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

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

刘志洪

局限性是现实的人的一种基本规定性和重要现实,对人、社会历史和自然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从另一侧面深刻地表征着人的生存水平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的发展、超越、解放、自由和无限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建立在人合理应对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局限性问题,对其作了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人的局限性的科学指南。然而,遗憾的是,以往对它们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一直未有专门的研究。系统深入地开掘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亟需完成的使命。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引起学界对这一思想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一、人的局限性的涵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全部事物都是不完善亦即有局限的。“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人同样是不完善和局限性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还处于“真正的人类史”之前。恩格斯晚年也说,“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从人的局限性的视角理解,可以认为,现代人仍然具有很高的局限性,距离完美还很遥远。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理论和实践的努力,都是为了降低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时常把局限性理解为不完善性。他们批评德国的意识形态家们即使阐述现实历史,“意图也只是把所考察的时代描绘成在真正的历史时代即1840-1844年德国哲学斗争时代到来之前的一个不完善的预备阶段、尚有局限性的前奏时期”。明显地,有局限性的就是不完善的,局限性也就是不完善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把这种等同于不完善性的局限性具体理解为缺陷、缺点、弱点、不足及其总体,主要在这些意义上使用“局限性”概念。恩格斯曾经论述过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所说的局限性都是这种唯物主义较为严重的缺陷或缺点。“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性质的和有机性质的过程,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论述了作为一般的事物的局限性,而且还直接地论述人的局限性,经常将其理解为人的缺点、不足和弱点等。马克思批评当时的法学家说:“这是法学家的局限性,法学家创造了一个固定的法律用语,然后就一成不变地把它应用于早已不再适用的情况。”在这里,局限性指称的是不根据现实的改变而改变法律用语的缺点、不足。恩格斯这样批判杜林:“使杜林先生感到不自在的,正是在我的论述中没有凯里以及他以前的成百人曾用来反对李嘉图的那些弱点。因此,他恶意地企图把李嘉图的局限性强加到我身上。”显然,李嘉图的“局限性”也就是李嘉图“那些弱点”。

由上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人的局限性是人的不完善、缺陷、缺点、弱点和不足及其总体。这种理解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相当程度地把握了人的局限性的涵义。概括地说,人的局限性是人不完美、有局限的总体规定性,亦即人存在不足并受不足束缚的总体规定性。

二、人的局限性的内容与根源

除了提醒人们局限性的客观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具体论述了人的局限性若干重要内容,着重剖析了现代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局限性,并指明了造成这种局限性的真正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的局限性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人的世俗局限性与宗教局限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世俗局限性是人的宗教局限性的基础和原因,宗教局限性是世俗局限性的反映和表现。“宗教已经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现象。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束缚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束缚。我们并不宣称:他们必须消除他们的宗教局限性,才能消除他们的世俗限制。我们宣称:他们一旦消除了世俗限制,就能消除他们的宗教局限性。”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人的宗教局限性所作的经典剖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人的局限性的“范本”。

第二,人尤其是个人的生命局限性。青年马克思认为,个人有一种基本的局限——死亡:“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迟早要死的。”同整个族类相比,个体的人的生命更为短暂和脆弱。当然,青年马克思也认为并强调人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在他看来,人是有普遍性的,能够在观念和实践中越来越普遍地“把自然界变成人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使人赖以生活的自然界的范围越来越广阔”,从而超越自身的特殊性。

第三,人的活动局限性。活动的局限性是人的局限性核心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产品的异化源于活动的异化,活动异化是产品异化的原因。与此一致,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这种产品还与活动的局限性相应而仍然被看作自然规定的产品——农业的产品,主要是土地的产品。”这里所说的活动的局限性,主要指物质活动的局限性、劳动的局限性。除此之外,这种活动局限性还包括交往局限性和思维局限性。人的交往,最初具有“地域局限性”——局限于狭小的地方之中,后来又具有“民族局限性”——局限于民族—国家之中,最后才发展到无局限的世界历史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论述了人的交往局限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恩格斯论述了思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提出思维既具有无限性和至上性,又具有有限性和非至上性。这种有限性和非至上

性也就是思维的局限性。

шωш◆тт kǎn◆C○

第四,人的受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是人的局限性的两种典型样态。青年马克思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说的是人的受局限性。现实生存着的人总是受到各种实际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思想成熟后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处于片面发展之中,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不论是受旧式分工统治与奴役的无产阶级,还是统治、奴役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都具有严重的片面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论述一般的人的局限性,还对阶级与政党这两种现代社会典型群体之局限性作了深入的剖析。阶级的局限性,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最多的。他们尤其深刻地解剖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逐渐丧失合理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在相当大程度上造成了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也造成了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这种发展的局限性不仅在于一个阶级被排斥于发展之外,而且还在于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所以‘非人的东西’也同样是统治阶级命中所注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这种局限性是资产阶级自身无法克服的,而资产阶级及其所统治的社会也必然由于这种局限性而被扬弃。

以往我们对无产阶级的局限性认识不多甚至有些不敢触及,然而,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导师早就对此作了深刻的自我分析。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可见,在最革命、最先进从而将实现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阶级身上,也有某些“陈旧的肮脏东西”,亦即局限。在生产领域,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片面分工和机器的无产阶级片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片面性。“大工业的机器使工人从一台机器下降为机器的单纯附属物。”在政治上,无产阶级也是有局限的:“英国工人阶级过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苟安于政治上的毫无作为。”但是,无产阶级能够在革命和变革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己批判自己”。这虽然一方面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也有不足,需要超越;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对自身局限性的应对是合理的,而这也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局限性的论述启示我们,即使是最具先进性的阶级,也必须不断地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才能永葆先进性与生机活力。

和其他思想家注重从精神或肉体的视角看人的局限性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局限性同生产条件的密切关系:“在矛盾产生以前,人们进行生产的一定条件是同他们的现实的局限状态,同他们的片面存在相适应的,这种存在的片面性只是在矛盾产生时才表现出来,因而只是对于后代才存在。这时人们才觉得这些条件是偶然的桎梏,并且把这种视上述条件为桎梏的意识也强加给先前的时代。”这表明,人的局限性和生产条件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相互匹配的。正因为如此,当它们相互适应的时候,人们不会觉得它们有矛盾;只是当人发展起来而生产条件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时候,人们才会认为生产条件是自身生存的桎梏。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指出,人的局限性归根结底是由不够发达的生产力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造成的。“过去的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限制的;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和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他们所占有的是这种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因此他们只是达到了新的局限性。……在迄今为止的一切占有制下,许多个人始终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属于全体个人,不可能归属于各个人。”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明了人的局限性同占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生产工具、分工和交往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由于占有制、生产工具、分工和交往是局限性的,因而人也是局限性的,不能消除局限性,只能达到某种新的局限性程度;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占有制、生产工具、分工和交往都消除了局限性,因而无产阶级(人类)也消除了局限性。这一论述启示我们,人的局限性受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物质活动及其局限性的深刻影响以至决定,它指明了人的局限性形成的真正根源,超越了以往所有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思想家对人的局限性根源的认识。

三、人的局限性的超越

每个人的完美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和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之一。早在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就郑重提出:青年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不难看出,在青年马克思心目中,实现每个人(自身)的完美和全人类的幸福是最高的价值。个人的完美亦即个人的无局限。也就是说,青年马克思认为,个人应努力实现自我的无局限并使之同通达人类的幸福相契合。

人的局限性不能克服,只能降低。而局限性降低也就意味着人获得了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超越人的局限性的基本路径。既然局限性受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物质活动的决定,那么,要降低自身的局限性,人就必须努力从不发达的生产力、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不完善的物质活动中挣脱出来。唯有如此,才能根本地降低这种局限性。精神和身体的完善虽也有助于超越人的局限性,但决非最根本的途径。如果一味靠精神或身体的“修炼”来“克服”局限性,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人的局限性的降低也同世界历史的生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突破了民族与地域的局限。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与改造,伴随着交往和全球化的扩展与推进,各个单独的个人能够“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

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人的世界历史性生存是一种超越了地域局限性存在和民族局限性存在之生存。同世界历史保持紧密联系、获取世界历史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是降低人的局限性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个人和阶级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具体方法。“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有计划的科学合作,是超越个人工作能力局限的方式。“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这一观点可加以合理的普遍化:人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能够获得最快的提高。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诸多论述都对我们超越局限性很有启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这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现实的局限应该在现实中,以现实的手段,现实地进行超越,而不能只以观念的方式超越。观念的局限也是由现实造成的,甚至连试图以观念超越现实的局限之观念本身都是由不合理的现实造成的。不过,另一方面,对人的局限性的意识,也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必须把我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历史运动的局限性和目的,把意识到超越历史运动看作是现实的进步。”这启示我们,意识到人的局限性也是一种现实的进步。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还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将伴随人类的解放而消除。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推翻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第一需要,分工的合理化和交往的进一步完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能够摆脱从前的各种局限性,包括前阶级社会时期的局限性和阶级社会时期的局限性。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将实现解放,局限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超越,最终达到相对无局限的状态。这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

全面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之基本规定。全面发展和全面性是对片面发展和片面性的超越,自由发展和自由个性是对受奴役和无个性的超越。这种全面自由发展既消除人的地域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也消除人职业的局限性和对分工的依赖。“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局限性(尤其是片面性和束缚)的根本性超越。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发展怀有乐观的态度,也曾认为人能够完全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但晚年的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永远无法完全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虽然能够进入真正的自由王国,但在这个王国的彼岸,在物质生产领域,永远都将受必然性的支配,必然王国将永远存在。恩格斯同样对人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强调:“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也意味着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局限性。这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对人是否能够克服自身局限性问题的认识转变。年轻时过于炽热的理想之火经过长期的现实洗礼,变得明亮而又温和。

四、结语

总的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局限性的思考存在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服从和服务于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理论和革命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通达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们对人的局限性的探索也出于这个目的而展开,并主要从这一视角出发思考人的局限性。第二,立足唯物史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说,当时已经获得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他的“总的思想”。形成唯物史观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考察人的局限性。这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得以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人的局限性问题,并使他们关于人的局限性的思想从众多思想家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他们对人的局限性的思考也服从于对唯物史观的整体建构。第三,鲜明的现实性。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局限性的思考也呈现出显著的现实性。无论是根源、影响因素、内容还是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立足现实对人的局限性加以分析,揭示其实际的内涵与路径。这也让马克思主义人的局限性思想同所有思辨的人的局限性思想区别开来,并得以真正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是人类第一次自觉地站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上对人的局限性进行思考,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人的人的局限性思想,提出了诸多很具开创性的有见地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关于人的局限性的科学理论,对于新的历史时期人的局限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在实践上,它是指引人们合理应对局限性的行动指南,能够引领和推动人们对自身局限性的合理应对,实际地超越和降低局限性,实现良好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应以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对人的局限性的理解与应对。

(原载《学术论坛》2014年第2期,作者系郭湛教授2008级博士,北方工业大学教师)

(本章完)

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人的主体性的进程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论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基础与实践原则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幸福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安健勤和美 临渊不羡鱼——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学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恩师,师恩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幸福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哲学与生活——记郭湛教授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哲学与生活——记郭湛教授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世界历史、资本逻辑与中国道路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论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基础与实践原则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世界历史、资本逻辑与中国道路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我的导师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人的主体性的进程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比较视角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传播论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论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基础与实践原则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力与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扰动文化的反文化——一种哲学视野的考察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用头走路 用脚思考 从心所欲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比较视角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安健勤和美 临渊不羡鱼——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学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幸福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用头走路 用脚思考 从心所欲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我的导师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力与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安健勤和美 临渊不羡鱼——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学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世界历史、资本逻辑与中国道路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用头走路 用脚思考 从心所欲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哲学与生活——记郭湛教授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传播论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人的主体性的进程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论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基础与实践原则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幸福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局限性思想初探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安健勤和美 临渊不羡鱼——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学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恩师,师恩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幸福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哲学与生活——记郭湛教授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哲学与生活——记郭湛教授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世界历史、资本逻辑与中国道路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论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基础与实践原则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世界历史、资本逻辑与中国道路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我的导师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人的主体性的进程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比较视角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中国梦”研究的文化之维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传播论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论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基础与实践原则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品行与学风——受教于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郭湛先生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力与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扰动文化的反文化——一种哲学视野的考察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用头走路 用脚思考 从心所欲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比较视角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安健勤和美 临渊不羡鱼——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学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坚持医学科学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幸福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用头走路 用脚思考 从心所欲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我的导师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力与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安健勤和美 临渊不羡鱼——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学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世界历史、资本逻辑与中国道路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用头走路 用脚思考 从心所欲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审度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人类的概念发生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哲学与生活——记郭湛教授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文化传播论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简论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第二编 理解与阐释_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第一编 奠基与开拓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