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

在欧阳适离开流求的那段时间里,虽然这个书生已经开始延引大宋的士人,但办的却都是对流求、对汉部都有正面影响的好事。他还算沉着,不至于初来乍到就去触动流求已有的人事任命,所以在流求的元部民们都十分配合,而陈正汇也因此感到做事十分流畅。果然不久后欧阳适回到流求,看见岛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倍感高兴,和陈正汇之间的互相信任日渐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陈正汇开始着手,要将一些自己信任的人安插到一些要害部门,可就在这时,他触到了汉部的花岗岩。

他去问欧阳适,欧阳适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些人,还得再看看。”从此之后,陈正汇留了心,慢慢地,他发现部内有一群人特别团结,相互间的往来沟通也多,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元部民!

元部民的存在,在汉部内部其实并非一个秘密。不过,由于类似的政治情况在中原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如今大宋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类似的情况,所以陈正汇在来到流求的前半年里才没有特别留心!透过对元部民组织的重新审视,陈正汇再一次改变了他对汉部的看法。

“原来,我还是把汉部看轻了。”想到这里他忽然汗流浃背。原来汉部的谍报系统虽然对内不对外,但对内部却另有一套监督的路子。假如当初自己贸然投书朝廷,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这件事情,得慢慢来……”

他知道,自己若想在流求大展手脚,第一件事情,就是成为元部民,否则的话他便始终是一个副手或者临时代理人的角色!职业经理人再出色,不成为股东是无法真正掌控公司的。

他才萌生这样的念头,正准备北上参加元部民会议的欧阳适来找他了。

——————

“老四今年在元部民会议上,推荐了不少新人进元籍,领头的一个叫陈正汇。”曹广弼问杨应麒:“这个名字,你听过没?”

杨应麒沉吟道:“四哥好像说过这个名字,但……”但当初欧阳适当时提到这个人的说话方式只是略略点到,一语带过,并没有将之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讲。

曹广弼又道:“最近一年里老四在南边招了不少读书人,而这陈正汇,好像是来得最早的一个。老四试用了他几个月,后来看他还老实,便在上来看你的时候把流求的庶政交付给他打理!”

杨应麒哦了一声道:“几个月就做上四哥的副手了,这样说来,这个陈正汇想必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了。”

曹广弼点头道:“确实很了不起。据流求的元部民描述,如今那里的秩序极有条理!虽然看得出治理的法子是从辽南搬过去的,但到了那里之后显然又有改善!现在流求说到政务通畅,可未必不如辽南!”

“有这样的事!”杨应麒听了这话眉毛轩动:“四哥为人,志向远大而才能略嫌疏阔,当初他料理津门,公家财政便弄得错漏百出。四哥能牢牢掌控水兵、整合各方面的势力、保持东海航路畅通我不奇怪。但流求岛内也整治得这样出色,可就大出我意料了。”

曹广弼问:“你原本以为会如何?”

杨应麒道:“我原本以为在他四哥的治下,聪明的人、贪便宜的人、有野心的人都会特别高兴,新附民众在混乱自由中也会很活跃,却没奢望他领导下的内政秩序能有多少条理!我原来的计划是:等三五年后辽东的事情渐渐稳了,再物色一个利害的内政好手过去帮忙!”

曹广弼微微一笑道:“有权力的人,并不一定要自己有那个才能方能办好事情的!津门既能来一个李阶,流求为何就不能?”说到这里,遥望南方道:“我没去过流求,甚至没去过江南!不过听你说流求和福建也就一水之隔,想必那里沾染东南风流也比这边容易。那里的老部民都说流求现在是‘小江南’了,有机会真想去看一看!”

——————

当曹广弼南望的时候,陈正汇也正面向北方出神。

几个月前欧阳适经推荐以后,他现在已经是汉部的准元部民了。汉部早期的元部民入籍手续十分快捷——基本上是几个首领觉得可以信任,在村子里说起,老部民们同意便延引进来了——那是小国寡民时代才有的事情。但汉部大了以后,便多了许多的手续和关口,杨朴加入以后经过一年才成为元部民,而如今陈正汇已经到流求一年多了,既有政绩,又得欧阳适信任,却还要经过一年的考察期。和他同时提名的准元部民也一样。不过对这样一个流程,平心而论,陈正汇觉得很公平,也很必要。

忽然之间,他和曹广弼动了同样的心思,很想北上看看津门,看看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当然最重要的,是会会其他的几位将军,特别是那个杨应麒!

“二哥,看来,我得选个时机下去走一趟了。”

——————

杨应麒的话让曹广弼有些吃惊:“你不是说最近吧?”

“嗯,最迟明年!具体的时间等我回津门把所有情况弄清楚了再说。”

曹广弼道:“如今北边诸事临头,你怎么能走开!”

杨应麒道:“北边打仗的事情虽大,我反而觉得没什么悬念。这半年我不理事,但汉部也能照常运作,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事情若是太过顺利,也是要担心的。流求的发展比我预料中快太多,马车走得太快,万一缰绳断了可是要失控的!”

离过年还有十来天,七将军终于回来了!

杨应麒还没入城,先派人找来林翼,两人就在郊外一处小池旁一边钓鱼,一边叙话。杨应麒按下正事不提,先问林翼:“你阿大还好吗?”

林翼心中奇怪,心想七将军怎么问这个?却仍点头道:“还好。”

杨应麒道:“我是听你阿大病了好几个月,所以问起。你让人告诉你阿大:养好身体要紧,钱赚少些无所谓,等将来……将来你长大了再赚回来。”

林翼哦了一声,杨应麒这才开始询问津门和朱虚山这半年来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林翼从头叙说,杨应麒对津门的事情并非完全不知,但这时再次一一提起,问得极为仔细,尤其对鸽书上看不到的事情更是关心。

将近一年不见,林翼的眼光见识显然又有不同,对津门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管宁学舍内部的变化则更加让杨应麒喜出望外。当他听李阶评价自己“精明能干,娴熟世务,奈何根底不深,学问不纯”后,不恼反喜,说道:“咱们管宁学舍真的来高人了!这下好了,学舍方面的事情我有托付的人了!”

林翼问道:“李先生说七哥学问不纯啊,你不生气吗?”

杨应麒笑道:“我的学问本来就不纯。杨朴他们被我唬倒了,所以不敢这么认为,这个李阶……嗯,这位李阶先生却是有真学问的人!阿翼,你说我要是请他做管宁学舍的山长,大家服他不?”

“当然服!”林翼见杨应麒如此评价李阶,不但增加了对李阶学问的自信,更增加了对杨应麒的敬佩,说道:“其实大家早有此心,只是李先生他推辞了。”

杨应麒道:“好!这件事情等我见到他之后再跟他提。”抛了鱼杆,骑马入城,城内民众望见,彼此走告,夹道来迎。

杨应麒在马上四向作揖,大声道:“大伙儿!我回来了!”

一个汉部的老部民在众人推举下拿着一大包东西走近,一脸乱七八糟的表情:“七将军啊!你终于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捧上那一大包东西:“这是大家凑钱给你准备的!您一定要重振雄风啊!”

杨应麒听到“重振雄风”一词暗道不妙,却不敢多问,又不敢推辞,更不敢把那包东西打开来看,谢过了手下让从人拿好。杨应麒随机发表了一场激励部民的小演讲以后,在掌声中向大将军府而来。

人群也渐渐散去,正要进府,忽然一人吟道:“天下唯我不识君!”高昂清朗,声音有些熟耳。

杨应麒回头一看,大喜道:“邓大哥!你怎么来了?”原来却是在汴京结识的太学生邓肃!急忙翻身下马,执手欢迎。

两人相携进府。他们兄弟七人连同狄喻,只有折彦冲在津门有座大将军府第,其他人来到津门也都住在这里。杨应麒回来本该先去见大哥大嫂,但既然有朋友来到自要先行招待,便派人去内府告知。

杨、邓两人坐定,童子奉茶。杨应麒再次问邓肃如何会来津门,邓肃道:“上个月我忍耐不住,作诗讽喻花石纲暴政,惹怒了权贵,被朝廷赶出京城。本要回福建老家读书种田,后来想起你的邀约,便来看看。谁知到了清阳港才发现天下之势已非汴梁书生所能想见!我游荡了几天,坐船出海来到津门,一加打听,才知道我在汴梁见到的杨应麒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竟然是金国汉部的七将军!嘿嘿!这次我和明仲走眼可走大了!”

杨应麒微微一笑道:“邓大哥,不是我故意瞒你,只是我身份有些特殊,上次去汴京也是瞒着公家偷偷去,因此呆在东京不敢声张!还请大哥见谅则个。”顿了顿问道:“大哥来津门也有几天了吧?觉得这个小港如何?”

邓肃沉默半晌,问道:“有件事情,我要先问你,然后才好说话。”

杨应麒忙道:“邓大哥请说。”

邓肃又沉默了一阵,这才道:“你们汉部,到底是要干什么?”

杨应麒给邓肃问得一时无法回答,过了好一会才道:“邓大哥,我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兄弟几人,还有汉部最元老的部民,大多是汉家儿郎。大宋疆域北不过燕云,我等流落北国,无所依归,诚不得已。这些年来靠着自己的打拼在金国内部取得一席之地,身在胡地而不失汉统,甚不容易。我们依附女真而起,所以大金是我们的宗主之国,赖以荫庇;但大宋却是我们父母之邦,根源所在。因此我们朝大金以忠信,怀大宋以恩情。我们兄弟几人促成大宋大金海上之盟,便出此意。”

“真的只是这样么?”邓肃道:“你这番话若放在太平盛世,我信。放在今天,我却不敢轻信!”

杨应麒沉吟道:“然则邓大哥的意思是……”

邓肃道:“观汉部的建制与行径,便知你们志向不小!”

杨应麒道:“志向大小,要看时局!我等之愿,是让汉部民众丰衣足食,上下同乐。但我们绝不消极退守!当抗争则抗争,当进取则进取!一切以有利部民、无妨大义为依归!”

邓肃默然,杨应麒又问:“邓大哥,如今大宋朝廷自弃良才,不知大哥意欲何往?”

邓肃道:“不是大宋弃我,乃是朝廷受奸人所误!”

杨应麒道:“有天下者非一君,而是万民。治天下者不能唯独夫而诺,当由举国贤士共同努力!如今大宋朝廷君昏相庸,内外谄媚,虽萧曹房杜不能展其才。人生寿数能有几何?与其在中原困局虚耗岁月,不如在边地给民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一生也不算白过。”

邓肃眼神闪了两闪道:“你这是要招揽我么?”

杨应麒道:“不敢!只是大宋贤大夫多圄于眼前,圄于大宋,不能放眼万世,放眼万国!我只是希望邓大哥你能多看看多听听,然后再做决定。”顿了顿又道:“当初在汴京时,我的本意就是请邓大哥来津门读书饮酒。便请先由小弟安排住下。这里有书有酒,有山有水,在此小住,履殷商箕子之迹,被大汉管宁遗泽,讲盛唐英雄故事,此亦君子独善之乐,不知邓大哥意下如何?”

邓肃听到这里才笑了笑道:“也好。”

正好内府公主来请,邓肃听杨应麒说了完颜虎的身份,心中打不定主意,不知要以何种礼节去见一个北国公主。

杨应麒见状,便对完颜虎派来的侍女道:“邓大哥才来津门,等过几天安顿下来,我再作安排。”之后又派管家领邓肃在厢房住下。

安顿好邓肃以后,杨应麒忽然想起汉部部民送给自己的那一大包东西,拿出来打开一看,不由得两眼翻白,差点气得昏过去。原来那包东西竟然都是大大小小的壮阳药物以及壮阳药方,尤其惹眼的是那堆千奇百怪的条状事物,杨应麒认了好久,才分辨出其中几样分别是虎鞭、牛鞭、鹿鞭、熊鞭、狗鞭、马鞭、驴鞭,此外认不出来的大鞭小鞭金鞭银鞭不知有几种!众鞭品类之繁多,药方疗法之奇特,令人瞠目结舌。而部民呈献礼物时那句“愿七将军早日重振雄风”,尤足以在杨应麒房中绕梁三日!

第三一二章 连环冲击第一零二章 相谋亦需道合第一一五章 唐刀无敌阵第二九九章 谷物与泥沙第三十二章 始议封侯第四十九章 复杂的政治第三一三章 夏使之会第二三九章 王者归故园第二四四章 闺中儿女事第二二六章 汉部见闻第一一二章 十万口头粮第三三四章 汉皇都第二二八章 牙疼之恼第二十五章 收俘虏第九十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第一六四章 请辞第一零三章 临潢风沙迷眼第一九八章 五论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一九六章 夜访第二六二章 长江上的战争第三十四章 海贼水兵第一四七章 武之库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一八章 悼忠臣第九十五章 难扶广厦将倾第一七三章 叛第三百章 坚毅与警觉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一六三章 表决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一七六章 诏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无百年第二三三章 宗泽之逝第五十七章 狡政与黠商第二八七章 竟破塘沽之堵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第三二九章 群龙动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从怅惘楔子 终极游戏第二八三章 年少正当磨练第三零三章 财神的口袋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十八章 称帝号第一二二章 人死茶就凉第三一六章 塘沽民心第三零六章 南宋的君臣第二零三章 巨变第一九六章 夜访第三五六章 蝶梦第二九三章 远族来归何意第九十九章 棋局谁是先手第七十六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第一六零章 利害第一零四章 小利中喻大节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为先第三三三章 灵寿坟第三三四章 汉皇都第一九三章 秦桧第一八零章 异第一八五章 变第一一三章 羊图狐口食第三一一章 主动被动第二十六章 兵满万第五章 出谷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业第六十九章 杨大人的书童第一八五章 变第一三一章 兵谋再定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转第二二六章 汉部见闻第一四六章 故人矣第三一五章 兵来将挡第一七三章 叛第一二三章 王侯无家事第二一四章 说亲事第二四五章 竟妨天下全第三二一章 当世活佛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第三四八章 秦府第六章 边关第三四七章 岳幕第一七一章 文词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三零七章 理想与现实第三五零章 迎败第二九一章 漠北汉地孰先第二六一章 何谓善守之帅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第二八一章 南北两种人心第三五二章 勤王第二三五章 轻装向太原第一二六章 童贯巡边第二九一章 漠北汉地孰先第一七一章 文词第六十五章 维吾尔族来客第三二二章 刀马佛经第八十二章 用沙垒起的蓝图第一二六章 童贯巡边第三四七章 岳幕
第三一二章 连环冲击第一零二章 相谋亦需道合第一一五章 唐刀无敌阵第二九九章 谷物与泥沙第三十二章 始议封侯第四十九章 复杂的政治第三一三章 夏使之会第二三九章 王者归故园第二四四章 闺中儿女事第二二六章 汉部见闻第一一二章 十万口头粮第三三四章 汉皇都第二二八章 牙疼之恼第二十五章 收俘虏第九十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第一六四章 请辞第一零三章 临潢风沙迷眼第一九八章 五论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一九六章 夜访第二六二章 长江上的战争第三十四章 海贼水兵第一四七章 武之库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一八章 悼忠臣第九十五章 难扶广厦将倾第一七三章 叛第三百章 坚毅与警觉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一六三章 表决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一七六章 诏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无百年第二三三章 宗泽之逝第五十七章 狡政与黠商第二八七章 竟破塘沽之堵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第三二九章 群龙动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从怅惘楔子 终极游戏第二八三章 年少正当磨练第三零三章 财神的口袋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十八章 称帝号第一二二章 人死茶就凉第三一六章 塘沽民心第三零六章 南宋的君臣第二零三章 巨变第一九六章 夜访第三五六章 蝶梦第二九三章 远族来归何意第九十九章 棋局谁是先手第七十六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第一六零章 利害第一零四章 小利中喻大节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为先第三三三章 灵寿坟第三三四章 汉皇都第一九三章 秦桧第一八零章 异第一八五章 变第一一三章 羊图狐口食第三一一章 主动被动第二十六章 兵满万第五章 出谷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业第六十九章 杨大人的书童第一八五章 变第一三一章 兵谋再定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转第二二六章 汉部见闻第一四六章 故人矣第三一五章 兵来将挡第一七三章 叛第一二三章 王侯无家事第二一四章 说亲事第二四五章 竟妨天下全第三二一章 当世活佛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第三四八章 秦府第六章 边关第三四七章 岳幕第一七一章 文词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三零七章 理想与现实第三五零章 迎败第二九一章 漠北汉地孰先第二六一章 何谓善守之帅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第二八一章 南北两种人心第三五二章 勤王第二三五章 轻装向太原第一二六章 童贯巡边第二九一章 漠北汉地孰先第一七一章 文词第六十五章 维吾尔族来客第三二二章 刀马佛经第八十二章 用沙垒起的蓝图第一二六章 童贯巡边第三四七章 岳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