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道衍远谋

李景隆自从大败后,就仿佛失踪了一般,谁办不知道他躲在何处。

他的府宅被烧,妻子带儿子李增枝住回了娘家,仆役也多散去了。

但李景隆又是牵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千古未有的仁慈皇帝,在他手中丧尽了百万大明军卒,却仅仅只被免去大都督一职,连他曹国公的爵位也保留着。甚至还改封他为右军都督金事,正二品高官,这是他何其之幸也。

此时的李景隆藏匿在右军都督徐增寿的府中已经整整一个月了,这天下午,徐增寿散朝归来,有仆役来禀报,曹国公有事找他,徐增寿快步来到李景隆居住的东院,老远便听见了一阵悠扬的琴声,徐增寿摇摇了头,这个李景隆也太多情了,这个女人连陪他败两仗,这种不祥之人居然还留在身边。

书房内。李景龄半靠在软褥上,手里拿着酒杯,一边饮酒,一边跟着琴声摇头晃脑,韩千娇一身白衣似雪,嘴角带善浅浅的笑意,此时她已经脱离了燕王情报机构,李景隆风光时她不觉得,可他败了时,弗千娇倒喜欢上了这个自命风流的人物,对他动了真情,一直就跟在他边。

李景隆正眯着眼欣赏佳人窈窕背影,忽然院里传来了一声重重的咳嗽,李景隆立刻听出来,这是徐增寿到了,他立刻低声吩咐韩千娇道:“徐增寿到了,你四避一下!”

韩千娇立刻起身进了别室,李景隆将杯子放下,走到门口笑道:“徐都督今天回来得早啊!”

徐增寿背着手慢慢走进了李景隆的房内,扫了一圈,见屋里随处可见倾翻得酒壶。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味,他笑了笑,“事情已经过去了,景隆兄何必又一直耿耿于怀呢?”

李景隆始终认为自己大败的原因六分是朱允炆催促得急,三分是将士不用命。余下一分则是燕王太厉害,至于自己,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放手施展才能。

他傲慢地抬头道:“我有什么耿耿于怀,耿柄文不是也败了吗?这世上能敌的过燕王的,又有几人,我本来就想慢慢对阵,就因为他在后面催促得急。不败才怪,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开心得很呢!”

徐增寿见他不认错,也不多说什么,便笑问道:“景隆兄找我有事吗?”

李景隆半晌没有说话,过一会儿他才嫉妒地说道:“我听说盛庸在济南打败了燕王,皇上一定高兴坏了!”

徐增寿却摇摇共道:“没有像你想的那样高兴,这次胜利在朝中争议很大。有人庆祝,但也有人认为盛唐是在燕王决定议和后才偷袭得手,胜之不武,有损皇上信誉。”

“这是谁说的?”

“就是推荐你为帅的黄子澄,齐泰也是这样认为,他俩为李维正一事闹得很僵。在这件事情上两人倒是颇为默契,一个黄子澄就让皇上有些犹豫了。现在又多了个齐泰,在他们的劝说下。皇上至今没有对此事表态,不过我估计最后会小有封赏,毕竟他击败了燕王。

李景隆没有料到会是这个结果,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幸灾乐祸的笑意,想起盛庸对自己的无礼,他便恨恨道:“要不是我在济南不肯投降燕王,给他留下了一点兵,他可能会到这个便宜吗?唉!我一时糊涂,却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徐增寿看出了李景隆投降燕王之心,他便试探着问道:“景隆兄是怎么看这场夺位之战?”

李景隆冷笑一声道:“我认为这不过是皇家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罢了,就是由于先帝立皇储不妥导致,前太子病逝,本来就不该由长剁即位,无德无能。仅仅是因为皇上的爱屋及乌。便登上帝王宝座,要是我为皇子,我同样也会起兵争位。”

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仁慈,非但没有让李景隆感激,相反,他加更瞧不起朱允炆。而燕王两次大败于他,却让他对燕王充满了敬佩口徐增寿明白了李景隆的心思,便话题一转笑道:“你现在还有一个机会重新复出。就不知你自己愿不愿意。”

李景隆,腾!,地坐直了身子,其实他找徐增寿,就是想问一问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出山,不料对方竟主动提出来了。使他大喜过望,连忙问道:“什么机会?”

徐增寿笑了,他压低声音道:“皇上忌惮李维正手握重兵,便准备十将去江淅湖广一带募兵练兵,如果你想抓住这个机会,那就听我的安排。”

……

正如徐增寿所言,盛庸追袭大败燕王后,燕王立即遣使入朝谴责朱允坟失信。他自言正是因为相信朝廷有议和诚意。他才主动北撤,不料却遭追击。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他要求朱允炆对他作出解释,否则,他绝不接受议和。

这件事在朝廷却了发了争议,褒贬各半,这中间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皇上是否真的失信,是议和在先,还是议和在后,很明显,英王撤军时和朝廷议和的使者才抵过徐州,所以以刑部尚书暴昭为首的官员都认为盛庸出兵是正常的军事行动,而盛庸和铁铉固守济南,挡住燕王南下,现在又大败燕王,应该大力褒奖;而黄子澄和齐泰却认为,燕王之所以北撤,就是因为朝廷议和的决意已下,燕王为了表示诚意而撤兵,朝廷已经连续发了数封鸽信给盛庸,但他却不考虑皇上的信誉问题,擅自出兵,导致皇上失信,不应该有任何褒奖,反而应斥责盛庸才对。

褒贬两派争论不休,使朱允炆左右为难,最后,中间派徐辉祖出来打圆场道。盛庸在关键时刻率哀军牵制住燕王大军南下,为辽东军的出战赢得了时间,即使有小失误,也绝对是功大于过,无论如何朝廷应该褒奖前军将士,否则天下士兵再无人肯为朝廷卖命。

在徐辉祖的苦劝下,朱允炆最终被说服了,他决定褒奖济南抵抗的将士,而主将盛庸则封历城侯、前军都督,布政使铁铉加封为吏部尚书。

就在朝廷对济南保卫战下最后结论的时候,李维正已经率大军离开京城,正在前往武昌的路上,而燕王朱棣则黯然返回了北平。

朱棣的心情十分忧郁,这一次南征,他可以说是以失败收场,先是左军大将张玉阵亡,紧接着又是后军将陈亨重伤不治身亡,且不说在济南城下损失惨重,最要命是跟他久经沙场的三万燕山铁骑全军覆没,使他心痛之极,回到北平,他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

晚上,姚广孝背着手来到了朱棣的书房门口,一名亲兵百户拦住了他,“大师。王爷有令,谁也不见。”

“难道连我也不见吗?”

亲兵百户歉然道:“王爷心蜻不好,大师不妨过两天再来。”

这时屋内传来了朱棣的声音,“请军师进来!”

亲兵们立刻把姚广孝放进了书房,姚广孝进了屋,朱棣示意让他坐下,姚广孝坐下微微一笑道:“此乃小‘败,殿下何必放在心上。”

朱棣长叹一声道:“我不是为这次失败而忧心,是为我养虎成患而后悔。”

“殿下是指李维正吗?”

朱棣点了点头,痛苦地道:“我至少有三次机会将他置于死地,都怪我一时惜才,又听信他的信誓旦旦,竟没看出来他是如此野心勃勃之人,以致他今天坐大,现在他堂而皇之进入朝廷,严重阻碍了我夺位大计,我悔之晚矣啊!”

姚广孝凝视着朱棣,他缓缓说道:“殿下想过没有,殿下这次败给李维正,究竟是败在哪里?”

“我想过。但一时看不透,我只觉得他深谋远虑,为这一天似乎筹划了很多年。”

“筹划多少年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他抓住了殿下一直没有抓住的东西。”

“什么?”朱棣愕然。

“大义!”

“大义?”朱棣没有明白。

“不错。正是大义。”姚广孝淡淡一笑道:“我们说他做戏也好,说他虚伪也好。但他确确实实是在百万南军覆灭,朝野人心惶惶之时举起了救亡大旗。正是他这斤,举动赢得了极大的政治筹码,被天下人敬仰,他后来修孔夫子庙、为小皇帝拉撵等等,都是为这个政治筹码润色,而殿下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提出一个鲜明的、打动人心的口号,也就是没有一个鲜明的政治目的,让人总觉的殿下是为自己争夺皇位,所以殿下会在和李维正的较量中失败。”

朱棣默默地点了点头,姚广孝说得对,他确实在这方面考虑不周全,上次提出剿灭蓝玉,最后也没有能起到作用,其实就是态度不够鲜明,针对性不强。

姚广孝见燕王已经有所悟,他又道:“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替殿下考虑这件事,我认为殿下应该非常鲜明地打出‘恢复旧制、诛左班文臣,的大旗,去争取军方的支持。”

朱棣沉默了,这件事他需要好好慎重考虑后再决定。

姚广孝也不再毒言,他话题一转便笑道:“殿下猜一猜,李维正为什么要求小皇帝和殿下议和?”

“我听说了,他要进川平定蓝玉,捞取他的政治本钱。”

“这是其一,其二呢?”

“其二?”朱棣眉头皱了皱,摇头道:“我想不到。”

“殿下不妨换一下思路,假如你是李维正。为了能更好地控制朝廷,殿下一件事情要做什么?”

“我会先夺兵权!”说到这,朱棣恍然大悟,“你是说,李维正是去”“

姚广孝点了点头,“阴谋在计,阳谋在势,势已成,现在谁能挡得住他?”

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20章 风云疾变(上)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103章 紫童进门第15章 仗义出手第160章 燕王军师第87章 秦燕之别第279章 杂剧周报第292章 收网前夕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33章 意外收获第211章 权力染缸第112章 广州立威第21章 决定辞职第245章 机密文件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36章 激战山海第119章 银案收网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83章 皇孙允炆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155章 举棋不定第8章 父亲遭祸第213章 一石二鸟第261章 奉旨入朝(下)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43章 无忌其人第214章 李檀抓周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76章 走漏消息第104章 日本来客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209章 朝鲜战略第11章 家厚养廉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59章 野外露宿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230章 京都风云(九)第261章 奉旨入朝(下)第182章 大棒萝卜第213章 一石二鸟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251章 奇袭容城第234章 名正言顺第252章 山东之军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189章 家有内鬼第271章 眉资大战(中)第35章 各路神仙第126章 顺水人情第16章 雾里观花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165章 平衡之术第15章 仗义出手第24章 朱氏父子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193章 制枪造炮第152章 中山肃倭第273章 张翼抉择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43章 无忌其人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36章 生死一线第229章 京都风云(八)第238章 高熙出逃第163章 最后争斗第283章 大明变天第263章 道衍远谋第20章 取舍之间第275章 述职前夕第38章 初见叶女第73章 龙颜震怒第54章 藏身武当第52章 王府夜宴(四)第17章 惊天内幕第121章 返回京师第284章 请君出瓮第98章 各方所谋第19章 绝境求生第249章 景隆妙计第291章 内外交困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76章 走漏消息第225章 京都风云(四)第283章 大明变天第71章 京城买房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257章 平安归来第162章 人心难测第167章 苏童进门(上)第2章 何去何从
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20章 风云疾变(上)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103章 紫童进门第15章 仗义出手第160章 燕王军师第87章 秦燕之别第279章 杂剧周报第292章 收网前夕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33章 意外收获第211章 权力染缸第112章 广州立威第21章 决定辞职第245章 机密文件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36章 激战山海第119章 银案收网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83章 皇孙允炆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155章 举棋不定第8章 父亲遭祸第213章 一石二鸟第261章 奉旨入朝(下)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43章 无忌其人第214章 李檀抓周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76章 走漏消息第104章 日本来客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209章 朝鲜战略第11章 家厚养廉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59章 野外露宿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230章 京都风云(九)第261章 奉旨入朝(下)第182章 大棒萝卜第213章 一石二鸟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251章 奇袭容城第234章 名正言顺第252章 山东之军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189章 家有内鬼第271章 眉资大战(中)第35章 各路神仙第126章 顺水人情第16章 雾里观花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165章 平衡之术第15章 仗义出手第24章 朱氏父子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193章 制枪造炮第152章 中山肃倭第273章 张翼抉择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43章 无忌其人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36章 生死一线第229章 京都风云(八)第238章 高熙出逃第163章 最后争斗第283章 大明变天第263章 道衍远谋第20章 取舍之间第275章 述职前夕第38章 初见叶女第73章 龙颜震怒第54章 藏身武当第52章 王府夜宴(四)第17章 惊天内幕第121章 返回京师第284章 请君出瓮第98章 各方所谋第19章 绝境求生第249章 景隆妙计第291章 内外交困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76章 走漏消息第225章 京都风云(四)第283章 大明变天第71章 京城买房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257章 平安归来第162章 人心难测第167章 苏童进门(上)第2章 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