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吐蕃,早已不复唐时那般强盛。
这个曾经与盛唐抗衡了二百余年的高原国度,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四分五裂,且再无统一的可能。
吐蕃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缘由,还是因为气候转冷,小冰河时期降临。
当温度在隋唐之时回暖,受益的不单单是中原大地,还有常年被冰雪覆盖的青藏高原。
冰雪消融,大片大片的冻土变成丰茂的草地,牛羊数量急剧提升,青稞也能大规模的种植。
正因如此,吐蕃才有资本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
唐初时吐蕃能时常下高原劫掠,由此可见,当初冰雪消融后,道路好走了不少。
时至今日,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地区,再度被冰雪覆盖,漫长且寒冷的冬季占了一年中一大半的时间,而吐蕃再次分裂成一个个部族,互相征伐劫掠,争夺残存的牧场,陷入永无止境的混乱。
与此同时,在陇右河湟,崛起了一股新的势力,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政权持续了不足百年,便因王位争夺,而分崩离析。
趁着这个机会,王安石与神宗商议后,出兵拿下了熙、河、洮、岷、叠、宕六州,随后又收复兰州。
说来也讽刺,赵佶在位时,竟是赵宋版图疆土最大的时候。
先是靠着兄长与父亲的余荫,以河湟为跳板,一举覆灭陇右残存的势力,建立陇右都护府,对西夏形成包夹之势。
这其中刘仲武出了极大的力,凭着过人的胆识与人格魅力,招降了一众吐蕃部族。
接着又赎买回了山前七州,即南京道。
但不管是南京道还是陇右都护府,都似水中花,镜中月。
随着金人南下,赵宋自顾不暇,黄头回鹘以及一众青塘大小部族纷纷叛乱独立。
耗费了神宗、哲宗两代人,以及一众文臣武将的努力,所开辟的陇右都护府,就这么没了。
如今,韩桢想拿回陇右都护府,其实并不难,但他却并未这么做。
赵宋西北开边,是为了一步步蚕食西夏。
韩桢的战略方针,与赵宋截然不同,先灭西夏,再取陇右。
凭借灭西夏之威,陇右收复将不费吹灰之力,天兵一至,大小部族必定闻风而降。
两种战略,各有优劣,说不上谁比谁好,只是不同国情下,采取的不同方法而已。
赵宋当年拿下横山山脉之后,将战线推到西夏家门口,兴庆府彻底暴露在赵宋兵锋之下。
当时,赵宋也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命刘法率三十万大军,一战定乾坤。
结果没打过,主帅刘法在撤退时,还失足摔落悬崖死了。
这就很尴尬了。
无奈之下,这才转变战略,先取陇右,三面包夹,一步步蚕食西夏。
韩桢则不用这般麻烦,他只需要等上一两年,等火药火器制造,等粮草辎重凑齐,便可发动一场灭国之战。
此外,金人被他一番战略布置,困在北地动弹不得。
南面是精兵驻守的燕云十六州,西面是占据临潢府的耶律大石与耶律余睹,如今金人被堵在东北,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干预齐国攻打西夏。
吴敏手中捧着朝贡名单,提议道:“陛下,金国使节团安排在首位接见,如何?”
上百个使节团,韩桢自然不可能每一个都单独会面。
所以就需要排序,哪些需要单独接见,接见时间几何等等,都需提前定下。
如陇右、吐蕃这些大小部族,没资格让韩桢单独接见,因此被安排在一起。
韩桢略微思索片刻,吩咐道:“金国使节往后推一推,先接见高丽使节。”
吴敏想了想,点头道:“高丽一直乐慕华风,对我中原谦卑恭敬,年年朝贺,岁岁纳贡,鲜有断过,说是最忠诚的藩国也不为过,放在首位,理当如此。”
韩桢继续说道:“东、西喀喇汗国亦是如此,且朕有两名嫔妃来自西域,可放在第二位接见。”
喀喇汗国虽是西域番邦,距此万里之遥,但一直朝贡不断,几乎每隔三五年,都会派遣使节前来朝贺。
其实,赵宋的地理位置很尴尬,北边广袤的大草原被辽国盘踞,西北又有西夏横在中间,堵死了西域的路径,西南有大理、安南,也就是说赵宋只能在中原这一亩三分地顽儿,影响力自然有限。
按理说,喀喇汗国就算要朝贡,那也是给距离自己最近,且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辽国朝贡才是,没必要费尽千辛万苦,不远万里之遥,来中原给赵宋朝贡。
之所以如此,皆源于一场误会。
贞观年间,李二凤凭着无上武力,打服了草原十八部以及西域诸国,特意上尊号,天可汗。
而喀喇汗国的前身,乃是于阗国。
于阗国王尉迟胜曾去中原朝觐,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以宗室女子嫁之,并封其为右威卫将军。从此以后,于阗国王常称呼中原皇帝为“阿舅大官家”。
后来喀喇汗国吞并了于阗,对中原认知,也完全继承自于阗。
他们认为,中原还是那个无比强盛,灭国无数的巨唐,皇帝依旧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天下共主,天可汗。
于是,喀喇汗国王惊惧之下,赶忙派遣使节前往中原朝贡,生怕自己吞并于阗之事暴露,因而惹得天可汗震怒,派遣天兵前来讨伐。
而使节哪里懂中原复杂的情况,来了之后,立马被繁华的中原迷了眼,只觉到了仙境。
待回去之后,立马将所见所闻,添油加醋的说与国王与贵族们听。
果然,中原还是那个盛唐。
于是,喀喇汗国便顶替了于阗的身份,成为赵宋的藩属,朝贡纳岁。
如今皇宫之中,还留存有不少喀喇汗国的国书,韩桢也看了,开头第一句便是‘阿舅大官家’。
赵佶在位时,趁着收复了陇右,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后,两国往来更加频繁。
有一日,赵佶心血来潮,派遣使者前往东喀喇汗国,让对方进奉美玉。
国王阿赫马德回书道:【阿舅大官家:你前时要那玉,自家煞是用心。只被难得似你那尺寸底。我已令人寻讨,如是得似你那尺寸底,我便送去也。】
说白了,就一句话,盛唐余荫。
“可。”
吴敏应了声,旋即说道:“再次是金国、西夏、大理、大食,此四国使节觐见时间分别为一刻钟,安南、真腊、占城三国共同觐见,接着是吐蕃、陇右等部族,最后是一众海上小国,陛下可否?”
“可。”
韩桢似是想到甚么,忽地问道:“倭国可曾派遣使节团?”
倭国早在隋唐时期,便改名为日本,但中原还是习惯称呼倭国。
《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不曾。”
吴敏摇摇头,解释道:“前朝与倭国也未建交,一百六十余年间,只有寥寥几封书信来往。倒是民间交流频繁,时有倭国僧侣渡海前来朝拜,从倭国民间百姓之口得知,倭国如今正值藤原氏摄政,紧闭国门,孤存海外,便是与近在咫尺的高丽,也不曾有联系。”
虽然闭关锁国,但倭国对中原依旧不敢得罪。
咸平五年,建州商人周世昌船遇风飘至倭国,受到倭国朝廷的照顾,留住七年始回国。
这七年间,倭国朝廷对周世昌礼遇有加,供其吃穿用度,还安排女子服侍,且时常有诗人宴请他,比他娘的在国内还要潇洒。
“闭关锁国?”
韩桢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明岁让匡子新率两支神舟战舰群去一趟倭国。
老乡,开门,自由贸易!
倭国这地方,虽是不毛之地,且天灾不断,但银矿储量却极多。
如今中原正在闹钱荒,虽然韩桢通过发行青钱,暂时缓解了钱荒的问题,可是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韩桢垂涎倭国的银矿,并非是为了换锚定物。
青钱的锚定物是粮食、食盐、布帛等物品,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他也不打算换,搞银矿是为了填补青钱之外的空缺。
目前,青钱最小的面额是五贯,也就是说,五贯以下依旧使用铜钱交易。
不是说没法印五贯以下的面额,而是性价比太低,朝廷太吃亏了。
青钱不管是纸张还是变色油墨,又或是制造工艺,都是最高水准,哪怕如今工艺成熟,且大量印刷,摊薄了印刷成本,可算上人工,一张青钱的成本,依旧高达二十余文。
这笔成本,一直是银行在默默承担。
五贯以上还稍好,面额大,印刷的数量也就少,所以成本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但如果印刷五贯以下的青钱,那就不一样了,成本将会成倍的提升。
所以,韩桢与谷菘等人商议后,决定五贯以下还是发行金属货币来的划算。
水力铸币机已经研发的差不多了,就等着银矿呢。
……
君臣二人又商议了一番大朝会的流程细节后,吴敏便匆匆离去。
刘昌这才凑上前,低声道:“陛下,方才黄门来报,杨总管即将抵京。”
闻言,韩桢面露喜色,吩咐道:“你替朕去接一接。”
“奴婢这就去。”
刘昌应了声,正准备离去,却又顿住脚步,问道:“陛下,那赵柯是否接见?”
韩桢略一思索,答道:“将他一起带入宫。”
“奴婢遵命。”
刘昌快步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