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权力染缸

洪武二十七年的新年过得有些窘迫,人们口袋里的钱少了,家里的米少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战争虽然没有打起来,但调兵遣将、储存钱粮,王朝的钱粮都流向了军队,自然,老百姓就得勒紧一下裤腰带。

不过大明王朝的老百姓还是比较乐意勒紧裤腰带,至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在明初不是太严重,连大明皇帝也跟着一样的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呢?据说东宫皇太孙也一样的生活俭朴,每顿饭不过三菜一汤,上有好,下必效,在这对皇祖孙的以身作则下,大明官场掀起了一股勤俭风潮,且不论这种风潮是否出于真心,但确实上上下下,大小文武官员们都不敢浪费奢侈,唯恐自己一不小心便露了头,被言官弹劾,尤其在冯傅案到了渐渐收尾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出事,可就太不值了。

叶天明家也是一样,自从朱允炆号召百官“与民共俭”后,叶天明家的生活条件立刻跌下了两三个台阶,叶天明不敢和朱允炆比肩,每顿减一个菜,为两菜一汤,他的妻儿老母以及家仆下人都是一样,而且两菜中只准有一个荤菜,从去年十一月初便开始了,足足坚持了两个月。不过,这几天是新年,条件略略放宽了一点,春节十天,每天改为四菜一汤,除了新年、元宵、中元、中秋几个节日,其余一概不能例外。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大明官员们难得休息的日子,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只有过年时可以休息几天。一般官员要休息到初五,但叶天明作为两部尚书,他只能休息到今天,明天便要开始上朝了。

不过这两天,他的心情着实不好,宫中已经有人给他透露出消息,他的女婿李维正被皇上改封四川都指挥使,还封了定辽侯,但他却抗旨不归,借口镇压朝鲜内乱,死活不肯进京,把皇上惹得吐血了,这让叶天明的心情烦透到了极点,他也不傻,他隐隐猜到了李维正是害怕被冯傅案牵连,可他李维正也不替自己想想,他抗旨不归,自己在京中怎么做官?这是会影响到自己仕途的。搞不好皇上便以为自己是他的内应,把自己一刀宰了。

叶天明坐在书房里准备给皇上写一封述忠书,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与李维正无关,他甚至准备在书中正式宣布与李维正决裂,这也是燕王劝他的,他已经考虑很久了,现在李维正不尊旨事件使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叶天明写了几个开头都不满意,他全部捏成团扔到了一旁,到底怎么样开头,才能让皇上体会到他诚惶诚恐的心情呢?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的管家在急声禀报:“老爷。东宫来了!”

东宫就是朱允炆,是朝廷官员们对皇太孙的习惯性称呼,这种称呼又渐渐延续到了民间,到后来,无论走卒小贩,几乎整个京城百姓都称皇太孙朱允炆为东宫了。

叶天明听说朱允炆来了,惊的“腾!”地站了起来!心中又是激动又是感激,他知道昨天是朱氏家族祭祖的日子,朱允炆忙碌了一天,而现在才是一大早,也就是说,朱允炆一个便是来探望他,这让他感到无比荣耀。

“快!快!快!谁在门口接待殿下?”

“回禀老爷,是大公子,他也正好前来,在门口遇到了东宫殿下。”

“你快让夫人去收拾客堂,不,算了,你就收拾一下我的书房吧!”叶天明穿上外套,又戴了帽子便匆匆跑去迎接皇储君了。

朱允炆正背着手在叶府的前院里仔细打量一棵参天大树,不时点头笑道:“不错,这棵老枣树少说也有三百年了吧!”

“殿下说得一点没错,当时卖房子的人说这棵枣树有二百九十年了。这房子买了十年,可不正好是三百年么?”叶如棠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又由衷地赞道:“许多人都来猜这棵枣树的年龄,有说两百年,有说四百年,也有说三百多年,可猜得这么一年不差的,十年来就殿下一人,殿下果然不是凡人啊!”

叶如棠的马屁怕得虽赤裸,但朱允炆听得还是颇为受用。

这时,叶天明匆匆赶来,他撩起袍襟跪下道:“臣叶天明参见储君殿下。”

朱允炆吓了一跳,他回过身赶紧把叶天明扶了起来,埋怨他道:“今天我是专程来给你拜年,你怎么能下跪呢?不折杀我吗?”

“君臣之礼不可废,无论何时何地。”

朱允炆无可奈何地笑了,“好吧!叶尚书,今天我来还有一些话想和你谈谈,不知你可有时间?”

“殿下!请到我书房详谈。”

叶天明将朱允炆请到书房中就坐,几十名贴身侍卫就守护在书房的前后左右,防备森严。

一名侍女进来上了茶点,随即退下去了,朱允炆端起茶碗,他想了想便开门见山道:“我家首先告诉你。我并不相信李维正是二个蓝玉。这一点我和皇上的看法不同。”

叶天明立刻明白过来,朱允炆就是为了李维正之事而来,他也意识到这件事对自己的冲击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已经要影响到自己了,否则他不会专程上门,叶天明一时间又惊又怕。

果然,朱允炆叹了口气道:“昨天四叔对我说,李维正在辽东掌重兵。而你又在朝中为权臣,这是为王者的大忌,皇上已经对此事非常担忧,四叔劝我二者选其一,要么保李维正,要么保你,如果两个都保,依着皇上的脾气,极可能两个都糟糕,其实我也知道,他说得对。”

叶天明心中一跳,他终于明白朱允炆所来的真实目的了,他立刻沉声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说,要保我而弃李维正吗?”

朱允炆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我也知道李维正不敢进京的真实原因,他进京必死,我知道,想必他也嗅到了,所以他找各种理由不敢进京,但无论如何,他都已经是抗旨不遵了,触犯到了皇上的底线,说实话,我现在很后悔,不该派他去辽东,更不该让他掌军,否则皇上也不会猜忌他,等将来我主事了,我再好好重用他。”

说到这里,朱允炆又叹了口气。李维正的事情他确实不想管了,就等于正式放弃了他,从此,李维正是死是活都和他没关系了,他要把全部精力用来保叶天明,这件事他已经和几个师傅商量了,大家都一致赞成。朱允炆执政经验不够丰富,正需叶天明这样的重臣来主持大局,而李维正不过一介武夫罢了,更重要是皇上已经把任命指挥使、都指挥使的大权给了朱允炆,也就是说他手中已经有足够的军队了,李维正便成了一根鸡肋,现在又变成了鱼刺,早点扔掉才是明智之举。

朱允炆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就不会再改了,他想了想便对叶天明道:“下午我准备进宫去劝说皇祖父放过你,但你自己也要有所表示才行。”

“不知殿下准备让臣怎样表示?”

“你可公开向天下人发表一个声明,断绝和李维正的一切关系。”

……??……??……

皇宫,朱元璋今天的新年和往年略有不同,往年他每年不管除夕初一,都会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度过。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朱元璋已经和往年不同了,他高位瘫痪,而且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所以他这个年已经不批阅奏折了,不批阅奏折他也没有张灯结彩过年,也没有和嫔妃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但他醒来时,他就命侍卫抬自己到院子去晒太阳。就这么眯着眼在太阳下想心事。

他的心事自然只有两件,一件贵州、一件辽东,两件事情都事关社稷安危,关系到朱明天下的万代永续,坦率说两件事在他心中都是一样严重,因为这两个人他都很了解。蓝玉是跟他南征北战几十年的老将,用兵如神,他曾经毫不吝啬地赞他是朕的李靖,从这次打成都重庆便可看出来,他牛刀小试一招,便将耿柄文打得落花流水,一旦他真的起兵进攻中原,大明王朝有几个人是他的对手?

现在让朱元璋担心的不仅仅是蓝玉军事才能高超,而且他身边似乎有个很厉害的谋士,这才是让朱元璋最为忌惮的,蓝玉是军事天才,却是政治白痴,本来朱元璋已经布好了局,杀他家人逼他造反,然后让主管贵州屯田的唐、张二将以不愿造反而杀之,不料他的局却被人破了,反把他几乎逼死,一直到后来,蓝玉的行棋如行云流水一般,军事上节节胜利,政治上滴水不漏,使朱元璋终于决定把解决贵州问题的紧迫排在辽东的前面,他现在最害怕蓝玉勾结云南沐家,如果云贵一体,有了战略纵深,那蓝玉之乱真的就尾大不掉了。

而辽东的李维正他也很了解。一个有胆有识、极富谋略的年轻人,现在看来,辽东是他早就谋划好了的,而且让朱元璋佩服的是,李维正的每一步棋都走得恰到好处,比如自己要召他进京杀之,他便制造了朝鲜内乱,言外之意就是告诉自己,他只想做朝鲜之主,而无心谋大明。可自己真的把他逼急了,他的野心就不是朝鲜那么简单了。

其次,他没有把他的父亲接走,而是把父亲留给自己做人质,这也是一步极为聪明的棋,他知道自己不敢杀他父亲,自己不敢在此时挑起两线作战,同时,他把父亲留给自己。也是一种明确表态,他不会趁机南下,只要维持现状,甚至只要承认他为朝鲜之主。

李维正想为朝鲜之主的暗示,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他知道李成桂必然已经完了,朝鲜实际上已经被李维正控制住了,封他为朝鲜之主只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罢了,但朱元璋却不想这么便宜了李维正,他怎么可能受别人的胁迫,不错!现在他是不敢动李维正,也不敢逼他,但并不表示一直就不动他。既然李维正想维持现状,那也正中他下怀,先集中精力和兵力干掉蓝玉,然后再回头来收拾他。

“传朕的旨意!”温暖的阳光下,朱元璋终于开口了,他的几名内阁大学士立刻上前候命,朱元璋缓缓道:“加封蜀王椿为凤阳军大都督。全权负责川内诸军指挥、调控;加封张翼为滇国公,四川都指挥使,凤阳军副都督,受蜀王节制;辽东总兵李维正改封辽东都指挥使。继续出任辽东总兵,同时免去其外海防御使一职,命其全心处理辽东军务。”

第87章 秦燕之别第153章 小琉球岛第201章 东征日本(四)第264章 景隆复出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92章 两个副手第192章 正式摊牌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95章 上任首日第236章 激战山海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191章 燕王来访第29章 太子屈尊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64章 生死之间第182章 大棒萝卜第81章 贵人相助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12章 拜访宁王第120章 京城小聚第3章 衙门当差第203章 东征日本(六)第150章 阴谋阳用第287章 红参案(二)第147章 远方来客第75章 一份手谕第211章 权力染缸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289章 红参案(四)第36章 生死一线第208章 取舍之间第242章 全力一击第285章 奇袭关中第15章 仗义出手第235章 奉旨夺权第4章 远房二叔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171章 东宫祭灵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46章 把水搅浑第184章 建州女真第250章 大军北上第32章 偶遇故人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269章 首战嘉定第31章 失踪两人第296章 喜讯传来第238章 高熙出逃第246章 异曲同工第144章 耽罗后裔第4章 远房二叔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286章 红参案(一)第257章 平安归来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28章 表妹顾英第146章 齐人之福第174章 辽东事变第123章 意外兼任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41章 叶家姐妹(中)第286章 红参案(一)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64章 生死之间第262章 停战议和第19章 绝境求生第256章 再出诡计第220章 风云疾变(上)第53章 最后争夺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40章 叶家姐妹(上)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41章 叶家姐妹(中)第115章 罗家盛宴(下)第135章 炮轰釜山第104章 日本来客第218章 高丽内乱(上)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112章 广州立威第107章 北使被杀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19章 绝境求生第208章 取舍之间第161章 剑拔弩张第120章 京城小聚第221章 风云疾变(中)第215章 高丽杂报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4章 远房二叔第195章 步步连环第95章 上任首日第105章 神秘校尉
第87章 秦燕之别第153章 小琉球岛第201章 东征日本(四)第264章 景隆复出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92章 两个副手第192章 正式摊牌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95章 上任首日第236章 激战山海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191章 燕王来访第29章 太子屈尊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64章 生死之间第182章 大棒萝卜第81章 贵人相助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12章 拜访宁王第120章 京城小聚第3章 衙门当差第203章 东征日本(六)第150章 阴谋阳用第287章 红参案(二)第147章 远方来客第75章 一份手谕第211章 权力染缸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289章 红参案(四)第36章 生死一线第208章 取舍之间第242章 全力一击第285章 奇袭关中第15章 仗义出手第235章 奉旨夺权第4章 远房二叔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171章 东宫祭灵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46章 把水搅浑第184章 建州女真第250章 大军北上第32章 偶遇故人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269章 首战嘉定第31章 失踪两人第296章 喜讯传来第238章 高熙出逃第246章 异曲同工第144章 耽罗后裔第4章 远房二叔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286章 红参案(一)第257章 平安归来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28章 表妹顾英第146章 齐人之福第174章 辽东事变第123章 意外兼任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41章 叶家姐妹(中)第286章 红参案(一)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42章 叶家姐妹(下)第64章 生死之间第262章 停战议和第19章 绝境求生第256章 再出诡计第220章 风云疾变(上)第53章 最后争夺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40章 叶家姐妹(上)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41章 叶家姐妹(中)第115章 罗家盛宴(下)第135章 炮轰釜山第104章 日本来客第218章 高丽内乱(上)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112章 广州立威第107章 北使被杀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19章 绝境求生第208章 取舍之间第161章 剑拔弩张第120章 京城小聚第221章 风云疾变(中)第215章 高丽杂报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4章 远房二叔第195章 步步连环第95章 上任首日第105章 神秘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