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关键在粮?

美洲三大神器当然是救明的关键法宝,但其实这个事情绝对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搞到种子就够了吗?

高务实前世在党校进修的时候,曾听党校老师粗粗地讲过一下三大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推广,听完之后,他一点都不觉得这三大农作物能够很快的在中华大地上全面铺开。

这个理由要说明白,得从这三大农作物的引进说起。玉米何时被引入中国,后世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玉米早在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之前就已经被引入了。当然,主流观点是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后才传入的。

然而,具体的时间点还是有分歧。有1500年、1531年、1560年、1572年等多种说法,其流通渠道的说法也很不一致,有经过西北(西班牙-麦加-中亚细亚-西北)、西南(西班牙-印度、缅甸-西南)、东南海路(西班牙-菲律宾-中国商人-东南沿海地区)三大观点及三大观点的组合。

高务实当时是去进修经济课程,对此研究不深或者干脆说根本没有研究,其实就是听老师提了这么一嘴,所以他也没法判断到底哪一条才是真的。不过单从感觉上来说,他觉得海路似乎可能性更大,只是这玩意光靠“感觉”可没用。

反正,玉米直到鞑清前期,虽然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了种植,但是并不普及,这一点是肯定的。真正被大规模推广时间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因为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压力下,鞑清政府才开始大规模推广。相对来说,南方早于北方普遍种植,北方甚至到了清末、民国初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

那么,番薯呢?以前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在汉晋时期就已经有了番薯。但农业史普遍不认可这种观点,主流观点认为汉晋时期发现的是甘薯,也就是山药。真正的番薯引入中国的时间,最早认为洪武二十年(1387年)引入,但同意的人也很少,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万历年间中国才引入了此物种。

番薯到了明末,在福建、广东有大规模种植,江苏、浙江有少量种植,也就是说在鞑清前期之前,番薯只在长江以南地区广泛种植。乾隆时期因为人口压力,除了边疆地区和甘肃(包括现在宁夏在内)等外,才开始了全国性种植。于是到了嘉靖、道光时期,番薯成为主粮之一。

再说马铃薯。此物引入中国时间最早应该也是万历年间,但因为证据比较模糊,学术界公认的是清初,具体时间是台湾省在1650年的种植记录。而其最晚的引入时间记载,是晋商通过俄罗斯经商从哈萨克传入,也有人认为“回回山药”也即马铃薯是回族同胞从西北引入的。

可是,因马铃薯的属种的退化问题,经过多次、各种途径引入,同样是到了乾隆时期,才获得大规模推广。

也正是因为这三大神器都是经过多年发酵,到了乾隆时期才发的威,所以虏酋乾隆明明是个败家子,却居然能混成某些人口中的圣君,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

反过来看,引入三大神器的明末也是够倒霉,没扛到三大神器认主就先一命呜呼了。

正因为知道这些情况,明白新物种推广不易,甭管是因为属种退化还是老百姓需要接受时间,反正这事儿肯定不是三年五载能办成的,因此高务实也只能一边派人搜集种子,一边另想它法缓解北方灾情引发的动荡。

能有什么办法呢?无非是南粮北调。因为哪怕就是小冰河期最严重的时段,南方受到的影响也不大,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减产。

但南粮北调可不是容易的事,朝廷为了南粮北调,每年花那么大工夫维护运河、管控漕运,最后还是不得不另开海运,而哪怕开了海运,到现在也只是维持局面——当然,这个局面比历史同期要好一些。

这么一看,朝廷可没有余力继续南粮北调了啊,要加大这个“调”的力度,需要搞定的方方面面可是太多了。比如这些漕粮,虽然南直隶已经几乎全面普及了一条鞭法,改交粮为交银,但拿着银子可以买粮,而南方粮价低于北方,即便加上运输消耗和花费,也比在北方买粮划算。

这还是单从经济效益来看,如果换个角度,这笔钱直接押解进京,在北方买粮,那北方就更缺粮了!所以漕运海运的南粮北调绝不能动摇,不仅不能动摇,可以的话甚至还要加强。

然而这是不够的!这些粮食主要作用不过是供应京畿,京畿之外的地区可享受不到多少好处,一旦大规模天灾爆发,该缺粮仍然要缺,朝廷不会有那个余力去广泛赈灾的,了不起给个别受灾严重的地区“免赋三年”之类的待遇,别的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而且,目前漕粮大半是从南直隶一代往北送,但实际上南直隶的粮价也不算特别便宜。因为所谓南直隶就是后世的苏南、皖南一代,这片区域虽然土地好,但由于是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纺织业十分发达,所以很多的土地其实都没有用来种粮食,而是去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了,所以继续从南直隶这一片搞南粮北调是很困难也很不划算的。

现在真正能够提供余粮支持北方的,只有湖广和四川。

但是四川的地形谁都知道,从四川盆地运粮出川到北方,那可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差不多就是诸葛亮北伐的难度。就算舍得大本钱强行去运,效率也肯定是惨不忍睹,哪怕放宽裕了想,也顶多能支援陕西一些了罢了。

所以主要目光只能放在湖广。

高务实的这个思路,可不光是因为他知道“湖广熟,天下足”,而是有实际数据做支撑的,这个数据就来自于高拱在万历朝这六年的清丈田亩工作。

高拱的清丈田亩与历史上的张居正清丈田亩得到的数据大致类似。本次清丈其实是自“洪武清丈”之后,大明朝廷第二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耕地普查。在这次清丈后,朝廷编制了新的鱼鳞图册,较明初的《赋役黄册》更加完备,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土地清丈比较彻底。这次不止百姓的土地,宗室、亲王的占地也被重新丈量,高拱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诏令是:“丈国均粮,但有执违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由于此前就先给了地方官“考课法”强大的政治压力,最终保证了土地清丈的顺利实施,一共清理出1.55亿亩的瞒报土地。

其次是统一了亩制。原先北方存在“大、小亩”现象,这次高拱借“土地清丈”统一了全国的亩制,一律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统一亩制”减少了税粮征收的麻烦,基本杜绝了底层官员利用“大小亩”牟利的漏洞。

再次则是简化了赋税征收规则。土地清丈后,朝廷将土地分成三等:上等水源肥田、中等瘠薄田、下等无水高田。交税的时候,无论官田还是民田,规则一样,上等田1亩实为1亩、中等田以1.5亩折为1亩、下等田以2亩折为1亩。

这次清丈后,两京、十三布政司的耕地总面积为7.58亿亩,较洪武14年第一次土地清丈增加了3.91亿亩。而从结果看,湖广、山东、四川的土地瞒报最为严重,分别清查出5519万亩、3658万亩、2645万亩的耕地。

根据这个数据,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摆出来了:湖广的粮食一定是充足的!

但问题在于,这并不代表湖广的粮食是凭空多在市面上了,而是多在掌握田地的官绅地主、勋臣王室手中,朝廷现在不过是能在这里头多征收一点税罢了,真正要想做到湖广支援中原,关键问题在于怎么把这些人手里的粮食弄出来。

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65章 派系之争(上)第015章 新郑铁厂(上)第054章 挖角应节(上)第125章 可战方和(二)第070章 万事俱备(下)第045章 务实御下(上)第056章 漠南之战(二)第145章 原来如此(四更1W1)第071章 黄芷汀的大度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四)第069章 辛爱成擒!第113章 平台召对第070章 逐保倒张(二)第039章 郭朴之意第292章 风声鹤唳,所谋者谁?第060章 不劳而获第139章 怕什么来什么第060章 张冯靠拢(上)第095章 破虏(中)第043章 威逼(4更破万)第113章 李如松式的胜利第113章 高戚之会(四)第057章 隆庆教子(下)第113章 京华银行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23章 华亭旧事(下)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96章 黄芷汀的信第067章 倒高风波(三)第241章 闽浙谣言起第142章 代号:捕蛇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093章 口蜜腹剑(下)第195章 谁在未雨绸缪第020章 世界局势第119章 务必重视(下)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四)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67章 倒高风波(七)第273章 倒台第032章 少年刘綎(上)第119章 远虑,近忧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18章 香皂厂址(上)第181章 图既已穷,鱼肠何在?(4更破万)第184章 变色龙第066章 务实回京(上)第078章 太子伴读(下)第116章 戚继光进京第066章 溶洞私语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三)第043章 步丁耗费第095章 破虏(中)第056章 土司之会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儿发了第067章 倒高风波(二)第201章 吹,尽情的吹!第030章 立威(中)第067章 决战沙城(六)第067章 决战沙城(一)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237章 阅卷与黄孟宇的拜访第216章 准备第121章 刘馨的建议第223章 皇帝的关爱第067章 茶楼听报(下)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三)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一)第104章 再别京师第054章 挖角应节(上)第083章 冯保心思第115章 务实回京(下)第063章 布日哈图说图们(下)第131章 谢公气度[第4更]第139章 应王莫敦让第009章 戚继光的接任者第173章 将计就计(下)第157章 图们之军师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27章 巨富之家(上)第123章 大危机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上)4更破万第099章 借刀第060章 不劳而获第101章 定调子第070章 逐保倒张(二)第144章 这是在针对谁?第007章 编制与第一任司令第024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第165章 父子不同范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一)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004章 捉拿讼棍(上)第067章 决战沙城(八)第047章 未雨绸缪(上)第063章 海瑞调职(上)第050章 担当
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65章 派系之争(上)第015章 新郑铁厂(上)第054章 挖角应节(上)第125章 可战方和(二)第070章 万事俱备(下)第045章 务实御下(上)第056章 漠南之战(二)第145章 原来如此(四更1W1)第071章 黄芷汀的大度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四)第069章 辛爱成擒!第113章 平台召对第070章 逐保倒张(二)第039章 郭朴之意第292章 风声鹤唳,所谋者谁?第060章 不劳而获第139章 怕什么来什么第060章 张冯靠拢(上)第095章 破虏(中)第043章 威逼(4更破万)第113章 李如松式的胜利第113章 高戚之会(四)第057章 隆庆教子(下)第113章 京华银行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23章 华亭旧事(下)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96章 黄芷汀的信第067章 倒高风波(三)第241章 闽浙谣言起第142章 代号:捕蛇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093章 口蜜腹剑(下)第195章 谁在未雨绸缪第020章 世界局势第119章 务必重视(下)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四)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67章 倒高风波(七)第273章 倒台第032章 少年刘綎(上)第119章 远虑,近忧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18章 香皂厂址(上)第181章 图既已穷,鱼肠何在?(4更破万)第184章 变色龙第066章 务实回京(上)第078章 太子伴读(下)第116章 戚继光进京第066章 溶洞私语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三)第043章 步丁耗费第095章 破虏(中)第056章 土司之会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儿发了第067章 倒高风波(二)第201章 吹,尽情的吹!第030章 立威(中)第067章 决战沙城(六)第067章 决战沙城(一)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237章 阅卷与黄孟宇的拜访第216章 准备第121章 刘馨的建议第223章 皇帝的关爱第067章 茶楼听报(下)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三)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一)第104章 再别京师第054章 挖角应节(上)第083章 冯保心思第115章 务实回京(下)第063章 布日哈图说图们(下)第131章 谢公气度[第4更]第139章 应王莫敦让第009章 戚继光的接任者第173章 将计就计(下)第157章 图们之军师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27章 巨富之家(上)第123章 大危机第104章 广西发展大计(上)4更破万第099章 借刀第060章 不劳而获第101章 定调子第070章 逐保倒张(二)第144章 这是在针对谁?第007章 编制与第一任司令第024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第165章 父子不同范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一)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004章 捉拿讼棍(上)第067章 决战沙城(八)第047章 未雨绸缪(上)第063章 海瑞调职(上)第050章 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