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朝局变化(上)

无论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亦或是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职务,断不是圣旨一下即刻上任那么容易。在上任之前,高务实还需要先回兵部交卸工作。

高务实在兵部虽然是左侍郎、堂上官,但他的工作相比较“兵部四侍郎制”下的另一位左侍郎石星而言,还是要相对“简单”一些,因为石星算是“协助尚书抓全面”,而高务实专管京营。

但高务实的这个“简单”只是工作范畴相对单一,实际上京营的那摊子事,任谁都知道很不简单。

尤其是在高务实亲自主导了京营改制之后,这种“不简单”就更加了得。如果高务实没有做出安排和交待,新的戎政侍郎上任只怕摸头不知脑,没有几个月时间下来,连门道都搞不清。

不过,戎政侍郎这个缺朝廷暂时还没有议定人选,所以高务实目前只能先找梁梦龙来交卸工作——石星也已经得到圣旨,顶上杨兆致仕后工部尚书的缺去了。

高务实这一卸任,有很多人比他还着急。戚继光和禁卫军一干将领立刻派人到兵部打了报告,得到准许私人进京的批准后,全跑来兵部了解情况;朱应桢、张元功等一干靖难系勋贵忙不迭递了联名拜帖,说晚上要去昭回靖恭坊拜见司农,甚至连一直身体不好的定国公徐文璧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也难怪他们着急,高务实“分割京营”之后,京营分为后勤和作战两个部分,虽然名义上依旧是听从五军都督府的统辖和兵部的指挥,但毕竟是“各自为政”了,双方对目前的情况也都非常满意,并不愿意再次变化。

如今高务实要调升户部尚书了,这京营的制度在新任戎政侍郎的主持下会不会出现变化,他们当然很是焦急,怎能不提前做点准备?

戚继光与高务实是多年的老交情,当然不会因为高务实卸任戎政侍郎就出现什么态度上的变化。恰恰相反,他对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大司农越发恭敬,在拜帖上的落款又改回了“沐恩门下走狗小的戚某顿首敬拜”。

戚司令都这语气了,禁卫军其他将领的拜帖更不必说,那真是一个赛着一个谦卑,又一个赛着一个亲热。

高务实明白这拜帖再次改动自称的意义,戚继光和一干将领这是摆明了自己依旧是脑门上贴着“高”字的,不会因为高务实的职务变动就有什么变化。

这是个聪明的举动。

高务实是升调,又不是被迫致仕了。他作为文臣,位进一品(太子太师),离入阁这个文官们人人向往的地位也更近了一步,最关键的是,如今他才不过二十五岁!

戚继光等人完全敢做一个预想:只要朝廷对察哈尔的决战按计划进行,以目前朝中“文帅”们在皇上心目中的的地位来看,这一仗十有八九还得是高务实领兵。那么,一旦战而胜之……这辅臣之位还不是唾手可得?

彼时的“高阁老”极有可能尚不及而立之年!

这太惊人了!

要知道,如今的内阁可不是早年的内阁,解缙当年三十二岁为阁臣,三十三岁为首辅之故事并不能套用——那时候的内阁不过是皇帝的私人幕僚,可如今的内阁是什么?大抵相当于唐时的政事堂,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本来内阁的设立,一方面是因为皇帝忙不过来,另一方面也是皇帝想要用内阁来牵制六部,与六部分权。当时成祖恐怕并没有料到有今天这一幕:内阁全面压制了六部。

高务实如今已经是户部尚书,如果按照早年间的传统,他就没法入阁了,但按照近几十年的习惯,则意味着他离入阁很近。这其中的制度和习惯变化,很有必要说一下。

自内阁初建的永乐时期开始,一直到弘治年间,六部尚书与其之间就从未有正式的迁转情况。这种相互之间的对立在内阁成立初期已经有所体现。

永乐二年(1404)十二月立春之时,成祖朱棣于奉天殿赐宴群臣,照例赏赐六部尚书和侍郎金织文绮衣各一袭,同时“特赐翰林学士解缙,侍读黄淮、胡(广),侍讲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衣,与尚书同”,而且非常明确地指出:“朕于卿等非偏厚,代言之司、机密所寓,况卿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劳勚益,不在尚书下。故于赐赉必求称其事功,何拘品级。”并且强调:“朕皇考初制,翰林长官品级与尚书同,卿等但尽心职任。”

这段怎么理解呢?内阁在创建初期,虽然尚归属于翰林院管辖,当时内阁诸臣也以翰林院官职为尊,但是朱棣在这次宴会中,将内阁诸臣与六部尚书同等赏赐,并明确强调其官秩虽然仅为五品,但职能不在六部尚书之下。

这基本上表明,朱棣设立殿阁大学士的初衷,便有着削弱六部尚书地位与职掌之意,也就此奠定了两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

当然,内阁这种职、权严重不相匹配的情况并没有长久持续,随着内阁地位的提升,仁宣时期开始形成阁臣入阁后加六部尚书或侍郎等虚衔的惯例。

如洪熙元年(1425)正月,加封“黄淮为少保、户部尚书仍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礼部尚书,俱三俸并支,仍掌内制”。

虽然这种加封是“不预所升职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六部职权的侵犯。时人对此也曾明确指出其有违祖宗之意,“大学士五品尔,如欲加于六卿,则何不崇其阶衔也”。

这种加衔虽然破坏了对内阁的限制,但是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干涉六部事务的便利,进一步强化了内阁对六部尚书的制衡。

另外,内阁建立之初的选任方式也与六部官员有明显差异,内阁基本都是以直接从翰林院官员中选拔为主,甚至因此曾选择部分新科进士与翰林院官员于内阁观政,作为阁臣的预备者。这一条到如今万历年间也依然存在,即所谓观政进士是也——他们的共同特点其实并不是“进士”,而是“翰林”,绝没有不是翰林却做了观政进士的。

对此种情况,《明实录》中较为明确的记载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永乐二年(1404)左右,当时新科进士中的一甲与庶吉士的28人“就文渊阁进其学”,最终三年考满之时,彭汝器、王直、余鼎等人得以留任。

第二次是在宣德九年(1434)八月时,“命行在翰林院修撰马愉、陈询、林震、曹鼐,编修林文龚、锜钟复、赵恢,大理寺左评事张益,同庶吉士萨琦、何瑄、郑建、江渊……三十七人,于文渊阁进学”。

文渊阁是阁臣入直办事之地,这两次进学实质是内阁为挑选接班人而进行的,其中较为明确的是,王直曾长期在内阁撰写诏书,马愉、曹鼐在杨士奇、杨荣致仕后入阁预机务,可见当时内阁迁入的惯例是以翰林院官职为主,这在正统以后也继续沿袭,“故正统年间陈循、高谷、苗衷、马愉、曹鼐以学士入,张益、彭时、商辂以修撰入,则旧意犹存可考也”。

这种直接从“词臣”或者说“史官”选拔入阁的方式,显然重视的是秘书性职责,“盖朝廷用入阁者皆出翰林,翰林之选文字而已,非尝考其行也”。

这与六部尚书选拔注重行政能力是截然不同的,这时期的六部尚书中像何文渊、王翱、李秉等都是经过地方与中枢的行政历练,从知府、推官等地方官升迁至中枢后,累迁至尚书之职的。

刚才曾说,如果按照过去的规矩,高务实做了户部尚书,基本就绝了入阁的路,这和早几年高务实外任广西巡按时被很多人看衰是同一个道理,这是有例子的。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曾担任过吏部尚书的王直,他的仕宦经历充分体现了内阁与六部尚书的制衡性。

王直,江西泰和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庶吉士并“事文渊阁”。他也是内阁成立以来第一批选拔入阁观政学习的新科进士。最终三年考满之时,王直得以继续留任内阁,“俾属草”。

当然严格意义上讲,王直并非真正的阁臣,没有殿阁大学士的名与实,仅可以看成是阁臣的候补。

王直的内阁生涯一直持续到正统五年(1440)左右,入阁三十余年,不论是文采还是能力,都备受推崇,“中外咸倚重之”。而且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在正统时年事已高,即将致仕,王直又与杨士奇有同乡之谊,成为正式阁臣本来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是意外发生了,王直此时与杨士奇发生了嫌隙,杨士奇之子杨稷“居家暴橫,乡民甚苦之”,王直曾就此提醒杨士奇,不料杨士奇却被其子蒙骗,认为“抑庵(王直)忌其功名,妄为此语”,由此嫉恨王直,随即将其排挤出内阁。

王直出阁后担任礼部侍郎,随后于正统八年(1443)升迁为吏部尚书,并一直任职到天顺元年(1458)。任职期间,杨士奇于正统九年(1444)病逝,而内阁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等人的地位和威望均无法与其并列,且自景泰二年(1451)开始,由于王直年老体衰,先后任命何文渊、王翱为吏部尚书辅佐管理部事。

可以说,王直入阁的所有阻碍已经基本清除。但实际情况是,王直此时仍旧担任吏部尚书之职,与宣德时期的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解部事以备顾问大体相同,也就是说,此时的官员若先升尚书,则无入阁之机会——因为此时的内阁,整体上来说还是“秘书”这个属性更重。

王直晚年对此也曾感叹道:“西杨不欲予同事内阁,出予理部事,当是时不能无憾。”结合王直的仕宦经历,这种遗憾在针对杨士奇的同时,显然也与当时的政体阻断其回归内阁之路不无关系。

此外,内阁在正统时期获得的“票拟”之权,与六部尚书的行政权也具有很强的制衡性,对此解释最为精辟的要属高拱。

高拱在《三乞天恩辞免兼任疏》中提到:“我国家之事,皆属部臣题行,阁臣拟票。或未当,则为之驳正;或未妥,则为之调停。不嫌异同,务在参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为奸,是阁之与部不容混而一也……

春芳既解任去,而臣又忝居二辅之先,若仍领铨务,则自所题行,自所拟票,驳正调停终为未便,是谓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今内阁平章重事,吏部进退百官,皆权所在也。臣既忝阁臣之先,而仍总吏曹之职,则操权不亦太重乎权太重,非惟臣难以居,而国体亦非所宜。”

这是高拱第三封请辞兼任吏部尚书的奏疏,其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中枢权力结构中内阁与六部职权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这也是朝廷在废除丞相制度后,精心设计的外廷运行和制约机制,如若两者归于一处,则操权太重,严重威胁皇权的稳固和国体的稳定。

当然,这里也有点特殊,即吏部尚书到底与其他尚书有别,高务实如今这个户部尚书到底不如吏部尚书那么敏感。

“万事开头难”,高拱以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之后,无论是阁老身兼尚书,或以尚书位进阁老,都变得常态化了。

换言之,内阁与六部不再如早年那般泾渭分明,现在不仅是开始融合,甚至出现了上下级之分:内阁统领六部。

当然这个并不绝对,原历史上在万历朝时,一旦首辅性格软弱,亦或者得不到皇帝的强力支持,六部也可能反过来架空内阁。

戚继光等人之所以不敢对高务实有丝毫不敬,一则是高务实入阁可期,这一点人尽皆知;二则此时户部、兵部都是实学派的主场。

在高务实头顶管着他的阁老是张学颜,其为实学派大佬,同时也是高务实一直以来的重要支持者,可想而知会绝对支持高务实在户部的展布。

而兵部方面虽然戎政侍郎暂时缺位,但戚继光料定这肯定是因为此次内阁与七卿的变动来得过于突然,实学派本身也有些措手不及,所以还没来得及推举人选。

戚继光认为,这个新任戎政侍郎大概率还是会从实学派中产生,而且很有可能皇上会召见高务实,让他推荐继任者——这也算是个传统,就像当初潘晟把徐学谟推上来一样。

有了这样的判断,戚继光等人自然继续恭恭敬敬,而朱应桢、张元功等人也自然还得赶紧投拜帖求见高务实。

于是,高务实最后一次在兵部接见了他曾经麾下的禁卫军诸将,面授机宜。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系统崩溃”、“ASolsF”的月票支持,谢谢!

PS:下一章或者说下半章会把新的内阁、七卿名单列出来一下,以免大家看得不记得了——我还是记得的,而接下来要“换副本”了。

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第216章 准备第231章 会馆夜话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五)第080章 务实之请(上)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123章 俺答封贡(八)第293章 臣高务实领旨谢恩第095章 时不我待了啊第085章 官场百态(下)第018章 香皂厂址(下)第126章 所为何来(上)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线第001章 旷世恩典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085章 让麻贵跟我走第163章 台吉快走!第176章 布置南下决战第225章 三策(上)第275章 勃固会战(上)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下)第009章 原料来源(上)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86章 凯旋而归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118章 镇暹罗第079章 瑶蛊异术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231章 会馆夜话第003章 徽州异相(下)第128章 战前准备(上)第067章 茶楼听报(下)第149章 不急第083章 三边震动第096章 突发事件(4更破万)第094章 经济控制(上)第094章 贵妃相召(下)第174章 南掌国又咋了?第057章 隆庆教子(下)第010章 朕这主意绝了啊第248章 超级误会第161章 殿试金榜(下)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098章 贵州总兵(上)第009章 安阳之行(六)第191章 副总兵人选第070章 逐保倒张(一)第092章 流弹凶猛(上)第186章 捷报背后第131章 急,不急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下)第077章 龙文鞭影(下)第046章 冰底潜流(下)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042章 料人如神(下)第151章 弦歌雅意[第4更]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五)第091章 粗中有细(下)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二)第067章 决战沙城(八)第119章 远虑,近忧第173章 各种猜测(4更破万)第067章 倒高风波(七)第122章 蒙疆风云(一)第138章 比严世藩危险十倍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079章 无品闲官(上)第142章 从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86章 捷报背后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27章 风起之前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125章 可战方和(五)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九)第264章 出宫第058章 互为倚仗(下)第128章 战前准备(上)第040章 了解第124章 道统之争(上)第165章 马江口海战(4更破万)第114章 独家代理(上)第095章 时不我待了啊第064章 曹淦归来(下)第032章 少年刘綎(上)第017章 张四维被劾(4更破万)第164章 手长的优势第048章 魔之诱惑(下)第252章 兄妹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144章 内因第023章 华亭旧事(下)第086章 提督西北军务第055章 雾里观花(上)第169章 巡抚与镇守第098章 权如内相第067章 决战沙城第073章 厚道人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
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第216章 准备第231章 会馆夜话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五)第080章 务实之请(上)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123章 俺答封贡(八)第293章 臣高务实领旨谢恩第095章 时不我待了啊第085章 官场百态(下)第018章 香皂厂址(下)第126章 所为何来(上)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线第001章 旷世恩典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085章 让麻贵跟我走第163章 台吉快走!第176章 布置南下决战第225章 三策(上)第275章 勃固会战(上)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下)第009章 原料来源(上)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86章 凯旋而归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118章 镇暹罗第079章 瑶蛊异术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231章 会馆夜话第003章 徽州异相(下)第128章 战前准备(上)第067章 茶楼听报(下)第149章 不急第083章 三边震动第096章 突发事件(4更破万)第094章 经济控制(上)第094章 贵妃相召(下)第174章 南掌国又咋了?第057章 隆庆教子(下)第010章 朕这主意绝了啊第248章 超级误会第161章 殿试金榜(下)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098章 贵州总兵(上)第009章 安阳之行(六)第191章 副总兵人选第070章 逐保倒张(一)第092章 流弹凶猛(上)第186章 捷报背后第131章 急,不急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下)第077章 龙文鞭影(下)第046章 冰底潜流(下)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042章 料人如神(下)第151章 弦歌雅意[第4更]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五)第091章 粗中有细(下)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二)第067章 决战沙城(八)第119章 远虑,近忧第173章 各种猜测(4更破万)第067章 倒高风波(七)第122章 蒙疆风云(一)第138章 比严世藩危险十倍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079章 无品闲官(上)第142章 从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86章 捷报背后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27章 风起之前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125章 可战方和(五)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九)第264章 出宫第058章 互为倚仗(下)第128章 战前准备(上)第040章 了解第124章 道统之争(上)第165章 马江口海战(4更破万)第114章 独家代理(上)第095章 时不我待了啊第064章 曹淦归来(下)第032章 少年刘綎(上)第017章 张四维被劾(4更破万)第164章 手长的优势第048章 魔之诱惑(下)第252章 兄妹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144章 内因第023章 华亭旧事(下)第086章 提督西北军务第055章 雾里观花(上)第169章 巡抚与镇守第098章 权如内相第067章 决战沙城第073章 厚道人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