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升龙

十一月三十日上午,升龙府。

升龙府就是后世的河内,自从五代时期安南独立起就是安南国的统治重心之一,之前的陈朝也不例外。所以升龙府的王宫经过陈朝近二百年的修缮扩建,虽然从大小上仍旧远不及大明的皇宫,但也别具一格,此时在温煦的太阳的照耀下显得颇为精致,十分漂亮。

但胡季犛的心情却不像王宫一般美丽。他此时站在自己平日里议事的大殿,右手指着面前跪着的人,声音略有些颤抖的说道:“你说什么?多邦城已经被攻陷了?”他的声音在颤抖之外,还有一丝抑制不住的惶恐。

跪在他面前这人身上穿着一件鱼鳞甲,若是平日里应当十分光鲜,可此时它上面却沾满了污泥、血迹与黑色的斑点,十分恶心。尤其是那些血迹,此时已经完全干涸,印在铠甲上透出黑红混杂的颜色,就好像被砸扁的蟑螂一般。

这人听到胡季犛的话后,马上说道:“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多邦城已经沦陷了!”

“昨夜上千明军在逆贼的里应外合下偷偷潜入多邦城,于寅时初在城内起事放火。随即数万明军在城北的沙滩登陆,攻打北城。北城的将士虽然奋力作战,但仍然逐渐落在下风;卯时初,忽然城南燃起冲天的大火,北城奋战的将士以为明军已经打进城内,全军崩溃丢了多邦城。”

“阮仁烈将军失陷在城中,不知生死;臣赶在明军堵住东城门之前带领所部残余将士从东门逃脱,一路飞奔赶来升龙。”

“阮仁烈失陷在城中?”胡季犛又受到了一下重击。多邦城丢失已经是十分惨重的损失,现在又得知阮仁烈多半已经战死,他一下子支撑不住,倒在了椅子上。

不过他没有在意自己倒在椅子上的事情,十分失态的脱口而出:“从道,你是阮仁烈手下的大将,阮仁烈战死,你为何没有陪着他一起死?”

从道马上趴在地上,浑身颤抖,一言不敢发。

胡季犛此时已经有些失去了理智。多邦城丢失,意味着升龙府门户大开,整个红河平原都对明军敞开了怀抱,虽然仍旧可以利用河流与少数关口节节抵抗,但从此主动权就操于明军之手,明军要战便战、要走便走,他想要打持久战的计划彻底落空。

更加重要的是,安南此时近七百万人口,其中一半都在以升龙府为中心的红河平原地区,明军占领了这里可以就地征夫征粮,不用再从国内调集,后勤压力大为减轻;反观大虞,失去对红河平原的完全掌控后,不论兵马钱粮都难以为继。

可以说,在丢失了多邦城后,这一战他其实已经战败了,就算最后侥幸得以撤到乂安、河静,甚至更南的广平、广治、广南、广义等地,明军也不再继续攻打,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如此一来也无怪乎他会失去理智,将怒火全部发泄在从道身上。胡季犛此时见到从道如此表现,更加失去理智,开口就要赐死他。

可就在这时,忽然从门口响起一个苍老的声音道:“陛下,发生什么事情了,陛下这样生气?”

随即一个满头白发的男子走进来,一眼瞧见跪在地上浑身颤抖、身上全是污迹的从道,惊讶道:“从道不是在多邦城么?怎么忽然回了升龙?还满身的污迹?莫非是明军正在猛攻多邦城,从道赶回来求援?”

此人就是胡季犛手下的重要亲信之一的黎笋。今日上午本来胡季犛派人宣他进宫有事商议,他就来了王宫。他刚走到议事殿门口就看到从道跪在地上,胡季犛十分生气的说着什么,马上走进来解围。

胡季犛见到是他,不由自主压住了火气,也恢复了神智,对他说道:“黎爱卿,是多邦城已经丢了,从道从多邦城逃回来向朕禀报。另外,不仅多邦城沦陷了,阮仁烈也失陷在了城内,现在多半已经殉国。”

“阮仁烈死了?”黎笋大惊。

“是啊,阮爱卿死了。”胡季犛这样念叨一句,随即又指着从道喊:“他身为阮爱卿手下的大将,竟然临阵脱逃,朕要……”

他话还没有说完,就听黎笋说道:“从道竟然敢临阵脱逃?太上皇陛下,应当革除从道的所有官职,将他发往军前效力,以惩治他的罪过。”

他听着胡季犛的话不像,虽然必然要得罪他,却也顾不得了。从道是从琦的侄子,平日里十分得从琦的宠爱,从琦此时又是安南镇守南面的大将,若是让胡季犛出言赐死了从道,从琦会不会有什么想法谁也不知道,为了大虞还能多支撑几天,他只能打断胡季犛的话。

并且随即黎笋又说道:“陛下,此时最重要的是安排升龙城的防备。从多邦城到升龙城不过数十里路,现在多邦城丢失,明军在那里稍作休整很可能会马上来进攻升龙,陛下还需马上决断如何防备。”

胡季犛被黎笋打断了要说的话本来十分不高兴,但也忽然想到了从道与从琦的关系,按捺下自己的怒火,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一分的时间,睁开双眼说道:“从道,你起来吧,你能赶回升龙报信已属难得,虽然有所过失,但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朕许你仍旧统帅本部,戴罪立功。”

“臣谢陛下恩典!”从道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站了起来。

胡季犛随即对黎笋说道:“升龙府如何还能防备?此时城中只有一万将士,还都是不怎么能打的部队,火炮一门也无;而明军足有四十万人,整个升龙府的百姓加一块都没有明军多,明军就算用人来堆都能将升龙府淹没,更不必提还有几支精锐。升龙府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守住的。”

胡季犛此时已经彻底平静下来,对黎笋接着说道:“你马上去传朕的口谕,告诉城内的将士收拾好行囊,带上所有能带走的物品,下午申时正出发前往南定。”

“告诉城内的文武百官明军即将攻陷升龙府,让他们跟随朕一起逃亡。”说到这里,胡季犛忽然自嘲的一笑:“现在城内的百官估计都已经知道明军已经攻破多邦城了,若是愿意跟随朕撤退的此时应该已经在打包了,若是想要投降明国的估计都闭门不出,等着明军来到后去迎接明军。也不必专门再派人通知他们了。”

胡季犛又吩咐了几件事情,最后对黎笋说道:“城内所有府库内的东西,尤其是粮食,不能带走的一律焚毁,一粒粮食、一件布匹都不留给明军。”

“陛下此事不妥。”黎笋说道:“陛下,若是焚毁府库中的粮食,那全城的百姓都知道是朝廷让城中无粮,即使过后明军在城内征粮也会怨恨朝廷。”

“臣以为,不如将府库大开,允许城内所有的百姓去取粮食,如此一来,城内的百姓必然怀念陛下的恩德。”

“二来,明军来到升龙府后因为粮食都被陛下散发给了百姓,必然会从百姓手中强行征粮,同时因为征粮也必然会有许多奸淫掳掠的事情发生,百姓必然十分怨恨明军,陛下若是派人潜伏在升龙府刺杀明军将领、虐杀明军士兵,百姓也会给予方便,就能更加容易地扰乱城内,拖延明军进兵。”

“所以臣以为,陛下应当将所有带不走的粮食分给城内外的百姓。”

“好,朕马上下令看守粮仓的官员,等城内的各支军队取了粮食后就大开粮仓,任由百姓取粮。”胡季犛略一思索,就发觉黎笋的计策有道理。并且他还考虑到,想要烧毁粮食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保不准城内就有决定叛变投靠明国的官员鼓动百姓来抢粮,所以还不如将粮食直接分给老百姓。

胡季犛随即又对黎笋吩咐了几件事情,让他和从道一起下去了。

胡季犛又马上返回后宫,让后宫收拾起来。此时时间紧急,他也来不及将他和7所有的妃嫔、他和7所有的孩子都带走了,只是让皇后(上皇皇后)、几个重要的嫔妃、几个平日里比较喜欢的孩子马上收拾起来,下午跟着他一起走。至于其他人,只能丢给明军了。

而此时城内也早已大乱。在从道带兵入城后,许多大臣就猜到多邦城已经丢了,纷纷准备起来。就如同胡季犛所猜测的那样,忠于胡季犛的大臣命令家人赶紧收拾,派人出去打听军队在哪里集结,赶着车前往地方;已经做好接纳新主子的大臣紧闭门户,命令家人紧急绘制大明国旗,准备在明军入城后手举国旗欢迎明军。这些人此时都庆幸大明发明了国旗,要不然可没有能够如此简单表示自己恭顺的道具。

还有一些即不忠于胡季犛,又不想投靠大明的大臣。这些人此时要么正在带着家人逃离升龙府,要么全家从官邸离开,躲到自家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小房子里,等着城内混乱的时候过去后再装作普通老百姓出来。

而普通百姓却对明军即将到来这个事实没什么反应。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论在谁的治下,都是纳粮服役,没什么区别,顶多是改朝换代的头几天会乱一些,忍过去就好;并且,“听说大明比大虞还要强大得多,当了大明的百姓是不是就不用再担心改朝换代了?”

“差不离。”

“这就太好了,升龙是大城,即使有些山贼土匪也不敢随便攻打城池,以后就不用担心动乱了。”

“不过这几天可要忍住,不要随便出门。趁着今天还有当兵的维持秩序,赶紧去粮店买几袋粮食藏着。”

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历史上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以后,北京城的景象。

下午申时正,胡季犛带着王子妃嫔从王宫中出来,最后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己住了两年多的王宫,叹了口气,喃喃的似乎说了什么,头也不回的走了。

他很快带着自己的家眷来到南门,让妃嫔王子坐上马车,从王宫中带走的十分珍贵的宝贝也都用棉布包裹好装到车上。待无一人一物遗漏后,胡季犛一挥手,让五千士兵护送着他们和装载着一些兵器、火药和粮食等物品的货车先行出发前往南定。士兵需要护送马车行进三十里到达黄江,在那里上船前往南定城。

而士兵们则会留在黄江。黄江是红河的分支,在他们登船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十分巨大的水寨,相当于安南水师的母港。这座营寨从陈朝初期就开始兴建,十分坚固,又卡在黄江最窄的一处河道,现在安南所有残存的大船都在这儿,只要北部湾的明国南洋水师进不了红河,单凭雲南的水师未必能打下这里。

刚才胡季犛就一边看着将士们收拾物品,一边对自己的长子胡元澄说道:“元澄,父亲决定任命你为黄江水寨的主将,抵抗明军。”

“黄江的位置十分重要,……,你一定要守住黄江水寨,为大虞争取时间。”

“是,父皇。”胡元澄马上躬身说道。

胡季犛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道:“你是父皇的长子,汉苍只是次子。父皇一向十分信任你,你可不要辜负了父皇的期望。”

胡元澄被他这一番话弄得有些神魂颠倒。‘父皇这话是什么意思?莫非……’胡元澄想到一种可能,马上变得激动起来。

胡季犛满意的笑了笑,转过头去吩咐其它的事情。他最后对从道说着:“除了你本部所剩下的数百将士,朕再给你两千士兵,防守升龙城。朕也不让你守城多久,只要能在明军打过来之后守城一个时辰,朕就记你一功;若是能守两个时辰,朕记你一大功。”

“是,陛下。臣必不辱命。”从道大声答应。

胡季犛拍了拍他的肩膀,正要再说些什么,忽然从城北,响起了呼喊声。

第496章 琼林宴召见第1095章 更加疯狂的计划第1078章 最后的围歼战(一)第1088章 内乱第530章 找谁商量第1397章 呵斥***与结案第1177章 演戏第1391章 庭前辩论第1110章 伊吾庆功宴——被动与主动第1720章 退休第1102章 伊吾之战完全结束该封赏了第1424章 西方的新来客第339章 举荐与偶遇第1753章 一个人的日记——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海军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996章 玉佩第961章 在讲武堂第119章 兖州事件——问题第56章 ……阴谋——重点第592章 蓄养奴仆第469章 坤宁宫夜话第1813章 统治阶级第1169章 经济与科学第776章 解惑(一)第736章 扶桑武士与西方后裔第600章 三家第1748章 见面商谈第438章 功高莫过救驾第563章 杭州商户第1552章 印度之战——阴影第1176章 出乎预料的任用第991章 第三个目的第1273章 家话第1480章 如何治理孟加拉第156章 两家第1294章 萧家的应对第1477章 新的左相第1011章 更加焦急第881章 一件藏头露尾的事情第1284章 好在哪里第829章 多邦城——谋划献城第938章 黎澄第785章 大案——发现第170章 砸玻璃第341章 讲武堂人才与整顿第659章 攻缅——沐昂和那罗塔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两个与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273章 正名第232章 收侍卫和考证第2章 太子将死第474章 第三次第1407章 接见——伯鲁入职格致监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关东第194章 初议分封——官制和朱赞仪第1528章 畅想与请求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803章 还是琼州第640章 旅店偶然第255章 想法和英灵第856章 南定——提要第955章 来到乾清宫第1182章 锦衣卫的消息与想法第70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误事第378章 两地的变故(四)第451章 接见使者——朝鲜、扶桑、阿依努第152章 追悼第309章 何福与宋晟第1236章 国子监三项第844章 治伤番外15:民众的日子第1662章 巴布纳——去巴布纳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240章 蛛丝马迹和盖棺定论第958章 拜祭第884章 巫蛊问案(一)第57章 ……阴谋——一波第一第二折第247章 郑国公府第1693章 什么,朝鲜改立世子?第355章 齐王府之乱第1225章 查处完毕第65章 充分准备第952章 闲不下来第248章 龙潭第1669章 从一个小消息看到的第1524章 挂钩终于挂上了第1555章 印度之战——损失与建藩第1814章 东方的资本主义第382章 安与郭与徐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番外10:挑刺的报纸第971章 年轻人第1556章 印度之战——目的第1184章 所有学校的变化第104章 鱼之有水第1414章 李家庆贺第1001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804章 改名海南第1346章 南洋风雨——三宝垄守城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537章 盘算与算数
第496章 琼林宴召见第1095章 更加疯狂的计划第1078章 最后的围歼战(一)第1088章 内乱第530章 找谁商量第1397章 呵斥***与结案第1177章 演戏第1391章 庭前辩论第1110章 伊吾庆功宴——被动与主动第1720章 退休第1102章 伊吾之战完全结束该封赏了第1424章 西方的新来客第339章 举荐与偶遇第1753章 一个人的日记——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海军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996章 玉佩第961章 在讲武堂第119章 兖州事件——问题第56章 ……阴谋——重点第592章 蓄养奴仆第469章 坤宁宫夜话第1813章 统治阶级第1169章 经济与科学第776章 解惑(一)第736章 扶桑武士与西方后裔第600章 三家第1748章 见面商谈第438章 功高莫过救驾第563章 杭州商户第1552章 印度之战——阴影第1176章 出乎预料的任用第991章 第三个目的第1273章 家话第1480章 如何治理孟加拉第156章 两家第1294章 萧家的应对第1477章 新的左相第1011章 更加焦急第881章 一件藏头露尾的事情第1284章 好在哪里第829章 多邦城——谋划献城第938章 黎澄第785章 大案——发现第170章 砸玻璃第341章 讲武堂人才与整顿第659章 攻缅——沐昂和那罗塔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两个与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273章 正名第232章 收侍卫和考证第2章 太子将死第474章 第三次第1407章 接见——伯鲁入职格致监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关东第194章 初议分封——官制和朱赞仪第1528章 畅想与请求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803章 还是琼州第640章 旅店偶然第255章 想法和英灵第856章 南定——提要第955章 来到乾清宫第1182章 锦衣卫的消息与想法第70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误事第378章 两地的变故(四)第451章 接见使者——朝鲜、扶桑、阿依努第152章 追悼第309章 何福与宋晟第1236章 国子监三项第844章 治伤番外15:民众的日子第1662章 巴布纳——去巴布纳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240章 蛛丝马迹和盖棺定论第958章 拜祭第884章 巫蛊问案(一)第57章 ……阴谋——一波第一第二折第247章 郑国公府第1693章 什么,朝鲜改立世子?第355章 齐王府之乱第1225章 查处完毕第65章 充分准备第952章 闲不下来第248章 龙潭第1669章 从一个小消息看到的第1524章 挂钩终于挂上了第1555章 印度之战——损失与建藩第1814章 东方的资本主义第382章 安与郭与徐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番外10:挑刺的报纸第971章 年轻人第1556章 印度之战——目的第1184章 所有学校的变化第104章 鱼之有水第1414章 李家庆贺第1001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804章 改名海南第1346章 南洋风雨——三宝垄守城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537章 盘算与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