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别无选择

腊月二十六日,北伐军围攻汴京外围县镇无果的消息传回临安城。

除夕已近,北伐无果的消息并没有在临安城内普通百姓间引发多少讨论,但在朝堂上却起了激烈的争论。

北伐久久无功,主和派马上找到了借口,立即上书,提议见好就收,应与金国议和,能维护既得成果更好,如果不能,可以把兴仁府、徐州、济州、归德府还给金国,以此换取两国和平。

主和派依据有二,一是金国内部虽然有叛乱,但都是小疾,很快就会被平定,一旦金军重新调回南方,报复大宋,恐怕不但宿州、亳州不保,恐怕想将两国边界继续维持在淮河都不可能,到时候金军饮马长江,大宋危矣!

其二,便是天下百姓并无北伐中原之意,此等大事要消耗军力、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想当初大宋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前后经略百年,尚不能成功,如今若无百姓支持,仅凭朝臣一时意气,匆忙北伐,更不可能成功!

不但如此,主和派还威胁主战派和皇帝,若不马上停止北伐,推行轻税薄赋的国策,恢复江淮农业生产,甚至有可能将大宋重新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可近两年是主战派掌握朝堂话语权,皇帝赵昚一心想要尽快成大事,建功业,搏名声,加上他原本就跟对主和派不对付,此时北伐军节节胜利,兵锋直指汴京,哪里会将主和派的话放在眼里。

对赵昚而言,此时能让他听进去的话,除了主战派朝臣说的,就剩太上皇赵构了。

但此时的赵构眼见北伐形势良好,也不愿多言,毕竟赵昚这个皇帝是他亲自培养,并挑选出来的,该有的声望就得给他,更何况他还是个表里如一的大孝子,所以赵构也不会拆台,让朝廷退兵。

赵昚此时不听主和派意见,但却不能不听主战派意见,然而主战派意见并不统一。

半年前,随着杨丛义忽然兵进兴仁府,改变北伐局势,主战派中的激进派和保守派暂时搁置争议,全力支持北伐。

可在进入十月之后,北伐军再无任何战果,消耗粮草无数、辎重无数,却吃了两场败仗,损兵近四万人。

九月底时,归德府张浚手中有兵力近十二万人,几乎将江淮地区的绝大部分兵力调集一空,兵强马壮,却没有取得更多更大的战果,反而损兵好几万人。

于是朝中激进派和保守派再起争执。

保守派主张固守兴仁府、归德府、许州、济州,三五年后,等将这些土地、城池和百姓彻底收复,民心稳定,生产恢复,再集中兵力,一举收复汴京、洛阳,甚至可以趁胜渡过黄河,收复北方更多土地。

而激进派则主张趁金国内乱未平,一举夺回北方旧地,若等金国平息内乱,金人调集大军南下,大宋将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如果不能抓住个机会,恢复中原,必会被唾骂千秋万世!

相反,若是北伐功成,定能再入史册,流传千古,永远被后人铭记!

赵昚登基不久,又力图革新,需要北伐来凝聚臣民之心,史浩和杨存中等保守派主张的筹备三五年,再行北伐事,赵昚并不认同。

陈康伯等力主一两年内,一举收复中原,正合赵昚心意。

于是,在张浚北伐不利,损兵折将,面临主和派弹劾之时,赵昚明里暗里还是大力支持张浚,想要保住他北伐统帅的地位,因为放眼整个大宋江淮地区,有资历有能力聚兵十几万,统兵北伐的将帅,除了张浚,已无其他人。

西北的吴璘虽然也是与岳飞、韩世忠、张浚同期将帅,但他也年迈,况且他要在西北川陕地区抵御西夏国和金人,根本不可能调他来江淮地区。

整个大宋唯二的老资历将帅,目前能在江淮主持北伐之事的,便只有张浚一人。

若他不在军中,剩下的李显忠、成闵、吴拱等人,谁能担当北伐统帅?谁能服他们统辖?

吴拱早年一直在川陕,跟随他叔叔吴璘作战,虽然战功无数,但调住襄阳没多少年头,他与江淮地区的军将并无接触,也没在江淮地区与金人打过仗,目前来说,并不具备全权主持协调北伐之事资历和能力。

而成闵一直统帅步军司,久居临安,资历虽有,但不近边事,最近两年虽在鄂州、信阳等地与金军交战,但战果平平,终归是能力有限,以他统帅北伐大军,不说其他人,吴拱、李显忠就会不服,难免会重蹈“任城之溃”的覆辙。

再说李显忠,他虽然在与金人作战中战功赫赫,军中名声和资历都有,领兵打仗也勇猛,但他缺乏协调各军的能力,有与邵宏渊不和,导致的“任城之溃”在前,朝廷也不敢把北伐大事,全权交付在他手中。

最好还有一个军中新秀,奇兵独取兴仁府,领兵屡立功勋的杨丛义,他领兵打仗的战功实在耀眼,所以才能入眼,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实在是太浅,虽是武学出身,可在金人南侵之前,他一直在主持远洋回易,几乎没有从军经历,领兵打仗的经历更少,甚至在此之前从未与金人交过手。北伐军中,任何一个主将在军中的资历都远超于杨丛义,就算不谈资历,单说领兵能力,他也只是统御四五万人而已,统兵时间还不足两年,北伐重任谁敢交在他手中?

江淮之地,除了他们四人,根本挑不出有可能接替张浚统帅北伐大军,主持北伐大局的人。

所以,不论张浚现在有没有功果,他在北大宋伐大事中的位置都无人可以取代!

主和派知道这一点,为了阻止北伐,夺回他们把持朝堂近二十年的权力,便疯狂弹劾张浚,企图将他从北伐统帅的位置上拉下来,在他们看来,甚至是主战派和皇帝看来,只要张浚离开北伐大军,北伐之事必定不能成。

主战派内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在维护张浚这一点上,立场一致,要从江淮地区北伐,没有张浚,基本不可能成事,他就是大宋军中唯一一面还能竖起来的旗帜,他一旦倒下,北伐大军必定士气全无,谁也不可能收拾北伐残局,杨存中不行,赵密更不行。

主和派接连不断的弹劾,被主战派朝臣顶住,赵昚也就无需亲自下场,正面跟主和派纠缠。

所以久无战果,甚至损兵折将的张浚,并没有被朝廷责罚,连一句问责的话都没有,只是询问边事,询问何时能夺回汴京城。

除此之外,一批批粮草、军资,从江南运过江北,而后征调大批民夫再往淮河运去,运至盱眙、宿州,直上归德府。

赵昚和朝廷对张浚的支持,几乎没有犹豫,当然北伐之事,也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这是何等压力,张浚也心知肚明。

前次从徐州北伐失利,杨丛义异军北上兴仁府,扭转败局,这件功勋在朝廷看来,有张浚一份,不论他有没有参与指挥,北伐军获得的战功,都跟张浚有关系,所以他才能很快从盱眙赶到归德府,继续主持北伐,所统帅的兵力甚至更胜从前。

但张浚也知道,一旦北伐彻底失败,他不光要名誉扫地,大宋军中也不可能再呆下去,更不可能返回朝堂,大宋朝野都不会有他的安身之地。

明知可能有这种结局,张浚还是没有退缩之意,毕竟他也知道,除了他,如今的大宋已经无人能统帅几十万大军,行北伐之事,不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既然被朝廷冷落二十年后重新启用,他就要实现他的价值,做成他想做成的事。

在张浚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老死乡间,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来一场,北伐成功,青史留名,纵使不成,他搭上的也不过是残躯老命,没有半点可惜。

就因为有此信念,当张浚听闻成闵兵败通许,损兵三万有余,茫茫大雪中,他也没有离开归德府,南归临安请罪的打算。

张浚已经打定主意,不论北伐之战打成什么样,只要朝廷不下令让他交接兵权离开淮北,他绝对不会主动请辞,誓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或是北伐胜利。

风雪一起,年前已经无法再组织进攻,加之成闵部新败,士气衰落,留在杞县与金军近距离对峙,并不安全。

张浚原本有意将成闵部调回睢县,或是直接调回归德府休整,等军队士气恢复,再行北伐之事。

不过由于成闵连续几次在率军撤退之时被金军追击,损兵折将,接到张浚的命令之后,他并没有撤军回睢县,而是给张浚送去一封书信。

信中说,大军新败,士气低沉,一旦撤军,稍有不慎,将士恐有溃逃之虑,不如继续驻守大营,静待士气恢复。

张浚也怕将士溃逃,致北伐失败,便准了成闵所请。

如此以来,就苦了归德府的百姓,寒风呼啸、茫茫大雪中,他们还得给驻守前线的军队运送粮草。

第165章 无谓自尊第474章 终有应战第595章 几无江防第391章 拜访汤府第57章 前门寺第751章 罢兵回撤第378章 追查逃兵第700章 帝师自决第609章 回援镇江第569章 惊人的消息第41章 战斗的理由第730章 整编入军第258章 使团进城第571章 辽阳府第538章 回易继续第743章 御寒之难第442章 此生相随第631章 临战将令第421章 赵构之难第360章 药铺掌柜第337章 封官授职第64章 道别第55章 众怒第222章 城外对峙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392章 汤父之忧第212章 使节登陆第159章 建营昌国第382章 感同身受第156章 领回教训第282章 宣威军第256章 挑选丈夫第257章 塞尔柱国第281章 重臣议事第493章 埋颗种子第491章 郡王入营第786章 出路第82章 推想第468章 建营试炼第209章 学习剑术第502章 西作坊副使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36章 杀戮第437章 大醉归来第607章 水战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754章 御驾亲征第282章 宣威军第728章 应对之策第121章 壮士救我第648章 义军战略第406章 殿中议事(一)第67章 来龙去脉第583章 引诱反叛第351章 酒前胡话第530章 西洋回易第271章 矿石作画第463章 评判入山第9章 不速之客第298章 深入敌后第322章 围攻凉山(一)第189章 喝风受冷第105章 单独补试第16章 血案凶徒第423章 提前释疑第242章 平息隐患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286章 进驻县城第655章 取临沂第523章 招回参军第26章 跑商去第267章 最后一批第185章 改造针盘第559章 甜茶受捧第463章 评判入山第97章 交换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115章 一言是非第270章 返回广州第17章 无罪身轻第39章 虎头岩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370章 命案线索第728章 应对之策第212章 使节登陆第512章 税赋之忧第419章 军演章程第520章 军权下放第529章 重返巴格达第638章 高官相许第380章 两次点名第459章 从军歌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401章 陆家内情第731章 占据城池第33章 人心本善第94章 各有心思第284章 清尘的烦恼第215章 讨个说法第749章 家事国事
第165章 无谓自尊第474章 终有应战第595章 几无江防第391章 拜访汤府第57章 前门寺第751章 罢兵回撤第378章 追查逃兵第700章 帝师自决第609章 回援镇江第569章 惊人的消息第41章 战斗的理由第730章 整编入军第258章 使团进城第571章 辽阳府第538章 回易继续第743章 御寒之难第442章 此生相随第631章 临战将令第421章 赵构之难第360章 药铺掌柜第337章 封官授职第64章 道别第55章 众怒第222章 城外对峙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392章 汤父之忧第212章 使节登陆第159章 建营昌国第382章 感同身受第156章 领回教训第282章 宣威军第256章 挑选丈夫第257章 塞尔柱国第281章 重臣议事第493章 埋颗种子第491章 郡王入营第786章 出路第82章 推想第468章 建营试炼第209章 学习剑术第502章 西作坊副使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36章 杀戮第437章 大醉归来第607章 水战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754章 御驾亲征第282章 宣威军第728章 应对之策第121章 壮士救我第648章 义军战略第406章 殿中议事(一)第67章 来龙去脉第583章 引诱反叛第351章 酒前胡话第530章 西洋回易第271章 矿石作画第463章 评判入山第9章 不速之客第298章 深入敌后第322章 围攻凉山(一)第189章 喝风受冷第105章 单独补试第16章 血案凶徒第423章 提前释疑第242章 平息隐患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286章 进驻县城第655章 取临沂第523章 招回参军第26章 跑商去第267章 最后一批第185章 改造针盘第559章 甜茶受捧第463章 评判入山第97章 交换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115章 一言是非第270章 返回广州第17章 无罪身轻第39章 虎头岩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370章 命案线索第728章 应对之策第212章 使节登陆第512章 税赋之忧第419章 军演章程第520章 军权下放第529章 重返巴格达第638章 高官相许第380章 两次点名第459章 从军歌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401章 陆家内情第731章 占据城池第33章 人心本善第94章 各有心思第284章 清尘的烦恼第215章 讨个说法第749章 家事国事