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归

韩豹、霍厉、王辙押送云和公主朱汐、沈鹏、赵慈三人渡过淮河,进入棠邑辖防区内,已经是四月初旬。

气温虽然还没有炎热起来,但整个江淮大地进入初夏时节了,雨水也额外充沛,淮河之上水势浩荡。

南岸前朝时所修筑的土堤早就荒废掉了,韩豹他们渡过淮河,只看到浩荡水泽中星星点点的残断土堆,还依稀能看到旧日长堤的影子。

这才四月初旬,还没有正式进入雨季,众人打听之下,才知道前些天连着下了好几场大暴雨,以致造成在春末夏初的此时淮河南岸已洪水泛滥的情景。

此时寿州军除了温博所部被围困罗山城之外,其他兵马则相继放弃光、霍、寿等州的中南部腹地,全线撤到紧贴淮河南岸的期思、霍邱、寿州等地,也有部分兵力撤到淮河北岸,占领颍、谯两州。

现在梁国腹地一片混乱,不要说寿州军在被迫收缩防线、让出霍、寿中南部腹地之后,有迫切解决军资粮秣的需求,就算是此时能守住淮西、粮谷充足,此时出兵占领颍、谯等梁国南部地区,在梁帝朱裕平定叛军之后,他犹可以辩称是巩固谯、颖等兵力空虚之地的防务,防止叛军南下。

最后让不让出颍谯等地,还要看中枢兵马强不强壮呢。

棠邑制置府左右两军在接管包括濠州、霍州中南部及寿州中南部以及光州东部的乐安、潢州等总计十二个县之后,并没有立即出兵对淮河南岸尚在寿州军控制之下的寿州、霍邱、期思、凤台等军事重镇发动进势,但收获已足称丰硕之极了。

这一次,从根本上来说是梁国发生严重的动乱,棠邑收复淮陵、临淮等十二县可以说是不劳而获。

而即便寿州军阵脚大乱、仓皇而撤是必然之事,但韩豹、霍厉、王辙等人的功绩已经可以说是相当耀眼。

且不谈他们数人的功绩,对河朔及整个中原地区的影响有多深远、巨大,仅对此时的棠邑军而言,要没有他们及时将准确的消息传回来,临淮、钟离两座濒临淮河的城池,此时极可能还在寿州军的控制或河津军的控制之下;同时,韩谦也不可能会抢在襄北军之前,使孔熙荣率部先接管乐安、潢川两城。

也许在地域广阔的淮西地区,韩谦经营好淮阳山东北坡及北坡,就已经占据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不必在于三四城池的得失,但多控制四座城池,更重要的意义是四城附近逾二十万丁口,从此成为棠邑制置府统治的民户。

在地广人稀、到处都是荒芜土地的淮西,人口远比多占两三百里地重要得多。

目前霍、寿两州北部濒临淮河的地区,还在寿州军的控制之下,徐明珍也利用左楼船军控制淮河中上游水道的优势,强行迫使这些区域的民户迁往淮河北岸的颍谯等地,差不多能将沿岸逾二十万丁口迁走,但棠邑这番不劳而获,新增丁口犹超过五十万,实际使得棠邑制置府在淮西控制的军民规模直接翻了一番,首次超越淮东、襄北,居北线三镇之首。

整个三月,棠邑左右两军及都政司都高度运转起来,忙着进行各项接管之事。

韩豹、霍厉他们渡淮之前,就与棠邑的斥候兵马接触上,渡过淮河之后,直接由一队兵马护送他们赶往寿东。

寿东位于寿州东南七十里处,南距巢州城一百四十里,北距寿州军此时控制的另一座淮滨城池凤台四十里,目前韩谦将牙帐设此地。

无论是后续进攻寿州、凤台等城,亦或是将寿州军压制淮河沿岸不得南下,寿东都是棠邑军这一阶段优先要经营好的军事重镇。

寿东县是徐明珍为安置受安宁宫胁裹渡江民众所置,建城选址较为仓促,但有从凤台往巢州的驰道穿城而过,北侧有条十数丈开阔的清涧河。

清涧河源出淮陵境内里的鸠山,往西流入北淝水河,再入淮河,算是能与淮河、淝水相接的水运河道,但问题在于此时淮河中上游水系都还在寿州军水师的控制之下。

淮东那边不开放邗沟水道,棠邑水军的战船还被限制在长江水系之内,驻扎在寿东的兵马,此时还要额外防范左楼船军的战船,会从清涧河的上游袭击过来。

低矮的城墙夯土而筑,仅有七八尺高。

虽然筑成才年余,但城墙外侧面已有裂痕露出,可见寿州军当初筑寿东城有多仓促、物资有多紧缺,这道城墙都没有认真的下力气夯实过。

韩豹他们进城时,看到有成百上千的役工,正在单薄的城墙外侧,堆土加筑马面墙;而在南侧城墙外侧,已经着手覆盖一层约有三尺厚的城砖。

城中建筑主要还是迁徙民户所搭建的简陋窝棚,但也有好几处开阔地清理出来,正建筑砖房——清涧河面上搭建了浮桥,只要浮桥不被摧毁,左楼船军的战船就被限制在浮桥的下游,棠邑军却也征用一些小型的渔舟从上游鸠山等地开采煤炭,运抵寿东烧制石灰、青砖。

现在棠邑军无论推进到什么地方,都是将石灰窖、砖窖先建起来,然而有煤就就近开采,没有煤就从淮阳或石泉、岱山等地想办法运送过来。

进城后,云和公主、沈鹏、赵慈三人自有专人负责接手,韩豹、王辙、霍厉以及逃归故寨途中被韩豹他们逮住的张士贵、张士民兄弟二人,先前往军情参谋司在寿东的临时衙署复命。

张士贵、张士民兄弟二人,满心忐忑。

此次大功自然是属于韩鹏、霍厉、王辙等人的,他们虽然小有功绩,但能不能抵挡之前的逃营之罪,心里实在是没有底。

衙署很简陋,诸司曹挤在三进低矮院子办公,人员嘈杂,事务也极为繁忙,领着他们过来复命的人,中途也突然遇到事情走开了。

韩豹、霍厉走进一栋院子里,一时也有些茫然,看到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叫他们不忍心拦下来问路。

“豹子!”

韩东虎大步跨进院子,一眼就看到削瘦许多的韩豹,走过来还是习惯性的揉他的脑袋。

韩豹在霍厉、王辙面前,却不习惯被韩东虎还当作小孩子看待,脑袋微微撇开。

韩东虎哈哈大笑,看到霍厉、王辙上前给他施礼,挥挥手说道:

“你们这次可真是立大功了——大人喊你们直接过去复命,我想着你们这时候应该到这边了!”

韩豹介绍身后的张士贵、张士民。

他有意将张家兄弟二人也一起带上,心想着趁大人高兴之际,免去他们的逃营之罪,叙功时还能直接升授武官,或直接隶入军情参谋司任吏,不至于还要拼死拼活的从底层小卒爬起。

听韩豹说过这意思,韩东虎笑了笑,说道:“大人说起你们归来的事,还跟高司马商议是不是以后叫你直接统领一都兵马;这两人你以后留在身边任事就是,今天就不用过去凑热闹了……”

棠邑在镇军与都之间,新设了旅级编制,但一都兵马的主将,也是副都虞候级的中高级将领了。以后能跟在韩豹身边任事,总不会差,张士贵、张士民也放下心,便说他们先在院子外等着。

霍厉、王辙跟着韩东虎、韩豹直接往后衙走去,没有忙着说他们一路归来的见闻,先问起王衍、王樘、霍肖他们的去向。

他们五人可以说是王珺的陪嫁,不要说棠邑诸将怎么看他们了,他们自己到棠邑后都觉得在棠邑的地位有些尴尬。

这次北上,霍厉、王辙算是彻底安下心,心想即便不受提拔,就算是还像以往那般继续在通政司及军情参谋司任事——之前他们在棠邑任职的起点已经够高了,只是没有实权而已——总算是有立足的资本,也不虞再会被棠邑将吏排斥或瞧不起。

当然了,有一阵子没见到王樘、王衍、霍肖他们了,也不知道棠邑盘子一下子扩大这么多,他们被差遣到什么地方任事去了。

“王樘给孔熙荣将军当副将去了,王衍也到潢川任县令了,暂时都算是听从孔熙荣将军的节制。他们前天刚走,你们要早两天回来,还能看到他们——霍肖就在寿东,这会儿人不知道去了哪里。”韩东虎说道。

他们渡过淮河之后,王辙就从护送他们到寿东来的武官那里打听清楚当前棠邑的情形,也知道孔熙荣所率霍南特遣营,虽然是旅级编制,兵马却有一万四五千众,但主要是去年冬季在淮阳山北坡所募新卒,战斗力不强,面临的局势却又复杂。

在占领乐安、潢川之后,原光州州治潢川城便作为霍南特遣营的大营驻地,王衍在这个背景下,出任潢川县令,显然跟王樘一样,都是给孔熙荣当助手去了。

考虑到潢川的特殊性以及霍南特遣营庞大的兵马,显然棠邑有心再增加一个镇军的编制。

“我们这副模样去见大人,是不是太唐突了?”临进牙帐,王辙忍不住问道。

他们一路跋涉南下,渡过淮河之后只是临时跟护送他们的人马讨了一身干爽的衣裳换上,没那么破破烂烂、衣裳褴褛,但都没有好好梳理一番,一个个都胡子拉茬的。

走到牙帐前,王辙才意识到他们此时的形象太邋遢了。

“不需要,就这样才能体现你们此时的艰辛跟不易啊!”韩东虎开玩笑说道。

韩豹、王辙他们走进大厅,冯缭正跟韩谦谈事情,也没有叫他们回避,只是叫他们坐在旁边稍候,从冯缭与韩谦的谈话间知道棠邑目前所面临的更多情况。

收复淮陵、钟离、潢川等十二县,棠邑左右军进行全面动员,除了超编的霍南特遣营之外,还将全部的辎重屯营兵都编入现役,兵马总规模急剧扩编到六万余众。

辎重屯营兵主要是乌金岭大捷期间收俘的降卒,不虐侍,给他们吃饱饭、穿暖衣干活,就已经够优待了,自然不可能给他们发兵饷。

辎重屯营兵转为正卒,募兵制要贯彻下去,兵饷自然要照正卒的标准发放。

而两万辎重屯营兵转为正卒之后,修造营寨、道路、沟渠、营房等就少了两万名免费的劳动力,但是这些事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就需要额外出钱粮雇佣青壮劳力——由于新制要贯彻下去,徭役都要免除,不能无偿的强行征用青壮劳力做工,那就只能拿钱粮出来雇佣。

再加上要不断新增加大量的兵甲、战械配给,对寿州、凤台的战事还没有正而八经的进行筹备呢,制置府三月份的常规军资开销就暴增了六七成。

梁国大乱的消息传回金陵,淮东派人到金陵告状说棠邑暗通梁军,极可能致使大楚兵马错失一次出兵讨伐中原的天赐良机,韩谦对此嗤之以鼻,嘲讽淮东竟然有脸去告状,好在乔陈等氏也没有受什么影响,向官钱局出资的热情反倒变得更加高涨起来。

即便制置府此时可以从官钱局挪用钱款,弥补军资开销的缺口,但这到底是借款、借债,属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这边填补上多少缺口,官钱局那边就会留下多少缺口。

而设立官钱局的目的,是筹集钱款扶持工造商贸的发展,也不能无限制的从官钱局挪用钱粮去弥补军资开销的缺口。

王辙他们在旁边听了半天,才知道冯缭的意思是劝韩谦不要为稳定人心,今年就急着对新收复接管的十二个县减免赋税。

五十万新增丁口,制置府即便抽税不太狠,作一定的减免,今年夏秋粮也能征得三四十万石粮谷以及布帛丁口钱三四十万缗,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制置府今年的开销缺口。

“今年做好田亩丈量工作,一部分丁口还要内迁到滁州、永阳,填充那边的民户,还要梳理寿州军有可能安插下来的暗桩、间谍,咱们要是穷凶极恶上来征收钱粮,不给这些丁口休养的机会,好些事情大概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配合。再熬一两年的苦日子吧,等到明后年宽裕起来,我们再去想办法补官钱局的缺口。”韩谦不赞同冯缭的主张,劝说他从其他地方想办法,将军资开销缺口补上。

过去一个月,韩谦并没有停留在临濠或寿东,而是马不停蹄的将新收复的十二个县都走了一遍。

新增五十多万口附民,即便当中有相当多是金陵事变后被安宁宫胁裹北上的人群,但也是一个个都面黄肌瘦、衣裳褴褛,日子过得十分的艰苦。

徐明寿这些年为维持如此庞大的兵马,除了极个别、融入寿州军核心的将吏家小,不可能对这么多人都给予优待。

渡江北逃的人群,不管之前什么身份,只要没有在寿州军担任一官半职,日子都不好过,而底层贫民更是恨不得身上每一粒能压榨的粮食都被盘剥走。

现在是春荒时节,青黄不接,制置府甚至还要拿出大笔的钱粮,进行赈济,免征今年的夏秋粮,才有可能叫他们的日子稍稍缓过一口气来,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韩豹他们对这些事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听着,但有资格旁听,也说明他们今后在棠邑的身份不同于以往。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听到院子里有人走动,王辙他们就坐在门口,探头往院子里看过去,却是云和公主、沈鹏、赵慈三人被人引领着走进来。

乍看换回女装的云和公主,王辙都觉得眼前一炫,没想到一路跟他们跋山涉水、吃尽苦头的云和公主,此时身穿襦裳款款走进来,是那样的清丽秀美,稚气未脱的脸蛋上,有着她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从容与镇定。

不过,王辙注意韩谦的眼神没有落在光彩照人的云和公主身上,也没有落在梁国承天司核心头目沈鹏身上,却落在一路上都默不作声、行事有些鲁莽的赵慈身上。

王辙正不明所以,坐在厅里谈事的奚发儿、林海峥等人神色皆是大变,奚发儿更是手握刀柄,直接下令左右侍卫将赵慈扣押下来。

“算了,人来便是客,莫要莽撞,”韩谦意兴阑珊的挥了挥手,示意左右退下去,才看着赵慈问道,“你是赵阔的儿子,还是侄子?”

“家父赵阔……”赵慈说道。

“难怪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今年多大年纪了?”韩谦问道,“看你年纪比我还要小上两三岁的样子,赵阔潜伏到我父亲身边时,你才刚刚记事吧?”

听韩谦这么说,王辙恍然想到赵阔这个人不就是韩道勋身边多年,在金陵事变期间,窃得韩道勋尸首返回叙州后便撞石自尽的家将吗?

潜伏?

赵阔竟然是梁国的密间?

他们押送云和公主、沈鹏回来,注意力都集中在沈鹏身上,竟然没想到对赵慈这个挖根问底,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王辙也是满心惭愧,侥幸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韩谦原本还有兴致跟梁国俘虏聊上一聊,没想到其中一人竟然是赵阔留在梁国的子嗣,当即便再什么没有兴致了,直接吩咐左右将他们带下去。

韩谦又跟郭荣说道:“你替我拟封奏折,禀奏此事,看朝廷的意思要如何处置他们。”

一路过来,沈鹏等人都没有捣什么鬼,相当的配合,大家相处还算是愉快,没想刚到寿东,韩谦就决定将他们交给金陵处置。

韩豹、霍厉当即就想站出来说什么,但想到自己的身份,以及渡过淮河后他们也听说金陵此时有人在传棠邑通敌之事,棠邑这时候无端囚禁梁国公主,却不交给朝廷处理,不是更说不清楚里面的曲折?

只是为沈鹏传信、通知陈昆、韩元齐驰援汴京这事要怎么才能解释得清楚?

当然了,人都交出去了,这些事情自然就没有隐瞒的可能;沈鹏、云和公主为方便脱身,到时候也会选择跟朝廷的人交易,不可能为棠邑这边守口如瓶,他们没有这个义务。

“梁国这么重要的两个人物被押到棠邑,消息是怎么都瞒不过去的。既然消息瞒不住,棠邑怎么都要通禀朝廷才说得过去,要不然私自扣押敌国公主、大将算什么回事?”王辙压低声音跟韩豹、霍厉说道,“不过,此时也只是将奏折送上去,却没有直接将人押送去金陵,事情就有转机,朝廷说不定会嫌这两人押回金陵会浪费国帑,从而下令由棠邑负责看押呢?”

韩豹、霍厉再精明能干,但对这里面的勾结斗角,就远不如王辙那么擅长了。

他们还想问要是朝廷接到奏折后便要棠邑将云和公主、沈鹏交出去该怎么办,看到韩谦朝他们这边看过来,韩东虎使眼色过来,他们便上前参拜……

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阴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八十二章 辞行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机壶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谈(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四百五十五章 鸡鸣寨第二百六十六章 冯缭(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来使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九十八章 惊蛇出洞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慑第六百一十八章 监军(一)第四十章 故作镇定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营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二百四十九章 双炉炼铁第三百二十章 韩师赐教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五百七十四章 错估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一百四十四章 无计第六百八十六章 对峙第三百九十六章 应对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机壶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辩第二百零一章 纳妾第七百八十五章 将死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三百零九章 一夜第二十七章 水蛊疫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惮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计第三百六十三章 灵堂第二百七十四章 诱敌出寨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四百三十九章 条件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国形势第五十一章 爷孙第二百七十八章 两年之期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澜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六百二十九章 黄雀在后(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游说第一百五十章 条件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访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释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谋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一百三十八章 举荐为吏第五百一十四章 相见(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归乡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五百零五章 访客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五百八十二章 晋帝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计第七百八十二章 旧事(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四十章 故作镇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骗局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诏(一)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澜第六百零一章 迎亲(一)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四百四十七章 杀机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风而降第八十八章 精英斥候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见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二百一十章 王府供奉第七百八十一章 旧事(一)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九十五章 溃败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一百三十八章 举荐为吏
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阴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八十二章 辞行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机壶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谈(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四百五十五章 鸡鸣寨第二百六十六章 冯缭(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来使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九十八章 惊蛇出洞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慑第六百一十八章 监军(一)第四十章 故作镇定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营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二百四十九章 双炉炼铁第三百二十章 韩师赐教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五百七十四章 错估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一百四十四章 无计第六百八十六章 对峙第三百九十六章 应对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机壶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辩第二百零一章 纳妾第七百八十五章 将死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三百零九章 一夜第二十七章 水蛊疫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惮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计第三百六十三章 灵堂第二百七十四章 诱敌出寨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四百三十九章 条件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国形势第五十一章 爷孙第二百七十八章 两年之期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澜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六百二十九章 黄雀在后(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游说第一百五十章 条件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访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释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谋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一百三十八章 举荐为吏第五百一十四章 相见(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归乡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五百零五章 访客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五百八十二章 晋帝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计第七百八十二章 旧事(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四十章 故作镇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骗局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诏(一)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澜第六百零一章 迎亲(一)第四百零四章 请战第四百四十七章 杀机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风而降第八十八章 精英斥候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见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二百一十章 王府供奉第七百八十一章 旧事(一)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九十五章 溃败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一百三十八章 举荐为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