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

公元1066年汴京开封

旭日还未完全升起,东边的天空只是染上了微微的红霞,嘹亮的鸡鸣声就已经穿透清晨的薄雾,在汴京城的上空回荡。

各大寺院的晨钟也此起彼伏地敲响,转眼间寂静的街道上嘈杂了起来,陆陆续续地出现了晨起的百姓们。

侯方杰揉了揉眼睛,靠在宫墙上和鱼贯而出的同僚们告别,他在等着同是值夜的好友狄咏出来。

他们值夜的地点不同,他只是乾元门众多侍卫中的一个,而狄咏却是在皇帝听政的垂拱殿当值,可谓前途无量。

不过这也不奇怪,人家狄咏有个好爹,大宋的武曲星狄青狄汉臣。

虽说狄青已经过世多年,但人家可是做过枢密副使的,那个职位是大宋武将所能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众所周知大宋重文抑武,最终也是因为满朝文官合力打压,狄青郁郁而终。

侯方杰心下叹了口气,每个汉子心中都有个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梦,而狄青正是他少年时的榜样,只是名将还未白头就已经扛不住世人猜忌,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正胡思乱想中,宫门吱呀一声再次开启,一个俊帅无匹的年轻男子推门而出,第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的身上,让他整个人身周都形成一层淡淡的金色光晕,让人望而屏息。

真是不给其他人活路了。侯方杰又羡又妒地暗暗咬牙。

狄青就是名扬四海的宋朝第一帅哥,但他少时因为替兄长顶罪,脸上有刺字,才被人称之为面涅将军。

每当在战场冲锋陷阵之时,狄青都学四百多年前的兰陵王一般带着鬼面具,并不是为了遮挡脸上的黥文,而是因为他长得实在是太俊美了。

说起来,狄青还是自古以来第二位帅到要戴上面具才能上战场的美男子,由此可见这面涅将军当年风采如何。

而这武襄公就算是官至枢密副使,也没有用药物除掉脸上的刺字,即使是皇帝亲自劝诱也丝毫不为所动,这也是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的一大遗憾。

所以侯方杰也完全理解为何狄咏会被分到皇帝跟前的垂拱殿当值了,毕竟这是一个活脱脱的狄汉臣再世。

此时狄咏已经在清冽的春风中缓步走来,他眉如远山,目若寒星,即便是最挑剔的人,都挑不出来他五官有任何瑕疵。

他身上穿着的是和其他侍卫毫无二致的甲衣,相帛为面,鸦青麻布为里,甲衣用青绿的颜料画成甲叶图案,红锦边,红皮络带,腿系行缠,腰佩环刀。

这身礼仪性大于实用性的紧身窄袖装束,竟然硬生生地让他穿出一种凌厉迫人的气势。更显得他身材修长英俊勇武。

侯方杰第无数次地唾弃自己为何要跟这小子做朋友,和这样的美男子走在一起,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啊!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狄咏从小到大都被人孤立的原因,实在是一般心志不坚定的人根本承受不起。

不过天生没心没肺的侯方杰也只是照例腹诽了一下,就抛开了怨念,打了个哈欠道:“斯陶,今儿个早上去吃什么?孝仁坊的澄沙团子?观桥大街的豆儿糕?太平坊的四色兜子?庙巷口的肠血粉羹?还是众安桥的猪胰胡饼……”

其实大内侍卫在宫内当值之后都有管饭的,但像他们这样的官宦子弟,自然是不愿去吃那一成不变的饭食。

汴京开封无比繁华,只要兜里有钱,想吃什么根本不成问题。

侯方杰毫无停顿地报出一大串小吃,一时间磕睡虫都飞走了,口水无比泛滥。

狄咏看着好友垂涎欲滴的表情,冷硬的唇角微勾了一下,轻叹道:“去清风楼吧,今天我请客,难为你跟我一起调值了。”

清风楼是汴京很有名的一家酒楼,不单单是夜里营业,早点时还会汇聚汴京城各种小吃,应有尽有。

侯方杰摸了摸空空的肚子,笑了笑道:“切,再说这些就见外了。你我兄弟一场,我哪能看着你每天遭受那样的折磨。”他言语间虽然很正经,但却透着一股调侃的味道。

提起这件事,纵使是性格冷峻的狄咏,也难得郁卒地吐出一口浊气。

事实上,他原来是白天在垂拱殿当值,在皇帝面前几乎天天露面,还能在殿外旁听朝臣们参政议政,简直是平步青云的一个差事。

但实在架不住他每次下值回家的时候,都被街上的人围观,那种疯狂的场面,越演越烈,最后他只能硬着头皮申请调班,这下果然清静了。

“噗!谁让宝安公主指明想要你这样的人当她的驸马爷,皇上还称你为‘人样子’,谁不想亲眼瞻仰一下这御口亲封闻名遐迩的‘人样子’啊?”侯方杰各种幸灾乐祸。

狄咏都懒得搭理这喜欢嘲讽他的小子,因为他知道即使他不搭腔,侯方杰一个人也可以说得很开心。

侯方杰也了解狄咏的性子,压根也没指望他有什么反应,手搭上他的肩嘿嘿笑道:“怎么样?被公主垂青的感觉如何?”

狄咏面无表情,因为他知道这纯粹就是不可能的事。

_宝安公主是高皇后的长女,无比尊贵,又怎么会嫁给才是五品东上阁门使的自己?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奢想过,前阵子皇帝亲自召见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打算把他赐婚郡主,让他当个郡马。这已经是无上的荣耀了,他没有什么异议。

只是婚姻大事并非他所求,他宁愿和父亲一样,投身沙场,戍边血战。

侯方杰一边和狄咏往城西的西角楼大街走去,一边回忆着狄咏出街时的盛况,不禁扑哧一声取笑道:“你要庆幸那些姑娘们往你身上投的都是簪花,而不是瓜果,否则迟早又会是个看死卫玠的人间惨剧。”狄咏的俊脸黑了几分,心里琢磨着要不要也像父亲一般弄个铜面具,但这在汴京城委实太过夸张了,反而会落人话柄。

侯方杰凑了过去,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地说道:“知道吗?坊间传闻,狄大帅哥从不簪花,是在等心上人送的那一朵。”本朝男人喜好簪花,这已经是上流社会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重大节庆,皇帝都要赐花给大臣们,这种御赐的簪花还根据品阶而有所不同。

而且不同场合、不同季节、不同服饰如何搭配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光帛花就有数十种颜色品种之多,什么见外使时不得佩戴缕金花,甚至有时候连花瓣的多寡都有这样那样的说法。

狄咏向来唾弃这种脂粉气浓重的习俗,不管什么时候都坚决不会簪花,同僚中有人看不惯者,私下讽刺他父亲出身贫寒。家教粗鄙,不识礼数。

不过狄咏也知道自己是太过于出挑。这些风言风语他也从来不在意。

况且他父亲确实是出身不好,还服过刑被刺过字,更不是什么梁国公狄仁杰的后人,有什么不能让别人说道的?

所以侯方杰此时之言,他也是当成说笑,绷紧的俊颜松动了几分,倒是有些旁人难得一见的柔和之意。侯方杰更是牟足了劲八卦,两人就这样并肩穿过右掖门,来到西角楼大街的西南,沿着相对宽阔的踊路街,路过临街的开封府、殿前司、尚书省。

这些庄严肃穆的衙门门前,都已经零零落落地出现了早来的官员们,有认识的便和他们两人打着招呼,寒暄两句。

狄咏本身就不善言辞,而且交友并不广泛,大部分都是侯方杰在笑着聊天。

他们一路走到龙津桥尽头,就看到了一栋雅致华丽的高楼。

清风楼在汴京颇有盛名,又临着诸多官府衙门,许多官员都喜欢在此处歇息攀谈,进了那扇彩绘雕栏的大门,右手边大堂厅壁上就挂着一幅司马光所著的《和孙器这清风楼》一诗。

虽是朝阳初升,但这清风楼已是熙熙攘攘,侯方杰知道狄咏不喜被人围观,如果坐在大堂内恐怕会人人侧目,所以索性上了三楼包厢。

候方杰随意地点了几份想吃的早点,还未等早点上桌,伙计就又走了进来,告知说有一人想要叨扰。

侯方杰琢磨着也许是哪个熟人看到了他们上来,过来拼桌的,见狄咏也不置可否,便点了点头。

不大会儿,一人便敲门而入,这人穿着一袭秦汉时的宽袖紧身绕襟深衣,黑色衣袍更衬得他面如冠玉,长发并未束起,只是松散地垂在耳后,活脱脱就像是古画中走出来的风雅人物。

此等人物,就算是俊帅不如狄咏,也是会让人见之难忘的。侯方杰立时就想起了对方的身份,遂起身迎之。

“哟!今天是吹什么风啊?居然能遇见您,真是巧了!”侯方杰自来熟地拉着对方走到桌边坐下,然后跟狄咏介绍道:“这是一家古董店的店主,在蔡河湾那边,以前我曾在他家买过东西。”

狄咏颔了颔首,就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这人生来就性子冷,委实也是因为他若是太表达善意,就会招惹得他身周更不得清净,所以他宁愿孤僻一些。

只是这店主和侯方杰寒暄了两句后,却是冲着狄咏这边看来,缓缓道:“在下马上要离开汴京了,店里前阵子收到了一件物事,在下便想着即使不能物归原主,也要还给应该继承它的人。”

“啊?哑舍要关了?”侯方杰吃了一惊,顿时觉得有些不舍。

算了算,这家店已经开了好几年了,不过这店主好像一直就是如此年轻……

“啊,是时候回老家了。”店主淡淡地笑了笑,也不多解释,从怀里掏出一方锦帕,放在了桌子上慢慢打开。在锦帕上,一枚铜钱静静地躺在那里。

狄咏在看到的那一刹那,瞳孔微缩,薄唇抿成了一条直线。

“这是……”侯方杰诧异地端详了片刻,摸着下巴迟疑道:“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皇宋九叠篆?”

皇宋九叠篆是宋仁宗皇佑年间时发行的皇宋通宝中最珍贵的一种铜钱,虽然仅仅是十多年前发行的铜钱,但因为稀少,已经在市面上是有价无市,根本买不到了。

所谓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之所以称之为九叠,并不是因为其只叠了九次,而是以九为数之终,形容折叠笔画之多。

侯方杰搓了搓手,嘿嘿笑道:“店主,你巴巴地把这枚皇宋九叠篆送过来做什么?虽然这枚九叠篆很值钱,但我兄弟也不差这点钱啊!”他瞅了眼狄咏,言下之意,是想要横刀夺爱,自己收藏

反正他又不是白拿,肯定是要付钱的。

那年轻的店家眼角微眯,整张面容立刻生动诡异了起来。

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伸出了手,把这枚皇宋九叠篆翻了过来。

侯方杰倒抽一口凉气,指着那枚皇宋九叠篆咬牙切齿道:“赝品!这绝对是赝品!哪有铜钱两面都是字都是正面的?这分明就是赝品!”

那店家高深莫测地笑了笑:“你确定?你确定从未有过钱币是没有背面的无背钱?”

“我确……”侯方杰的声音卡在了喉咙里,因为他突然想起来,还真有,而且他对那件事情记得非常深刻,几乎倒背如流。

皇佑年间,面涅将军狄青狄汉臣领军平两广叛乱,因形势不好,在一座庙前与佛主起誓,以一百枚钱币掷地,若全为面朝上,背朝下,则必能保佑全军大胜。

他走出庙门后,当众一挥手,百钱应声而落,居然真的是所有钱币全部正面朝上,众皆哗然。

狄青命左右取来一百枚铁钉,将百枚铜钱随地钉牢,宣布待凯旋,自当取钱谢神,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于是全军士气高昂,大败叛军。凯旋之后,众人再看这百枚铜钱,原来都是有面无背的双面钱。

这件事迹已经在坊间流传许久,无人不佩服武襄公的机智筹谋,侯方态也是一时忘了这个典故,再回想到之前店家说要归还这枚钱币给它的继承者,便立时双目放光。

“这就是传说中的无背钱?怎么就只有一枚了?不是说当时有一百枚吗?”

“这铜钱不仅仅能算命。还可以买命。”年轻的店主声音低沉优雅,让人闻之不禁浑身战栗。

“这算命我懂,很多人占卜就直接掷铜钱,武襄公也是利用了这一点。但……买命?”侯方杰疑惑地问道,他从没听过这一说法啊。”

你没收过压岁钱吗?‘岁’与‘祟’同音,所以相传压岁钱是可以压住邪祟的。得到长辈压岁钱的晚辈,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世间认为把压岁钱给孩子,当污秽的妖魔鬼怪去伤害孩子时,就可以用压岁钱去贿赂它们。”年轻的店主唇角勾起一个弧度,笑得意味深长,“这就是所谓的买命。”

“呃……我小时候的压岁钱每年一拿到就会被我立刻花光……我能平安长这么大还真是谢谢佛主了……”侯方杰听得毛骨悚然,他从不知道压岁钱居然还有这种用途。

“这无背钱是武襄公特制的,据说后来他把那一百枚无背钱分给了臣僚下属,可以挡灾买命。”店主缓缓地站了起来,对着从头到尾都一言不发的狄咏淡淡道:“在下偶然之间得此枚无背钱,就归还与狄公子,这枚无背钱,还是贴身佩带得好。”说罢,也不顾侯方杰的殷勤挽留,施施然推门而去。

清风楼的伙计因为知道他们之间有话要说,所以除了最开始上的一壶茶外,一直都没有上早点。

等人走了之后,才进包厢把他们点的东西用最快的速度摆了一桌子。

侯方杰见狄咏一直面无表情,也没太在意,待伙计们都退下后,便把那枚无背钱用锦帕包住,塞进了狄咏手里,念念叨叨地叮嘱道:“既然人家都说了要贴身佩带,等下找个绳子穿好挂在脖子上吧。”

狄咏把锦帕接了过来,自嘲地笑了笑,平静道:“我每日在大内执勤,又怎么会有危及性命的时候?”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大宋朝向来不枉杀无辜,不光是文臣不会被斩首,武官虽然易遭猜忌,但也不会没有体面,就是一般的百姓都不会轻易蒙冤。

皇帝官家谦和有礼,狄咏还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用到这枚无背钱的时候。

但他想得虽清楚,但话语间还是透着一股郁郁不得志的味道。

侯方杰又岂会听不出来,只得好言相劝。

其实说起来,狄青狄汉臣和兰陵王一样都是帅得要戴面具上战场,最后也都是遭了帝王的猜忌,历史总是重复若令人无奈的巧合。

侯方杰正一边思绪跑得没边地腹诽着,一边搜肠刮肚地挑着安慰人的话。狄咏却比了一个手势,示意他噤声,侯方杰正在疑惑时,就听到隔壁包厢内传来了交谈声。

清风楼的隔音并不太好,但也不会有哪个人会在此处商量什么机密的事情,隔壁包厢的两个人说话声也并不算大,但对于习武而耳目聪颖的狄侯两人来说,听得一清二楚。

前面这两个人都说了什么,狄咏一开始都浑然不在意,但他们居然都说到了强唐弱宋。

这个论点在坊间也多为流传,宋朝言论自由,倒也一直有人抓住这点不放。只是自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后,武将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这也是狄咏的父亲狄青被疯狂打压、导致郁郁而终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当今宋朝自是不能与唐朝兵强马壮相比。今日正好那古董店店主归还父亲所制的无背钱,狄咏难得有些说不出的郁闷感触,想听听他人都是怎么评判的。

只听其中一个声音颇为不忿地拍桌道:“大宋积弱已久,打仗胜不了,即使胜了也要赔款,简直就是民族屈辱的一段历史!炉子,你怎么又把罗盘调到这个时代了?看着就憋气啊!”狄咏捏着茶杯的手青筋暴起。

这句话虽然并不是当着他的面说的,但他却感觉像是被人抽了一巴掌一样,脸颊生疼。此时隔壁又传来另外一个冷静沉稳的声音,淡淡道:“打仗?主要是看为什么而打仗。那些外族人拼命一场,也不过是为了得到中原的瓷器丝绸茶叶,开放互市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死人,还能交换瓷器丝绸茶叶,那么谁还会打仗?就像商家开店会有小流氓来收保护费,你是给钱呢,还是等小流氓们把你的店砸得干干净净再给钱呢?你又不能把那些小流氓完全杀掉,所以只要不是想要鱼死网破的,就知道怎样做出选择。”

狄咏闻言一怔,他倒是完全没从这个角度想过。但从大局来考量,确实也是如此。

汉武帝时期也是因为文景之治而国库富余,大征匈奴的军费是一笔极大开支,连年征战赋税会让百姓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就连汉武帝到晚年时期也曾有颇多懊悔。

而且游牧民族确实难以围剿干净,就像此人所说,商家根本没有绝对的实力可以让小流氓消失。

而且更可怕的是。即使解决了这一批小流氓,还会有下一批。

那个沉稳的声音继续说道:“其实各个朝代最重要的是经济问题,大体上只要百姓能吃饱喝足,就不会有动乱迭起。例如秦始皇修长城,我估计是因为他算了一笔帐,修长城的成本要比养军队所出的军费还要节省,而且还没有了手下拥兵自重的隐患,何乐而不为呢?但宋朝君臣们发现还有更省钱的法子,不用修长城,交保护费就够了。”

“真宗时期缔结的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贯岁币。听起来像是很多,你知道宋朝的的国库,收入是多少么?这时候的宋朝年收入轻轻松松地就破亿贯,三十万贯岁币只相当于年财政收入的0.3%,真真就是手指头缝里漏下点零钱就打发了叫花子,那谁还不花钱买个平安呢?咱又不差钱!”

“而且宋朝赔款只愿意给白银和绢,从来不拿铜钱当赔款,甚至限制铜钱流通出去。因为宋朝缺铜,铜钱面值都赶不上铜原料的价值,最后滥发银票,引起了通货膨胀,其实宋朝后来是被经济危机给拖垮的。所以经济学真的很重要啊……”

狄咏听得入神,这些说法,即使是天天在垂拱殿听政的他也觉得新奇,更别说里面还有些他根本听不懂的新鲜词汇。只是……拖垮?宋朝现在一片大好河山,这人在胡乱说些什么?狄咏锁紧了俊眉,长身而起。

虽然他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但却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他一时还抓不住这种念头,只想若这位仁兄可以结交一下。他们或许可以聊聊,例如财政收入的具体数据这种机密他又是怎么知道的。

例如什么叫通货膨胀,什么叫经济危机。什么叫宋朝会被拖垮……候方杰也是一起旁听了那位仁兄的高论,新奇不已,见狄咏黑沉着一张俊脸大步而去,便连忙追了上去。

自己这兄弟一副寻仇的架势,可别话不投机直接打了。只是侯方杰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狄咏让伙计敲门进去之后,便听到伙计的一声哀号。

包厢内的方桌上摆着吃得七七八八的几盘早点,余下的那半碗豆浆还冒着热气,可是桌边却不见半个人影。

狄咏皱了皱眉,这就是他们隔壁的包厢,他走过来的时候完全没有听到有人离开的脚步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包厢的窗户都关得好好的,若是他们从这三楼往下跳,下面街上肯定也早就有人大呼小叫了。

这时耳边传来伙计可怜兮兮地哀求声:“侯少爷,您是不是认识这两人啊?他们还没给钱啊!”一桌早点倒没多钱,侯方杰与这伙计还有些相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乖乖地伸手入怀,一边掏钱袋一边嘀嘀咕咕地说道:“少爷我可没这种吃霸王餐的朋友,罢了罢了,为了之前那番言论,这点钱倒也不算什么。少爷我当打发叫花子了!爷又不差钱!”

在帝都,官宦家庭的子弟如果不是不求上进的纨绔,那么不外乎文武两种出路选择。如果选择文官,没有学识的就去托关系捐个官,有真才实学的那就是入太学,考科举,进翰林这样的途径。

如果是选择武将,就是殿前侍卫、到军中历练,封官,大概都是这样的路线。狄咏蒙父亲武襄公的余荫,本就是在皇帝面前挂上号的,在御前站岗了几年,本来可以调入禁军再历练一下,妥妥地镀一圈金就可以尚郡主了。但狄咏申请要去西北的最前线。既然他敢请命,皇帝就没有不敢应允的。

更何况虽然武襄公狄青死得有些窝囊,但对于当今圣上来说,那也是少年时崇拜的对象,早就已经下旨让武襄公在皇帝逝去后迁坟陪葬永厚陵。

此等厚爱,自然也对其子狄咏另眼相看。所以狄咏在汴京上下各种无法理解的眼神中,顺顺利利地来到了环州城。

环庆路统领庆州、环州、邠州、宁州、乾州,以庆州为中心,环州就是在庆州的西北方向,可以说环州这里就是直面西夏的最前线。环庆路之前历经种世衡、范仲淹等人精心布置,大大小小有十数个堡垒和山寨交相照应,看上去像是牢固不破。

但狄咏到此细心察访,越了解就越心惊。澶渊之盟已经让宋辽一百余年未起战乱,但辽国这大流氓被如此安抚住了,后来崛起的西夏自然不甘人后。

在范文正公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之前,宋军与西夏军先后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几次战斗,宋军都被西夏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惨重。

虽然现在比起以前已经好上太多了,但范文正公去后,谁也不能挽救这散漫的宋军。

是啊,谁还想打仗呢?大不了就赔点钱嘛!狄咏站在清平关的城墙上,看着天边卷起的黄沙,几乎遮蔽了天日,但却无法掩埋城外那些族旗招展的西夏雄兵。

此时此刻,狄咏忽然想起年前在清风楼上旁听到的那段言论,顿觉无比讽刺。

是的,没错,从指缝之间流出点零钱确实是可以打发叫花子,但长此以往,这叫花子被喂得油光水滑,胆子也肥了,想要更多的钱怎么办?狄咏闭了闭双眼,扶住城墙的手坚定有力。直至今日,他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现在在清平关戍边,这里东至鬼通岩二十五里,西至安边城四十里,南至兴平城三十里,北至陷道口哺二十七里,是环州城的一处堡垒要塞。

但此时,西夏大将仁多瀚带领三万人马杀到此处,而清平关仅仅只有三千人守关。

在一刻钟前,他带领士兵刚刚杀退了对方第一波的攻击,但狄咏知道,那仅仅是试探而已。

下一次,敌人就会亮出他锋利的撩牙,再也不会那么轻易地退却。侯方杰按剑急匆匆地走了上来,拽着狄咏的胳膊就往后拉,口中忧虑至极地唠叨道:“斯陶,这城墙压根就不高,你还站在这里,若是来支冷箭,立刻就把你结果在这里了。”

说这里是城墙那还是夸张了,照侯方杰来说这里就是一小土包,连清风楼都比这儿高。

想到这里侯方杰就直窝火,不到边疆不知道,到了这里才知道这里落后到什么程度。他也不是没后悔过自己凭啥一时激动就跟着狄咏来了,但他在家族中是个毫不起眼的庶子,想要出人头地的话,委实也没有比战场更快能建功立业的地方了。

一切都有风险,想要更大的回报,就要有赔进去一切的心理准备。所以侯方杰看得很开,在死之前多杀几个西夏人陪葬,这辈子也不算白来了。

只是他瞥了眼身边面无表情的狄咏,暗叫一声可惜。

这个大宋朝都闻名的狄小帅哥,正似一柄长枪般站得笔直,因为之前的那场杀戮,浑身的肃杀之气缭绕,半边铠甲都被敌人的鲜血染红,就连俊颜上都沾了几滴血渍。

甚至还有一滴血渍溅在了他的眼角,更添一股说不出的妖异杀气。

若是让那些掷簪花的少女们知道狄小帅哥会折损在这里,恐怕汴京城都会被泪水给淹了吧?侯方杰的心很大,就算在危急存亡之时,脑袋里也浮想联翩。

这时却听狄咏唤了自己一声“介盛”,侯方杰立刻严肃了起来,狄咏甚少唤自己的字,因为平日里一般都是他在说话,狄咏压根就不答腔。只见狄咏从胸甲间翻出早就已经写好的奏折,沉声道:“介盛,你拿着我的奏折去庆州城求援。”

“你去!我来守城!”侯方杰连想都不想地说道。

“你守城?你能熬得到我领援军回来吗?再说哪有主将临阵离开的?”狄咏那双俊逸的眉眼中难得透出一抹笑意,“环庆路庆州与环州毗邻,若是环州失守,庆州危矣。清平关此时遭围,恐怕安边城、罗沟堡、阿原堡、朱台堡等处已经沦陷,所以你务必要直奔庆州城,懂否?”

真是难得听见这小子一口气说这么多话。侯方杰皱眉,并未接过奏折,反而分辩道:“不若我去通归堡、惠丁堡等处求援?总要比庆州城近多了。”

“那几处又能有多少士兵?岂会舍了自己的堡垒来救援此处?”狄咏把目光投往远处的西夏大军,此时正值两军停战的间歇,双方士兵都极有默契地互不攻击,收敛战场上属于己方的战士尸体。

狄咏继承自家父亲的练兵传统,精心练出来的军卒自然要比普通军队强上许多,只是他来环州城时间尚短,这批军卒也绝对不能以一当十。

狄咏目光坚毅,语气严厉道:“侯副将,不要浪费时间,去选二十人,直接快马去庆州城。”听到好友对他换了称呼,侯方杰抿了抿唇,知道这任务他是非接不可了。

军令如山,他是狄咏的副官,自然不能违抗军令。

狄咏见侯方杰接过奏折,又从腰间扯下一块钦州坭兴陶的陶虎手把件,淡淡道:“这个你先帮我拿着,我怕守城战时被碰碎了。”侯方杰浑不在意地接过,他早就知道自家兄弟离开京城的时候腰间就多了这块看起来喜气洋洋的陶虎,还以为是哪家姑娘送的呢,没少因为这个打趣。

此时见狄咏在这等时刻还顾念着这个,侯方杰就更断定此物绝对是别人送的。不过他这时也没心情调侃,随意地往护心镜里一揣,不放心地问道:“那枚无背钱呢?你有没有好好戴在身上?”这绝是有前科的,面涅将军狄青就是把无背钱都分给了下属,侯方杰就怕狄咏死脑筋,把那宝贝随意送人了。虽说真假不论,但到底是求个心安。

狄咏从脖颈中扯出一条红线,线的尽头就挂着一个铜钱。侯方杰眼瞅着是皇宋九叠篆,便放下了心。

战机转瞬即逝,他也不再废话,上前狠狠地抱了一下狄咏,两人的盔甲叮咣一阵相撞,便一咬牙扭头便走,去挑选士兵突围,准备一切事宜。

虽说两人为了谁留下守城还争论了一下,但突围的活儿也是危险至极。二十人的小队,在战场上那根本就是一队小蝼蚁,端看对方肯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狄咏站在城墙上也就是恍惚了片刻,便从容招来属下,安排如何抵挡西夏下一轮的进攻,并且最主要的就是掩护侯方杰等人的突围。兵贵神速,很快就商定好了一切后,众人候在城门内,侯方杰在马背上带好头上的兜鍪,随手递给了狄咏一张青铜鬼而具。

“嘿嘿,我从你行李里翻出来的。这是武襄公的面具吧?戴上吧,武襄公的威名在西夏人之中也流传甚广,多少也是个依仗。”侯方杰笑眯眯的,一点都没有即将直面生死的紧张,就像是在汴京城和狄咏讨论今天去哪早吃饭一样随意。他相信生死自有天定,过分担忧和纠结都是多余的情绪,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无怨无悔就值得了。就算是狄咏,也不得不佩服好友此时的淡定大气,他沉默地把面具接了过来,蒙在了脸上,也把脸上的表情藏在了面具后。

城墙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战鼓声。“杀!”伴随着一声厉喝,城门半开,狄咏一马当先地冲了出去。黄沙中夹杂着焚烧的黑烟,口鼻之中呼吸着的都是带着血沫的空气,耳朵里回响着的都是喊杀声与临死前的惨呼声,这就像是一场永远都无法醒过来的噩梦。“呼……”狄咏只觉得肺部像是快要爆炸了一般,他有多久没有喝过水了?有三个时辰?还是五个时辰?太阳被乌云遮住又重新露了出来,狄咏被刀刃反射的刺目阳光晃了一下,无法克制地眯了一下双目,顿觉耳边刺骨的刀风袭来,下意识地向侧闪去,右手握刀用力一挥。伴随着利刃刺入人体的感觉,对方一声闷哼,狄咏伸出脚猛力一踹,便把对方从城墙上踹了下去。

“呼……”真不想睁开眼睛,就想这样坠入黑暗,他有多久没有睡过觉了?一天?还是两天?一支羽箭带着破风声从墙下袭来,狄咏微一侧头,便让过了那支羽箭,艰难地睁开了双目。那支羽箭刺入了他身后的草垛,立刻就有士兵把那支羽箭拔了出来,拉弓上弦,狠狠地射了回去。他们的武器已经告罄,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来坚持战斗。用西夏人的刀西夏人的箭,只要还能战斗,就不肯轻易倒下。清平关的城墙已经残破不堪,还能有力气站起来的士兵们,都在与攀登上来的西夏人血战。狄咏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挡住西夏军的进攻了,这些西夏军就像是永远都杀不尽的蝗虫,杀死一批之后还有另外一批源源不绝地顶上来。原来戴在脸上的面具,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敌人砍飞,对方甚至在他的脸颊上留下一道刀伤。看来自己当真是坠了父亲的声名,连一个面具都保护不好。不过,为什么要用血具呢?在战场上,其实都来不及在意对手长什么样。不知道自己杀了谁,又或者,谁会杀了自己。“呼……”狄咏再次砍翻一名西夏人,自己却差点被对方一起带着跌下城墙。他只觉得双臂都已经酸麻得不属于自己,浑身上下刀伤处处,全凭一口气在支撑。手上的刀已经卷刃,他弯腰拾起一把西夏军的弯刀,抬头看了眼周围的情况。

手下的三千士兵,现在能站立在墙头的,不过百余人。狄咏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他早就知道战事会发展至此,所以也并没有太多感触。好在之前侯方杰已经突围成功,他也放下了心。若是好友再聪慧一些,他都没法把对方骗得如此顺利。庆州离环州二百多里,侯方杰走时每人带了两匹马更换,顺利的话半日就可以到达庆州城。但难就难在,庆州城会不会派援军。面且环州诸多堡垒山寨相继失陷,小批援军那纯粹就是送死。但若是派了大批援军,万一反中了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和边境的环州不同,庆州城乃边境重镇,一旦失守,西夏军便可以沿着环庆路直取汴京,大宋堪忧。所以,狄咏从发现西夏军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死战。他令侯方杰一开始就突围,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想要保住好友性命。更重要的,是要给属下将士们一种期冀的信念。他们求援了,也许在下一刻,就会有援军来营救他们,所以只要他们再坚持下去,再坚持一下下……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美好的期冀,狄咏却并没有半点欺瞒属下的愧疚。

左右都是一个死字,那么是选择死战到最后一刻?还是低下头跪倒求饶地去死?为何不死得其所?为什么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大宋是在一个多么危险的境地?为什么没有人察觉到周边的虎狼们都在虎视耽耽地包围着他们?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现在正坐在一条危险而又满是漏洞的画舫上,正在缓慢地沉入海中,而那些人还可以在上面无忧无虑地饮酒作乐?胸中盈满怒火,狄咏再次横刀劈翻一名翻上墙头的西夏兵,他此时再也没有往日大宋第一美男的风采,浑身血污的他,更像是从阴间爬出来的厉鬼。

身体在遵循着本能,一刀一刀地劈砍着,脑海里却又浮现了那段令他在意已久的言论。花钱买平安……他并不是不赞同那人的观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也许那人是在太平盛世里呆了太长的时间,都已经遗忘了平静的湖面下暗藏的波涛汹涌。不光是那个人,汴京的许多人都以为这世间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天上的鸟儿婉转和鸣,在林间肆意嬉戏,又怎么会知道,它们脚下树林中的狼群们,为了这片树林的地盘而世代争斗。

树林易主,良禽尚且能择木而栖,但失去自己家园的孤狼,只要是有血性的,都不会苟延残喘于世!他必须要守卫大宋疆土!否则长此以往,大宋的版图将越来越小,最终灭亡…………啊……佛主啊……我向您献祭我的生命……如果您听到了我的祈祷……希望那一天不会那么快的到来…………

红线乍断,狄咏脖颈间的皇宋九叠篆在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从城墙上跌落到了泥土之上,弹跳了两下,最终静静地躺在了血泊之中。

正午的阳光照射在铜钱之上,没有任何篆字。是背面。

风起,带着漫天的黄沙袭来,最终一点一点地把这枚铜钱掩盖、埋葬……治平三年,九月,壬午,西夏大将仁多瀚率三万精兵进犯环州城,久攻不下。武襄公之子狄咏血战三日,三千人杀敌万余人,终因城墙崩塌而败。三千人无一人退降,尽殉国。如此一百多年来前所未有的血战,举国为之震惊。

狄咏遗折传至汴京,上以血书九字。虽是引用汉武帝时名言,但依旧掷地有声!“犯我大宋者,其远必诛!”

尾声

数十年后,垂垂老矣的侯方杰在院中躺椅歇息,才刚刚五岁的小孙子嘻嘻哈哈地跑了过来,献宝似的举起手中的物事。

“爷爷!爷爷!你看!这个陶虎里面居然有枚铜钱!”孩童说到这里,才想起来这个陶虎是爷爷最珍视不过的宝贝,连忙分辩道,“都是弟弟不小心,从盒子里翻出来时没拿稳掉在地上摔碎了……”

孩童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因为他爷爷已经一把抢走了他手里的陶虎,怔怔地盯着裂开的陶虎中那已经碎成两半的铜钱发着呆。

孩童哭闹了一阵,发现最疼爱他的爷爷这次怎么都不肯再理他了,只好迈着小腿噔噔噔地去找自家爹娘。秋日的阳光并不如何炽烈,但侯方杰却已经生生地出了一身冷汗。他此时才知,为何当年自己突围之时,他明明感觉到自己被利刃砍中,拼命突围之后,却发现自己毫发无伤。原来是这样……原来他早已存了已死谏国的心……

“斯陶……”孩童拉着自家大人撑腰,想要讨来那个陶虎的时候,却发现自家爷爷已经永远地合上了那双眼睛。那枚碎裂的铜钱,正死死地攥在他的手心里。谁都没办法拿出来。

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馆长的尾行日记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馆长的尾行日记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馆长的尾行日记
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馆长的尾行日记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馆长的尾行日记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第一章 哑舍织成裙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六章 哑舍司南杓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馆长的尾行日记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九章 哑舍 屈卢矛第四章 哑舍无背钱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第三章 哑舍天如意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五章 哑舍菩提子第八章 哑舍獬豸冠(xi zh guān)馆长的尾行日记第七章 哑舍犀角印馆长的尾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