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贞宇运筹帷幄,自信满满,知拓跋阿拉提其意,觉其有勇无谋之辈,不设派兵阻拦,且激将言:“汝有多少兵,皆助战,朕必败之!”
拓跋阿拉提身高九尺,魁梧之躯,阅信后圆脸被气咬牙切齿,其年长康贞宇二十余岁,见瘦肉干之形的康贞宇极为嚣张,俯视小人之姿态,草原之王怒斥爆粗:“毛头小子,也敢丢人现眼舞刀弄枪,吾必将打出汝之屎尿!”
半月后,支援拓跋阿拉提的十六万蛮兵与轻骑翻越阿尔金山脉至天水郡,其皆为骁勇善战之好手,甚至有数名萨满灵师、天赋悍士助战。康武宗得知,速发懿旨令:召就近仙剑派、紫薇庵灵炁上师、铿锵锐士助战。
在外虏之称呼中,萨满灵师即是灵炁师,天赋悍士即为铿锵锐士。
拓跋阿拉提摆兵布阵二十万人欲与康贞宇十三万大军决一死战。
双方大军未战前,大禹帝国灵炁上师已经与外虏蛮寿的萨满大灵师交锋,各有死伤,引发的波动震天撼地。
大禹帝国灵炁师众多,且主场作战,萨满灵师不敌死伤数人,议和退回阿尔金山脉的布达拉大灵山宫,不再掺和,继续修行。
大禹灵炁师闻言,亦退出战场。
康贞宇得知取胜后,又逢郭子凯领五万威南定边军抵至,大喜,次日设宴温酒,与众将士痛饮三杯,午后摆百大红鼓,力士奋敲,战鼓声震天,惊动拓跋阿拉提,即刻整顿军备。
康贞宇见敌有所动,遂令上将司马炳、邢彦东分别领兵一万坚守陇西府、青州府防线,小将邓子龙、卫庆领军三万军卒左右包抄,自己如同武神附身,领军十二万正面硬刚拓跋阿拉提的二十万大军,连战三天两夜,杀得拓跋阿拉提大军黯然失色,邓子龙、卫庆前后包夹之迂回袭扰使蛮寿损失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随后双方鏖战天水平原东侧的桐谷郡十日,拓跋阿拉提见大势已去,飞逃剑门关,至山中险道,未得喘息,却被领军一万早已埋伏于此的中郎将霍炎秉一枪挑杀。
外虏蛮寿群龙无首,各自为战,互相践踏,人马争道,摔落剑门关悬崖者三四万,余者惶恐败退,草木皆兵,无心恋战,失守阿尔金山脉西侧天水平原老鸦城二十里之地
大禹大军得阿尔金山脉的西侧之老鸦城立足点,乘胜追击,迅速扩大战果,西扩八百里之地,原属蛮寿放羊牧马之地速改名银川郡、天水郡。
随后大禹大军驻防于此,整顿军务,虎视眈眈大西北剩余五千多里广阔之地。
此桐谷一役大捷,乃两百余年来大禹对外战争的第一次辉煌首胜,合计伤亡蛮寿十七万余人,康贞宇虽大悦,但军队亦损伤十万七千余人,军事军务交由主将邢彦东处理,随即颁发旨意:“桐谷一战,守国门,抵外辱,皆豪迈之士,有大功,朕深感为荣,将士心血未付之东流,其荣耀凌驾于大禹威名,可扬弘宇八荒,朕即铸造镇戎三足青铜大鼎三尊分别置于裕京、桐谷郡、以及未来之疆土镇戎郡上。朕决定无论伤亡,亦力战而存者,皆为大禹之英雄,英雄者,国之厚待,优待,参战者家属可皆聚裕京,接受朕之宽慰与体恤!”
圣旨随发天下,康贞宇叮嘱邢彦东:“银川郡、天水郡不可失。”随即班师回朝,百官与亿万之民称赞天子武宗之伟绩。
武泰八年,康贞宇下旨扩军,练兵,不久康武宗康贞宇不再掩饰雄心壮志,言:“东临大海,驻兵岛链一百一十八座,可无虞;北至长白大山脉乃极寒,不适人生存,收塰森卫为边据即可;南方百越,原始之社,可教化,可大禹文化融入感染,唯有这西边的游牧蛮寿十分可恨,凶蛮无礼,蚀大禹官民血肉,必逐,必诛。
原来自大禹帝祖立国以来两百余年,虽与蛮寿以天堑阿尔金山脉为边境国界,然其狼子野心,时常袭扰,桐谷郡大捷大伤蛮寿元气,可由守专攻,故康武宗康贞宇圣意已决,收阿尔金山脉西侧域土为大禹万里之海疆!”
武泰十年,时机成熟,康贞宇令邓子龙、霍炎秉、卫庆、孙浩伟为前锋将,领军十八万,从银川郡、天水郡出征,四路出击,驱逐蛮寿。
起初西进大禹军卒因战马瘦弱、粮草不济、兵弱将馁、地形不熟、难融土文,导致败多胜少,康贞宇定策前锋大军分路出击驱逐作战,主将邢彦东稳扎稳打,占一地安一民,得一地开一荒,以当地之资做补给。
如此耗费二十一年,尽收阿尔金山脉西侧地六千里,将蛮寿驱逐塔克玛沙漠以西。
康贞宇在塔克玛沙漠东侧设置西北定边军区,自此阿尔金山脉与西北定边军区的中间地带,地长六千里,宽幅两千三百多里的区域正式更名密藏道。
其后大禹中央朝廷又设四府四十郡,分西北阿克苏福府十郡、正西阿勒富泰府十郡、西南天山府十郡以及中路武都府十郡,新黎郡、平凉郡、镇戎郡、陕州郡等战时统备郡同归武都府辖制。
康武宗在位六十二年,内治七柱将王之乱,瓦解功勋伟臣子嗣谋合之乱;东兵西骑,南征北战,期间褐寇海盗、高丽膀不自量力,屡次挑衅,驻守东北部司马子氏领旨反复骑踏弹丸小国,拓纳疆土纳入版图,扬大禹国威,外族外邦闻风丧胆,皆纳贡称臣,不敢造次。褐寇大首安倍岸田曾一步一跪一拜百里求大禹纳为其土,康武宗嫌弃天灾地祸频发,乃不祥之地,拒之。
待康武宗其薨时,大禹行政体系的疆土划分为两京十三道,东海之域至西侧之疆土近两万里,南北五千里之数,国土虽大,无一寸多余!
康武宗康贞宇功绩虽不如大禹帝祖康威立国伟绩,后代子孙亦将其供奉天星楼,因其对外邦蛮夷之战,扬大禹国威,立国人必强之念,日月所照,皆为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