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

大明这么多年来,国内舆论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朝廷北伐,要求王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这不仅仅是政府官员的政治抱负,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观念,连普通老百姓都向往着国家能够一统。

大明年轻一代身上出现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早就不再将旗人看作中国人,而是普遍将旗人当成了野蛮的征服者,这不是民族主义青年自己领悟出来的,而是受到了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形态就不再是一个民族国家了,而是转变成了帝国。

所谓帝国,跟普通人的认识有所区别,并不是侵略成性的那种意思,帝国的主要特征是多元。

一个帝国形成的要素有三个,多于两个的民族构成,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世界影响力。

英国兼并印度之后,就改称了大英帝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德意志帝国的民族主义向外扩张的一个心理动机就是希望能够获得跟世界帝国相匹配的影响力。

西方国家从西班牙开始,慢慢形成了民族国家,并且在拿破仑战争的打击下,大大刺激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之前的欧洲国家,只是封建君王的领土罢了。拿破仑之后,民族国家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开始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之类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之所以采用民族自决原则,让大量的民族独立建国,就是出于这种思想认识,大家普遍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力拥有自己的国家。国家属于民族,而不是民族属于国家。

战国时期,中国也是一个民族国家林立的时代,单一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让战国时的中原国家物资调动能力极强,秦国、赵国和燕国等等国家,一个国家就能向草原民族扩张,向游牧民族要土地,可到了汉代,变成一个帝国之后,凝聚力下降,调动资源的能力也下降了,曾经被秦国和赵国动辄斩杀数万的匈奴,竟然能将刘邦带领的数十万汉军精锐长期压制。

历史绕了一圈,民族国家的观念,又从西方传到了中国,至于西方的国家观念,跟春秋战国时候中原国家的民族国家观念有什么区别,谁也说不清楚,但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显然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文化。

受西方影响的民族国家观念,自然会出现要求驱逐鞑虏的呼声。可大明的民族主义中,又还夹杂着一些历史的影响。

大明建国之后,大明境内的老百姓当然要重新转变国家意识,有的成功的转变成了大明国民,而有的固执的坚守满清忠臣孝子的身份。等到了大明第二代,已经没有了满清记忆,并且在大明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长大之后,就又是另一种观感了,此时国家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问题,他们很自然就有自己是大明国人的意识。

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往往都要追根溯源,大家都有向历史找根的倾向。可一旦开始追溯历史,就绕不过大明是从满清中分割出来的国家这一事实,为了给大明的独立找到正义性,也给自己的身份找到正义性,当然就会出现否认满清合法性的理论。

此时随着日本的开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机会,明末大量流亡日本的明朝士大夫,将那个时代的大量笔记和著作带到了日本,比如等记述当时历史真相的书籍,还有一些记载满清屠杀的笔记,比如和等,这些书籍在满清一朝往往是**。

这些书籍慢慢都随着进出日本的大明商人、旅客和学者们带回了国内,重新刊印,发行天下,在读书人中广泛传播。

于是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根,将自己的根跨过两百多年时光的满清统治期,与那个已经灭亡了的,跟大明同名的朝代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开始从明末汉人士大夫的文字中得到心灵的呼应和传承,同时历史的责任感让他们开始觉醒强烈的民族意识。

很多年轻的读书人读完和这类书籍之后,都会记述自己的心情,“读此记毕,泣下数行”,许多情感丰富的年轻读书人,读完这些东西,真的是义愤填膺,真的是悲伤流涕。

很多人深刻的意识到,“原料汉人做了二百年的满人奴隶,与元朝没啥区别”,心中再也没有了传统老夫子坚持的那种“本朝有恩于百姓”的论调,传统文人认为清朝有恩与百姓的依据主要是满清一统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他们是不认可李自成、张献忠这种反贼的,所以剿灭了反贼的满清,一是给了百姓太平,二是给明朝报了仇,是有恩于百姓,有恩于中国的。

可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在新一代民族主义读书人这里遇到了挑战,他们告诉年轻人说清朝有恩于百姓,年轻人则拿出清朝屠杀来说事,认为清朝跟文人普遍不认同的元朝一样,都是刻薄寡恩,视汉人为奴隶的国家。

受到西方人权观念影响的最新派的人物,尤其排斥这种屠杀行为,不但拿出和这样的书籍说理,还考证了满清沿海迁界时候屠杀的汉人,声称自古就无一个国家,会将本国百姓强行驱离故土,不从者诛杀殆尽。

不管是因历史激发而形成的民族主义,还是从西方吸收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两种民族主意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排满,排满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传统文人只要是摆正了大明国民心态的,也都要求北伐,一统天下。

所以大明的北伐呼声这些年始终很高,是一种朝野共识,一种各个阶层的共识。

但就像赫德说的那样,英国人不愿意看到大明势力进入长江,他们始终在上海保持军事存在,与其说是阻挡俄国南下,不如说是防备大明北上。

可以说,一旦大明开始北伐,英国肯定会有所行动。但这不是大明始终没有进行北伐的原因,因为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肯定阻止,但他们也肯定不会冒着开战的风险,介入到大陆战争之中。他们的做法最多是给予满清政府财政和军事援助,海军进行一定的威慑,最严重了不起封锁大明海岸线。

普鲁士统一德国这种近在咫尺的地缘变动英国都没有干预,更何况远在东方万里之遥的中国。

所以大明,或者说朱敬伦的担忧,另有其他原因。

担心杀戮过重,民族元气伤损太大是一个原因,地政缘治则是最大的原因。

大明建国十年,也就是1875年之前,是没有能力一统全国的,没有必备的人力储备,没有相应的外部条件,所以就没有北伐的计划。

建国十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恢复了元气,北伐就要先灭太平天国,再灭湘淮集团,最后灭亡满清,牵扯过大;俄国势力入侵,进入了新疆,英国则开始向西藏一带渗透,英俄大博弈将中国地区卷了进来,此时北伐,后果难料。

建国二十年后,太平军覆亡,国内北伐条件成熟;可是国际上列强瓜分世界形成热潮,大明的政策是向海外扩张,环太平洋打造华人贸易网,建立大明利益链,在太平洋扩张殖民地,同时遭遇了一次北方的饥荒,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之后还是有机会的,明法战争都不是阻碍,趁着战争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北伐,恐怕是最好的机会,因为此时恰逢曾国藩和左宗棠向后离世,满清最为空虚的时候。

但始终无法解决的是英俄大博弈的地政缘治,朱敬伦推演过多次,一旦北伐,灭亡满清不是问题,强势歼灭湘淮集团,攻占北京都不难,难得是收场。

历史上这种地政缘治的变化,引起的权力真空影响无法想象,沙皇帝国灭亡,导致苏联始终没有将统治力恢复到沙皇时代,彻底失去了突破土耳其海峡的地利困局,向印度洋突进的尝试,也倒在了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之中。苏联接替更是一场地政缘治灾难,导致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势力范围的大崩溃,从一个跟美帝并肩的超级强国,变成了一个争取世界一级的二等强国。

大明灭亡满清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满清灭亡后的地政缘治真空期,迅速填补满清瓦解的权力真空,保持满清旧有疆土的不流失。

朱敬伦发现很难做到,一旦满清突然垮台,新疆、西藏,乃至蒙古,都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内部分裂势力不会甘心臣服,外部侵略势力,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因此一旦满清这个腐朽帝国垮塌,大明很可能要面对俄国瓜分新疆、蒙古,英国侵占西藏、青海的地缘局面。

那时的大明将极为被动,如果要跟英俄争夺,硬实力上有所欠缺,若默认甚至承认两国长久的占据蒙疆、青藏,则有永远失去这两处战略要地的风险。

所以大明北伐是迟早的事情,可如果契机不对,北伐很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东亚政治大崩溃的局面,无法收拾。

因此大明宁可一次次向海外扩张,甚至这次为了未来的利益,要打击美国,都不敢捅满清这个娄子,还能为此跟英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利用英国牵制俄国的扩张,让满清能够利用旧有政治优势,暂时稳定住蒙疆、青藏的地缘均势。

至于朱敬伦要等待的契机,则是英国和俄国都抽不开身的时候,也就是最好是一场世界大战。

如果是一战,那得是十年后了,如果之前能爆发一场全面的世界战争的话,大明有必要促成这场战争,彻底解决自身的地缘困境。那得看国际政治博弈的发展了,眼前朱敬伦得处理好对美一战的情况。

赫德很忧虑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将不宣而战的问题,他认为这会让大明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根据我们之前的通牒,大明跟美国已经在战争状态了。”

朱敬伦解释着,他认为在法理上完全说的通。

只是西方国家太小看大明的力量,完全忽视了这种可能,反而在看大明是不是敢宣战。

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大明将来极力解释,恐怕一个不宣而战的黑锅也回扣在头上。

“既如此,你安排宣战事宜吧。不过你动作要快,因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rw

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第六百九十六节 明法战争爆发第一百八十九节 闹饷还是造反第九十三节 伪军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第三百零八节 外交独立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四百节 贸易谈判 2第八百一十三节 瓜分西属殖民地第十六节 行动(4)第六百八十五节 大明政变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第四百一十四节 航程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第七节 应募第七节 应募第六百七十三节 移民谈判第六百五十三节 等于愚蠢第三百三十五节 开科举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十三节 行动(1)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第八十三节 皆惊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六百七十八节 法越战争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第二十三节 墨琴第六百九十节 曾左之死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第六百八十三节 阜康财团第五百四十七节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一十七节 德国推祸水第一百九十六节 大调兵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第一百一十二节 商业大转移第六百九十七节 明越兄弟同盟条约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第六百七十五节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楔子第六百二十节 湘军下江南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第六百九十六节 明法战争爆发第六十九节 对你很失望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第四百四十六节 送上门的扩张第三百七十四节 归国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一百七十九节 推销自由贸易第九十节 探访新安第三百五十节 一群传教士第一百四十节 反割地运动第三百五十一节 给天王施洗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六百五十四节 动真格的第十一节 谋城第一百九十八节 又送女人第四百四十五节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第八十四节 撤退第五十四节 买断烟土第二百九十七节 控制广东 2第五百五十节 痞子李鸿章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 5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第六百六十节 大明财阀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 2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第六百节 大明的措施第三十节 愿与你结拜第二百九十六节 控制广东 1第四百二十二节 访英第一百一十九节 十三行巨鳄第六百零七节 代价并不高第三百二十三节 争夺地盘第三百二十六节 美军顾问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第四百零一节 遗留问题第六十五节 底线第一百一十八节 巨额订单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第一百一十一节 更大的利益第七十九节 短兵相接第两百零一节 主心骨第三百三十八节 肇庆会战 2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第六百九十三节 越南流亡政府第三百八十一节 北伐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第三十三节 擒王(2)第四百二十一节 大鱼上钩第六百二十五节 穷途末路第一百七十四节 背信弃义第十六节 行动(4)第六十五节 底线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
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第六百九十六节 明法战争爆发第一百八十九节 闹饷还是造反第九十三节 伪军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第三百零八节 外交独立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四百节 贸易谈判 2第八百一十三节 瓜分西属殖民地第十六节 行动(4)第六百八十五节 大明政变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第四百一十四节 航程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第七节 应募第七节 应募第六百七十三节 移民谈判第六百五十三节 等于愚蠢第三百三十五节 开科举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十三节 行动(1)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第八十三节 皆惊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六百七十八节 法越战争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第二十三节 墨琴第六百九十节 曾左之死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第六百八十三节 阜康财团第五百四十七节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一十七节 德国推祸水第一百九十六节 大调兵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第一百一十二节 商业大转移第六百九十七节 明越兄弟同盟条约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第六百七十五节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楔子第六百二十节 湘军下江南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第六百九十六节 明法战争爆发第六十九节 对你很失望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第四百四十六节 送上门的扩张第三百七十四节 归国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一百七十九节 推销自由贸易第九十节 探访新安第三百五十节 一群传教士第一百四十节 反割地运动第三百五十一节 给天王施洗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六百五十四节 动真格的第十一节 谋城第一百九十八节 又送女人第四百四十五节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第八十四节 撤退第五十四节 买断烟土第二百九十七节 控制广东 2第五百五十节 痞子李鸿章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 5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第六百六十节 大明财阀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 2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第六百节 大明的措施第三十节 愿与你结拜第二百九十六节 控制广东 1第四百二十二节 访英第一百一十九节 十三行巨鳄第六百零七节 代价并不高第三百二十三节 争夺地盘第三百二十六节 美军顾问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第四百零一节 遗留问题第六十五节 底线第一百一十八节 巨额订单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第一百一十一节 更大的利益第七十九节 短兵相接第两百零一节 主心骨第三百三十八节 肇庆会战 2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第六百九十三节 越南流亡政府第三百八十一节 北伐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第三十三节 擒王(2)第四百二十一节 大鱼上钩第六百二十五节 穷途末路第一百七十四节 背信弃义第十六节 行动(4)第六十五节 底线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