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三年守孝

允熥听到这个消息表面上也毫无波动,说道:“知道了,你下去吧。”夏原吉告退。

但是私底下,允熥很是激动:‘几年以前就定下的对于朝鲜的政策终于要施行了。’

允熥不动声色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下边的几位辅官当然也都听到了刚才夏原吉的话,不过他们并没有为此分神。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件事情并不是很关心,大明的大臣对于除了草原上的动静比较关心以外,对于其他地方的动静都不是很在意,反正也影响不到国内什么。

另一方面是因为,允熥对于关于外交的事情一向是自己处理不假手于他人,并且这次主要是李芳远正式请封为国君,更是大臣们管不到的地方。

允熥吩咐小宦官去把秦松叫过来,过了一会儿假做出恭去了侧殿。

秦松已经在侧殿等着了,允熥不等他行礼就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问道:“秦卿以为如何?”

秦松思索了一下,说道:“陛下,从前制定的对于朝鲜的三策,不是到了施行的好时候了吗?”

“臣现在不知朝鲜国内生了何事,但是今年年初的消息来看,李权知(李成桂)一直宠幸幼子,虽然并未正式册封世子,但是不太像是会在半年之内改变主意的样子。”

允熥若有所思的说道:“你是说,李芳远是夺了李成桂的权位?”

秦松说道:“臣不敢断言。”

允熥接着说道:“若是如此,那咱们可以动作的余地就更大了。李芳远初掌一国,李成桂又夺高丽之国不久,恐怕国内心怀高丽的人也还是有的,他们很有可能生出事情。”

“李芳远一接掌国家就请封国君,怕是也有借助大明声威的想法。”

秦松说道:“臣还是建议只使用之前商议好的前二策,对于朝鲜还是慢功夫为好。”

允熥一想也对,若是平时,朝鲜都未必愿意改姓朱的,现在内外压力很大,李芳远同意的可能很高,但是也未必太情愿,还是不要再加码为好。

允熥问道:“可知道朝鲜使臣是谁?”

秦松说道:“臣刚刚过来,已经着人打听了,名叫金汉老,是李芳远的亲信之的。”

允熥说道:“那就有和朝鲜使臣谈谈的必要了。身为李芳远的亲信,必然是知道不少事情的。”

允熥思索一下,说道:“礼部的郎中、主事之中,并无十分和朕贴心之人。锦衣卫有人在礼部或者鸿胪寺吗?”

秦松苦笑说道:“陛下,洪武末年锦衣卫不兴,朝廷七品以上之官都没有锦衣卫的人。”

允熥说道;“那如何是好?总不能朕亲自去和朝鲜使臣说吧。”哪有皇帝亲自谈事情的道理?

秦松说道:“陛下,锦衣卫有一人,名叫杨本,原为太学生。(洪武)二十九年入锦衣卫担任镇抚。臣觉得此人不错。”

“并且太学生出身也算是有出身,并非是武将,去担任文官也不突兀,不如以其为礼部郎中。”

允熥思索一下:自己现在手里的亲信大臣,全部都是身负重担,连刑部允熥都不得不让它处于放羊状态,实在是抽调不出人来。

所以允熥说道:“那好,朕马上下旨,以杨本为礼部主客司郎中。你回去以后就和杨本把事情交代一下,让他和朝鲜使臣谈谈。”

秦松躬身说道:“臣,遵旨。”然后看允熥没有什么事情了,转身退下。

允熥回去继续处理折子。

下午和平时一样。与朝鲜人谈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反正着急的肯定不是允熥,先抻两天再说。

不过允熥在心底下思索着怎样让朝鲜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条件。他心不在焉的翻着手里的奏折,把折子随便分下去,再收上来折子把辅臣附着的意见抄在折子上,然后让王喜盖印。

这时暴昭举起一份折子说道:“陛下,这是弹劾的折子。”

允熥说道:“哦,是朕分错了。”然后让徐晓辉从暴昭手中接过奏折。

允熥心不在焉的接过奏折,但是打开来才只看到了一个名字,注意力顿时又集中起来了。因为这个名字,是解缙。

解缙,大明最著名的才子之一,与杨慎、徐渭并称大明最博学的三人。

允熥凝神看这个奏折。上折子的人是现在大明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度,弹劾解缙不忠不孝,要把他贬为河州卫吏。

原来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十分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赞赏。但是之后解缙为李善长鸣冤,惹恼了朱元璋。

要是搁在其他人,坟头的草都能让坟头看不见了,但是朱元璋十分爱惜解缙的才华,把解缙的老爸叫了过来领解缙回去了,说让解缙十年以后来。

但是就在今年,解缙带薪回家休假还不到八年,朱元璋就驾崩了;并且此时他的母亲才去世一年。但是解缙还是很有功名心的,于是又来京城了。

结果刚刚到了京城没多久,就被御史们盯上了。王度和袁泰是好友,当年解缙弹劾袁泰致使袁泰丢官,二人结仇;不过袁泰前几年死了,没法亲自来报仇了,所以王度上书弹劾解缙。

王度以解缙母亲过世不过一年离家远行,不满十年就返回京城两条罪名弹劾他,要皇帝把他贬为河州卫吏。

开玩笑,允熥怎么会干这样的事情!解缙是大明有名的文人、政治家,你王度算什么!允熥其实本来记着解缙呢,朱元璋刚刚驾崩的时候说的那个给陈性善找的副手当时虽未明说,但是就是想找解缙。(第195章)

但是后来事情太多把他忘了。现在允熥既然见到了这个名字,就不会再把他放过的。不过王度弹劾解缙的理由在这个年代还是成立的,允熥也不好直接反驳,所以决定奏折留中。

允熥抬头对陈性善说道:“陈卿,《太祖实录》编写的如何了?”

陈性善站起来说道:“陛下,臣以《起居注》为依凭,大概已经编写到洪武二十余年了。”

然后他抱怨道:“陛下,臣现在分身乏术,还请陛下另选他贤为之吧。”

允熥说道:“正好,朕给你找了一个副手,他一定可以帮助你修好《太祖实录》;以后重修《元史》、编纂《大明大典》,你为总编,此人当你的副手必可成!”

陈性善问道:“是何人陛下如此推崇?”陈性善还是第一次见到允熥如此盛赞一个文臣。不仅是他,其他的人也都竖起耳朵。

允熥说道:“此人名叫解缙,你们大概都听说过的。”

陈性善当然听说过这个人,当年解缙还是很出名的。但是陈性善思索一下,说道:“陛下,臣听闻解缙之母去年过世,现在并未满二十七个月,就现在就用他是否不妥?”

允熥果然又遇到了这个问题了。他当然是反对守孝三年的。允熥认为或许在这个礼节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是合适的,但是到了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仪式,与是否孝顺并无关系了。

并且这对于普通的农民、工匠来说还罢了,反正音乐他们也听不起,好衣服也穿不起,唯一耽误的就是嫁娶。

但是对于官员来说耽误起来是太多了,守孝二十七个月,再加上往返的路程,差不多两年半。满清的时候有一名官员当官的时候赶上祖父病逝、父亲病逝、亲妈病逝、嫡母病逝,先后耽误了得有十年多。

这不仅对于官员本人是极大的耽误,对于国家也是损失:一个人才竟然先后数年没法用,指不定就耽误了什么大事。

允熥是有改变这一情况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得再过几个月。

允熥问陈性善道:“陈卿,孔子提出服丧三年的目的是什么?”

陈性善思索一下,说道:“陛下,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孔子的本意是认为孩子出生三年才能独自行走不必依偎在父母怀中,所以守孝三年感受父母养育之恩。”

允熥说道:“这与在朝为官并不冲突啊?难道为官,就不能思念父母养育之恩吗?至于那些规定,不许穿华衣,不许饮酒吃肉,不许音乐,难道在朝为官就不能遵守了吗?”

“再说,如果必须守孝二十七个月,那么为何皇帝可以以日易月?”

陈性善说道:“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缵而承之,不可蹔阙。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允熥接道:“然也,那为何官员不可?官员的大孝,难道不是忠于皇帝并且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并且朕现在也在服丧,难道也交出国事在皇宫中闭门不见众卿不成?”

陈性作为谨守古礼的人,虽然并不愚钝,但是之前并未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守孝三年,所以一时之间想不出话来说。

至于在场的其他人,卓敬其实是想到了反驳的话的:还有夺情一说,朝廷重臣可由陛下下旨夺情,但是并非所有官员都为重臣,可以回乡守孝。

但是卓敬其实是支持允熥说的话的,所以他不会出言的。

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790章 大案——最后的审问第969章 计算第827章 战安南——反应第1350章 南洋风雨——援兵是怎么来的第343章 安王府第1515章 目的第455章 答应和准备第1750章 奥斯曼人要来了第1273章 家话第659章 攻缅——沐昂和那罗塔第97章 怜子如何不丈夫第1063章 决战——全宁卫第635章 冒险的商人第1145章 接见宗喀巴(二)第1281章 安排第1256章 婚礼之前第113章 出行第988章 朝鲜交锋第464章 前高后允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鹤的意见第1426章 好奇第922章 由此所引发的第379章 两地的变故(五)第1411章 接见——自行车第708章 昀叶徐徐第1445章 对欧洲的谋划—欧洲人的议论第962章 陈立杰的幻境第1742章 赏赐与求赏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1205章 外交无小事——事情的经过上第639章 粮食和军歌第418章 封赏与处罚第15章 赐名朝鲜第887章 奸细案的波折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绪第837章 多邦城——继续猛攻第1481章 天文学大发现——夜观天文第573章 巧合敌袭第1406章 接见——欧洲的书籍第909章 礼仪完全忘在一边第208章 用方第1470章 大吵番外7:帝国最黑暗的年代第1148章 佛教争端第1548章 印度之战——白死?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节 )第1699章 理番院迎来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头儿第558章 从松江到杭州第1717章 远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终于要回京了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绪第194章 初议分封——官制和朱赞仪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87章 再次出发第192章 初议分封——西域现状第190章 外国的反应和朱元璋时代的终结第987章 不得不应酬啊第624章 惊奇的一课第429章 甄选舍人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贤彩第71章 宝钞战争——苏州问题第705章 大事件的开端第1234章 足球第907章 意图不明的人第559章 入城第129章 过山東第508章 幻彩阁第1309章 下一代该成婚了?(五千字章节)答复本章说第1174章 插入第140章 战——死战第551章 海务院和新市舶司第1773章 对昆仑奴的缘故与文坻一二三事第141章 战——玉碎战第177章 端午第589章 湘王第318章 内宫贪腐案(二)第604章 对西北卫所第1114章 撒马尔罕城之战——前奏第515章 管税第1188章 第一次地理大发现——疯狂的商人第728章 对安南的决定第1791章 再次设立市舶司与另外两件事第139章 战——血战第1509章 菜市场与捉拿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1146章 供奉格鲁派第1732章 夺回我们的财富第370章 统帅平叛之人第887章 奸细案的波折第1304章 徐家的‘危机’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诺第15章 赐名朝鲜第893章 朱赞仪的事情第280章 心得第1718章 下一步的铺垫与孟加拉的“终结”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308章 封第898章 庆功宴(一)第432章 来自军方的证据
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790章 大案——最后的审问第969章 计算第827章 战安南——反应第1350章 南洋风雨——援兵是怎么来的第343章 安王府第1515章 目的第455章 答应和准备第1750章 奥斯曼人要来了第1273章 家话第659章 攻缅——沐昂和那罗塔第97章 怜子如何不丈夫第1063章 决战——全宁卫第635章 冒险的商人第1145章 接见宗喀巴(二)第1281章 安排第1256章 婚礼之前第113章 出行第988章 朝鲜交锋第464章 前高后允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鹤的意见第1426章 好奇第922章 由此所引发的第379章 两地的变故(五)第1411章 接见——自行车第708章 昀叶徐徐第1445章 对欧洲的谋划—欧洲人的议论第962章 陈立杰的幻境第1742章 赏赐与求赏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1205章 外交无小事——事情的经过上第639章 粮食和军歌第418章 封赏与处罚第15章 赐名朝鲜第887章 奸细案的波折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绪第837章 多邦城——继续猛攻第1481章 天文学大发现——夜观天文第573章 巧合敌袭第1406章 接见——欧洲的书籍第909章 礼仪完全忘在一边第208章 用方第1470章 大吵番外7:帝国最黑暗的年代第1148章 佛教争端第1548章 印度之战——白死?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节 )第1699章 理番院迎来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头儿第558章 从松江到杭州第1717章 远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终于要回京了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绪第194章 初议分封——官制和朱赞仪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87章 再次出发第192章 初议分封——西域现状第190章 外国的反应和朱元璋时代的终结第987章 不得不应酬啊第624章 惊奇的一课第429章 甄选舍人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贤彩第71章 宝钞战争——苏州问题第705章 大事件的开端第1234章 足球第907章 意图不明的人第559章 入城第129章 过山東第508章 幻彩阁第1309章 下一代该成婚了?(五千字章节)答复本章说第1174章 插入第140章 战——死战第551章 海务院和新市舶司第1773章 对昆仑奴的缘故与文坻一二三事第141章 战——玉碎战第177章 端午第589章 湘王第318章 内宫贪腐案(二)第604章 对西北卫所第1114章 撒马尔罕城之战——前奏第515章 管税第1188章 第一次地理大发现——疯狂的商人第728章 对安南的决定第1791章 再次设立市舶司与另外两件事第139章 战——血战第1509章 菜市场与捉拿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1146章 供奉格鲁派第1732章 夺回我们的财富第370章 统帅平叛之人第887章 奸细案的波折第1304章 徐家的‘危机’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诺第15章 赐名朝鲜第893章 朱赞仪的事情第280章 心得第1718章 下一步的铺垫与孟加拉的“终结”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308章 封第898章 庆功宴(一)第432章 来自军方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