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

张居正昨日的预料没有差错,这次遴选太子伴读,因有李伟放出话来,最后的候选人还真的被百官“自觉”限制在了内阁阁臣及六部尚书或九卿之家,或者再说得精确一些:全是够资格参与廷推的高官之子、孙辈。

而且因为这些官员家中未必有年龄合适的子孙辈,因此到最后参加文华殿遴选的只有如下几人:李春芳之孙李思诚,高拱之侄高务实,赵贞吉之孙赵祖荫,张居正之子张简修,吕调阳之子吕兴周,葛守礼之孙葛曦,申时行之子申用懋,马自强之子马慥。

高务实也是人到了文华殿才知道这个名单的,不过他得到名单之后立刻就笑了。

这群跟他年龄相差仿佛的孩子们,按理说个个都是在史书上留下过名字的,咋一看上去个个都是聪明之相,但高务实清楚这群孩子……至少从学问上来讲,还是有差距的。

从原本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今天对他威胁最大的可能有两个。第一个是李春芳之孙李思诚,此人将来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而他考中进士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此人为官之后颇有骨气,因不肯党附魏忠贤而被栽赃贬官,直到崇祯年间才被平冤昭雪。

第二个是葛曦,他在历史上是万历四年的山东解元,万历十一年的进士,中进士比李思诚还要早得多,可见是年少高才,他中进士后又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可惜死得早了点,止步于南京国子监司业。而且葛家一门五诗人,才学方面不用多说。

之所以把他排在李思诚之后,是因为葛守礼乃是高拱好友,前次高拱致仕,葛守礼也受到牵连,都已经回家养老,高拱起复之后刚刚将葛守礼起复为刑部尚书,算起来他是高拱的铁杆盟友。这么一来,想必葛守礼应该对孙儿有所交待,不会强行与高务实相争。

而吕兴周、申用懋和马慥三人,历史上也都中了进士。尤其是申用懋,他是万历十一年第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只不过他中进士,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了父亲申时行当时的权势,对此情形,御史魏允贞曾上疏揭露,不过万历当时信重申时行,对此没有追究。

申用懋累官至兵部职方郎中,后来万历诏擢为太仆寺少卿,命他以太仆少卿的身份负责职方清吏司事务。再迁右佥都御史,代皇帝巡抚顺天。崇祯初年,从兵部右侍郎升为左侍郎,再迁为兵部尚书,以病乞归。死后赠官太子太保。可见他的进士身份虽然可能有些水分,但个人能力不差——差就混不出来了。

而吕兴周和马慥,他们两人也都混了进士出身,不过在历史上,他们的进士身份也都有些水分,而且事情可能跟张四维有些关系。高务实挑了挑眉,没再关注。

剩下最后两个,就是赵祖荫和张简修。他们两个才是高务实笑的原因。

赵祖荫是赵贞吉的孙儿,别人说“人如其名”,而他是“名如其人”,能出现在这里,基本全靠祖荫。历史上他就是以“祖荫中书舍人,官历云南寻甸军民府知府”。只从这一句,高务实就几乎能判断出此人没什么大本事。

这个要从大明的恩荫制度说起,大明的恩荫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祿……正一品子、正五品叙;从一品子、从五品叙;正二品子、正六品叙……但这只是按照前朝抄下来的规矩,实际上在明朝前期,文官荫叙并未照此实行,多是特恩荫职,既然是开国早期的特恩,暂且不提。

弘治、正德以后,文臣荫叙制度趋于成熟,大体分为三档:尚宝司丞(正六品)、中书舍人(从七品)和国子监生。首揆一品恩荫,例拜尚宝司丞。次揆与六卿至一品者,得拜中书舍人。当然,大学士本身品级不高,这里的“一品”当指加赠的三公(正一品)三孤(从一品)虚衔。而一品重臣恩荫尚宝司丞,实际上是从洪熙元年的蹇义开始就形成的惯例。

尚宝司,卿一人,少卿一人,司丞三人。掌宝玺、符牌、印章,而辨其所用。

洪武年间的尚宝司多以勋贵子弟任职,如耿炳文子耿瑄、徐达子徐膺绪;永乐年间则多以潜邸旧臣出任,如朱琇、袁忠彻。其后勋臣多袭、荫武职,尚宝司丞就成为文官重臣荫子的最高职位。

不过恩荫出身的尚宝司丞起点虽高,仕途发展却难以和科举出身的同事相比,一般殊难外转,只能按照尚宝司少卿(从五品)、尚宝司卿(正五品)、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的固定路径,九年考满而逐级提升。蹇义子蹇英、夏原吉子夏瑄、李贤子李璋、徐阶子徐璠,皆属此类,最终职位最高者也只是三品太常卿。当然好处也有,清闲稳定,最多在各种典礼上露个面。

相比尚宝司丞,行使秘书职责的中书舍人更是实打实的天子近臣,也因此一直令文武大臣子弟趋之若鹜。而相比早早形成惯例的顶级配置,中书舍人的授予标准是经历长期变化才最终确立的,这一过程也很好的体现出了明中期以后内阁地位上升的趋势。

作为文字秘书,才学固然要有,字写得好也是很重要的:“国初令能书之士专隶中书科授以中书舍人;永乐二年始诏吏部简士之能书者储翰林给廪禄,使进其能用诸内阁办文书。”

储翰林即为“习字秀才”,通常需要经过“试职”也就是实习才能得授中书舍人,即为“习字出身”。这就有空子可钻了,直接张口要官不合适,求一个实习机会,以效犬马之劳,不过分吧?于是就有了“以柰鐄为中书舍人鐄掌光禄寺事户部左侍郎亨之子亨为鐄营求写诰三年援例出身故有是命”这样的事。

有了抄三年圣旨的苦劳,再要求“援例出身”,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中书舍人旧制二十员今已三十六员矣”,冗员泛滥,泥沙俱下。

这样一来,有些自问家中子弟有些才学的大臣,即便皇帝要他恩荫子孙,他都不肯。譬如说“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万安等以星变各辞其子及孙中书舍人之职。得旨:卿等事朕春宫辅导有年,特各录用一子以酬其劳,俱不允辞。”相比那些汲汲营营以求荫职之辈,逼格一下就上来了。

这种区别对待,一方面体现出皇帝对阁臣的信任,这本身就是阁臣地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授予标准逐渐操之于上。再加上作为托底的荫子入监制度逐渐完善,因而荫子为中书舍人的门槛实际上反而是提高了。景泰、天顺年间不乏四品、五品官员乞恩得荫子中书舍人之例,而到了正德年间,三品侍郎已经不够看了,翰林院学士薛瑄之孙薛葵,还是靠薛瑄一代儒宗的身份才得到优待。至此“次揆与六卿至一品者,得拜中书舍人”的惯例也基本形成。

以上要么是特恩,要么是“高配”,正常情况是什么呢?是恩荫一子为国子监生。国子监生并非官职,但是对朝廷而言实则更需慎重,毕竟前述两类属于凤毛麟角,而监生制度是足以影响整个人才选拔机制的。因此虽然明初就有“乞准送国子监”之例,正统以后也多有官员子孙“希求入监”,但是皇帝屡以“国子监是育才之地,不可滥进”为由进行各种限制。到了大明中后期,首辅的子弟也经常就是恩荫个国子监生了事。

虽然照理说,以内阁辅臣之尊,不需要跟三品官员去争监生的名额,但是要考虑到三个因素:一是一般大臣升至三品时,其子多已成年,总不会有人预知自己能入阁而让儿子一直宅着;二是正德朝以前,都是卒后荫子,等你挂了朝廷才会想起这回事;三是大学士也很可能不止一个儿子。所以即便是首辅的儿子,也很有可能是监生出身。而且以监生入仕,理论上来说前途要广阔的多,毕竟理论上来说也是“正途”之一,虽然中期以后不能和科举相比,但是有身为内阁首辅的爹,这都不是问题。

以臭名昭著的严世蕃为例,他监生肄业后,先任后军都督府经历(实习),后升为顺天府治中,都算是正常升迁。嘉靖二十二年严嵩为他谋求尚宝丞,吏部文选郎郑晓认为“治中迁知府,例也。迁尚宝,无故事。”实际上顺天府治中虽然在北京,但是很多时候更像外官,这是一道无形的鸿沟。而严嵩选择尚宝司丞这一职位也不稀奇,毕竟这是首辅之子理论上可以享受到的待遇。真正难以复制的是其后的火箭升迁速度,几年间就连跳数级由从五品尚宝司少卿升至正三品工部左侍郎。

除严世蕃外,成化年间首辅商辂,其次子商良辅也是先恩荫入国子监,然后被授予礼部主事的职位,最终以从三品太仆寺卿致仕。

而对比以上这些之外,更差一点的则是恩荫武职。大明中后期文贵武贱不必说了,沦落到去恩荫武职,可见文化水平实在拿不出手。

而赵贞吉这个孙儿赵祖荫,后来就选择了恩荫中书舍人,最终也只混到云南边陲的知府;张居正的四子张简修更不成器,有这样一个老子,居然恩荫武职出身,比他几个兄弟还差得远了。

第235章 临别第019章 伯侄论财(上)第238章 暗流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三)第061章 谜底揭晓【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84章 西暖阁中(补)第004章 捉拿讼棍(上)第068章 现在知道要乖了?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096章 冯保倒台(三)第008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烦第060章 张冯靠拢(上)第107章 国士香皂(上)第142章 从祖意,未必行祖法第088章 戊辰群星(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27章 心绪不宁的李成梁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037章 你又是谁(4更破万,大爆料)第088章 协助办案[第四更!]第142章 从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01章 戚帅继光(上)第197章 高孟男第195章 谁在未雨绸缪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19章 《黄芷汀条约》第122章 鹿鸣之宴(上)第4更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095章 国色天香(下)第136章 兵来将挡第249章 二虎竞食?第071章 冯保掌印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073章 厚道人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063章 海瑞调职(上)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32章 京师潜流(下)第120章 私人秘书第144章 这是在针对谁?第064章 图们的决断第128章 青黄接否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宝剑第104章 复宁夏(完)第158章 庚辰春闱(一)第137章 我即高党第126章 所为何来(下)第097章 夺城杀兄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095章 徐爵背锅第155章 马家父子到盖州第165章 马江口海战(4更破万)第108章 关键在粮?第201章 吹,尽情的吹!第013章 笼络陈矩(上)第067章 决战沙城(六)第116章 内阁中的争论(上)第102章 八千大军第096章 冯保倒台(五)第4更!第010章 新郑高氏(中)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70章 逐保倒张(三)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015章 刘项各有策(第4更)第103章 纨绔之王(上)第137章 李成梁的惊、怒、急第130章 开平潜流(下)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四)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第048章 收个蒙古学生(3更破万)第090章 辽东有缺吗?第124章 死得明明白白第032章 京师潜流(中)第040章 本钦差等他来参见(3更破万)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下)第056章 土司之会第095章 流言与三件事第006章 君臣面谈第150章 张四维小出一手第112章 初会戚帅(下)第114章 长公主的决断第002章 王者归来(下)第071章 影帝隆庆(下)第173章 将计就计(上)第116章 推辞第043章 威逼(4更破万)第104章 复宁夏(上)第226章 朱翊钧的花样赐婚第131章 急,不急第079章 瑶蛊异术
第235章 临别第019章 伯侄论财(上)第238章 暗流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三)第061章 谜底揭晓【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84章 西暖阁中(补)第004章 捉拿讼棍(上)第068章 现在知道要乖了?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096章 冯保倒台(三)第008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烦第060章 张冯靠拢(上)第107章 国士香皂(上)第142章 从祖意,未必行祖法第088章 戊辰群星(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27章 心绪不宁的李成梁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037章 你又是谁(4更破万,大爆料)第088章 协助办案[第四更!]第142章 从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01章 戚帅继光(上)第197章 高孟男第195章 谁在未雨绸缪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19章 《黄芷汀条约》第122章 鹿鸣之宴(上)第4更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095章 国色天香(下)第136章 兵来将挡第249章 二虎竞食?第071章 冯保掌印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073章 厚道人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063章 海瑞调职(上)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32章 京师潜流(下)第120章 私人秘书第144章 这是在针对谁?第064章 图们的决断第128章 青黄接否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宝剑第104章 复宁夏(完)第158章 庚辰春闱(一)第137章 我即高党第126章 所为何来(下)第097章 夺城杀兄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095章 徐爵背锅第155章 马家父子到盖州第165章 马江口海战(4更破万)第108章 关键在粮?第201章 吹,尽情的吹!第013章 笼络陈矩(上)第067章 决战沙城(六)第116章 内阁中的争论(上)第102章 八千大军第096章 冯保倒台(五)第4更!第010章 新郑高氏(中)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70章 逐保倒张(三)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015章 刘项各有策(第4更)第103章 纨绔之王(上)第137章 李成梁的惊、怒、急第130章 开平潜流(下)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四)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第048章 收个蒙古学生(3更破万)第090章 辽东有缺吗?第124章 死得明明白白第032章 京师潜流(中)第040章 本钦差等他来参见(3更破万)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下)第056章 土司之会第095章 流言与三件事第006章 君臣面谈第150章 张四维小出一手第112章 初会戚帅(下)第114章 长公主的决断第002章 王者归来(下)第071章 影帝隆庆(下)第173章 将计就计(上)第116章 推辞第043章 威逼(4更破万)第104章 复宁夏(上)第226章 朱翊钧的花样赐婚第131章 急,不急第079章 瑶蛊异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