章 从零到一的贬值第1324章 冒犯第181章 监狱船第882章 不得其时第1439章 分歧(五)第198章 善后考虑第1411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第1482章 临别告诫(八)第268章 瑞典人也卷入对俄忽悠第21章 纸上谈兵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259章 雷声大,雨点小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987章 止步(下)第374章 送礼的格局第469章 搬出祖训第142章 曙光第1260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六)第663章 推诿第1386章 凡尔赛和约(十三)第513章 皇帝的职业病第419章 绝望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091章 工业革命(四)第1190章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上)第391章 科学的困境第642章 逃避第609章 最后的集权尝试第1347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七)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1499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七)第1283章 死与复仇(四)第522章 证明自己的忠诚第1232章 开战(十一)第95章 任侠士第1503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一)第96章 未雨绸缪第312章 偶然第491章 前后左右 三路不通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298章 死与复仇(十九)第1170章 备战(九)第307章 双喜临门第1495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三)第1496章 终章 九三年(十四)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363章 最难的三件事第704章 海战(二)第1270章 攻防心里(五)第590章 借头一用,以平民怨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约第467章 粮食定价权的布局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526章 也不想背锅第1504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二)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378章 还是朝贡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844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六)第213章 西学东渐来不及了第864章 相对的仁义第721章 因为没本事第551章 澳门的蝴蝶(下)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1091章 工业革命(四)第1041章 国运(上)第543章 萌芽?萌个屁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484章 也就那么回事第164章 摊丁入亩第39章 心思不纯第919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三)第742章 巴达维亚新政(三)第609章 最后的集权尝试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978章 决胜千里之外(一)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621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1366章 里病外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