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率兵前至沔阳,经过马超坟墓,乃令其弟马岱挂孝,孔明亲自祭之。祭毕,回到寨中,商议进兵。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安长。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这……
就叫……
略有涉猎???
赵天狼惊讶,如果他手里有一本书,那么,发现,一字不差!
这货倒背如流啊!
看到年轻人眼里的震撼,何图有点小小得意!姜还是老的辣嘛。但是门主这里……
“依我看。”何图故弄玄虚道。“孔明先生神机妙算,子午谷难过啊!魏延意气之用,只为在军中增加威望罢了。”
望向楚延,他还是平静。
“不为,你怎么看?”
刚刚赶到这里的萧不为很快被提问了。
“看什么?”他环顾四周,反问道。
“《三国演义》中,魏延曾提议,出兵奇袭长安,武侯不纳!”何图在一边复述题目。“你怎么看?”
“我没看《三国》!”
谦虚!又一个比何图更加谦虚的!
赵天狼打量了一下这个同龄人,这年头,学识和修养成正比了!不要觉得可以倚老卖老,天下依然年轻人的天下!
何图还很谦虚的说,我略有涉猎。
萧不为直接道,我没看过!
其一呢,谦虚!即便你倒背如流了,依旧要说,我没看过!其二呢,在老人家面前,尊敬!虽然你看书比人家多,那也不能说出来嘛,害他没有了面子!
以后老人家说某某本书老夫略有涉猎,这时候一定要说自己略略有涉猎,或者干脆点,老子没看过!
“我只看《海子诗集》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萧不为又道。这孩子突然有些腼腆,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不好意思了。
噗~~
幻想破灭,赵天狼鲜血一喷,倒地不起。
想太多了!
“这人怎么了?”楚延有些疑惑,起身把他揪到后面,然后一道气劲打进去。
“不为,那你看几遍了?”楚延问他。
“一遍!”萧不为说完了意识不对,突然改口。“每天一遍,看过之后我才睡得着!”
现在他隐隐猜到了门主的伟大之处,自己每天一看,那是治疗失眠的神药啊!以前去厕所用手弄出来实在太邪恶了,也伤身!
“你很好!”楚延点点头,目光有几分赞许。“坐吧!”
萧不为大受鼓舞,以后一定要每天看两遍,加上一个午睡的习惯就差不多了!现在想想,除了小时候在幼儿园被大姐姐哄着睡觉,后来都再也没有午睡的习惯了?
难道自己那时候就姐姐控?萧不为匪夷所思的坐下来,惊疑未定。
“那我呢?”何图突然开口问道。
自己怎么得不到评价,无外乎两种情况。
“你好得很?”楚延想也没想。
我好得很?何图在想这句评价的份量。
“马追,你怎么看?”
第三个人赶来的是马追。
“《三国演义》中,魏延曾提议,出兵奇袭长安,武侯不纳!”何图在一边充当复读机。“你怎么看?”
“成王败寇,关于历史我不说太多!很多都无从考究,讨论这些没意义!都过去了,或许以后我们也会成为历史!”
何图望去,楚延不知道什么时
候低着头,一言不发。
“太玄,你怎么看?”
李太玄也过来之后,何图也就顺便复读了出来。
“什么?”
“《三国演义》中,魏延曾提议,出兵奇袭长安,武侯不纳!”何图回放回去。“你怎么看?”
“据我所知~~”李太玄认真想了想。“第一次北伐,魏延便提出出了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闻夏侯茂(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然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现在回想,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
“魏延一代名将,就此被埋没了!”
“错了!”突然一道身影高步走进。
宁都!
众人只一眼,就能认出来了。这也是宁都和楚延不同的地方,楚延像个被遗忘的跑龙套,但是宁都不管在哪都堪比日月,那种身为主角的气势常人难及。
“诸葛亮本就排斥魏延,此人曾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似乎已经内定魏延日后将抗命为“叛逆”。但是诸葛亮为何要作如此安排,无明文记载。”宁都轻笑道,又有几分轻蔑。
“其一,诸葛亮一生用兵过于谨慎,其原因是实战经验不足。此人或许善谋,却不善领军。而魏延用兵一向主张出奇制胜,诸葛亮最大的顾虑,如果将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魏延就会违背他既定的军事方案,而按自己的作战方略行事,这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
“其二,诸葛亮在选择官员、使用人才上,以“奉职循理”作为标准,请看那篇著名的《前出师表》,再分析他所称颂、推荐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无一不是循规蹈矩,符合“循吏”标准的人物。而魏延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性矜高”、“不唯上”的大将,他以韩信自诩,认为诸葛亮胆怯,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上。,连后主刘禅都声称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而魏延却时常不买诸葛亮的账,这当然招致诸葛亮的嫉恨。”
“其三,诸葛亮排斥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扫除障碍。据传:“亮每言,‘公琰(蒋琬字)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中:……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无从考究,只得从其它史料揣测。但他最后毕竟被孔明设计害死了,就因为所谓的‘脑有反骨’,即便他救过黄忠!”
宁都最后看向楚延,直视他!
楚延一动不动,仍旧低头。
“我认为不妥!”李太玄犹豫了几下,站出来。
“哦,李长老有何高见?”宁都望向他,依然轻视。“我愿闻其翔。”
“关于‘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出子午谷虽是捷径,但可行性极小!”李太玄面无表情,慢慢开口道。“其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
“以魏延之才,即便不敌,也能全身而退!若论设伏兵,谁比诸葛武侯?有这样一位大盗在,家里还要装防盗门么?”宁都反驳道。“司马懿后来言:若武侯兵出子午谷,长安失守!焉不为之?再者,子午道虽然奇险难行,但很少有人去作过实地
调查,而就算真的去实地勘察过,也不敢保证其路况。魏延乃名将,他久镇汉中,对汉中一带的地理状况必然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至于魏军是否会在子午谷埋下伏兵,我们无从猜测。依当时情形,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在人烟荒芜、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下一支伏兵呢?”
“其二,夏侯茂未必会弃城而逃!”李太玄继续道。
“非也!”宁都再驳。“这又是不合情理的推论!夏侯茂何许人也?此人为曹魏名将夏侯敦之子,曹操以女清河公主嫁之。“文帝少与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西时,多蓄伎妾,公主由此与茂不和。”可见,夏侯茂只知蓄伎纳妾,聚敛钱财,凭借“主婿”的裙带关系而都督关中,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子弟,衙内式的人物。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断“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
“其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见得守得住,五千士兵即便没有损伤,难道他也要抚琴大开城门吗;”李太玄接着道。
“这是真是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宁都的轻笑更重了。“笔者认为夏侯茂贪生怕死,素不知兵,以魏延老于兵革,料敌审己,可谓是胜算尽握。况且,诸葛亮首次北伐,有十万大军,兵力力克魏军。当时赵云、吴壹、马岱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诱而招抚之以为臂助。诸葛亮、魏延分别率领的主力与偏师会师于潼关,然后魏延配合诸葛亮夺取陇右,这样八百里秦川,“咸阳以西”确实可以“一举而定”。”
“其实,魏延之谋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后主力东出潼关,分支军越陇山与从汉中向祁山的支军配合成钳形攻势取陇右。高祖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韩信用兵,看似弄险,实则妙奇无穷。魏延所出之谋,化自韩信出汉中之策,而其勇猛又过于淮阴侯,有如此良将善谋而诸葛亮不能用,违先主遗命而用庸才马谡,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其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了!魏军必定大振士气!”李太玄叹气道。越发觉得楚延难缠了。
“荒诞至极!”宁都突然大笑,似要发狂。“试问哪儿有用兵打仗不带有一点儿冒险性呢?袁、曹官渡决战时,曹公置自己的大营于不顾,率轻骑火烧袁绍重兵驻守的乌巢粮仓,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来邓艾偷渡阴平,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百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了蜀汉政权。更为重要的是,蜀汉国小力薄,无论军力、财力、人力均远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强魏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绝非上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应该攻敌不备,出奇制胜,一举攻克长安,予敌以重创。以弱抗强,不出奇兵,靠稳扎稳打而取胜,古今中外无有一例。其实,军事谋略讲究的是奇正相合,诸葛亮用兵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诸葛亮自认为“安从坦道”,即可“平取陇右”,所谓“平取”,其实乃“稳取”之意。但恰恰是这“稳取”使诸葛亮丧失了用奇取胜的战机,形成了弱蜀与强魏在陇右对峙打阵地战,中了曹魏的“致人”之术。实际上“平取陇右”乃舍敌咽喉而取其无关痛痒之处,且一击不胜反而打草惊蛇。等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魏在陈仓、关中等地已有重兵据守,关中遂不可再图,魏延之谋再不可行。这就无怪乎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后人不免掩卷而感慨。我以为所谓“魏延之策乃冒险,一旦失利,蜀军损失太大,恐十万蜀军弃之死地,只轮不返”云云。即便魏延在子午谷中了埋伏,也不过损失数千人而已,而孔明攻祁山,失街亭,大败于张郃,所丧之师又何止万人!”
“依我看,出兵子午谷,奇袭长安,蜀汉必一统天下!”宁都望着楚延,一字一顿道。“诸葛亮心胸狭隘,气量狭小,轻用魏延,终亡汉蜀!”
“门主,我说的对吗?”
剑拔弩张,场面突然静的出奇。
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淡淡的硝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