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将

玄宗朝,长安府军镇守皇城,俱称禁军,禁军之制,分南北两衙。

南衙禁军共十六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主责守卫长安城及太极宫。

北衙禁军共四卫,分别为左右羽林卫和左右龙武卫,主责守卫大明宫,乃是皇帝私军,唯听皇帝调遣。

李瑁因剑南军功得封左武卫大将军,而左武卫便是北衙禁军之一,镇守太极宫西侧的嘉猷门和通明门。

今日是李瑁第一天上值的日子,李瑁此前未在府卫中待过,不熟悉其中的建制,李瑁的心腹,新晋左武卫将军马璘生怕李瑁出错,早早地便在府衙外等候,陪同着李瑁一同入内。

李瑁在出征剑南之前从未涉足过军旅,一回京便被拜为大将军之位,说实在,还是有些许老卒心中不服的。但无奈李瑁不仅是左武卫大将军,还是皇上疼爱的皇子,众多宿将虽然心中不服但也不是傻子,面子还是做得充足的,免得冲撞了这位殿下,成了这上任三把火下的蛾虫。

“左武卫众将拜见寿王殿下。”李瑁方入府衙正堂,二十多位左武卫将领都已经堂下等候许久,一见李瑁入内便齐声拜道。

“众将请起。”李瑁身着明光铠,左手扶剑,阔步走到堂上,单手虚扶道。

“谢殿下!”众将又齐声回道。

李瑁站在堂上,右手按着半人高的桌案,环顾着堂下站立的众人,心知这些人便是自己的属下,于是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左武卫,兵称熊渠,设军于立国之初,乃关中精锐,本王早有耳闻。本王年少,又少经行伍,此番奉父皇之命掌管左武卫,生恐统率不利,有负父皇重托,还需诸位鼎力相助。”

李瑁乃堂堂寿王,身份尊贵,可他到了军中非但没有拿架子,还表现地颇为客气,也算是给足了面子,无论心里怎么想,嘴上全都一齐道:“殿下客气了,我等职责所在,岂敢劳殿下吩咐。”

李瑁看着众人的表现,满意地点了点头,将手中的花名册递到了马璘的手中,吩咐道:“仁杰,替本王点卯。”

“诺。”马璘接过花名册,拱手应了一声。

李瑁初次到任,能够到府衙正堂拜见李瑁的人不多,俱是左武卫有品阶的官员,左武卫将军、长史、录事参军事、兵曹参军事等不过寥寥二十余人,马璘不过盏茶的功夫便就清点完毕。

“殿下,人数不对。”马璘拿着花名册走到李瑁地身边,沉声道。

“人数不对?点卯未到者是谁?”李瑁初次上任就有人敢点卯不到,李瑁的脸上明显露出了些许怒气。

马璘看了眼手中的花名册,回道:“回禀殿下点卯未到者是左武卫右郎将李光弼。”

“什么?李光弼?”李瑁听到李光弼的名字微微一惊,从马璘手中拿过了花名册看了起来,确认这三个字是否与他心中所想一致。

“果然是他!”李瑁看着花名册上李光弼的名字心中猛地一惊,李光弼的名字他可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天下兵马副元帅、爵封临淮郡王,一桩桩,一件件,几乎为人臣子所有的荣耀都加在了李光弼的身上,他就是大唐的神话。

自安史之乱后再推百年,天下诸将中能与李光弼媲美者不过郭子仪一人而已。

李光弼治军威严而有方,极擅统军,虽然此时的他还不是安史之乱中的名将,但他一直最重军纪,他怎么会自己缺席点卯呢?

李瑁心怀疑问,右手拿着花名册,对众将问道:“你们中可有人知道右郎将李光弼何在?”

李瑁话音一落,众人脸上全都露出了为难的神色,一副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样子。

李瑁看着众人的模样,心知恐有内情,于是指了指离他最近的录事参军蔡庆德,说道:“你但说无妨,若有人怪罪下来,本王一力承担。”

蔡庆德既然被李瑁点了名,自知退无可退,再加上又有了李瑁的承诺,于是咬了咬牙,回道:“启禀殿下,今日晨间李光弼本在衙中办公,只是后来来了监察御史王鉷,将李光弼带了出去,所以他没能前来点卯。”

李瑁一听蔡庆德的话,心里顿时明白了过来。监察御史王鉷是李林甫的党羽,王鉷将李光弼从左武卫的府衙提出想必是奉了李林甫的意思,难怪刚才堂中的众人都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原来是担心开罪了右相李林甫啊。

“王鉷只是区区七品监察御史,有闻风上奏之权,他凭什么来衙中拿人?”事情可能涉及到李林甫,李瑁的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蔡庆德如实回道:“王鉷并非空手前来,他还带着御史大夫宋浑的手令。”

若是此时的王鉷只是李林甫的党羽,那秩比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宋浑便可算得上是李林甫麾下的大将了。御史大夫有监察百官之权,他自然有权带走李光弼协助调查。

李瑁心中纳闷,眉头微蹙着问道:“你可知他们带走李光弼所为何事?”

蔡庆德摇了摇头,回道:“王鉷只说是李光弼的事发了,并未言明何事。”

“什么?并未言明?”

李瑁听了蔡庆德的话,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怒道:“宋浑虽为御史大夫,有监察百官之权,但为官做事终需法度,你们居然连缘由都不知道就让他的人带走了李光弼!”

蔡庆德面露苦色道:“殿下有所不知,宋浑乃当朝大员,又和李相相交匪浅,我们只当他是奉了李相的意思拿人,当时殿下又不在此处,我们岂敢阻挠。”

蔡庆德的话说的也是实情,李林甫在朝堂中积威多年,朝野上下均对他敬而远之,蔡庆德区区一个录事参军又岂敢妨碍他的人办事?

蔡庆德的话一说完,李瑁顿时陷入的沉默,就连堂中的左武卫众人也好奇地望向李瑁,等待着他的决定。

盖因李瑁虽贵为皇子,但李林甫却也是极得皇帝重用的右相,权倾朝野,论及权势尚在李瑁之上,李瑁若此时去找李林甫硬碰硬,他未必能占到半点便宜。

可今日又是李瑁第一次上值的日子,宋浑和王鉷未经他的允许便将他的人从府衙中带走,已经是拂了他的面子,今日他若对此时不闻不问,以后势必会影响到李瑁在左武卫中的威信,这不利于他在军中立足。

就在李瑁在开罪李林甫和失去威信中左右为难的时候,马璘走了上来,轻声问道:“殿下,王鉷虽为言明带走李光弼的原因,但想必他不会无的放矢,要不然末将先行文御史台,让他们给殿下一个答复,如何?”

马璘的话可谓中规中矩,既不开罪李林甫,又能问清楚李光弼被带走的原因,眼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解决之法。

毕竟在他人看来,眼下李林甫正是权势滔天的时候,李瑁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寻常的将领轻捋其锋。

可李光弼是寻常的将领吗?

不是,当然不是,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比李瑁更清楚他的价值和军事才华,没有人比李瑁更清楚他未来将要取得的成就。

所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如果将来的藩镇之乱注定无法避免,那李光弼便是能够帮助李瑁安定天下,靖平海内的利刃。在危机没有解除之前,这柄利刃决不能出事。

马璘的方法虽然稳重,可这并不是李瑁想要的,李瑁若是就这样随意地行文御史台,那便代表了自己不再过问李光弼的案情,代表了自己不再关注李光弼的生死,李光弼很可能会因此丧命。

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威信,还是为了大唐的存续,他都要亲手去试一试李林甫的锋芒!

这个人他救定了!

“砰!”

结实的一声击响,李瑁地手重重的拍在了身前的桌案上。

“宋浑胆大妄为,未经本王的同意竟敢擅自带走本王的人,他置本王于何地?即刻备马,随本王去御史台要人!”

李瑁目**光,豁然起身。

作者的话:

感谢书友星落的夜里、南柯彧山的打赏,也感谢大家近期投的许多推荐票,非常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九章 劝降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六章 下马威第二章 酒入愁肠第一章 高仙芝送礼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五章 兵围范阳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蛊惑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战第十九章 决裂第二十四章 开解第六章 名将第四十章 建佛第九章 宁王第十三章 赠剑第三十八章 风云汇中州第七章 试探第四十章 驻守汉阳第十三章 再露峥嵘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一章 蓟城内乱第四十三章 潼关战起第四十九章 桀骜的安禄山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五十六章 破剑川第四十九章 桀骜的安禄山第一章 面圣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二章 危机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一章 禄山拜母第二章 王忠嗣贬谪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章 无情亦有情第十章 禄山殒命第五章 再遇第十六章 兵临洱海第十章 逐鹿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章 布局耳目第三十一章 郭子仪南下第二十八章 全据中原第十九章 决裂第十三章 再传圣旨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亲第六章 城防之争第二章 贵妃玉瑶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蛊惑第十七章 监国太子第三章 心机第九章 封后第十章 胡儿第十五章 颜真卿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五十二章 先入为主第十九章 赈灾第四十八章 安禄山生恨第二十四章 假戏真做第十章 决策第一章 杨安之争第四十七章 清儿产子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章 平叛人选第二十九章 东归第三十五章 武库大火第十六章 兵临洱海第三十三章 蓟城易手第四十一章 收为己用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三章 破关第三十五章 宫宴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四十章 潼关战起第五十六章 破剑川第二十一章 商会初立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会第十九章 内外呼应第二章 缘起第十三章 威吓第二章 王忠嗣贬谪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一章 强取奴契第十一章 盘算第十五章 局势翻转第十二章 误闯第十八章 大乱将起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赈抚使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
第三十九章 劝降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六章 下马威第二章 酒入愁肠第一章 高仙芝送礼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五章 兵围范阳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蛊惑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战第十九章 决裂第二十四章 开解第六章 名将第四十章 建佛第九章 宁王第十三章 赠剑第三十八章 风云汇中州第七章 试探第四十章 驻守汉阳第十三章 再露峥嵘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一章 蓟城内乱第四十三章 潼关战起第四十九章 桀骜的安禄山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五十六章 破剑川第四十九章 桀骜的安禄山第一章 面圣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二章 危机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一章 禄山拜母第二章 王忠嗣贬谪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章 无情亦有情第十章 禄山殒命第五章 再遇第十六章 兵临洱海第十章 逐鹿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章 布局耳目第三十一章 郭子仪南下第二十八章 全据中原第十九章 决裂第十三章 再传圣旨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亲第六章 城防之争第二章 贵妃玉瑶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蛊惑第十七章 监国太子第三章 心机第九章 封后第十章 胡儿第十五章 颜真卿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五十二章 先入为主第十九章 赈灾第四十八章 安禄山生恨第二十四章 假戏真做第十章 决策第一章 杨安之争第四十七章 清儿产子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章 平叛人选第二十九章 东归第三十五章 武库大火第十六章 兵临洱海第三十三章 蓟城易手第四十一章 收为己用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三章 破关第三十五章 宫宴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四十章 潼关战起第五十六章 破剑川第二十一章 商会初立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会第十九章 内外呼应第二章 缘起第十三章 威吓第二章 王忠嗣贬谪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一章 强取奴契第十一章 盘算第十五章 局势翻转第十二章 误闯第十八章 大乱将起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赈抚使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