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庾亮

庾亮落寞的坐在马背上缓辔而行,身后跟随一百名军中小校,有的手中提着食盒。他此刻的心情与今天的登高之约委实格格不入。十里地的路程对于骑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他巳时率队从营中出来,到达赭山脚下已是巳时二刻,足足走了半个时辰。

赭山位于芜湖军营西南,相传战国时的干将在赭山南一里锻神剑,方圆十里都被炉火烤红,山石皆成赭色,因此而得名。江南地区多是低矮丘陵,赭山高三十丈,当地人历来称之为“雄山”, 山上树木葱茏,芳菲萋萋,多有银杏、枫树,夏秋时节,景色最是宜人。明帝曾登此山俯瞰王敦军营,仕家子弟也多来此处登高怀古。眼下虽是七月,何充、殷浩两人听闻骠骑大将军温峤突然病故,庾亮茶饭不思,特意相邀登高,一来为给他排解忧伤,再者同来缅怀故人。

庾亮到得望江亭时,何充、殷浩二人早已在亭中等候,石桌之上摆着一把古香古色的铜质酒壶,高约一尺,壶上并无花纹镂刻,单看壶身的色泽,就知道是上百年的物件,三盏酒樽中已斟满佳酿,走到桌边便可闻到沁人心脾的酒香。自从武昌回来以后,数日来他都郁郁寡欢,本无心饮酒,所以只带了些菜肴,并未命随从备酒,但见何、殷二人如此准备,也知二人此来专为他宽心,不好扫了亲友好意,只得振奋精神,收起多日来的满面愁容。

三人寒暄已毕,庾亮很是夸赞了酒具一番。何充脸上隐过一丝得意之色,坦言道:“这酒壶确是有些来历,大舅兄能猜得出么?”

“我看这酒壶古朴无华,定是件古物,至于出处,妹丈就不要难为我啦。”说着吩咐小校摆上菜肴,随即转向殷浩笑道:“渊源,可知此壶来历?”殷浩字渊源,时年二十七岁,广有贤名,彼时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他入朝为官,皆推辞不就,独与庾亮交好,只是年纪上小了庾亮十四岁,二人亦师亦友。

殷浩将酒壶拿起细细端详,思索一番,分解道:“壶腹长大,有颈无流(壶嘴),即知乃是汉代之物,看壶身光泽约有百年,百年之前,与饮酒有关的逸闻雅事,便当属‘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曹子建作《登台赋》的那场铜雀台大宴文武’,似与今日之事意境仿佛,次道兄,不知在下所言,对与不对?”

何充字次道,时任建威将军,会稽太守。闻言哈哈大笑,赞道:“贤弟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愚兄拜服,确是此二者之一,不知渊源能否猜出到底是哪一桩么?”

“青梅煮酒论英雄!”殷浩再不假思索,一口断言。

“好!好!好!”何充一连道了三个“好”字,三人抚掌大笑,举杯一饮而尽。

“姐夫可知我专门携此壶前来之用意?”三人坐定后 ,何充问道。

“渊源方才说破‘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事,我已知你二人来意。”

庾亮本打算绝口不提温峤病故一事,看来终究是绕不过去,自己咽泪装欢之举想必二人也是了然于胸。事实上这些天来他在军中委实太过难熬,胸中悲痛只能极力遮掩。温公辞世之事,朝堂之上虽已尽人皆知,然在军中尚未透露半点消息,要知道骠骑大将军病故非同小可,若军心动摇,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数日来除了这一百名心腹,任何人他都不见。何、殷二人今日相邀,他没再推却,也是想着能有一番倾诉。何充不是外人,自己是皇帝的舅舅,妹夫即是皇帝的姨夫;殷浩虽尚未入仕,然时人多将他比作“管仲、孔明”, 早晚必成柱国之材;索性今日与他二人一吐为快。

“太真足可称得上‘英雄’二字。十七岁入仕便弹劾了我的族叔庾敳(音‘竹’),却反被族叔赞赏,由此声名鹊起。二十二岁时追随刘琨投身行伍,六七年间,刘琨倚太真为谋主,凭并州一州之力,独抗羯赵四州虎狼之师。后来西晋亡了,他代刘琨南下江东,朝堂之上,慷慨激昂,劝进元帝承袭晋统,同时盛赞刘琨忠义,孤悬贼境,力图光复我汉家河山,一腔热血,文韬武略,盍朝将相,为之倾倒。那天是我第一次与他相见,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三吴士大夫为北伐动容。”庾亮神情悠远仿佛重回十二年前的朝堂,声音中明显可以感觉到情绪的变化。

何充听得入神,举起酒杯两下示意,并未出声,以袖遮面,独自饮了一杯,他不想打断庾亮的思绪,自己也被舅兄的情绪所感染。

何充出身庐陵何氏,本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士族,初为王敦主簿,但他十分厌恶王敦为人,多次顶撞于他,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了很久,直到迎娶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妹妹,才得以入朝为官,所以舅兄说的这些温公往事,他只是大抵知道,并未亲身经历,今日详细听来,也是不觉神往,正是因为这层姻亲,他是少数支持北伐的南方士族之一,平素里与温峤亦过从甚厚。

庾亮下意识也拿起了酒杯,却只是停在手中,继续说道:“永昌元年的时候,王敦自武昌举兵,以清君侧的名义挥军攻入健康,刘隗(音‘奎’)北遁,刁协惨死。王敦想要以不孝的名义,废黜当时还是太子的先帝,以图取代晋室,又是太真于朝堂之上挺身力辩,保住了先帝的太子之位。先帝即位后,拜他为中垒将军,抵抗王敦,太真便率军与王敦的部队隔秦淮河对峙,趁夜深,渡河发动奇袭,身先士卒,一举大破叛军,由是才得以将王敦之乱平定,更在事后建议先帝宽宥附逆之人,从而稳定了当时动荡不安的局面,知谋胆略、恢弘气度,远非我所能及。”说罢,庾亮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殷浩听庾亮说到最后语带愧疚,落寞哀伤,料想提及王敦,自然是想到了自己身为执政,不听温公几番苦谏,终于逼反了苏峻,又在应对叛军时捉襟见肘,错漏百出,最终兵败相投,才有最后那句“智谋胆略、恢弘气度,远非我所能及”,于是开解道:“尊兄无须太过自责,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王敦虽行叛逆,心中却还有道统、宗室,所以才能为温公的义正言辞所斥退,那苏峻贼子怎能与之相比,眼下建康城中的一片焦土不就是铁证么?就算您不削他兵权,久后也一样会反,若不是他现在羽翼未丰,成王败寇实未可知。”

庾亮实不愿文过饰非,并没有应和殷浩的开解,拿起筷子于食盒中搛起一只河虾,岔开话题:“这芜湖紧邻长江,河道纵横,鱼虾最是鲜美,我特意命人准备了这些小菜,你二人也尝尝。”

庾亮带来了六个食盒,除一盒糕点外,另有五样菜肴,三荤两素,第一个食盒中是只红皮烤鸭,旁边的是条清炖金江鲤,方才他率先下箸的河虾腹部满是粉红色的虾子,煞是鲜美诱人。素菜的两个食盒中是一份韭菜和一份盐菜。

客随主便,何充、殷浩各吃了一只河虾,赞不绝口。三人又饮了几杯,庾亮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然又笑了起来,说道:“不瞒你们,这几样小菜与太真亦颇有关联,今天就给你们讲几件温公的逸闻趣事。”

“尊兄请讲。”

“愿闻其详。”

“太真那次朝堂劝进之后,王导啊、谢鲲啊,还有桓彝和我,都被他的神采所倾倒,争相与之交往。今天王家请,明日谢家邀,桓公更甚,三天两头邀他过府一叙,最后干脆给大儿子取名一个‘温’字,我看桓公要是有个妹妹,非嫁予太真不可。这一来二去,太真就在建康没少耽搁时日,他几番请求返回幽州,三司、八座排着队的挽留。他六月份来的,愣是拖到第二年开春都没能回去,可就是这么一耽误,幽州那边出事了,段氏内乱刘琨死了,这下他彻底回不去了,元帝便封他太子中庶子一职,自此深的先帝器重。我二人与先帝年龄相仿,又情投意合,先帝不以我二人官职卑微,与我们结为‘布衣之交’。每想到此处,怎能不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庾亮说着,搛了一块鱼,接着道:“怎么说跟这河鲜有关呢,那时候太真初到江东,又年轻,常和扬州、淮中的客商们在秦淮河上赌博,赢了就请我吃这金江鲤、白灼虾;输了就我付账;还有好几次,他输大了,只能在船上向我喊‘卿可赎我’、‘卿可赎我’,招呼我过去赎他。”

庾亮边说边笑,兀自拿起酒杯,自斟自饮起来,仿佛一时忘却了何、殷二人,笑叹道:“虽然荒唐,但你们看太真是多么率真的君子啊。”

何充从不知骠骑大将军年轻时还有过如此荒诞之事,心中也觉好笑,亭中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笑着问道:“那这红皮烤鸭又有什么相关,大舅兄且说予我们听听?”

庾亮闻言不禁嗤笑出生,搛起一块鸭子,送入口中。

这芜湖的烤鸭最是特别,其他地方的烤鸭多是越肥越香,而芜湖烤鸭须选用瘦的,外皮刷酱,烤得呈朱红色,甜而不腻,肉质嫩滑多汁,那烤鸭子的酱料,最是紧要,家家各不相同,一律秘不外传,荆、扬望族婚丧嫁娶,大多要遣下人专程来芜湖采买置办。

“说到这只红皮烤鸭,更有意思,也是太真初来建康之时的一桩美谈。”庾亮吃完一块鸭肉,仍自忍俊不禁:“那时候北方战乱,太真有个堂姑,辗转来到江东,早与家人失散了,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便嘱咐他帮堂妹寻门亲事,他回答说‘好女婿实在难找,像我这样的如何?’,堂姑不明所以,只说战乱之中苟活已是不易,不敢奢望官宦显贵,后来没过多久,太真就回禀堂姑‘好女婿’找到了,还送来一个玉镜台作为聘礼,婚礼是我帮他操办的,那天,我就命下人专门采办了几十只芜湖烤鸭招待宾客。”

何充似有不解,问道:“未曾听闻温公还有个堂妹啊,不知与哪家结的亲?”

殷浩笑道:“次道兄果不负‘今世子敬’之美名,诚然忠厚长者风度,娶堂妹的当然就是温公自己了。”

庾亮此时已是笑不成声:“婚礼当日,夫妻双方行礼已毕,新娘拨开团扇,只说了一句——早就猜到是你,果不出我所料!”

何充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温公风流,温公风流。”

三人一同满饮了一杯,一时欢声笑语,庾亮多日来的伤感烦闷也好似此时亭外的层层乌云之中,透出来一缕阳光。他指着两个素菜的食盒笑道:“迎娶娇妻美眷,太真机谋已可见一斑,而真正的大智慧就要说到这两盘素菜了。当初苏贼攻破建康,我兵败往投于他,但我二人力量微弱,只能联合陶侃、郗鉴共同平叛,郗鉴乃长公主之师自不用说,但那陶侃与我素来不睦,值此败军之际,断无相助之理,我本不欲相求,太真便指着这两样菜说‘但有此二物,大事可成矣’。”

“真是这韭菜?盐菜?让陶公最终出兵相助的?”何充满脸疑惑:“当初听闻陶公率兵平叛,我就倍感诧异,正要找机会向大舅兄问明此中原委。”

说到国家大事,庾亮又不自觉的严肃起来,没了先前的嬉笑之色,言道:“我二人议定推举陶侃为平叛盟主,太真深知陶侃素来节俭,教我待他来到寻阳时,宴席之上不要过多珍馐,反是用韭菜与盐菜,投其所好,韭菜用叶不用白,如陶公问,便答‘韭白仍可再种,而盐菜利于久存’。后来果然不出太真所料,陶侃因此与我前嫌尽释,出兵相助,才得以最终平定苏氏之乱。”

“原来如此……”何充看着眼前的这两个食盒,听得怔怔出神,庾亮一席话,他心中只觉自惭形秽,既感念温峤公忠体国,又佩服他俯仰皆谋,反思自己,之于社稷,可谓百无一用。气氛又一次跌回了谷底。

庾亮也没再说什么,低下头搛起一箸韭菜,神情再次暗淡下来。

殷浩借机开解道:“我们今日怀思故人,尊兄无须太过哀伤,老子《道德经》中有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生,息我以死’,大致是说天地孕育了我,让我活着的时候劳碌,老了以后安闲,直到死去才能最终休息。温公为家国天下操劳一生,南征北战,夙兴夜寐,直到前不久还谏言天子移都豫章,欲图恢复河山,临离开建康时,又留下大批物资,重建都城,可谓鞠躬尽瘁,如今终于能够歇歇了。倒是我们这些世上之人,仍要披荆斩棘,共匡社稷,相比之下,反是温公该为我等哀伤才是。”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我是懂的,只是太真壮年辞世,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还有先帝和桓公,也都撒手人寰了。当年,我四人在先帝还是太子时便交情莫逆。近来每到深夜,建康宮、秦淮河、宣城、寻阳、武昌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只剩下我一个……”庾亮说到这里声音已是哽咽,缓了一下,叹道:“不说了,不说了,喝酒!”

庾亮望着手中的酒杯,心绪万千,忽而暗暗责怪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如今怎生如此颓唐;忽而又想到兵连祸结,帝室蒙羞都是他一意孤行所致;明明知道却不敢直视温公、桓公之死也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事实上,受他牵连,于苏峻之乱中遇害的,还有自己的长子——庾彬,新婚燕尔的庾彬,和自己的妹妹——明穆皇太后庾文君。眼泪终于悄无声息的掉落了下来,这份浓烈的自责与悲伤让他想起了王戎,同样是一个悲剧色彩的故事,他终于切身体会到了王戎丧子时的那份掺杂着愧疚的悲痛——痛啊,太痛了,心如刀绞啊!——他内心呼喊着,眼泪开始像断线的珠子般不断地急速滑落,心中的那道堤坝最终还是彻底崩塌了,口中喃喃: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殷浩见开解不成,要想让庾公真正的重新振作起来,只得另觅它法——于他心结之处下手:“尊兄且慢伤怀,刚您提及桓公,弟知他在这次叛乱中为国尽忠了,却未听闻其家小下落,您如今既然坐镇芜湖,此处离宣城仅一百余里,可有派人寻找?”

“找了,怎能不去找他们孤儿寡母,我一到芜湖就派人四下寻觅,前后几波人放出去,都没能寻来半点消息,说不好早已丧于乱兵之手。”

“弟以为不然,想桓公久镇宣城,恩泽广布,城破之日定然有忠义之士施以援手,搭救他们母子脱难;纵然遇难,一家六口,宣城百姓尽皆熟识,绝无死不见尸的道理。”

庾亮本也是这样想,只是找了这么久不免有些灰心,眼下听殷浩说的如此笃定,仿佛再一次看到了希望的火光——是啊!一定还活着,逝者终究已矣,生者当如斯夫,相信如果是他们活着换我殁于乱军,彼必能保我妻儿周全,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

第二章 司马衍第七章 庾亮第七章 庾亮第三章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七章 庾亮第三章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一章 孔元第三章第九章 桓温(下)第三章第三章第六章 羊节第九章 桓温(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七章 庾亮第九章 桓温(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三章第九章 桓温(下)第七章 庾亮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节第九章 桓温(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二章 司马衍第六章 羊节第一章 孔元第七章 庾亮第六章 羊节第二章 司马衍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七章 庾亮第七章 庾亮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节第七章 庾亮第三章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二章 司马衍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八章 桓温(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九章 桓温(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八章 桓温(上)第三章第八章 桓温(上)第九章 桓温(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一章 孔元第八章 桓温(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八章 桓温(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七章 庾亮第二章 司马衍
第二章 司马衍第七章 庾亮第七章 庾亮第三章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七章 庾亮第三章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一章 孔元第三章第九章 桓温(下)第三章第三章第六章 羊节第九章 桓温(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七章 庾亮第九章 桓温(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三章第九章 桓温(下)第七章 庾亮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节第九章 桓温(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二章 司马衍第六章 羊节第一章 孔元第七章 庾亮第六章 羊节第二章 司马衍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七章 庾亮第七章 庾亮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节第七章 庾亮第三章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二章 司马衍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八章 桓温(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九章 桓温(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八章 桓温(上)第三章第八章 桓温(上)第九章 桓温(下)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一章 孔元第八章 桓温(上)第五章 司马兴男(下)第八章 桓温(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八章 桓温(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六章 羊节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四章 司马兴男(上)第七章 庾亮第二章 司马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